APP下载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如何创建“情感场”

2022-03-30虞大明胡怡涵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狼牙山壮士五壮士

虞大明 胡怡涵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往往多为情感型课文,这类课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距较远,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因此,落实好这一题材课文教学,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落实好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成功创设课堂教学的“情感场”——只有让学生充分入情入境,沉浸其中,甚至不能自拔,方能受到全方位的熏陶、感染,从而震撼心灵,激发起爱党爱国的无限激情,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下面以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为例,试作阐释。

一、用心设计教学导语

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在互动过程中所说的话,应当要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时,在 “起承转合”的过程中,教学导语更要凸显凝心、聚力、向心、激情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用心设计好教学导语,增强教学语言的冲击力,加大情感冲击的力度和速度,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形成共鸣,为后续每一板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坚决摒弃教学语言的表面化和随意性。

比如,《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伊始:“相信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有两幅画面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因为,这两幅画面让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什么是英雄本色,什么是壮士情怀。让我们深情诵读,表达我们的敬意。”这样的教学导语,会马上将学生带入“情感场”,为后续探究五壮士的英雄本色与壮士情怀提供了有力的情感铺垫。

再如,在指导“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句话的朗读时,教师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精准总结:“在念‘砸’字之前,作适当停顿,积蓄力量,把所有力量落在‘砸’字上,用我们的朗读把日寇‘砸’个稀巴烂!”极具感染力的教学导语,会瞬间激发起学生对日寇的憎恨,从而重音鲜明、节奏有变地读好这个句子,表达内心感悟。总之,用心设计的教学导语,让教学导语多一些感染力和穿透力,能很好地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场”里更好地学习。

二、巧妙运用视听材料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在理解、感悟时容易遇到困难,不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也印证了“情感场”创设的必要性。教师除了用心设计教学导语之外,还应该另辟蹊径,使“情感场”更加丰盈、饱满。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记叙的往往是战争年代中的战斗英雄们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创造新生活而出生入死、英勇献身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有不少已经拍成了影视作品,如《狼牙山五壮士》《上甘岭》等。由于影视作品是声、光、电的全方位的艺术加工和刻画,其震撼力、感染力不同凡响。因此,教学中,要巧妙运用影视背景音乐、影视精彩片段,为“情感场”的创设推波助澜。

在《狼牙山五壯士》一课的课前准备环节,教师播放音乐《英雄的黎明》,让学生闭眼聆听,并引导学生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答道:“我仿佛看到了战场上战火纷飞的场景”“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战士冲锋陷阵,壮烈牺牲了”“我仿佛看到了村庄在炮火中成了废墟,孩子在无助地哭泣”……音乐的渲染力不可小觑。如此,“情感场”便初步形成。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本色和壮士情怀,在充分依托文本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教师播放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电影片段——狼牙山悬崖峭壁的高耸陡直、五壮士面对敌人时的轻蔑神情、五壮士脸上露出的胜利喜悦、五壮士振聋发聩的就义口号、五壮士惊天地泣鬼神的纵身一跃等,无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盈眶的泪水充分证明了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已油然而生。课至此,“情感场”已完全创立,情感渲染和冲击已达极致。

三、精准设计“问题群”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饱含浓厚的情感。教学时,不宜零敲碎打,应整体推进,应层层递进。在教学前,教师应设计好具备“领导力、探究性、激励性”的主问题,统领全课,系统提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向心力;同时,应设计好若干子问题,形成“问题群”,以助推主问题的解决。教学过程中,在完成各个板块学习之后,教师应及时回敲主问题,使教学呈螺旋上升之势。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在层层推进的过程中,只有反复回敲事先预设的支点和中心,才能增强教学的整体性和向心力,从而使“情感场”不断巩固。

在《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五壮士的英雄本色和壮士情怀表现在哪些地方?为了更好地促成主问题的解决,教师还设计了如下子问题:在顶峰歼敌的战斗中,最能表现五壮士英雄本色的举动是什么?课文是怎么把五壮士“用石头砸”写具体的?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地研读第5自然段,试着填写:五壮士顺利完成任务之后,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昂首挺胸,相继跳崖的?如果是自己的枪,砸吗?为什么?

在“问题群”的引领下,学生入情入境,理解感悟,子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每解决一个子问题,教师都会以这样的小结来回敲主问题:“这就是英雄本色!这就是壮士情怀!他们从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 “这就是英雄本色!这就是壮士情怀!他们决心用最原始的武器——石头,向敌人讨还血债,与敌人血战到底!” “这就是英雄本色!这就是壮士情怀!他们始终坚守这样的誓言——人在枪在,人亡枪毁!” “这就是英雄本色!这就是壮士情怀!他们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胜利的喜悦,带着对党的忠诚,带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眷恋,带着对日寇的憎恨,带着必胜的信念,昂首挺胸,相继跳崖!”……如此,每完成一个板块的学习,每解决一个子问题,都为“情感场”的创设添砖加瓦,逐步抵达情感的最高点。

四、切实做好读悟结合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应将读和悟相互促进和融合进行到底——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相融。用理解内化感悟,用朗读外化情感,进一步强化“情感场”,从而更好地促使情感熏陶和能力发展和谐共振。

《狼牙山五壮士》中有这样的描写:“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在教学时,如何实现读悟相融?首先,以“哪些词最能体现五壮士的英雄本色,要读得特别强调”这样的子问题作引领,促进学生理解和感悟——“雹子”一词能够说明五壮士砸出去的石头数量多、力量大、速度快,可以表现五壮士对日寇的憎恨,要读得特别强调;“决心”和“仇恨”要读得特别突出,因为五壮士的决心是坚决完成掩护任务,中国人民的仇恨是因为日寇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砸”这个字要读得最重,因为“砸”字也能表现五壮士打败敌人的坚强决心。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的过程中,及时穿插朗读指导和训练,以教师范读、师生共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来外化情感。

同样,在教学“五壮士英勇跳崖”这一部分时,首先让学生感悟“五壮士是带着什么情感英勇跳崖的”。在学生充分感悟英雄形象的基础上,教师深情小结,并用电影原声音乐作衬托,师生合作朗读“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悲壮一幕,学生的情绪被推到高潮,英雄壮烈豪迈的一幕也就永远铭刻在了学生心中。

五、努力实现文本突围

正因为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因此,教师应积极旁征博引,遵循“基于文本,适度广于文本、高于文本”的宗旨为学生立体构筑教学内容,努力实现文本突围。从而从内容的维度,进一步夯实“情感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更好地实现情感的延续和升华。

其一,以补充性阅读促进学生理解。在《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体会到中国人民的仇恨,教师补充出示了背景文字:日本侵略者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仅 1943 年对晋察冀边区北县区进行的三个月“秋季大扫荡”中,就残杀百姓 6674 人,烧毁房屋 54779 间,抢掠、焚毁粮食 2934 万斤,抢夺耕畜 19300 余头…… 读罢文字,学生对于日寇的暴行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不禁义愤填膺。这样的补充性阅读材料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其二,以延展性阅读升华学生情感。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的结课环节,不应是情感的平息期,而应借助文本拓展,进一步促成学生动情、激思、纯德、励志,进一步深化感悟、升华情感。

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结课环节,教师深情诉说: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欢庆百岁生日之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怀念那些为此付出鲜血和生命的英雄们。让我们用眼睛、用心灵再次铭刻英雄的名字和壮举。随后,教师点击课件,悲壮感人的背景音乐响起,大屏幕上,关于五壮士其他信息的文字徐徐滚动,学生凝神屏气,用心阅读。当他们看到宋学义、葛振林因被树枝挂住而幸免于难的时候,脸上露出庆幸的神情;当看到葛振林老人是2005年因病去世时,他们由衷感到欣慰;当屏幕出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又一次受到了冲击,很多孩子的眼中泛出了泪花;当屏幕最后定格在“铭记英雄,缅怀英雄,做自强不息的中國人!”这句话的时候,所有孩子的表情是坚毅的。相信此刻,他们的情感已经升华。

总而言之,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唯有创建好了“情感场”,让学生在适切的“情感场”中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动情表达,才能更好地感悟英雄本色和革命精神,才能更好地提升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才能充分体现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育人价值。至于“情感场”创建的策略,一定还有其他方式。需要强调的是,应当充分把握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个性化特点,合理选择,不应求多、求全。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狼牙山壮士五壮士
对话“你我他”:深度解读《狼牙山五壮士》之魂
《八佰》壮士英雄归来
“壮士座”毫无意义
语文(S)版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暨《狼牙山五壮士》公映6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狼牙山寻宝
纪念五壮士跳崖壮举75周年祭奠仪式在狼牙山举行
壮举的见证—狼牙山
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