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苏台人才交流合作的建议

2022-03-30王鲁宁

唯实 2022年1期
关键词:江苏交流人才

王鲁宁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2021年5月,《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对于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坚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对台工作重点省份,江苏切实扛起“探路”使命,持续推进苏台交流合作特别是人才领域交流合作走深走实,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促进同胞心灵契合加油助力,是中央赋予江苏的重大政治责任。

一、推进苏台人才交流合作的显著优势

渊源优势。江苏与台湾文缘同根、血缘同祖、人缘相亲。苏台两地在社会、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渊源,南京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首都,也是孙中山先生陵寝所在地,总统府、美龄宫、颐和路公馆区、1912街区、浦口火车站等民国印记、民国文化是苏台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祖籍江苏的台湾“外省人”占有一定比例,对于台湾同胞来说,江苏是一个具有心灵共鸣、情感联结的地方。

基础优势。作为对外开放大省、制造业大省和科教人才大省,江苏是两岸交流合作人气最旺、互动最多、成效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吸引台商直接投资、苏台贸易额连续多年在大陆保持领先地位,营商环境满意度位居大陆前列,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台湾大学生实习就业特训营、“吴韵汉风”江苏文化艺术节、苏台青年博士论坛等一批有影响、有温度、有内涵的苏台交流合作品牌,受到岛内各界人士的普遍欢迎与好评。

政策优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两岸一家亲”等对台工作大政方针,为我们开展两岸交流合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贯彻落实中央“31条措施”“26条措施”“11条措施”等惠台利民政策,江苏制定出台、落实落细《关于深化苏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台资企业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若干措施》《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促进台资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各设区市立足实际研究制定富有特色、可操作性强、务实管用的细化措施,不断拓展苏台两地人才交流与合作,努力为台胞来苏追梦筑梦圆梦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更多便利,搭建更大平台。

互补优势。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核心和要诀在于人才的供给和支撑。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新篇章,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求人才。台湾人才资源丰富,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等与江苏契合度较高的领域,人才比较优势明显。近年来受大陆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岛内经济衰退的影响,传统上被视为精英的建筑师、律师、会计师、医师、教师等“五师”人才“西进登陆”意愿增强,而经济大省江苏一直以来都是首选地之一。

二、苏台人才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

政治风险较大。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大搞“去中国化”“渐进台独”,阻挠和限制两岸交流合作,打压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支持祖国统一的政党、团体和个人,加剧两岸紧张对立。特别是近两年来,为了谋取政治和选举私利,通过强推“国安五法”“反渗透法”“中共代理人法”制造“绿色恐怖”,搞得岛内人心惶惶、社会不安,台湾同胞参加两岸交流合作可能面临罚款、入狱等惩罚,交流风险上升,交流意愿下降。

交流方式简单。有时把对台人才交流合作等同于搞座谈、办联谊,习惯于老套路,满足于热热闹闹,局限于浅层互动,简单认为邀请几个台胞、互加微信好友、说几句寒暄话、拍几张宣传照片、带着游览参观就算完成任务,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束手无策、无所适从,有些活动给人留下走形式、走过场就是不走心的印象,虽然在组织、接待等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台胞并不买账、无感甚至抵触。

合作渠道偏窄。将对台人才交流重心放在与台湾五大产业公会、重点行业协会、基层组织、学校等加强合作上,与其他部门、团体、机构联系不紧、沟通不畅,没有形成全域合作、跨界合作大格局。不善于借力使力,喜欢单打独斗,主要依靠台办系统自身开展人才交流合作,没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有效整合科技、教育、卫生、司法、人社、文旅等行业系统资源不够。

整体谋划欠缺。开展对台人才交流合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急功近利的情况,没有紧紧围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造两岸命运共同体,进行整体设计和前瞻性规划,服务“两个大局”的成效打了折扣。对江苏人才结构现状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对上级文件精神和决策部署研究不透、理解不深,在贯彻落实上有时生搬硬套、机械执行,导致交流合作精准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存在“漫灌”,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实际需求。

三、推进苏台人才交流合作的对策建议

加强分析研究,防范交流风险。坚决打好防范化解涉台领域重大风险主动仗,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坚持关口前移,建立健全对台人才交流合作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防范机制和风险应急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细化防控措施,全力维护和保障两岸同胞合法权益及健康安全。聘请苏台两地专家学者、法律人士组成“顾问团”,就“国安五法”“反渗透法”“中共代理人法”等逐条分析研究,找准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发出风险提示,提出应对建议。

转变工作思路,灵活交流方式。把吸引、留住台湾人才作为苏台交流合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瞄准台湾人才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利用视频方式开展“云对话”、人才洽谈、人才项目合作签约等,疫后创新开展台湾人才江苏行、台湾人才项目成果展、台湾人才进党校授课等,邀请台湾人才深入了解江苏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和有序的市场环境,全面彰显江苏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让他们看到巨大的发展机遇、感受到满满的温情暖意,坚定来苏创业就业、扎根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凝聚多方力量,拓宽交流渠道。主动与台湾104人力银行、1111人力银行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工研院、资策会等研究机构,以及教师公会、律师公会、医师公会、建筑师公会、会计师公会等公会机构沟通对接,将人才交流触角延伸至岛内各个领域、方方面面,构建合作共赢大格局。跳出“部门化”思维,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充分发挥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优势,动员依靠各方力量,优化整合各地资源,将对台人才交流合作的潜能和优势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注重系统设计,提高交流质效。坚持服务中央对台工作大局和江苏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不动摇,聚焦打造“台湾人才集聚新高地”,在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淮安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先行先试,探索制定深化对台人才交流合作行动计划、引进台湾人才实施办法、鼓励和支持台湾人才创业就业的意见,设立专项基金,为苏台人才交流合作提供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坚持供需结合、供需對应,委托专业机构对江苏人才需求情况、岛内人才分布情况进行调研摸底,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和台湾“人才地图”,不断提高对台人才交流合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巡视员、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刘景昌

猜你喜欢

江苏交流人才
江苏:让非遗在生活中绽放光彩
如此交流,太暖!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图说江苏制造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