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呈现“幸福水天堂”美好图景
2022-03-30徐文进
徐文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全力打造令人向往的“幸福水天堂”,是江苏省委赋予泰州的时代使命。站在新起点,迈上新征程,泰州要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成效,呈现“幸福水天堂”的美好图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筑牢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上下真功、见实效。
一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年来,泰州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更”要求,紧扣群众的难事、烦事、揪心事等民生问题,明确“三步走”目标,实施“十大行动”,出台“民八条”,推动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民生投入不断加大,坚持每年安排全部财力的75%、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0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99∶1,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11.72万低收入人口和665个经济薄弱村(居)全部脱贫摘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夺取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行列,全域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区),县域三级医院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主要险种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平安泰州、法治泰州建设成果丰硕,群众安全感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
促进富民增收,让老百姓口袋鼓起来。坚持发挥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在保持制造业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全面落实纾困援企各项政策,稳定岗位、拉动就业,更多让利于企、藏富于民;增强自主创业的撬动作用,深入实施创业富民“30条”,加大对技术创新、资金融通、人才引进的支持服务力度,为创业者送上“大礼包”;努力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人员素质,深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完善终身技能培训机制,培育了一批蓝领精英、“泰州工匠”。“十三五”期间,全市执行社保费减免政策,累计为企业减少用工成本72亿元;发放富民创业贷款1.2万笔,提供创业资金31.7亿元,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3.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844场,累计发布岗位126.81万个,城镇新增就业51.26万人。
聚焦脱贫攻坚,让低收入人口跟上来。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实施一批产业、教育、金融、基础设施等专项扶贫项目,打好财税、土地、人才等政策“组合拳”,实现扶贫资源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大力开展技能扶贫,实施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免费职业培训专项行动,建立劳务用工对接机制,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坚持实效与长效相结合,聚焦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帮扶体系,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档立卡对象人均年收入达13293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达49万元,分别增长134.8%、138.4%;开展各类免费技能培训23.77万人次;人均低保标准提高至710元/月,发放各类教育资助资金5.66亿元,支出医疗救助资金8.28亿元,改造农村危房8681户。
强化公共服务,让普惠性效益显出来。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力推进教育优先优质发展,以最好的资源支持教育,以最强的改革支持教育,以最大的关爱支持教育,基础教育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教育之乡”品牌进一步擦亮;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抓紧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全力建设“健康泰州”;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成“泰有福”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五连增”;市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130多亿元,新(改扩)建学校147所;建成医联体2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化率达90%以上;共有养老床位5.2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40.3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51.9%;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45.65万、71.82万、86.53万。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泰州民生领域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题,不少民生短板制约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比如就业质量有待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现行标准下一些脱贫人口仍然面临着返贫风险;教育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医疗卫生体系还存在短板,公共服务未能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人民群众重特大疾病的后顾之忧并未从根本上解除,人口老年化程度加深,新生儿出生率下降,在优化“养老供给”、化解“生育焦虑”上还存在不少困难;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将坚持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围绕“致力民生谋幸福”主题,做到“三个坚持”,办好“三件实事”,兜住民生底线,促进共同富裕,努力建设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幸福水天堂”。
二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三个坚持”是我们做好民生工作的基本原则。
坚持尽力与量力相统一,增强民生工作的可行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做好民生工作关键是把握“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度,做到诉求与效果、需要与可能协调一致。一方面,当前泰州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项工作都要攻坚破难,民生工作更应当优先考虑,常抓常为、善抓善为,加大投入、补齐短板;另一方面,既积极回应群众所需,又充分考虑发展实际,决不做竭泽而渔的事,更不做乱开“空头支票”的事,对于一些重大民生类工程,尽可能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坚持普惠与特惠相融合,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能被放弃。让普通群众享有更多保障,帮困难群众顺利渡过难关,是做好民生工作的意义所在。一方面,满足多样化的民生需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重点从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持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另一方面,将关注和关怀更多地投向低收入人口、重度残疾人、遭遇突发灾难致贫家庭等特殊群体,研究出台一批基本性、兜底性政策措施,织密扎牢社会最底层群众生存和基本发展的“安全网”,帮助他们顺利走出人生困境。
坚持当前与长远相兼顾,增强民生工作的持续性。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點。做好民生工作既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方面,着眼当前,以攻坚决战的精神狠抓民生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集中财力、物力、精力实施一批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民生工程;另一方面,放眼长远,多积尺寸之功,加强对民生工作的现状研究和未来预判,把握特点、总结规律,超前谋划、完善制度,推动民生改善从量变走向质变。
三
“知易行难,行胜于言”。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三件实事”是我们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抓手。
办好为民谋利、助民增收的事。一是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优先发展就业吸附能力强的富民产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扩大稳岗返还政策受益面,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二是打造更具活力的创业热土。加强金融、财税、土地、人才等政策与创业政策的协同,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加强双创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更大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催生更多市场主体。三是优化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认真落实省定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完善工资决定和合理增长机制,健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推动第三次分配同步发力,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群体结构。
办好急难愁盼、温暖人心的事。一是强化兜底性保障。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待遇水平;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救助体系;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二是推进普惠性供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订实施“双减”工作具体方案,推动教育优先优质18条措施落地见效;实施医疗服务能级提档、市域健康促进提质、公共卫生服务提优“三大行动”,为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落实全面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使人民群众幼有所育、老有所养。三是满足多样化需求。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扩大特色医疗、品质养老、体育健身等有效供给,大力发展市民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重点商圈、传统街区升级,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潮玩经济等,建设一批“网红打卡地”,让更多“有趣的灵魂”在泰州相遇。
办好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的事。一是推进法治民生建设。聚焦社会所急、民生所需,开展“小切口”“短平快”地方立法,以良法促发展、保民生;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维护公平正义;健全基层“一站式、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全面建设法治民生。二是筑牢安全稳定防线。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争创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落实“四项机制”,扎实推动信访积案化解和初信初访源头治理,严格防范民生风险隐患;健全公共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数据信息、食品药品领域安全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三是完善共同治理机制。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运用领域,着力形成以“大数据”应用为内核的赋能服务体系、以“网格化”治理为载体的联动共治体系、以“铁脚板”落地为导向的力量组织体系,把服务、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民生领域的每个角落。
(作者系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