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以哲学方式融入理工科教学的研究

2022-03-30杨盛超张威刘志勇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哲学

杨盛超 张威 刘志勇

[摘 要] 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在于思政元素运用在逻辑上的自洽性和深刻性。无论是语言定义,还是数学式的表达,本质上都是形式逻辑的命题,用逻辑推导公式背后的哲学思想,在哲学层面融合思政元素,元素的阐述将获得逻辑上的自洽性和哲学上的深刻性。通过探讨理工科课程思政改善的方向和道路,提出了“思政哲学”的方法论,认为深刻理解承载物理意义的公式背后的哲学思想才是理工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出发点,并指出其核心在于升维思考,降维建设。

[关键词] 课程思政;思政建设;哲学

[基金项目] 2021年度石河子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材料物理”(ZG009512);2021年度石河子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化学工程与技术专论”(2021Y-KCSZ08)

[作者简介] 杨盛超(1990—),男,新疆石河子人,博士,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课程思政、双语教学研究;张 威(1997—),男,山东菏泽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20级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膜法限域催化;刘志勇(1969—),男,新疆石河子人,博士,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课程思政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3-0173-04 [收稿日期] 2021-06-08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1]。青年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也是对变革最迷茫、最易陷入困惑的群体,此时期的思维认知对今后影响重大[2]。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本文探讨了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了“批判性思维培养为基础的思政哲学”作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以完善思政元素运用在逻辑上的自洽性和哲学上的深刻性。

一、理工科课程思政中的问题与难点

首先,课程思政建设是“信息—思想—行为”的三角循环,信息引导思想,思想指导行为,行为选择信息。理工类课程实现立德树人,是良性循环的关键,需要明确思政元素(信息内容)和其有效传递方式,前者是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后者是建设中的难点。在学生层面,新形势下面临以下一些问题:(1)多元信息冲击下,传统教育方法认同性失效。互联网的出现,使学生的信息渠道、信息内容、信息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学生的内在认同性难以保障。(2)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思维力失衡。西方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扩张,给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4]。学生文化的接受能力很强,容易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产生心理上、思维方式上的失衡,如在个人主义和集体荣誉方面判断力模糊。(3)社会现实冲击下的价值观失格。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5],诱发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问题,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容易出现偏差。

其次,课程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如何构建思政元素的传递方式,对学生的认同性和价值观塑造至关重要,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1)不够重视课程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需要通过各个学科和各门课程自然渗透,而现实中,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高,结合不够紧密[6]。(2)不够重视课程管理[7]。由于很多高校没有将课程思政作为一项专门工作进行系统规划和布置,在现实工作中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缺少了解。(3)在课程的思政元素传递方式上缺少研究。很多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上讲政治课,现实中也出现了生搬硬套的教育方法和形式,造成了非常不好的教育影响和效果。思政元素运用在逻辑上的自洽性和深刻性,直接决定了最终效果。

最后,教师是信息从载体(课程)到受体(学生)传递的关键。课程思政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因此,需要扭转偏重知识传授、忽视价值传播的倾向。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需要加强。提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少教师习惯性地认为这是学工队伍的职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在专业课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现实;专业知识是一个独立体系,具有规范性,如果额外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是对专业知识的干扰。没有教师认识上的提高,就没有思政建设的提高。二是教师对思政元素讲解存在顾虑。目前课程思政多以插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通过知识点简单联想插入思政元素。但因大多专业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有限,所以其抱有“宁可讲不好,一定不讲错”的心态。三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缺少一种普适性的方法。专业课千差万别,某门课的思政元素和讲解方式很难直接套用到其他专业课程,个别成功的案例无法广泛推广,导致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束手无策,从而加剧了专业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现实的认知。

二、逻辑之于批判性思维与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建设要树立“思而立政”的意识,思政元素运用在逻辑上要有自洽性,能立得住,经得起思考和推敲,对理工科而言即一种正确的逻辑思维模式,通过推导公式和定律背后的哲学思想,融合相关的价值观教育。经过理性分析的思政符合逻辑,有较高的认同性和留存率。逻辑是批判性思维里的重要能力,而批判性思维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看到“批判”就等同于否定,下意识地认为,否定就是批判性思维,这是现实存在的普遍误解,也是思想障碍之一。实际上,不是否定而是谨慎反思,是批判性思维教育教学的根本,培养学生严密审慎的思维能力的基础就是注重逻辑能力的培養,这和“思而立政”中强调思政元素运用在逻辑上要有自洽性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侧重逻辑培养的课程思政模式不仅有利于思政元素的有效传递,也有利于建立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基础,在实现立德树人的同时,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育。

理工科的专业划分和知识体系复杂,但物理是学科基础,在专业课程中,重视并探讨物理学在表述中呈现出的形式结构及其意义是可行的逻辑培养方式。表述物理学所依赖的载体包括两种:第一种是自然词汇组成的陈述性语句;第二种是数学符号组成的形式表达式。其本质上都可归类于形式逻辑的命题。这些命题依靠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组成系统,即物理学在表述中呈现出的形式结构。教学中可以利用这套形式结构,在讲述中结合相关思政元素,解决逻辑自洽性的问题。

三、“思政哲学”的方法论

理工科知识建立在物理学规律之上,可通过逻辑推导公式和定律背后的哲学思想,在哲学范畴融合价值观来建设,在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原理上提出“思政哲学”,深刻理解承载物理意义公式背后的哲学思想是理工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为达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政元素需要学生经过自身主动的理性分析,达到对知识和其哲学意义的认可,这也是思政哲学的意义。

升维思考、降维建设是“思政哲学”方法论的核心。升维思考就是在融合思政元素的思路上,先探寻公式和定律背后的哲学思想,在哲学基础层面融合元素,讲述时侧重哲学探寻过程的逻辑性,是思考维度升高的过程。降维建设就是在思政元素讲述和使用时,以公式和定律背后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和铺垫,巧妙引出在哲学层面具有相关性的元素,完成哲学维度落地的过程。升维思考和降维建设的效果取决于哲学探寻过程的逻辑性,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要素。批判性思维作为寻求知识发展的科学方法论,其完善性也需要服从于哲学认识论的要求,需要获得尽可能严密的哲学基础,因此,“思政哲学”重逻辑和升维思考的过程是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条件。

将公理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广泛的价值观组合和课程设计理念,是“思政哲学”的内涵所在,在此基础上,将“思政哲学”的课程建设进行逻辑化、模型化,探寻其有效推广的实践方法。总体上,“思政哲学”方法論和课程建设思路具有以下优势。

(一)具有一定普适性

理工课程建立在基础物理之上,同物理基础下的思政元素和讲解方式可直接套用,案例可有效推广,能够解决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束手无策的问题,扭转专业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现实的想法,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重视程度,打下强化管理的意识基础。在方法上,不探讨思政元素本身,以公式和定律背后的哲学思想作为过渡。

(二)利于思维培养

思政元素运用的逻辑性决定了其传递效果,逻辑推导服务于升维思考和降维建设中的哲学探寻过程,这使得课程在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同时,具备开展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课程为载体,以逻辑为基础,结合思政元素,解决逻辑自洽性,符合认知发展规律,是思维层面的隐性教育。

(三)增强学生认同性,矫正思维力

相比于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方法能使学生主动思考,哲学逻辑的自洽和深刻,有利于学生产生认同,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方式阐述的思政元素,在哲学、物理和数学上具有支撑,符合认识现实世界的主观意识,融合的价值观也易被接受。

四、“思政哲学”的教学案例

“思政哲学”在高校“材料物理”课程中“课堂思政”的展示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讲解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对应的基本知识点;其次,对知识点的哲学基础进行探讨,借助相关案例,采用图片和视频等方式阐述,引发学生升维思考;再次,展示哲学思想的逻辑推导过程,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最后,思政元素在推导过程中与哲学思想进行融合,促进学生对中国发展理念的认同,完成价值观的塑造。

(一)基础知识的讲解

在课程导入部分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做到大概了解和心中有数。热力学第二定律用熵(S)来表述的熵增原理为:在孤立系统中进行的自发过程总是沿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的,它是不可逆的,平衡态对应于熵最大的状态。首先,举例熵增加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次,阐述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最后,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教师讲解、提问、师生讨论等多种模式完成基础知识学习。

(二)哲学思想引入

熵增原理的哲学含义为:事物总是向着熵增的方向发展,向着无序和混乱发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容易和舒适,如果人要自律,就得逆着熵增做功,这个过程会非常痛苦。在哲学思想的引入环节,使学生通过感受、想象和表达了解熵增定律的哲学意义。依托其哲学基础和课件内容准备文字稿,以文字为依据,优化表述过程,通过讲授,让学生感觉生活情景中的熵增原理,引发思考。

(三)逻辑思维推导

首先,提出相应的哲学问题,针对问题设计逻辑推导情景和过程,使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和思考,调动学生在情境中的态度和情感;其次,选择合适的图片和视频融入课件设计,使抽象的哲学思想上的表达实现可视化,辅助学生理解;最后,进行举例和逻辑推导,帮助学生分析哲学启示。

通过深刻理解熵增定律的哲学思想,学生进行了升维思考,不仅掌握了知识点本身,更对其哲学意义进行了主动的理性分析,达到对知识和其哲学意义的认可,为后续降维建设和思政元素融合时的逻辑性和自洽性打下基础。

(四)思政元素在哲学上的融合

以熵增定律背后的哲学思想作为铺垫,引出哲学层面具有相关性的思政元素,完成哲学维度落地的过程。熵增定律适用于个人的发展,生活中不断有琐事涌来,若放任不管,那学习和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混乱。因此,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厘清自己的情绪。保持开放,与外界交流,拥抱新鲜事物;远离平衡态,跳出“舒适圈”,不断超越,制定新目标、新计划;熵减是非线性,继续坚持,终有一天,会开启不凡的人生。在智能化、信息受限时,完成谋事要更多的能量,产生更多的熵,学习是熵减的过程。

在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在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原理上,首次提出“思政哲学”方法论,升维思考、降维建设是方法论的核心,可以解决学生、课程和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方法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强化思政元素的隐形传递方式,增强学生的认同性,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J].全球商业经典,2020(11):52-55.

[2]胡献忠.从实践探索到方向指导:毛泽东与中国青年运动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13(12):25-30.

[3]魏睿.利用网络技术解决传统思政教学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18(2):108.

[4]张苏峰.当代社会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河南社會科学,2010,18(5):227-228.

[5]李留新.浅谈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北方文学,2013(11):204.

[6]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4):168-173.

[7]刘淑明,严菊芳,张丁玲,等.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5):44-46.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aching in a Philosophical Way

YANG Sheng-chao1, ZHANG Wei2, LIU Zhi-yong1

(1.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China; 2. Shenzhe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Abstract: The difficul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is the logic self-consistency and profoundness of us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Both the linguistic definition and the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are essentially propositions of formal logic. By deducing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behind the formula and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se courses at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the exposi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ll be logically consistent and philosophically profoun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rection and strategy of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and identifies the method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hilosoph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ke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i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formula’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indicates that the key is to think in a higher dimension, but to construct in a lower dimens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philosophy

猜你喜欢

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哲学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煤矿生产区队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对农村商业银行职工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提升策略的探讨
党校教育要发挥好主阵地的作用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浅谈电力工会加强企业思政建设的策略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