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构建

2022-03-30万丹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外语学习师生关系教学

[摘 要] 在纪实小说《相约星期二》中,作者米奇·阿尔博姆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毕业多年,他再遇恩师,并继而在恩师莫里那里修到的最后一门课程。小说通过“课程学习”期间的师生对话交流,由此阐释了深厚的师生关系与人生教育的真谛。有感于此,结合当下大学外语教育的教学实际,主要关注课程中教师身份的构建、知识的储备、课程教学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目标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大学外语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问题,希望对未来的外语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师生关系;教学;外语学习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科研课题“民办高校外语教学话语体系构建研究”(JGJX2020D460)

[作者简介] 万 丹(1982—),女,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光华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3-0157-04 [收稿日期] 2021-07-12

引言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处于各种关系(relationship)之中,关系处理得好,接下来的合作抑或事态的发展才会顺畅。根据情境的不同,我们与他人或是伙伴关系,或似亲人关系,或是工作关系,等等。那么在教学情境中,于教师而言,相较于生际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许更多地关注的是自身与学生的关系即师生关系。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大为不同,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已基本初步形成了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认知观及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此时的学生要比以往更成熟,且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易受他人影响;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学生更突显了其个性化的一面。诚然,就其人生的整个过程而言,此时还只是他们人生的初期阶段,或许大学阶段的教育将是他们步入社会前的最后的准备阶段,大学阶段,他们仍有许多试错的机会,与尝试改变甚或改进的空间。教师除了扮演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也应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简而言之,高等教育阶段的绝大多数学生已形成了自身固有的学习模式、思维方式,于教师而言,想要建立如基础教育阶段中那般“亲密”的师生关系并非易事,塑造绝对的知识权威身份也无益于学生未来的能力发展。对于大学外语教师来说,与学生会存在着大约两年的课内师生关系,如何在教学之初逐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创设开放、自由的交流互动氛围,甚或更进一步,将其升华为友谊关系,这都是有利于人与人的彼此发展的。美国纪实小说《相约星期二》正是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种美好、感人的师生关系,身为人师,不妨感受一下这位老师的教育体悟。

一、关于《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这部纪实小说记述了学生(作者本人)米奇在毕业多年以后,获悉大学时期最喜爱的老师莫里身患重病后,与其约定每星期二去他那里“修”一门“人生的意义”的“课程”。这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因为授课对象只有一名学生;授课内容涉及了人生的众多“课题”,如爱情、婚姻、工作、死亡等;授课过程没有时限要求;授课形式是师生二人的真诚交流[1]。《相约星期二》出自一个“学生”之笔,向读者呈现了学生眼中的老师莫里的真实人物形象,它蕴含了许多作者真实的感受与情感,同时也富含了导师莫里——一位即将走入人生尾声的老者今夕的教诲和人生的感悟。在作者笔下,读者见证了这位老者的坚强、乐观、豁达……《相约星期二》是学生交给老师的“课程作业”,但令人忧伤的是,在开课之初,师生二人就心照不宣地知道,老师也许根本来不及去欣赏得意门生最终的答卷。但是,结果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在进行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师生二人都收获颇多,在老师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已经得到了学生最好的“学习反馈”。于当今的教育者而言,阅读本书,不是为学习某一专业领域的学识,而是为更好地体悟做人、积累育人的经验。

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构建

(一)开课——身份的构建

《相约星期二》中,作者回顾往昔自己在大学课堂上初识老师莫里,忆起课上点名的情景,老师最终不是称呼他大名米切尔,而是用他朋友惯用的称呼米奇来叫他,并希望将来也会成为这位学生真正的朋友[1]。小说中的这段情节看似平常,却使笔者自省颇多。日常教学中,如何称呼自己的学生?笔者不禁联想与每一届学生的初识情景,相较于西方人,东方人会更为传统,教师课上称呼学生全名,会更符合课堂教学这一正式的情境;学生亦更倾向于称呼老师为某老师抑或某教授,这符合正式的语境,却不免增添了学生对于老师的敬畏之心,因此,课下师生比较疏离的情况比比皆是。开设一门课程,师生初识,也许,每一位老师、每一届学生对每一门课程的第一次相遇,内心都会有所期待、有所预判。那么,上好一门课程的第一次课,师生可以彼此都留下不错的印象,这对未来的课程教学的实施是颇具影响的。诚然,小说中的教师莫里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也的确成为学生米奇终生的良师益友。大学课堂,它是一个相对正式的话语环境,第一节课,师生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因此,无论是表面的话语距离,还是内在的心理距离,都相较疏远一些;伴随着授课过程,如果不能使师生关系逐渐熟络,是非常不利于大学外语课堂的交际互动的[2]。但是,教师不妨利用师生彼此的陌生感,灵活地构建自己在课堂中的身份——不单单是学生的老师,而是走近学生,首先通过不同的称呼,如英文名的称呼、非正式语境的称呼等,先入为主,构建教師亦是学生一员的身份,这也为未来的学习交流创建了有利的条件。正如小说中莫里与米奇在最初的课上所建立起的“Coach & Player”这样的师生关系一样,他们的教学情境搬到了运动场上,这种友好的关系一直伴随着二人未来的人生。

(二)备课——知识的储备

大学外语的日常教学中,尤其是课程教学进行到篇章部分,我们常常犹疑是纯粹的英语语言知识侧重一些,还是涉及人生的主题意义多拓展一些。有时确实难以取舍,关注过多的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知识,课堂难免枯燥;此外,不同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语言能力不尽相同,难免会出现浪费了A生的时间,而B生还“未吃饱”的现象;偏重主题拓展,又难脱“离题”的嫌疑。两者兼具,又没有那么多的学时耗得起。林林总总,看我这位老师究竟犯了多少错,并且还犯下了“一厢情愿”的错误。因为,以上的困境,教师均是由自身出发,替学生考虑,为学生担忧,来预估课堂可能出现的教学结果。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模块的真实需求与意愿还不确定,也许也不可确定,因为任何课堂教学都是在进行中动态变化的,过多的犹疑、过多的预判反而会阻碍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备课,即教师课前的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得愈多——诚然,这是认真、“称职”的教师的做法,也会附带出现师生交流的空間、机会愈少的问题。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权威的身份被这些辛苦、众多的前期准备高高地架设了起来,课堂教学易于陷入说教式的泥沼。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适时地走出来,终将会拉大师生彼此的距离,使其在不自知中“剥夺”了很多学生主动、真实表达自我的机会,这使教师和学生成为两个对立抑或相对独立的话语实体。因此,课堂中经常会充斥着各种形式上、非实用的交际话语。如教师有这样惯用的口头表达“Am I right?”,实则,在说出这样的表达前,教师心里已有确定的答语了,而这时受到长期此种“应激反应”的学生,往往是未加任何主动思考,就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以上论断并不是批判教师认真备课的做法,诚然,作为一名教育者,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积累的过程中。进行大量各方面知识的储备,这是作为一名教育者基本的要求,但是如小说中呈现给读者的一样,大学不是单纯学习专业知识的象牙塔,大学中的学习更像师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探讨、互通有无,是通过彼此不同的经验知识及课内、课外所长,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课堂应是师生为实现共同学习的目的,不断促成话语交流的场所[3]。

(三)课中——教什么

针对“教什么”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立刻回答:当然是教知识。那么,教什么知识呢?《相约星期二》中,师生探讨的知识也许并无提前的计划,只是随性想到的话题,但却是二人人生积累的“知识”。借用梁启超先生应苏州学生联合会所作的演讲中讲到的内容,教育应当涉及知育、情育、意育三个方面的内容[4]。知育,放到现在,近乎知识的传授、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前文所提及的英语语言知识,即“纯”知识的教学。在大学外语课堂中,“纯”知识的教学不仅是学生学识的习得与累加,也是教师进一步熟悉具体学情的途径,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根据梁先生的观点,情育与意育是分别教人不忧、不惧的[4]。狭义的理解,情育与意育是教人如何做人的;针对《相约星期二》中莫里“人生的意义”的课程,它更近乎经验知识的教学。至此,关于“教什么”的问题,得到了答案——“纯”知识与经验知识。关于大学外语的教学,具体而言,本文所涉的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纯”知识即英语学科所涉的各类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本文暂不赘述;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经验知识又指的是哪些呢?笔者认为所涉内容很广,包括语言观、价值观、世界观、批判性思维、英式思维、课程思政等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指导学生未来人生之路的具体主题的延伸。有感于小说中师生二人所探讨的人生课题,仅举几例。

例1:在第七个星期二,二人谈及了“对老去的恐惧”这一课题,正如莫里对待“老去”的看法,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老去”意味着年龄的增长,但同时它也见证了人的不断成长与愈发独立的过程;不必羡慕别人的少年时代,因为,你也曾拥有专属于你的少年时代[1]。有感于此,笔者曾闻学生对于自己英语学习的慨叹,追忆自己年少时可以熟背《新概念》某一册的全书内容,如今再看,却觉得意外生疏。抱怨自己的英语水平甚至不比小学时代,深感现阶段学习的挫败。那么此时,就需要教师经验知识的引导,在赞赏他当时记忆力的同时,问他当时是如何记下的,他说是在老师、父母的督促下,强记硬背的,感觉那时不知其意也可迅速地一气呵成。抛开具体话题内容,问他现在再看词汇、语法感觉怎么样,他说那简直是小儿科了。是啊,这个学生在追忆自己儿时的“辉煌”的同时,却疏忽了当下自己的外语水平的“成长”。所以,对于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及未来人生的外语“接触”,虽然,学业中,你对它投入的时间、精力也许大不如前,但是,它一直潜移默化地在和你一起成长,也许是一部英文电影所带来的激动观感,也许是一部原版英文小说带给你的冲激……

例2:在第十一个星期二,小说中的师生二人探讨了“文化”的课题,谈及的是大众文化与个人文化的问题。如莫里的观点,人要创造自己个性化的文化[1]。提及“个性化”这个话题,笔者想到,从教多年,总是苦心将自己认为有益的学习内容、高效的学习方法推荐给学生,希望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上事半功倍。但是,在近年的教学中,由于现代社会网络的普及,也会惊喜地发现学生更为时尚、讲求实效的学习方法,以及他们因为个人差异、专业差异等体现的不同的兴趣点。这就是学生在多年的英语学习中也形成了他“个性化”的一面,我们作为教师,不妨做好他英语学习中的“配角”,他迷茫时,我们适时引导、鼓励;他冲劲十足时,我们不妨把舞台留给他,互相学习、交流,丰富现下的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互融共进[5]。

(四)课后——学到了什么

每届学生开课之初,笔者总要调查一下大学阶段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是什么。学生为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多围绕应试(如课程考试、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翻译资格证考试等)、英语知识的积累(如提高词汇量、积累语法知识等)、能力提升(如口语交际、听力水平等)等大学求学阶段的近期目标;其中也不乏学生反馈自我提升、激发学习乐趣、习得英语、活用英语这样的长期目标。是的,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除了要积累更多的语言学识,也应形成良性的外语学习观。英语不单是他们现阶段所修的一门课程,也是未来辅助他们个人发展的一种工具[6]。就像《相约星期二》中一样,也许在莫里人生最后的课程中,没有那么多深奥的“纯”知识,但却充满了众多的人生课题供他的学生米奇乃至读者去深思、探寻、体悟。成功的教学应该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至此,本文探讨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抑或更深层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许人的一生都处在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中,教师亦是如此,我们一直穿梭在教与学的过程里,如何享受当下?不妨与学生携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体味不同的教与学的过程。观察学生,审视自身。借用莫里的一句话,“人最后是由自己塑造的”[1]。

参考文献

[1]ALBOM M. Tuesdays with Morrie[M]. New York: Anchor Books,2006:1-2,155.

[2]WELLS G. Dialogic inquiry toward a sociocultural practice and theory of education[M].北京:外語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335-336.

[3]BRUMFIT C. Individual freedom in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23-27.

[4]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J].课外阅读,2016(1):51-54.

[5]万丹.基于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堂的师生话语关系构建研究[J].海外英语,2021(12):110-111.

[6]塞缪尔·早川,艾伦·早川.语言学的邀请[M].柳之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0-11.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ome Reflections on Tuesdays with Morrie

WAN Dan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 Studies, Changchun Guanghua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documentary fiction Tuesdays with Morrie, the author Mitch Albom, with his plain words, records his study, which would sadly be considered as the last course learned from his beloved teacher Morrie, since a reunion many years after graduation. Through their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during “the course”, the deep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education were illuminated to the readers. Based on the reflections on this book and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poin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s identity, knowledge reserve, the teaching content required by the course,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targets, etc. Hereupon, the issue on how to foster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explored, hoping to promot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猜你喜欢

外语学习师生关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由文化差异引起的外语学习障碍及其解决方法研究
如何看待有效课堂环境构建是有效外语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思路
频次作用对外语学习者书面产出的启示
外语学习中中介语的形成与发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