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022-03-30王高义
王高义
小学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小学語文更应该将学生的字、词以及句都逐渐丰富起来,这时候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促使学生可以在未来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科学的融进写作方法的教授是一项非常有效的策略,不但可以唤醒学生的写作动机,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阶段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写作基础不扎实、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等。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贪玩好动,很难坐下来进行高效写作,写作活动对他们来讲缺少吸引力,加上自身积累十分有限,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无内容可写的情况,这也是小学生对写作活动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另外,小学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较为刻板,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引导,如让学生模仿优秀文章的写法,或者模仿优秀文章的内容等。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严重限制,导致其写作思路受到限制。而写作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最终的后果就是小学生只能通过模仿他人的作品才能进行写作。并且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反而讲过多的关注点放在书面表达上,而学生的情感在没有得到充分的引导的情况下,很难产生层次丰富的感受力,也很难写出有感染力的作文。
二、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力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精挑细选出来的,小学生学习这些文章,能更好地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小学生在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只有在教师的充分引导下才能理解文意。如在不了解某些课文的创作背景时,学生就很难领悟文章主旨。而教师对相应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介绍,就能让学生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力。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引入课外阅读十分有必要,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写作时要先理清写作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在完善作文的内容,才能用合适的方式抒发情感。
(二)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活动就是学生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过程,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十分有限,在进行习作练习时,经常会遇到无物可写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而仅仅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很难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写出自己感兴趣的原因,完成对经典语句的鉴赏,这样能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完成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并且在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时,学生还能接触更加多元的写作手法,可以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作文质量。
三、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策略
(一)多措并举,提升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如何唤醒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就要使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爱读书的意识。在课堂授课的时候教师抓住机会给学生拓宽课本中的内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针对学生所喜爱的课外读物,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采取朗读以及舞台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作品展开再度创作,这样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增深文章感悟,激发阅读兴趣。同时,教师在掌握学生阅读状况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写作方向。例如,在《伊索寓言》中学生可以针对感兴趣的故事进行扩写或是改写,然后将其写出来的故事变成舞台剧演绎出来,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相应的奖励,以此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热情。
(二)推荐书目,指引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
教师要挑选适合学生年纪特点、正面、知识性强、语句优美以及有助于学习的书籍推荐给学生,还要依照学生的喜好以及性格特点挑选针对性比较强的书籍推荐给部分学生,阅读不是一个机械的学习过程,从作品中汲取各项信息以及整理各项信息是具有一定技巧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阅读,并且依照学生的情况,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阅读的方式泛读和精读两种。泛读的目的就是开阔视野,提升阅读速度,丰富知识。精读的目的在于仔细反复研读,对其中有些内容一定要熟练,并且有着深刻的感悟。当然,也可以将两种阅读方式科学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将自己读到的优美句式或者是对自身有启发性的句式都可以勾画出来,或者也可以准备一个摘抄本,专门记录自己课外阅读中的喜爱句式以及读后感,使用此种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提供机会,创建学生阅读沟通的平台
学生将最近所阅读到的课外读物的读后感分享给大家,因此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提供此种机会,创设出一个优质的平台,促使学生从中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并且在沟通的时候理应允许学生保持在个性化阅读中取得的各项体验以及感悟,教师要鼓舞学生和他人沟通,在沟通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引导他人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助于知识的融合以及学习。学生可以和自己的小伙伴、同桌、教师以及父母进行沟通。学生一般在与喜欢的对象沟通中,可以更加全面地说出自身对课外读物的真实感受,效果出众。在想法上的交流更可以深化自身的理解程度,整合自己和他人对作品感受上的差异,正确地进行改进,促使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四)课外阅读中穿插相应的写作方法
针对在课外阅读中开展写作教学,语文教师需掌握好写作教学和课外阅读存在的联系,应依据课外阅读,着重分析当中所呈现的写作方法以及手段,通过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扎实掌握。以《吹泡泡》和《父亲、树林和鸟》这两个阅读篇章为例,通过对文章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吹泡泡》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儿时吹泡泡的一份回忆,主要表达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眷恋。而另外一篇文章是依托父子有关鸟的对话,使读者了解作者父亲对鸟拥有着不同寻常的了解,感受到父亲的热爱之情。
通过阅读能找出主旨大意,对比两篇文章简单介绍采取的写作方法,借助举例让学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针对这两篇文章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也能将其作为写作模板,引导学生就自己同父母彼此间发生的趣味故事,写下个人感受。总之,依托此方式能切实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协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写作方式,迁移应用在写作中。
(五)积累素材,鼓励创作
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就是学生和作者在感情、思维以及心灵上的交汇以及碰撞。一样的文章,不同的学生因为自身的语文基础、生活经验、认知程度、心理特征以及性格特点都具有一定的差异,致使学生对文章有着不同的认知。以往,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更关注知识的讲授,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较为被动,无法将教师讲授的理念全部理解。因此,教师应将写作知识,鼓励学生应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从而把写作与阅读真正变成兴趣爱好。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外阅读读物,要求学生进行分享,借助口述等方法锻炼其总结和表达能力,这也是提升写作水平的有效方式。将课外读物中的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将一些优美語段转变成自己的写作模板。
另外,不可以刻板要求学生对范文进行照搬,唯有在写作方面实现创新,收获成就感,才能进一步提升写作水平。针对学生依据课外读物的创新写作作文,应该认真点评、确保小学生维持较高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阅读任务,通过微信群组建兴趣小组,或是让学生进行每日阅读并打卡,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每学期可以组织“读书,比一比”的班级活动,以交流读后感的方式选出最佳作品,在班级文化展板上张贴。开展阅读活动,不仅能增加阅读量而且可以强化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得到更多元的写作灵感。
(六)延伸教学内容,强化学习印象
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来源于课堂教学。在写作活动中,学生更偏向于模仿教材中文章的文体和单元主题元素。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延伸课上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课外读物,强化学生的学习印象,促使他们在课后学习中,做到和内外的相互呼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水平。如在课堂学习中,单元主题与“父爱母爱”有关,教师可以给学生延伸课外读物《城南旧事》,利用故事中“驴打滚”一章,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故事中“宋妈”对自己儿子和女儿浓厚的爱;还可以利用“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一章中,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说这句话?”“爸爸离开了对作者造成了哪些影响?”“文中哪些细节刻画了爸爸对‘我’的爱?”等,鼓励他们使用文字叙述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想,通过课外阅读的题材,与课程中的学习内容相呼应,加强学生的印象,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组织能力,在阅读材料中获得更多的写作经验。此外,在学习一些特殊文章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增添学生的学习印象。
如在高年级的课程中,学生会学习一些散文类的文中,以朱自清的《匆匆》为例,这类“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对学生而言较为新颖,阅读起来也有十足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如《白色山茶花》《春天吹着口哨》《金色花》等,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散文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鼓励他们学习这类文体,展开仿写写作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达成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七)挖掘经典作品,丰富写作经验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能力、意识、习惯建立的关键期,合适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利用课外读物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时候,教师可以挖掘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名师的创作方式,让其丰富自身的写作经验,感受不同思维、不同方式的写作手法,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从而构建高质量的文章,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在小学课程中,老舍先生的多篇文章被纳入教材中,给学生提供了不少写作灵感。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呈现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幽默诙谐的特点,并且具有较浓的“京儿”味。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些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小坡的生日》《骆驼祥子》《赶集》等,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著名作家的写作方式。
在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询问其问题“阅读老舍先生的文章,他的写作方式有哪些特点?”“你从中学会了那些文字表达手段?”等,引导学生一一说出自己感悟到的知识,在后续的作文课程中,引导他们将其运用到作文中去,强化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作文的整体质量。
(八)延伸国外名著,丰富学生认知
写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记录生活、热爱生活,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感想,提高其对语言的组织、运用能力。在我国相关的教育类文件中,曾明确地表达“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要让他们形成批判性的思维”。基于此,在选取课外阅读活动的时候,教师不能将知识内容局限于国内的名著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延展一些国外的名著阅读,让其感受不同的写作手法,丰富学生的认知,促使学生写作能力更上一层楼。
在国外名著的选择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著作,如《鲁滨逊漂流记》让学生感受“自传”的写法,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其感受主人公的聪明才智,学习作者描写环境的方式,掌握一些细节刻画的技巧,并引导学生使用划线的方式标记出来,使用抄录、仿写的模式,将其转换成为自己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在阅读“自传”的课外材料中丰富对写作技巧的认知,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整合能力,促使学生写作水平得到提高。还可以使用欧洲经典儿童读物《苦儿流浪记》,让学生感受第三人称的小说写作技巧,通过传奇性的情节学会利用夸张的手法记录生活中的现象,掌握反讽、比喻的写作模式,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这些优秀的国外作品,都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加强教学引导,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手段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丰富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提升写作水准高效的方法,这时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课外阅读引导的基础上,还要渗透写作方式的教学,将写作和阅读两者相互融合起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准。为了唤醒学生阅读的热情,就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领悟高效的阅读技巧。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情况才可以有极其明显的改变,逐渐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是一项极其高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