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从生活角度展开初中语文教学

2022-03-30姬仲祥

家长·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生活化初中语文

姬仲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不断地探索,有效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语文学科教学密切地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因此,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进行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针对这一话题展开分析和讨论。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包含了许多和学生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利用这些内容展开有效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优秀的个性品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考虑怎样从生活角度来展开初中语文教学,如何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导入环节用生活做引子

导入环节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导入往往是一种平铺直叙式或者是灌输式的讲述,并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而语文新课标大力提倡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在导入环节开始注重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学习状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语文知识。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教师所设计的生活化导入语言可以是:“同学们,冬天就要到了,生活在北方的我们,冬天的感受究竟是什么样的?不过,你见过济南的冬天吗?同样都是北方的冬天,有何不同呢?”这一提问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通过对比这一修辞方法的应用,认识到同样是北方的冬天,由于地域不同,自然也会有些许的不同,由此也自然而然地走进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教师通过这一生活化的语言情境来设计导入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引发了学生的亲切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二、在阅读教学中品味生活

教师可通过科学选择课外阅读内容,引导学生明确自己阅读的方法和方向,提高认知能力,丰富学习和生活。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理念和政治教育,使学生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让学生形成遵法守法的良好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从而加深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加强学生阅读理念和政治教育,还可以调动学习的热情,丰富精神世界,健全人格。因此在开展课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科学选择课外阅读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确保课外阅读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通过长期的坚持,助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阅读材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地品味生活,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价值,体会到阅读材料中所存在的生活化信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和阅读材料产生一定的共鸣,并且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中的经历进行联想和对比,从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更深入。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进行课文的朗读,然后教师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询问学生“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你见过哪些春天美丽的景色?”来引导学生把阅读材料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己观察到的事物有效地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式也增强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再如,《背影》这篇文章对主人公的描写非常的细致,而且通过简单的语言也展现出了丰富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认真地分析作者笔下的父亲是怎样的形象,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联想自己和父亲相处过程中一些难忘的事例,来体会父爱之情。这样,学生对文章的解读也会更深入。

三、利用语文活动增加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

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不进行任何指导管理。他们认为自身的教育职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而学生在课下是否阅读以及是否取得了阅读的效益则是学生个人的事。有的教师向学生提出了阅读要求、推荐了书目和提出了阅读的建议后,就不了了之,忽視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初中学生经验有限,未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不知道为何而学、为何而读。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学习的自律自觉性,特别是课外的阅读学习,教师不加以指导,而完全靠学生自觉的教学策略是行不通的,这无法保证质量和效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来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堂话剧,表演课堂,辩论赛,即兴演讲,手抄报等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所存在的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加强烈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变色龙》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中主人公的变化,以及他具体的语言特色,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角色扮演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排练的方式来呈现人物的特点。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去揣摩主人公的情绪和心理特点,这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在完成小组合作表演活动之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去体会作者表达的讽刺的思想。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分析类似于文本中的一些人物,并进行分享,这样增加学生生活的感悟和体会。再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文章改编为话剧来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感悟道理。通过加强实践体验,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利用生活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实践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通常来说,学生亲身所经历的事情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且,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会更深刻。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与所学的内容相联系,从而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写一些广告语和倡议书以及对联,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他们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例如,环境问题、垃圾分类问题等,结合生活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养成写随笔的好习惯,主动地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这一课的时候,要牢牢把握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个关于环保问题的实践调查活动,让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主动记录,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环境,思考这一问题,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在学习《我的母亲》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外学习时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如帮母亲洗碗,给母亲捶背,通过有效的生活实践,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学会感恩。教师通过语文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与语文的紧密关联,提高学习的效果,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的机会。再如,在开展《读书,就在当下》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初中学生阅读情况现状调查表”。让学生在课后按表格进行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并进行总结与分析,对整个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现状加以了解。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外阅读能力、交际能力及口语都得到了有效提升。而学生增强了生活体验,不断丰富认知,有利于学生站在教师角度对当前初中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打造人文环境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

在初中阶段,教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认知和情感认知,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对相关文本的理解,会使学生对文章中蕴涵的情感和内涵理解并不到位。这不仅降低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还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打造的人文环境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对校园和教室的布置,让学生所及之处都充满人文气息。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教室和走廊悬挂一些经典的古诗词或一些具有价值的绘画,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从生活的角度去渗透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而对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教学,则基于生活环境,引领学生不断地对诗词的精髓进行领略与感知,从而提升诗词素养。除了在校园中融入浓厚的古诗词文化气息,还可以将诗词教学延伸到课外,进一步让学生沉浸于温馨的家庭环境中积累诗词的理解经验。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在与家长中秋赏月之际,一同欣赏苏轼的这一词作,从而引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世间常理进行深刻体悟;或者是在元宵之夜与父母一起赏灯,自然而然联想到“今年月夜时,月与灯依旧”,体悟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一词,领略诗词中残缺美的意境。而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家长与学生一起包粽子、吃粽子,共同回顾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回想屈原的诗歌《离骚》《天问》《九歌》《楚辞》,以及历朝历代文人凭吊屈原所创作的诗歌,不断从相关诗篇中获得精神滋养,品悟屈原的伟大爱国精神。

六、从作业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作业入手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蕴藏许多的语文知识,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的,要想让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深入的学习还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作业入手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例如,在学習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用这种修辞手法和自己的家人进行一段有趣的日常对话,并且把对话记录下来。在学习写古诗词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周末深入自然,感诗人之感,例如,在春天安排学生通过春游的方式体会白居易笔下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景象。在下雪天,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观察,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去当地一些名胜古迹进行参观,把自己的参观体会记录下来。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记录生活中的语文,例如,广告标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和好的词汇,一些动人的演讲词。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充分利用社会这一大课堂,真正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以及从生活中提炼作业素材。捕捉教育资源,以各种节日为契机,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母亲节到来,设计实践作业“我为妈妈做件事”,采取视频拍摄,或者文章形式记录学生为母亲所做的事情。而当前语文作业也要凸显时代性,引发学生对现实社会的热切关注。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积极关注社会的新动向,面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也发表自我的感言与想法,让学生体验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教师通过生活化作业设计,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写写画画,写日记,画山水,或者是进行综合性调查活动,这些与生活相联系的有趣的作业形式,能巩固学生语文基础,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理解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观察生活,感受到生活中的语文,更加灵活地学习并应用知识。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从生活角度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生活,利用语文活动和生活实践以及人文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作业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语文。

注:本文为2021年度定西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深度视域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DX[2021]GHB0040)的研究成果。

(左毓红)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生活化初中语文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