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低年级音乐吟诵古诗的有效教学
2022-03-30王兰兰
王兰兰
要让经典古诗得以诵读和传承,让学生充分体验诗歌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充分运用吟诵手段,让小学生在音乐中领悟到诗歌的美。首先,应该为学生确定音乐,在美妙的音乐中促使学生进入诵读的情境,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会充分学会想象,在音乐中增加对诗歌内涵、意境的理解,增强学生诗歌的情感美和语言美的理解;最后,学生和教师应该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一、小学低年级古诗词吟诵的有效教学
(一)学习方法,以声入境
我国诗歌与音乐之关系甚为密切,音乐以诗为本,而诗以乐为用,二者相依,不可或缺。吟诵古诗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吟诵音乐,让学生明白吟诵古诗的曲调,在声音中带领低年级小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在教学中,教师若对吟诵进行解释,解释起来抽象难懂,要求低年级的小学生直接吟诵更是不可能,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听,听吟诵古诗的录音,让小学生尽量去模仿、去学习,学习在音乐中吟诵古诗的基本要领和方法,掌握吟诵的腔调和节奏,并指导学生反复吟诵,直至学生能独立吟诵出整首诗。此外,教师可以在网络上选取比较有质量的诵读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视频,学习吟诵要注意的事项,规范自己吟诵的语调和节奏。比如,在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选取优质的吟诵视频,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先去吟诵,总结出吟诵本诗应该注意的问题:要注意情感的把控,注意吟诵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深切思念,吟诵出“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孤独之感。
(二)明确音乐,自主吟唱
在明确音乐的过程中,低年级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低年级小学生的熟悉的音乐入手,让学生在这些熟悉的旋律中吟诵诗歌。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用《两只老虎》《小毛驴》《数鸭子》等旋律,让学生实现自主吟唱,让学生将读诗变为唱诗,在悦耳的音乐中,学生唱得愉快,学得开心,诗歌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三)展开想象,增强体验
在古诗词教学中,低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摒弃过去让学生机械记忆和默写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吟诵古诗中理解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歌的意境。音乐是人情感的润滑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音乐可以激发甚至影响吟诵者的情绪,因此教师应该在音乐中带领学生发挥想象力,充分想象诗歌中作者描绘的情景、蕴涵的情感,通过声音想象作者创作时候的场景,增强小学生在诗歌中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吟诵《游子吟》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诗人与母亲分别的场景,诗人看到母亲为自己一针一线缝制的衣服,心中对母亲不舍的情感油然而生,诗人通过描写母亲为自己缝制衣服这个场景,旨在凸显母亲对自己无私的爱,而“报得三春晖”这句诗歌,则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感激。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本意,让学生在吟诵中,反复去想象,若是自己应该如何去做,让学生在想象中得到情感的升华,从而体会作者感情的同时学会感恩。
(四)吟准字音,掌握字词
在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为了保证古诗吟诵的高效教学,让小学生能正确理解古诗的节奏美、情感美,必须得从基础抓起。特别是刚接触拼音的一年级小学生,教师首先要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字音准确,声母和韵母拼读正确,吐字清晰,做到字正腔圆,以此体味诗歌的韵味,并要让学生知道和理解古诗中押韵的基本知识。比如,在吟诵《游子吟》的过程中,就要为学生讲解清楚字词的读音,注意易混淆的前后鼻音的区别,比如“吟”为前鼻音,而“缝”则为后鼻音,让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不要混淆读音。而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讲解具体的押韵,“衣”“归”“晖”是押韵的,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体味中国古诗的韵律美。再如,杜甫的诗作《绝句》,“丽”为和“泥”的读音区分,“春”的读音等,都是教师要强调的重点。让学生能精准地吟诵出字词句的正确读音,促使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能够找出这首古诗的押韵“丽”和“子”,以及“香”和“鸯”,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字词的读音、诗句押韵的基础上,实现精准到位的吟诵。
(五)明确节奏,把握语感
古诗中的抑扬顿挫就是节奏,字词的适当停顿和延长能表达不同的意思,语气的轻重缓急又能表达不同的感情,所以教师可以在一定的音乐中,通过对不同古诗节奏的把握,培养学生吟诵的语感。在吟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音乐中把握不同的节奏和规律,以帮助小学生掌握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古诗语句的体验。比如,在杜甫的《绝句其二》中,本首诗歌的格律为“中仄中平仄,中平中仄平。平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而根据诗歌意思,本诗歌的节奏可以划分为“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了明确的节奏吟诵要求,学生再去诵读时,就会简单很多。在吟诵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些节奏理解诗歌的意思。让学生根据节奏的划分,不断调整自己的语速,酝酿自己的感情,可以使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反复升华对诗歌的理解,锻炼自己的语感。
(六)反复吟诵,深化感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让小学生吟诵,应该将吟诵当作是一种享受,反复吟诵以入调,反复吟诵来体会,以达到最熟练的境界。因此,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应该改变过去只注重内容的教学方式,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对古诗的吟诵上。且吟诵古诗的内容不仅包括课本上的古诗,还应该将吟诵的内容扩展到课外的古诗资源上,以丰富低年级小学生学习古诗的途径,拓宽小学生的学习视野,让他们能多吟诵经典、优秀的古诗,并让小学生反复吟诵,在伴有曲调的音乐声中体味和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和韵律美,增加低年级小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二、小学低年级古诗词吟诵的教学案例
笔者在自己所带班级反复进行诗歌吟诵的教學实验,不断检验古诗音乐吟诵的实施措施,在此选取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李白《赠汪伦》一诗,展现在古诗中如何高效地开展吟诵教学。
(一)教学目标
学会《赠汪伦》这首诗的吟诵,通过吟诵,在通读整首诗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精准发音,通过吟诵,充分发挥学生想象,想象本首诗描绘的离别场面,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反复吟诵,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感受作者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教学重难点
选取合适的音乐和曲调,掌握《赠汪伦》的吟诵,通过诗歌节奏的抑扬顿挫,体会作者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掌握后两个句子的意思。
(三)教学流程
1.教学导入。直接播放吟诵视频《赠汪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明白什么是吟诵。
2.学习方法,以声入境。播放吟诵视频,让学生先对吟诵有初步的印象,学生跟随吟诵视频一起吟诵,模仿吟诵节奏,再由教师教学生如何吟诵,教师吟唱一句,学生跟着学一句,反复教,反复学,直到学生能够自行吟诵。学生和教师一起吟诵《赠汪伦》,通过反复吟诵,初步体验诗歌的感情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样的认识,李白和汪伦是怎样的一种情谊?你体会到了李白的什么情感?”,让小学生明确这首诗为送别之作,使他们从诗歌中可以读出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
3.明确音乐,自主吟唱。为学生选取了几个他们比较熟悉的音乐《小星星》《小兔子乖乖》等,让小学生根据这些熟悉的音乐节奏,将《赠汪伦》这首诗填入音乐节奏中,然后让学生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在这里主要运用了《小兔子乖乖》大家都很熟悉的旋律,在掌握了吟唱诗歌的方法之上,需要让学生自己先学习,再由教师指导大家一起吟唱,让小学生受到中国古诗美的熏陶。
4.想象《赠汪伦》描绘的送别场景。要求:再次播放吟诵视频,带上学生一起想象诗歌描绘的送别场景。诗歌中的描绘的景物有:舟、桃花潭。全诗只有28个字,却将送别的场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一天,李白即将离开泾县,乘船去往别处,就在欲行未行之时,忽然听到了岸上的歌声,这歌声是随着脚步的节拍传来的。唱歌的人还没有看见,声音已经传到了耳边。此人是谁,汪伦啊。李白不由得感叹,桃花潭美则美矣,又怎么比得上朋友之间的真情之美呢?桃花潭水纵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自己情谊的深厚啊。随后让小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一说自己有没有经历过这种送别的场面,当时的心情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带着思考,深化情感,从感情上理解作者。
5.吟准字音,掌握字词。听教师的吟诵,并将自己不会读的字标注,不懂的字词标注。明确字音:赠——zèng,伦——lún,潭——tán,乘——chéng,舟——zhōu 。字义:汪伦:李白的朋友。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不及:不如。吟诵此诗时,应该要吟准每一个字的发音,吐字一定要清晰准确,将每一个汉字都读的饱满。诗中的入声字有:欲、忽、踏、尺、不、及。这首诗押“eng”韵,这个韵诚挚深远,情真意切,非常适宜表达。本诗不避直白,直抒胸臆地赞美友人的真挚友情。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将每一个韵都拖长几秒钟,来感受作者的这一情感。
6.明确节奏,把握语感。明确古诗的节奏: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明确古诗的停顿时间长短:(破折号的长短表示音节拖长的时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反复吟诵,深化感悟。带领学生再次吟诵古诗《赠汪伦》,吟诵时要发挥想象,把握好节奏,注意停顿和拖音,带着诗人对汪伦的不舍之情以及二人的深厚情谊吟诵。分小组自由吟诵,并对比看谁吟诵得更动情。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小船已经“将欲行”,岸上的踏歌声是“忽然间”听到的?李白的性格使然,本来就是不辞而别,但是汪伦不知从何处得到了李白即将离去的消息,匆忙赶来,又唯恐小船已经离岸,于是踏歌而至,人未到声先到。
8.總结:伴着汪伦的歌声,伴着诗人李白的恋恋不舍,我们再次吟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古代诗人对友情的赞美,教师在此选取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为学生课外拓展吟诵诗歌,本诗与李白的《赠汪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堪称送别诗歌中的经典,在这里专门为学生强调了易错字“津”“邻”“巾”,让低年级的小学生充分掌握字词的基础,了解作者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之后,自主选择自己熟悉的歌曲吟诵这首送别诗,再一次体味中国古代诗歌的美,这也可作为课后的巩固学习内容,也让学生再一次熟悉诗歌的吟诵方法,掌握诗歌吟诵的精要,并让学生按照上课的步骤,为自己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想象诗人送别自己的好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9.教学反思。本课选取了蕴涵诗人丰富情感的《赠汪伦》,诗歌的前半部分诗人在叙事,描写了诗人离别时,汪伦来送别的场景,先写了作者自己,即将要离去,后来写的是送别人,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依依不舍的离别画面,“忽闻”一句写出了诗人听见了歌声,但是却闻得见其声,看不见其人,这样的描写,但此人是谁,意境呼之欲出,汪伦的送别,让我们再次认识到了李白的为人,他们是不拘礼节之人,他们是快乐的自由的人。
本课主要采取让学生吟诵的教学方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真切的情感,诗人的感动来自汪伦的送别,他采用比物的手法,让汪伦的送别情谊有了很生动形象的对比对象,让人不得不赞叹诗人的高明写法。采用吟诵的形式,层层递进,让学生从最基础的字词,到整个句子,再到整首诗歌的吟诵,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了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韵律美,在反复吟诵中,让学生得到了情感的不断升华,使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珍惜友谊,去付诸行动。学生的参与度高,对吟诵的兴趣浓厚,本课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可以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推而广之。但是在吟诵教学中,因为小部分学生节奏感比较差,所以跟不上吟诵的节奏,在后续还需要多加练习,以达到诗歌吟诵教学的理想教学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的吟诵教学在现今的教学中应用不广,笔者希望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师都能看到音乐吟诵古诗教学的魅力,并用吟诵的方法教导小学生,让小学生都能掌握吟诵的方法,从而摆脱机械的抄写和背诵,在吟诵中体味古诗的美,以达到保持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目的。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小学低年级音乐吟诵古诗教学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538)的研究成果。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