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材料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实践
2022-03-30王端
王端
目前创意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设计应用相当广泛且多元,它完全开启了小学美术审美体验教学新路径,特别重视创意材料的创意表现价值作用。本文以创意材料以及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应用的创造性思维作为基本理论,结合教学实践例证,研究了创意材料在小学美术设计教学领域中的实践应用。在现阶段,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就美术造型、表现等方面为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其中指出要让学生尝试采用不同工具、不同材料,根据自身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具有创意性的美术学习过程。基于此,就要塑造中小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初步认识,进而让学生深入学习美术知识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自身个性化特征,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美术创意材料的基本特征
美术创意材料区别于其他普通材料,其基本特性包括了特殊性与配合性两点。
第一是特殊性,创意材料中种类丰富,且通常和普通的美术材料不同,如比较少见琉璃珠材料,它属于一种特殊性材料,它的静止排列具有一种晶莹剔透感,在经过阳光照射之后就产生了光彩熠熠的耀眼感,而在拨弄后则会产生叮叮当当的纯粹声音美感,这些都显现了琉璃珠的特殊美感。树皮属于另外一种特殊性的美术创意材料,拼贴后会有一种枯萎美感,在经过打磨以后则会显得高贵。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教学中,满足创意材料的特殊性,可以满足美术教学的主观需求,为学生丰富美术学习体验。
第二是配合性,考虑到美术创意教学材料中的本质属性变化,美术创意材料需要有一定的配合性,方便人们创新运用。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油画创作过程中采用单色颜料,配合油彩相互结合形成创意性画法。在油画画面上罩上薄且透明的油色能达到如瓷器色釉一般的独特效果。考虑到油画颜料透明性表现一般,但覆盖能力较强,在绘画表现上具有较强立体感,教师可以采用油画颜料的配合性建立与油画其他材料之间的互补特性,在材料与材料的互补配合中实现创新。
二、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中的创意材料实践应用策略
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中使用创意材料展开实践应用教学,其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小学生感受创意材料的魅力,同时注重学生个性的塑造,并创设相对适宜的教学环境。
(一)注重动手实践,强调学生感受创意
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固有思维限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创新,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例如,以环保作为主题,开展“变废为宝”课堂教学活动,可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美术设计应用构思创意,同时锻炼他们的美术创新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比如,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家庭中比较常用的洗发水瓶,可将其改造为实用且美观的笔筒,或者直接改造成更为精美的小储物盒子。在储物盒子制作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洗发水瓶,用小刀从中间裁开,只保留下半部分备用;再用烧红的铁丝在瓶身上两个侧面穿两个小孔;最后用彩纸胶粘贴到瓶身上用于装饰外观。另外,像用一次性筷子、树叶等制作各种装饰画,或者用冷冻酸奶杯制作纸巾盒等,都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感受创意。
(二)注重个性塑造,强调缩短师生心理距离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塑造和心理距离的有效拉近,通过创意材料与美术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开相对直观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同时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积极性与自信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基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与审美思维塑造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大胆猜测与想象创意材料的使用方法与美术教学设计思路,指导学生多见识、多思考、多实践、启发学生奇思妙想学习美术,活跃学生的美术学习思考氛围,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激情。这样,可以有效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可以这有效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力。
(三)注重环境创设,构建宽松学习环境
最后要注重运用创意材料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美术设计、应用环境,确保学生学习环境更加宽松。客观讲,创意材料是能够提高小学生思维流畅性、发散性与灵活性的。教师要结合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结合创意材料拓展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有效空间,激发小学生良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采用创意材料实现美术教学创意延伸,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创意材料与媒介创作契机,體现创意材料应用的最好途径与基本流程,为学生腾出更大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己设定创造美术情景,即要形成独创性活动,构建气息浓厚的创意材料美术教学环境。
三、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中的创意材料实践教学案例设计
《瓜果的想象》是小学美术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该课属于典型的设计应用教学领域内容,课程教学重点主要是启发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与美术表现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眼观察、亲手触摸创意材料,并展开想象与巧妙构思创意。在教学中,教学难点就在于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各种工具、方法展开美术设计创作过程,体现设计与运用创意材料感受美术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乐趣。在教学设计应用过程中,应该结合以下三点来组织:
(一)创意材料的外部特征联想实践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要运用创意材料外部特征帮助学生联想,展开相似性实践教学过程,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和创意逻辑。例如,要指导学生观察创意材料的形状、肌理、颜色、组织结构以及质感等诸多特征,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际上,每一种蔬菜、水果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形状特征,基于这些形状特征就可以激发学生联想,想象不同的动物或人物形象,结合这一课欣赏作品环节联想蔬菜水果,进而激发学生大胆且发散的创新性思维。比如,茄子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但它也有不同的品种和形状,如细长的紫阳茄子和圆滚滚的面包茄子。在美术设计应用教学中,教师所展示的小猩猩就是由短胖圆滚滚的面包茄子制作而成的。另外,小猩猩旁边的麦克风是用玉米和胡萝卜组合制作而成的,其中玉米的粒状果实分布均匀,可以激发学生联想为麦克风的麦,而胡萝卜则可联想为麦克风的手柄。结合上述教师所展示的示范作品,小学生也自己联想运用其他果蔬进行创作,如用黄瓜制作了小鳄鱼,因为黄瓜外皮上凹凸有致、有刺的肌理非常像鳄鱼皮,而红皮白萝卜则被小学生制作成为一面大鼓。整个美术设计应用过程中,教师巧妙运用创意材料的外部特征帮助学生联想设计内容,持续激发了小学生的美术设计应用发散思维。
(二)创意材料的加工实践教学设计
在创意材料的加工美术实践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独特的加工角度选择影响学生创意思维形成。例如,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创意材料——苹果,在竖切苹果后获得了两个爱心形状,而横切苹果则在果核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五角星。这一过程中主要希望启发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观察、改造创意材料,利用各种加工工具不断创新,刺激学生的美术设计创作灵感,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养成。最后在加工过程中加深学生的美术设计学习正面体验,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理运用创意材料内容。
(三)创意材料的DIY实践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创意DIY课程教学应该发挥其更多应用功能,融入创意材料在更多领域体现个性化创意优势。例如,在美术设计应用教学与探索应用教学中,就必须发挥创意DIY课程教学的特色优势,实现小学生美术“乐学”。就创意材料在DIY美术实践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而言,在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关DIY设计应用的内容是非常之多的,如《童话城堡》《画自己》《我和昆虫》等都能发挥小学生想象力,结合DIY理念设计创造出新奇独特的美术自创成果。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Maslow在他的格式塔心理学中所说的那样,“儿童需要在初认知世界过程中通过接触更多事物以获得更多经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首先满足“以生为本”的基本条件,结合DIY理念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制作美术内容。教师作为辅助,不需要做太多干预,应保证小学生的美术创作作品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在《圆圆的世界》(一年级下册)一课中,许多学生就将花卉想象成三角形。实际上教师不需要告知学生花卉的真实形状,而应该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并与教师交流,说明自己为什么觉得花卉是三角形的。为了实现更进一步的美术教学体验优化,教师就鼓励学生用彩纸、剪刀通过折、剪的方法制作出自己所认为的真正花卉的样子,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灵活动脑,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帮助他們有效体验这一课内容,并在亲身的DIY美术作品设计应用表现中获得学习乐趣。当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美术世界中探索,形成美术探索教学过程。在美术探索教学中也要适当合理地融入DIY创意元素,将美术与DIY融为一体。考虑到任何美术事物都需要人来创造,所以这种原创属性与小学美术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一致。而在教学中,探索则是一种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的方式,教师要教会学生不要仅仅用手去实践美术,更多要用心去感受世界,这样才能激发自己的个性想象力并实现与美术世界的相互契合。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将这种用心感受、用心体验的DIY思想注入学生思维意识中,将动手、动脑、动心三个环节联系起来,真正做到DIY创意课程与美术常规教学的融会贯通,提高教学质量。就个性化DIY设计教学而言,它对学生美术创造力的激发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也让创意材料的价值更进一步升华。
四、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中的创意材料实践教学建议
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教学领域中,合理运用创意材料展开实践教学是必要的,它在引领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意表现上作用重大,下文再提出两点运用创意材料的小学美术设计应用教学建议。
(一)引领小学生联想美术“设计·应用”创意材料引申联想,培养审美体验
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创意材料教学中,应该结合外部特征联想展开教学分析,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相似性因素,相应展开联想,既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意逻辑,又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脉络。比如,可以从形状、肌理、颜色、组织结构、质感等多方面分析某些物体的外部特征内容,将其作为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重要出发点和有效途径。其中形状就是开拓创造性思维的外部框架,它引发学生联想材料以及材料周边人或者物体的相似性,对学生更好学习美术颇有帮助。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不同作品主题的辨别特征,例如,每一种水果和蔬菜都有各自独特的形状,而根据形状不同联想其动物或人物形象,需要结合所欣赏作品环节从水果、蔬菜本身出发展开实际联想,激发学生大胆猜测,刺激他们的发散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延伸所展示物品的形象特征,从多种材料拓展破解主体材料的单一贫乏性,为小学美术课堂制订教学计划创造有利条件,真正将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当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际接受知识水平,教师要结合美术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此最大限度拓展学生创造潜能,同时重视对他们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让学生具有对物体外形的联想能力,在美术设计应用中更加具有创造力。在审美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艺术品的背景、内容等内涵因素出发思考展示题材、形象等诸多因素内部组织内容,体现运用一定手段与工具材料获得艺术内容的外部因素,这些都不容忽视。教师要运用文字内容帮助学生寻找美术创作的缘由,结合自身特征了解自由创作途径,这也是美术教学创作的必经之路。换言之,就是要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确保他们的创造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拥有广博基础。例如,教师在为学生展示《呐喊》(蒙克)、《自画像》(梵高)等名画作品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创作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设计创作应用,让学生体会感受设计应用的美术情感内涵。
(二)引领小学生联想美术“设计·应用”创意材料进行拓展运用
教师要引领小学生联想美术设计应用创意材料,对美术创意材料进行拓展运用,展开实质性教学过程。这一过程还需要小学生能够在设计应用美术元素过程介入主体社会体验内容,感受实践中的创意乐趣,充分借助家长、学校与社会各个方面努力更好地实现美术设计创意材料内容,实现家校合作层面的教学内容有效拓展与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到户外,在大自然中设计应用各种创意材料,各种花草、植被甚至是动物都能够成为创意材料参与学生的美术设计应用过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作用。
总之,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教学领域中,师生应该共同挖掘、思考、实践运用创意材料,结合材料的不同外形、肌理、结构加工方式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与发散思维,让学生在观察、实践过程中理解创意材料、使用创意材料、升华小学美术教学内涵,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