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价值与实施策略
2022-03-30李虹玉
李虹玉
民间音乐是一座包罗万象、内涵丰富的艺术宝库,闽南乡土音乐作为闽南地区世代相传的民间音乐形式,在当代的文化传承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文章从闽南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价值谈起,进而探讨闽南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策略,以期能够促进民间艺术与音乐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音乐课程质量的稳步提升,继续深化和发展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闽南乡土音乐是闽南地区文化的精华部分,承载着闽南人民美好而珍贵的乡音乡情。作为地方性音乐,闽南乡土音乐根植于闽南文化厚土,见证闽南地区历史文化的变迁,沉淀着闽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使之成为课外音乐资源的重要组成。近年来有不少研究把视野投向闽南乡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上,相关的实施策略还有待完善。欣赏和感悟闽南乡土音乐之美,将珍贵乡音乡情融入音乐课程中,是音乐教师与相关教育研究者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闽南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价值
(一)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具有传承的基础
闽南乡土音乐是闽南地区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尽管当今时代乡土音乐的影响力不如以往,但是其仍然保留在闽南人民的记忆中,在人们的口耳传颂、轻轻吟唱中生生不息。闽南乡土音乐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其所反映的内容多是封建时代的农业社会生活。由于其历史悠久,在歌曲中常常包含有古代汉语的某些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结构;再加上独具特色的闽方言,使闽南乡土音乐在民间广为流传,群众基础深厚。由此可见,闽南乡土音乐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覆盖面广泛,影响力深远,具有传承的基础,为开发音乐课程资源提供了保障。在如此优秀绵长的乡土音乐文化中开发音乐课程资源,不仅是取之于乡土、用之于教育,更是对闽南乡土音乐的一种别样传承、有效发扬,可以使学生自小便浸润在闽南乡土音乐的文化氛围中,以亲身所学传扬闽南乡土音乐文化。
(二)器乐舞蹈形式丰富,具有实践的资源
闽南乡土音乐有其独特的丰富性,不仅有朗朗上口、风趣生动的童谣,还有各种器乐和舞蹈形式作为辅助,相映成趣。这些多样的形式和元素大大丰富了闽南乡土音乐资源,使其在音乐课程中更具备实践性、综合性和多样性。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关注闽南乡土音乐,并加强对有代表性的地方器乐、舞蹈的重视,丰富音乐课堂的活动环节,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且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感知地方音乐文化。而闽南乡土音乐以其器乐舞蹈形式丰富的特色,给予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以实践的资源,促使音乐课程内容更加包罗万象,精准体现地方特色,对打造地方优势音乐课程而言大有裨益。在开拓学生音乐视界的基础上,有利于综合性地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内容形式朴实率真,具有传唱的便利
乡土音乐是民间自发创造的音乐,与阳春白雪型的音乐不同的是:它通常是当地人民“自娱自乐”创作产生,这也就使乡土音乐在内容形式上是朴实率真的。闽南乡土音乐发源于闽南地区,这些曲调淳朴、音律流畅、通俗易懂的歌谣,承载着闽南人民深厚的乡土情怀,展示了闽南獨特的人情风貌,在闽南地区具有传唱的便利性和共情性。正因为闽南乡土音乐对闽南人民来说是通俗的,将其开发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中,便具有天然的便利,语言上的同系性易于学生学习,且乡土氛围的浸染,也能够强化学生情感感知力和共情力,使学生带着丰富饱满的情感学习歌曲,更易于学生快速学会并牢记歌曲。得以开发实践的闽南乡土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自然也将焕发新一轮的生命力,得以更好地传唱赓续下去。
(四)守护传统乡土人情,具有教育的意义
乡土音乐产生于人民日常的劳动行为,具有广阔的现实基础,能够从侧面反映地方人民的生活状貌。闽南乡土音乐记录着乡音乡情,将多姿多彩、回味无穷的风土人情用音乐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通俗易懂,这也是闽南音乐能够历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原因。尽管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各种奇特新鲜的音乐形式充满学生的艺术视界中,但闽南乡土音乐始终有让现代人牵挂的魅力。因为乡土音乐是真正地从地方人民的生活出发,淳朴可亲,无须过多渲染强调,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闽南乡土音乐中传导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情绪情感,诸如爱国、爱家等,又传递着一些具有教化性的闽南人民的智慧,能够深化学生情感,对学生的艺术品格和思想水平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学习闽南乡土音乐。
二、闽南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策略
(一)针对学生特点,开发合适的音乐资源
面对丰富多样、浩如烟海的闽南乡土音乐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成为音乐教育研究者共同面对的首要问题。从音乐风格上来看,闽南乡土音乐曲调婉转,有着独特的民间韵味,适合拿到音乐课堂上供学生欣赏和学习。但是学生对闽南乡土音乐的接受度还有待确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特点开发和选用合适的音乐资源。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是特别丰富,对音乐的认知也比较有限;但是他们思维活跃、精力旺盛,行动力强,因此,只要深入学习,便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出发,开发相应的音乐资源。例如,反映地方民风民情的闽南乡土音乐——《扒龙船》以生动活泼的旋律和节奏,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方言,介绍了闽南地区端午节赛龙舟的盛况。学生大都只听说过或在电视上见过赛龙舟,感觉很有意思,但是对为什么端午节要赛龙舟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回答不了。因此,在选择音乐资源时,教师不仅要照顾学生好玩、爱动的习性和心态,还要能够让他们在乡土音乐中感悟深层文化。当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最好选择贴近生活或民俗的元素组织课程。通过欣赏赛龙舟的图片、视频、欣赏和演唱《扒龙船》,让学生深入了解闽南龙舟比赛和端午文化,从乡土音乐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感悟闽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借助乡土音乐这种风情色彩浓厚的艺术形式,能够扩展学生的闽南乡土音乐文化的认识。
(二)创新教学形式,将音乐游戏引入课堂
学生对闽南乡土音乐的学习和接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当教师选择和确定好闽南乡土音乐教学内容后,就要着手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较短的音乐课程时间内,对闽南乡土音乐产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欣赏、演唱和演奏等方式进一步学习闽南乡土音乐。在更新和改进教学形式方面,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结合学生特点,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为主要目的。多方考虑下,教师最好选择用音乐游戏的方式把闽南乡土音乐文化引入课堂之中。游戏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领略闽南乡土音乐文化的魅力,了解闽南乡土音乐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采取的音乐游戏有:一是音乐律动法,紧密地将声乐、器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边听边唱、边欣赏边活动。例如,《爱拼才会赢》这首闽南民歌曲调欢快、积极向上,有着催人奋进的力量,很适合通过音乐律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教师在对这首歌进行开发资源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音乐本身,还要扩展到其翻唱版本、配套舞蹈、器乐组合等,让学生边听边唱边律动,多种形式体验闽南乡土音乐的魅力。二是角色演绎法。闽南乡土音乐题材丰富多样,如描绘山水景色的、展现劳动场面的、书写美好乡音乡情的,等等,既有吟诵的形式,亦有叙事的体裁。教师可以选取其中有着生动情节的闽南乡土音乐作品,把音乐中的角色提取出来,让学生进行扮演,最后把音乐整合成一个故事,带领学生边听音乐边开展演绎活动。例如,《小老鼠钻壁洞》这首闽南歌谣,教师先让学生聆听歌曲,为学生讲解歌曲大意、演唱技巧,然后让学生各自扮演猫或老鼠,学生可以跟随音乐开展角色演绎活动,在一举一动、一跑一跳中加深对这首歌曲的理解。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实践策略,因为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扩展了闽南乡土音乐的边界,使音乐不仅是一个音乐作品,更是与角色扮演相合的舞台剧,表现力更为丰富。当然,对闽南乡土音乐的开发和音乐课程资源的改造,还需要教师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整合。
(三)联合家长群体,课内课外共学乡土音乐
闽南乡土音乐课程看似只在学校课堂环境中开展,但实际上与家庭、闽南社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代学生对闽南音乐或许比较“陌生化”,但是在其家庭环境中,学生的父母、长辈等亲人对闽南音乐有着更持久而深刻的体验,他们在时代的变迁中见证着闽南乡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学生的数量虽然有限,但是其背后的家长群体却是闽南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他们对闽南音乐的感知,其实也是一种可开发的音乐课程资源。比如,有的家长知道一些课程中没有的、不太常见的闽南乡土歌谣,这种音乐经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能够辅助乡土音乐课程教学。为此,教师以及音乐教育研究者可以开发一个家校互动的闽南乡土音乐资源平台,充分展现闽南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果以及课内教学、课外拓展的实际情况。音乐教师可以把闽南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情况分类呈现在平台上,方便学生的课外学习和拓展。家长也可以登录该平台,了解课程情况,观察孩子在该课程中的学习进展,有效打通家校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闽南乡土音乐课程教育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生和家长不仅是平台的使用者、学习者,也是平台资源开发的贡献者。如果家长发现平台中的音乐资源存在问题,如错词白字、乐谱不准等,可以帮助教师进行纠正;如果家长了解平台中所没有包含的音乐资源,也可以联系教师予以补充。总之在家校两个群体的共同努力下,闽南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可以大为丰富,将有助于学生课内课外共学乡土音乐。这种包容开放的精神是闽南地区人们乡土情怀的一种表现,也有助于学生积极利用该平台进行学习,闽南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也因此更具实效性。
(四)发扬学生个性,合作创编闽南童谣
闽南乡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重点不仅在于收集、整理和选择,更在于传扬和创造。在对这一民间音乐进行考察的时候,教师不仅要从音乐文化本身出发,将闽南乡土音乐资源整合成为系统化的课程;还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发扬学生个性,在同欣赏、共学习中不断演化创造,合作创编已学过的闽南童谣。这种方式既可以做到对闽南乡土音乐课程资源进行完整总结,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学生的视角对民间音乐进行重新整理,使之更具现代化的色彩,更符合現代学生的认知特点。当然,教师也可以事先准确分析音乐课程资源,保留其中易于教学、有传承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部分,摒弃其中语言不合适、教学难度大、不易于学生理解的部分,让闽南乡土音乐课程资源更具高质量、实践性。例如,《我是一个小画家》这首闽南童谣,歌曲中介绍了“我”想画的东西和不想画的东西,这些内容都可以重新填词,使之成为一首新的童谣。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素养都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在创编时的想法也各有差异。教师可以分作两部分进行,首先让学生自主创编,体现个性想法,然后集体评比其中的精品杰作。其次是采取集体创编策略,教师给定一个主题,然后集思广益,共同合作创造出一篇具有班级代表性的闽南童谣。如把视野定位在校园中,学生可以改编歌词“我不画……”“我画……”,省略的部分都要围绕着校园事物来填写,与现实生活十分贴合,学生也易于创作。在此基础上,教师不仅要开发闽南音乐资源、带动学生创编闽南歌谣,还可以在已经建立的闽南音乐共享平台中上传学生的音乐成果,扩大闽南乡土音乐资源的创新与互动。
三、结语
总之,闽南乡土音乐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而言有着积极的导向意义。闽南乡土音乐中有着历史的脉搏、文化的积淀、艺术的传承,在一代代的继承和发扬中历久弥新。音乐教师不仅要通过地方单位、音乐传承人、网络等多种途径开发闽南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同时自身需要对闽南乡土音乐了然于胸,能够多思多想、积极地创新并优化适合于学生的教学形式,还要主动地联系家长,家校合作共促学生深入了解乡土音乐。此外,还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在所学闽南乡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改编,以期能够不断丰富闽南乡土音乐的资源宝库,推进闽南乡土音乐更具现代教育价值。
注:本文为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闽南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价值与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SZJ20102)的研究成果(福建教育学院资助)。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