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感培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022-03-30李登福
李登福
语感培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会比较棘手,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均有一定的挑战。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凸显出学生语感培育的重要性,多给予学生指导和督促,在长时间的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培育语感。基于此,教师务必明确和掌握小学语文语感培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本文从多个方面做了分析探讨,期望可以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同仁提供些许建议。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语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和发展思维,并且要在语感培养的基础上培养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目前小学语文的语感培育来说,虽然教师加强了培养力度,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依然面临一些尖锐的问题,尤其是受到学生身心发展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课堂上无法有效触动学生的语感,最终学生的语感无法被激活和产生,影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基于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去制定行之有效的语感培育策略,助力学生更好地发展。本文重点从挖掘教材中的典型形象,帮助学生触发语感,重视文本,带领学生从阅读中培养语感,注重训练,从习作中提升学生的语感这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语感培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做分析探讨。
一、挖掘教材中的典型形象,帮助学生触发语感
语文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综合口语能力的重要基础。对口语表达能力的理解不能简单等同日常说话和表达,应该是基于语言表达规范和语言表达标准,对日常表达的进一步规范和说明。因此,培养学生语感,提升语文口语表达能力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要用语言标准规范学生的日常口语表达,使学生表达符合口语表达规范和社会表达实际需要。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但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对课堂学习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自己角色功能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从语感培育的教学来说,这些存在的问题无法有效触发学生的语感,也就无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学生的语感培养中,不仅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更要想方设法地去触发学生的语感,借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人物形象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最大的麦穗》这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诵课文,深刻感知苏格拉底的形象,明确课文的主旨和思想情感。而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即“同学们,你们觉得苏格拉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待提出这一个问题后,相信学生均可以再一次阅读课文,寻找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尤其是會从苏格拉底与弟子的对话中剖析人物形象,继而确定出苏格拉底的人物形象。另外,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从苏格拉底的语言、形态和对待事物的态度中系统展开讨论,进一步整体把握苏格拉底的人物形象。相信此时学生可以领悟到一点知识,即“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最实在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典型形象,并引导学生寻找文中线索,可以确保学生从人物形象中很好地触发语感,在品味一些经典的语言文字时,还可以很好地领悟语感。
二、重视文本,带领学生从阅读中培养语感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口语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教师需要在规范口语表达话术的基础上,运用语文课本和教材,丰富自身的口语词汇和应用语境,逐步提高自身运用口语的判断能力和语感能力,用良好的语言表达感染学生。提高口语理解能力不仅是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内核要素。内核的关键就是要求学生不仅可以有良好的口语基本规范,还要对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场合提供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的构建是着眼于口语理解能力和词汇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阅读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语感的主阵地,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高度重视阅读教学,努力从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的语感,并加以培养。总的来说,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时,教师可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
其一,有韵律地诵读文本。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式便是引导学生大声朗诵,通过这样有意识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在有声语言中初步感悟文字的节奏美,这对语感的培养有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如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古人所写的文字简练,但意味深长,在现代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朗诵和理解上会存在难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古诗词的朗诵作为重点对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田园四时杂兴》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诵时,要先确保学生可以对一些特定字词有所感悟,可以注意到古诗中的押韵美感,比如,“麻”“家”“瓜”、相信在后续的朗诵中,学生可以通过古诗基本格律和句末押韵的方式增强语感能力,记忆能力也可由此提升。再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七律·长征》为例,这一首律诗较长,而且有较多的生字生词,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教学,通过模范朗诵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七律·长征》的意境,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画面感。借助铿锵有力的朗诵声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其二,引导学生反复推敲阅读材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语感培养局限在学生听觉上的享受,更要带领学生展开文本分析,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部分要详加推敲,感悟独特魅力,继而增强语感能力。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囊萤夜读》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以夜继日焉”这一句话,学生经过讨论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即“古人说的是以夜继日,现代人说的夜以继日,到底哪一种说法是对的呢?”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讲解其中的知识点,即“这两个词在很多的典籍中均有出现过,意义是古今统一的,均是‘一天到晚不得休息’的意思”。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去朗诵课文,体会以夜继日与夜以继日这两个成语在节奏上的不同,而后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和应用情境决定要使用哪一个词语。通过在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反复推敲知识点,不仅能完成细说语感的任务,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和更多的古代优秀文化。
三、感悟课文的主题,有效升华语感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时,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在带领学生品读课文时,教师需要尊重每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欣赏他们的“悟得”,一步步带领他们感悟课文主题,升华语感。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升华学生的语感时,教师可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
1.感悟文中形。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语感产生与发展均是依托于“感”的,而要实现“感”,学生必须在脑海中形成生动化的想象,凭借想象感受语言的魅力,让自己可以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中。基于此,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借助特定的情境吸引他们产生“感”,形成良好的感悟。
2.感悟文中情。可以说,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时,本质上是将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悟与语言的理解结合起来,以此让他们可以借助语言文字感知到更多的情感内涵。当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某一个特定的知识无法形成深刻的理解时,除了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特别的讲解,还应该指导学生一遍遍品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学生在一遍遍品读课文中,势必可以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感悟出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这对培养语感大有裨益。
3.感悟文中理。小学人教版教材在课文的选择上有很强的考究,所选择的课文均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不仅语言文字是优美的,而且其中会蕴涵较多的情感和哲理。可以说,每一篇课文既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也有独到之处。所以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带领学生感悟文中的思想内涵,在感悟中内化情感与锻炼语感,让语感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注重训练,从习作中提升学生的语感
在语文的习作教学中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非常值得推广应用。语感的培养不仅要建立在细心阅读和深度把握这两个层面上,更要带领学生将自己的感悟抒发出来,将自己的语感能力转变为语言输出能力。就语感培养在学生写作输出中的作用来说,当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语感时,可以避免很多低级写作错误的出现。例如,语文课堂中的随笔练习,教师可以将阅读课与写作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即时写作,及时填补阅读过程中的漏洞,以此在即时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望洞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帮助学生在悠远的意境和有致的韵律中理解古詩,建立语感印象。而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改写《望洞庭》,尝试用自己的理解描述望洞庭的景色,这样可以很好地强化语感。
五、创设语感情境,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时,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的理性思维参与其中,以此对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感受,培养悟性。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为学生创设语感情境,带领学生去分析,最终使学生能精准把握语言文字的情感。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情境时,教师要紧紧围绕着一个字,即“悟”,确保学生能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想象、思维、情感等多种心智活动,可以对语言文字的内涵与组织形式有深刻的把握。将兴趣有效融入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是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语言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可持续方式之一。通过兴趣引导,如动画片、短视频、卡通人物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热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实现从课堂上到课堂下的良性驱动机制,实现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有效提升。当然,这种兴趣的激发不仅需要学生的自我挖掘,还需要教师行之有效的鼓励和推动,这样才能做到以学习兴趣为切入点,逐步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西江月》这一词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点分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在品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两句与注解的话顺序有所不同,此时他们会产生一种矛盾心理,纷纷进行分析探究,自然可以创设一种“活起来”和“动起来”的探究情境。在分析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为了起到强调作用,以此表达出词人的惊喜之情。词人在山野夜行的过程中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心情自然是惊喜和欣慰的。可以说,这一种欣慰与乐趣若是未能身临其境,必然是无法感悟和体会的。而通过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可以促使他们对词人的情感有更深的体悟。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学生在一步步的分析与推敲中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并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对词人的遣词造句能力有更深的品位,获悉词人写作时的思路与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若是长时间带领学生这样去学习,势必可以让他们对诗歌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层内涵有深刻的体悟,一些有血有肉的语言文字在从学生的口中表达出来时,他们的语感必然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除此之外,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时,教师要指导他们多去阅读和积累,针对所积累的语文素材可以多方面吸收与运用,以此培养语感。在语文素材的吸收与运用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与作者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全方位领悟语言文字的字面意思和弦外之音。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六、结语
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教学任务,教师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将语感培养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将语感培养与语文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时,教师要以教材内容、阅读文本和写作练习作为重要的手段加以使用,尤其是要将阅读教学作为重点方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另外,要始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地完善和创新语感培养的方式方法,建立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