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精神”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渗透
2022-03-30杨莉辉
杨莉辉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班级管理是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的重要管理工作,在新时期的班级管理中,应突显学生的位置,让学生参与进来。
一、志愿精神的内涵及价值
(一)志愿精神的内涵
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不断更新与探讨的课题,志愿精神是贯彻在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精神,其主要包括了奉献、互助、进步以及友爱等四项内容,这属于人类在社会上最积极的一些认识,也深刻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不断进步之根本。处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而所承载志愿精神的志愿服务项目则是该项义务实施的主要载体,从宏观上来看,在社会和谐方面,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为了维持和谐关系都应做出实践,以志愿精神为引导,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才能突显出社会和谐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志愿者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他人,正是这一精神的重要体现,其也与追求平等互爱的核心内涵达成了一致。
(二)志愿精神的重要价值
志愿精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有利于促进公民与社会的进步,志愿精神让公民明确自身在社会上应当履行的责任,更具有社会公益方面的价值取向,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培养志愿精神有助于公民整体精神层次的提升,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初中生的志愿精神,有利于提升学生群体的道德素质水准,也能深刻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精神贯彻于人才培养工作当中,能够培养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优秀人才,因此也可以说志愿精神对社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其二是具有指导性方面的价值,志愿精神本身的内涵决定了其指导性的社会功能,其充分弘扬着人道主义,体现出尊重人、关心人,志愿者为人民、社会做好事,营造出健康的道德风尚,在教育管理中引入志愿精神也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指导意义,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提升人格品行、深刻锻炼自我,促进自身道德热情与道德理性的规范,精神文明建设在未来的重任也会落在学生身上,因此提升其精神境界也是为了社会文明更好地建设;其三是有利于锻炼个体的自觉性,志愿服务重于个体主动意愿,是提升公民个体意识的重要精神,通过培养初中学生的志愿精神能进一步提升其规则意识、责任意识。
二、初中班级管理的现状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班级管理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其不仅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条件,也决定着学生的个人思想与身心的健康成长。而当前的初中班级管理现状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管理的重心偏离,由于许多中学仍旧将学生成绩看作教育重点,其班级管理成效也是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因此在成绩上的管理也更为看重,但是却忽视了德育工作的管理,许多教师不重视学生个人品德、高尚思想以及健康心理方面的培育,导致一些学生尽管成绩突出,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却逐渐滋生,不利于未来发展,同时这不符合教育之根本目标的实现要求,班级整体教育的风气不够良好,也无法培育出对社会负责、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优质人才,这种班级管理可以说是失效的;另一方面是班级管理的形式十分落后,比如多数管理仍旧是教师为主导,其个人权威性也十分明显,学生主要是绝对听从教师在管理方面的指导,导致管理过程中缺少对学生想法、理念等方面的考虑,无法做到在管理中尊重学生,学生在班级管理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不强,这并不利于学生个体以及集体的发展,而班级管理最终是会落到学生执行,而这种传统的管理形式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参与热情降低,整体的管理氛围也是十分消极,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成长,实际管理的效果也会欠佳,同时,对于班级管理的评价也过于主观化和自我化,评价的价值难以体现,这种评价也无法反映出管理中的不足,更不能根据评价结果来调整实际班级管理的策略,对学生的发展情况也没有办法做出准确判断。
三、初中班级管理中渗透志愿精神的路径分析
(一)通过举办志愿者推介会来增强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识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来看,其普遍处于青春期,是开始逐渐摆脱稚嫩但又缺乏成熟的成长阶段,一些学生明白志愿者和志愿精神的浅层含义,但由于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志愿精神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够透彻,因此,想要在班级管理中有效渗透志愿精神,还需要采取合理的手段。
例如,以初中班主任为牵头者,组织举办志愿者推介会,为学生深入认识志愿精神提供机会,志愿者推介会的开展应以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来推进,初中班级的建设与管理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唤起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在设立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围绕着一个特定主题来展开,有利于找到活动的落脚点,有效传递志愿精神,而具体的活动内容制定时还需要注意三点内容,一是根据确定好的志愿活动主题来设置标志;二是进一步明确以主题为中心的志愿活动宗旨和开展口号;三是设立一个与主题相符合的团队名称。比如举办“人人登台展风采,人人争当小能手”的志愿活动,每一名学生都可作为本次活动的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来制定展现内容,实际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准备时间,还可布置一项活动任务,让学生自行查找有关志愿者的相关信息资料,先让学生对志愿者这一主体定位有一个基础了解,以便更好地延伸志愿精神。
本次志愿活动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转变学生对志愿者这一角色的错误认知,正确理解志愿精神,提升志愿服务的意识,简单解释“志愿服务”的含义,事实上就是指无私帮助他人,但其实深层挖掘发现,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为别人无条件提供帮助,也能让志愿行为本身的主体有所收获,其收获的是观点、优秀品质以及信誉等,通过志愿推介使学生深刻认识志愿精神,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减轻了个人主义意识,学生会认识到作为个体在班级整体中的定位,对班级更具有荣誉感,这有助于提升集体凝聚力。
(二)规范志愿服务项目招募方式加强志愿服务影响效能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想要更好地推进志愿精神,促使班级每名学生都能在志愿活动中坚定思维理念、提高理想信念,也需要不断规范和调整志愿服务项目,秉持着自愿主动的工作原则,而非被动强迫的工作理念,促使各个志愿者都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志愿服务中。有关志愿服务项目的活动信息则专门安排志愿者项目服务部门负责。并能结合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项目,灵活调整招募内容和工作要求,还可以采用换岗的方式,促使各个学生都能更好地融入志愿精神。例如,在班級中的图书角可以相应安排学生进行管理,在学生完成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后,再次进行志愿者招募,按照每周轮岗的工作要求,促使各个学生都能在参与班级管理的同时,相应得到放松,每个志愿者还需要签署“志愿服务协议”,从制度层面做出规定要求,促使各个学生都能更好地感受志愿服务的工作性质和内容要求,在日常志愿服务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个人成长。班级也可设置一些长期的志愿项目,像是结对帮扶项目、失物招领项目等,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但要遵循自愿原则,争取让每一名同学都更有参与感,体会到志愿服务的魅力,也能增强班级集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三)通过设立多种志愿服务项目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想融入志愿精神,设立志愿服务项目是一项有效途径,而志愿重视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可以进一步丰富志愿服务项目的种类,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提升积极性,而实际开展志愿服务项目还需要制定相应规章,在这一方面则需要初中班主任根据自身管理经验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来逐步完善合适的细则。例如,整体内容可分为几大模块,包括总则、基本服务任务、参与人员、志愿标志、组织机构以及附则等,在这其中,基本服务任务是志愿服务项目的根本,志愿服务项目最为常见的类型就是班级常规项目,这类项目可以为学生每天布置任务,促使班级管理的规范与常规,是长效管理的有效手段。除了班级常规的服务项目以外,还可从志愿者中挑选几名志愿者开展校园蹲点志愿服务项目,比如,校园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校园宣传服务等,只要其服务项目类型变多,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对项目进行选择参与,提升其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本身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组织志愿者展开岗前培训全面提高文明水准
在初中班级管理中渗透志愿精神,也需要优化培训方式,组织所有志愿者同学进行科学、系统的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内容则需要从初中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和志愿者岗位工作特点出发,实现初中生和志愿者岗位工作的契合性和一致性。如果是在公共场合履行监督职能,还需要佩戴齐全各种证件,表明自己的志愿者身份。也正是通过志愿者培训和多样化的志愿服务,能更好地落实志愿精神,达到学校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组织开展志愿者的岗前培训工作,能更好地发挥出志愿精神,如可定期开展一些培训活动来锻炼志愿者的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比如可以“关爱、感恩、奉献”等为主题开展实践性培训活动,像是模拟探访并帮助孤寡老人的场景,锻炼志愿者的多种技能,培养志愿者的服务态度与奉献精神,同时还须从提升志愿者理论水平的方向出发,为志愿学生讲述岗位的实践规律、概况并总结实践经验,同时要让学生在实际开展志愿活动时不断总结新的经验,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
(五)通过落实班级志愿者制来有效传递志愿精神
班级志愿者制是一种班级管理的新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志愿精神贯彻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体现,其强调自主、自愿以及自律,也是指学生自行管理。一般来说,班级管理志愿者都是学生自主报名,学生进行选拔筛选,最终落实管理学生的一种服务管理方式,不同于由教师选拔班干部的形式,其强调了“服务”,也能调动起学生的才能,有效传递志愿精神,也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实施班级志愿者制首先是在志愿者的招募方面,学生通过协商创建班级管理的岗位,如小组的纪律组长、学习组长、卫生协管员等,在设立了岗位后还需要设立岗位对应标准,最后由学生主动竞选岗位,让具有才能的学生真正做到为班级服务,突出自身在班级中的位置,也能够在集体生活中获得更多体验;其次是在班级志愿者的管理方面采用民主管理手段,自行协商有效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志愿服务行为,像是互帮互助学习的帮扶小组,可根据个人需求自主协调帮扶的空间与时间,体现出开放性特点。班级志愿者制不仅能获得较好的班级管理成效,同时对锻炼学生的服务意识、友爱意识、进步意识等方面的志愿精神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学生能真正做到由自己的心出发去提供志愿服务,也更加理解志愿精神,体会志愿工作的不易,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自律,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方位成长与发展。
(六)通过完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来促进学生志愿精神的提升
志愿服务的相关活动在实施以后,还需要通过评价来明白服务的好坏,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来获得志愿服务评价结果,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志愿服务重要意义的认识。例如,可实施学生自我评价的手段,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之前,为每一名参与的志愿者学生分发活动手册,主要是用于自我评价,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为自己的表现打分,志愿服务活动结束以后,教师也可对志愿者进行统一打分评价,一些具有突出优秀表现的学生可适当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教师的评价需要保证公正性与客观性,这样才能切实地增强学生的志愿精神。在班级管理中有效贯彻志愿精神,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等多个方面的品质,不仅有利于中学教育体系中德育目标的实现,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及在社会上立足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帮助。对整个班级的建设来说,贯彻志愿精神,由教师来引导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理解志愿精神的价值理念,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使班级整体建设模式形成“服务+管理”形式,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他们不再只依赖于教师或是班干部的指挥,而是愿意主动去做一些对集体有益且力所能及的事情,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班集体的发展。
四、結语
综上所述,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深入渗透志愿精神对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品质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由本文分析可知,初中班级管理中渗透志愿精神的主要路径包括:通过举办志愿者推介会来增强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识、通过设立多种志愿服务项目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落实班级志愿者制来有效传递志愿精神、通过完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来促进学生志愿精神的提升等。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