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区:“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2022-03-30何邦春
初冬时节,本是农闲季节,走进赣县区乡村田野采访,但见处处一片繁忙景象。各乡镇村民们或在脐橙园里忙采摘,或翻耕田地种油菜,或趁着冬日的暖阳翻晒油茶籽,农闲变农忙,乡村大变样。
近年来,赣州市赣县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现代农业为根基,以种养产业为支撑,以农旅融合为翅翼,持续挖掘多元经济腾飞元素,不断拓宽产业发展半径,布好乡村振兴“先手棋”。该区采取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方式,进一步挖掘“一村一品”发展潜力,因地制宜,打造品牌,促农增收。截至目前,该区2/3以上的村子都建起了“一村一品”产业,拓宽了人民群众致富渠道,田村镇坪内村“黄元米果”、茅店镇茅店村“鱼苗孵化”、大埠乡杨雅村“百花蜂蜜”等已经成为全区的“一村一品”明星品牌。
黄元米果成了脱贫致富的“金元宝”
近日,笔者走进赣县区田村镇坪内村“黄元米果小镇”,绍坤世家黄元米果合作社负责人曾绍坤却进入冬忙季节,他带领工人们选大禾米、浸泡大禾米、磨浆……忙得不亦乐乎。
田村镇坪内村是远近闻名的“米果村”,加工黄元米果已有数百年历史。在过去,坪内村有“不打黄元不过年”的说法,立冬以后,村民家家户户打黄元米果。然而,长期以来村民打好的黄元米果并未实现市场交易,而是处于自给自足和仅限于作为走亲访友的礼品状态。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该村黃元米果文化与主要制作工艺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它的属性悄然发生了变化,摇身一变,成了家喻户晓、享誉赣南的名优特产,被成功运作为一款颇受城市人欢迎的商品。该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脱贫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举办“黄元米果文化节”等形式,厚植文化底蕴,叫响品牌,全村80%以上的贫困户靠加工黄元米果产业脱贫,产品还走出国门,远销海外。“黄元米果就是我们村的优势特色产业,下一步要继续做大做强黄元米果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田村镇坪内村党支部书记曾绍坤说。据坪内村委员会统计,目前该村共有黄元米果加工生产作坊130余家(户),年产量130余万市斤,年生产总值达780余万元。
培育鱼苗让群众“年年有余”
走进茅店镇茅店村,沿着通畅整洁的村道,一口口相连的鱼塘,倒映着丛丛翠竹,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茅店村头,数位鱼苗培育户正在巡塘。“我们村的鱼苗供不应求,几个月前,从于都来的客户把我家今年养的鱼苗全部订完了。”鱼苗养殖户游龙江笑着说。
茅店村紧邻茅店圩镇,距离赣县城区近,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3072人,村里山地3246亩,耕地面积630亩。过去只有个别精明农户零零星星搞鱼苗孵化,始终小打小闹,收效并不明显。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面推广“党支部+农户”发展模式,让鱼苗孵化传统产业重新绽放,村民走出了一条孵化鱼苗特色产业的绿色发展增收致富路。
“我们把鱼苗孵化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积极引导脱贫户发展鱼苗孵化,脱贫户从事鱼苗孵化可享受500元/亩奖补资金,另外还可享受5万元贴息贷款。”村党总支书记谭品兵说。目前,茅店村鱼苗孵化产业方兴未艾,现有鱼苗孵化户50户,养殖鱼塘水面近百亩,年孵化出售各类鱼苗150万尾,鱼苗孵化产值100余万元,并带动7户脱贫户就业增收,还辐射带动万嵩村等周边行政村近20户农民发展鱼苗孵化产业。
小蜜蜂让小山村“风生水起”
走进大埠乡东南部的杨雅村,但见重峦叠翠,整个田野皆被绿色所覆盖,座落在群山环绕中的春明蜂场,养蜂大户湛春明夫妻俩戴着养蜂帽,正在蜂场为蜂群安全越冬作准备,一箱箱蜜蜂在油茶林间格外显眼。
杨雅村海拔高度420多米,面积约2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510亩、林地面积1.06万亩,森林覆盖率81.4%,全村有17个村民小组,399户,总人口1747人。森林茂密,蜜源条件好,当地农户自古有养蜂的习俗,自古盛产蜂蜜。如何让小传统做成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是全村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蜂产业做大做强,产业融合是根本。不能光养蜂,要蜜蜂搭台,经济唱戏,农民受益。近年来,杨雅村将蜂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每年6月,杨雅村的“蜂蜜节”都会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往打卡,品蜂蜜、赏美景,这个已经连续多年举办的蜂蜜节,早已成为杨雅村的一块金字招牌。而得益于“蜂蜜+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杨雅蜂蜜”的品牌也越来越响,产业越做越大,养蜂人也日益多起来。目前,全村有养蜂户76户,养蜂规模达7000余箱,建立养蜂专业合作社3家,年产蜂蜜达100吨左右,蜂产业年产值达400万元人民币。今年,该村新建了1家蜂蜜加工厂,并取得了生产许可“SC”认证,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蜂蜜产业打下扎实基础。
作者简介:何邦春,赣州市赣县区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