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写批注

2022-03-30徐成辉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记念评点鲁迅

徐成辉

一文体解说

[一文体解说 ]

批注,指阅读文章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的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在我国文学史上比较著名的批注有李卓吾评点《西游记》、李渔和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等。

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首批”(批在书头上),也可以是“旁批”“侧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批注可以是“注释”,可以是“提要”,可以是“批语”,还可以是“警语”。做批注时要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烦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撰写批注有以下几种常见方式:

1.感想式批注

一个人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将这种感想写下来,备注在文本旁边。

如读了《送东阳马生序》的第一段后写了如下的批注——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为他能经受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现在正值冬天,这几天所处的环境有点和书中的环境相似,但我有时候却想打退堂鼓,看来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

再如,读完《五柳先生传》之后,在末段做了如下批注——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寫出那么多闲适清新的田园诗。正如《饮酒》中所说“心远地自偏”。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市俗的尘埃,就一定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惬意。

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自己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自己敏感的神经,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

2.质疑式批注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

如在读《敬业与乐业》时有人做出了如下批注——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

还有的同学在“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这句话旁边做出了这样的批注——

我觉得作者说得不对。照他这么说,全世界的人价值都一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说实现自己的价值了,反正无论做什么价值都一样。

这就是对作者这句话产生的怀疑!这种质疑式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同学们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各类学生、各类文体。同学们平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多多进行质疑式批注,以提升自己的思维。

3.联想式批注

阅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自己的联想能力,让自己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地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

如有同学在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旁边做了这些批注——

“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怎一个愁字了得!”

由此句诗引发出这么多的联想,一下子想到了这么多悲秋的诗句,这样做利于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地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自己的一种能力。

4.评价式批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篇作品有不同的解读,有个人的喜好,因此也就会对同一作品有褒有贬,在阅读之后会对其做出评价,将这种评价批注在相应的文本边上。这个就是评价式批注。

如当读到鲁迅的《孔乙己》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时,在边上批注——

好一个“大约”!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把世态的炎凉、孔乙己所受的冷遇暴露无遗,作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啊,不愧为文学巨匠!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种评价式阅读极大地调动了阅读积极性,因为读者成了阅读的主人,有权利来评价书本和作者!

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丰富了情感体验,形成了阅读个性,让读书不再处于一种被动,不再成为一种负担;相反,读书已经变成了自己的一种精神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得到了健全的心智,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拥有了自主的精神。

[二写作任务 ]

(一)题例呈现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鲁迅为纪念牺牲的进步青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但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又各有特色。认真阅读这两篇文章,用旁批的形式就这些方面做一些评点,与小组同学交流后,合作整理一个“批注本”,在班上展示。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二·1)

(二)写作点拨

该研习任务立足于《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这两篇文章是同一作者的作品,背景相似,写的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志士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主题相近,都是为了悼念革命青年而作,即题目提示的“记念”;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在写法和语言表达上也有共同之处,都善于选取零散的片段勾勒人物画像,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但又各具特色。非常适合开展比较阅读和专题阅读。研习的具体要求是为文章写旁批。旁批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更是把阅读的内隐理解外显化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具体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围绕着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展开,可以利用上面所列举的方法进行批注,可以鉴赏分析,也可以有疑而问。

(三)批注示范

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

鲁 迅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那第十一期(五月二十五日)里,有一篇林莽先生作的《白莽印象记》,中间说:

“他做了好些诗,又译过匈牙利诗人彼得斐的几首诗,当时的《奔流》的编辑者鲁迅接到了他的投稿,便来信要和他会面,但他却是不愿见名人的人,结果是鲁迅自己跑来找他,竭力鼓励他作文学的工作,但他终于不能坐在亭子间里写,又去跑他的路了。不久,他又一次的被了捕。……”

这里所说的我们的事情其实是不确的。白莽并没有这么高慢,他曾经到过我的寓所来,但也不是因为我要求和他会面;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文,原文是载在诗集前面的,邮寄不便,他就亲自送来了。看去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当时的谈话我已经忘却,只记得他自说姓徐,象山人;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这么一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自己也有些和她不大对劲了。就只剩了这一点。

夜里,我將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知道除几处误译之外,还有一个故意的曲译,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我便写一封回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也是人之常情,并且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里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问他可能再译几首诗,以供读者的参看。他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我们就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这传和诗,后来就都登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即最末的一本里。

我们第三次相见,我记得是在一个热天。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我想,这大约就是林莽先生说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

我很欣幸他的得释,就赶紧付给稿费,使他可以买一件夹衫,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那两本书,原是极平常的,一本散文,一本诗集,据德文译者说,这是他搜集起来的,虽在匈牙利本国,也还没有这么完全的本子,然而印在《莱克朗氏万有文库》(Reclams Universal-Bibliothek)中,倘在德国,就随处可得,也值不到一元钱。不过在我是一种宝贝,因为这是三十年前,正当我热爱彼得斐的时候,特地托丸善书店从德国去买来的,那时还恐怕因为书极便宜,店员不肯经手,开口时非常惴惴。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情随事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这回便决计送给这也如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算是给它寻得了一个好着落。所以还郑重其事,托柔石亲自送去的。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这岂不冤枉!

“忘却”与“记念”,语义矛盾,似有深意。

这个开头与《记念刘和珍君》中“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颇相似。

“不敢”“不愿”“不屑”,既点出了白色恐怖的时代,也有作者的悲愤在,其实是讽刺世人的“忘却”,讽刺他们依然弓着身子活在阴影中。

从别人的文章中引出与白莽的初次见面,连熟识的人的叙述也有不确之处,可以想见世人或多有不解。

刻意营造初次见面的模糊印象,与文题“忘却”甚相关联。

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寥寥几笔描写,勾勒出人物形象。

第二次见面写得虽简略,但曲译“国民诗人”为“民众诗人”一细节,颇能展示出人物对反动政府的厌恶以及心系民众的性格。

“最末的一本”顺带一笔,对反动派的文化审查制度做出了批判与控诉。

“彼此都不禁失笑”见出第三次见面,两人已如知交。

不忘照应前文引用的林莽的文章。

用“明珠暗投”来概括,形象生动。一方面鲁迅爱这书,也为这书后继有人而高兴,可最终却落入贱视文化之人的手里,令人唏嘘。

“这也如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既点出了白莽之与自己的同道,也饱含着对他的欣赏、喜爱之情。

【批注点评】 鲁迅的文章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无论他文章的思想内容还是语言文字,都是最中国化的,堪称典范。特别是思想内涵丰富深刻,耐人寻味,充满情感,爱憎分明。

两位同学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对《为了忘却的记念》进行批注,既有对行文思路的概括,也有对思想内容的分析,最重要的是对写作手法以及语言特点进行了评点。其评点见解独到,理解深刻。甚至还不忘与《记念刘和珍君》进行比较阅读,批注时也一并表现出来了。

(四)拓展活动

1.鲁迅的作品不仅有巨大的现实主义深度,而且富有理想主义的光彩,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的宝贵遗产。《故事新编》,除“序言”外,共收《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八篇。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象丰富,是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具有某种超前性。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篇,进行阅读批注。注意将我们所学的批注相关知识学以致用。也可借鉴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方式进行传统式的批注。

2.以小组为单位,汇集这些材料,分工协作,编辑成为《故事新编》班级批注本。

猜你喜欢

记念评点鲁迅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于质疑处涵泳,在思考中提升
孔乙己
生活
阿迅一族
翻译擂台(116)评点
“不假思索”与“不加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