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规模英语测试场域分析
——基于布迪厄场域社会学理论

2022-03-29王立群

考试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行动者场域资本

王立群

一、研究缘起

在国家教育考试领域,以高考英语为代表的大规模英语测试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遴选了大批合格人才,但与之相关的争议也屡见不鲜。特别是近年来,高考英语改革中出现了“加权赋分”等事件,暴露了考试规范性不足、考试相关人员测评素养欠缺等问题。在社会化考试领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备受关注,如何减少考试作弊,是否取消或替代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种种争论使考试主办方面临巨大社会压力。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学界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案,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问题的解决,规范了考试实践。但学者对大规模英语测试诸多问题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考试外部体制机制性缺陷上,认为是考试制度或教育制度的弊端所致。或者将审视的目光投射在考试相关者个体的诚信、道德、人格缺陷上,认为是个体因素使然。少数学者开始尝试使用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场域理论对个别考试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索。例如,彭国胜从考试场域中资本的转换视角分析了考试中的“枪手”现象,认为“枪手”现象的实践逻辑源于文化资本的“隐蔽”功能[1];田建荣等认为高校学业考试作弊现象是学校场域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为争夺资本,部分或彻底改变场域规则的一种“生存”策略[2];潘婉茹、林栋从“场域—惯习—资本”理论视角对我国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进行分析,提出考试场域是教育场域中的一个次场域,场域中关键主体的位置、不同行动者的惯习及考生所占有的资本都会对考试的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必须淡化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作用,强化文化资本在招考中的地位,构建基于“法与义”的良性考试秩序[3]。

概而言之,面对我国大规模英语测试出现的种种问题,学界研究结论与措施缺乏系统且强大的说服力。本质上讲,学界没有从大规模英语测试的社会关系性属、分析方法论等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价,无法促进社会各界深入了解大规模英语测试,助推主办方完善测试运行机制,并最终促进大规模英语测试健康发展。

布迪厄场域理论认为,场域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世界,是联结宏观世界和微观个体的中介,社会学应该以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中间”(场域)而把握“两头”(社会和个体),既避免“宏观主义者”大而无当的“宏大叙事”,又克服“微观主义者”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场域社会学的任务是揭示构成社会宇宙的各种不同社会世界中那些掩藏最深的结构,以及确保这些结构得以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4]6。由此可见,场域社会学对社会现象、社会实践具有极好的解释力和穿透力[5]。大规模英语测试作为一项典型的社会化实践活动,具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属性。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在布迪厄场域社会学理论框架下,建构我国大规模英语测试场域理论(以下简称“英语测试场域理论”),提出促进场域有序运行的措施。同时,在对我国大规模英语测试进行深层机理剖析和内在本原阐释的基础上,探讨布迪厄场域社会学理论作为我国大规模英语测试研究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的可行性。

二、布迪厄场域理论概述

(一)场域理论的概念

《辞海》对“场”(field)的定义有六种,前三种指具体的场所:平坦的空地、集市、考场;后三种指抽象的空间(包括事情的经过)、物理场、分布在空间区域内的物理量或数量学函数(也可以指空间区域本身)。场域最初出现在物理学研究中,主要指磁场、电场、力场等。之后,社会心理学界的卡夫卡(Franz Kafka)提出了“心理场”和“物理场”的概念。

20 世纪60 年代,布迪厄经过对韦伯(Max Weber)的宗教社会学进行解读,结合他对当时法国知识界和艺术界的分析,提出了“场域”的概念(A field is a system of social positions structured internally in terms of power relationships )。他认为场域是处于不同位置的主体之间为争夺权力的重新建构而形成的一个社会空间,或者理解为:场域是一个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这一解释更强调关系和意义,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实践的解释应放在社会环境的场域中,用关系主义逻辑去思考,即各种社会实践都是发生在某一特定场域的结构化斗争领域。

(二)场域理论的特征

宏观上,社会就是一个“大场域”或“元场域”,它由许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亚场域”或“子场域”构成。根据场域中占有资本的不同,布迪厄将场域划分为经济场域、政治场域、文化场域、权力场域等多个亚场域。但他又指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世界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世界组成的,这些大量的小世界的存在使得社会分为不同层次的场域,而每一个层级的场域都是一个有自身的逻辑与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空间[6]132。场域之间的联系取决于这些场域所属的更大的场域所赋予的结构性因素及其对抗,因此,场域有大小和从属之分。

场域是行动者(主体者/主体,agent)控制各种资本进行斗争的领域。由于资本的类型、数量和质量等的差异,不同的行动者在场域中分别处于统治地位和被统治地位。作为高度配对的社会空间,各行动者之间既是相互关联的,又是相互对抗的。同一个场域内的行动者应遵循本场域内合法的、专业的程序和惯习[7]25。场域的运行动力在于其结构形式以及各种资本(力量)之间的不对称关系。为达到场域的再生产,场域内的行动者利用资本、惯习相互博弈,依据规则甚至挑战规则,产生动力并始终处于动态博弈之中。

资本(capital)是场域的重要标志。虽然布迪厄在其早期的著作《资本的形式》(Forms of Capital)中提出了资本的概念,并把资本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三种类型[8]192,但在对卡比尔人(kabyle)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中,他还是使用了“符号资本”(象征资本)一词。之后,在对法国教育体系的分析中,他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符号资本概念[9]。

惯习(habitus)是指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场域的行动者逐渐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对其思想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行动者对外界的感知,进而构成行动倾向(tendency)。惯习是经验内化为人的意识,并成为人的社会行为、生存方式、生活模式、行为策略等的结构动力[10]。每个场域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和调控原则,从而界定了该场域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构成了场域的惯习。

三、英语测试场域的概念构建及现状

(一)英语测试的历史与实践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校招生出现了统一招考和单独招考并存的局面,外国语(俄语或英语)成为选考科目。1952 年统一高考制度建立,英语成为必考科目,并在日后逐渐成为与语文、数学并驾齐驱的三辆马车,高考英语也成为中等教育领域的关键科目考试。1953 年以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处于发轫与起步阶段,研究生录取重视政审,并未举行单独或统一的入学考试[11]。之后,研究生考试录取逐步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考试过渡到全国统一考试(1963 年),外国语(俄语或英语)成为必考科目[12]。对很多考研人来说,英语科目考试简直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它遏制住了大学生步入更高研究领域的通道,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主要“门票”。作为检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语言测试,1987 年开始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由于其较高的社会权重,成为很多高校学生毕业、企业人才招聘的重要证书考试,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质量评估的又一重要参照。1981年进入中国的美国托福考试,成为中国人留学北美的一项重要测评标准。1989 年,雅思考试成为中国人到欧洲和澳洲等地留学的标杆。之后,这两种英语考试证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留学教育领域的重要“敲门砖”。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中国大陆目前学习英语的人数约4 亿人,每年参加全国大规模英语考试的人数约3000万。以2020年为例,参加高考英语考试的人数为1071 万;参加研究生英语考试的人数为341万;受疫情影响,报考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人数较往年减少,但粗略估计报考人数也将达到1500 万。可以看出,我国大规模英语测试报考人数众多,展示了英语测试的规模化效益和社会化特征,特别是高考英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英语考试,风险系数极高,对有限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复杂的关系系统是我国大规模英语测试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显著特征。

布迪厄把“关系主义”思维方式作为社会学观念的方法论基础,也是场域理论的核心。他认为“根据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4]121。英语测试是一种对被考者的英语知识或能力进行严格鉴定的测量方法,它要求被考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的方式解答精心设计、选定的题目,并由主考者评定其结果,从而为第三方成绩使用单位提供被考者某方面英语知识或能力状况的信息。英语测试中存在着多种关系,其中,主体关系是主考者和被考者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英语测试中的行动者获取了自身在测试场域中的位置,促使英语测试场域的产生。刘生全根据文化场域的相对性和层次性将文化场域划分为教育场域、学校场域、课堂场域等[13]。教育场域是指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形成的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宗旨的客观关系网络[14]。作为教育场域的重要活动,语言教学明显是为人类实践服务的,语言的交流与传递是实践的目的和内容,语言教学还受到语言所处社会情境的影响,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形成了语言教学场域。英语语言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分支,自然成为其下一级的场域。英语测试是对英语教学活动的评价,大规模英语测试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极大,社会权重极高,英语测试实践构成一个既独立又与其他场域相联系的英语测试场域,如图1所示。

图1 英语测试场域生成的逻辑图示

(二)我国英语测试场域的概念与现状

根据英语测试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英语测试场域的概念可以描述为:英语测试场域是主考者、被考者及第三方成绩使用者等相互之间形成的一种以英语语言知识或能力测试、证书获取、成绩使用为依托,以对人的评估或选拔为宗旨的客观关系网络。英语测试场域是测试活动中无形的各类社会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对英语测试实践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力。英语测试场域的构成要素包括行动者、资本和惯习,并依据一定的运行机理来实现场域的良好秩序。

目前,我国大规模英语测试场域秩序稳定,运行生态较好。其中,既有来自国内的各类英语测试,如高考英语、研究生英语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高等学校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等;又有来自国外的英语测试,如美国托福考试、英国雅思考试、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等。

近年来,由于社会权重降低、报考人数减少等原因,部分英语考试种类也有所调整。如开始于1999年的全国英语等级考试,2000 年报名人数曾达到10万。但在经历了近20 年的发展之后,由于报考人数不足,从2017 年开始,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在安徽、新疆等10 省份陆续停考,如持续下去,未来可能会“出场”。与此同时,新的测试模式也将陆续“入场”。2016 年11 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中心研制的“国际人才英语考试”成功向社会推出,首次报考人数超千人;至2020年,单次报考人数已达5万多人,成为英语测试场域的新宠。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的“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已经开始试点,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一股新生力量。随着《量表》与托福考试、雅思考试的对接成功,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大规模英语测试场域将进行彻底的重组和建构。

四、英语测试场域的主要特征分析

(一)英语测试场域的行动者及运行动力分析

1.英语测试场域的行动者构成

“在场域内,行动者根据他们在空间里所占据的位置进行着争夺,以求改变或力图维持其空间的范围或形式”[6]17。布迪厄曾借用韦伯宗教社会学僧侣和预言家的形象,来分析学术场域内位置不同、策略不同的行动者。前者在场域中暂居统治地位,趋向于保守,维护常规和既定秩序,后者趋向于异端式的决裂,批评既定形式,颠覆现行模式[15]。另一方面,布迪厄将场域比作一种游戏,游戏之所以能正常进行是因为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游戏是值得的、划得来的活动。但场域的行动者之间是彼此“敌对”、甚至“残酷无情”的,行动者双方或多方对场域运行的结果和胜负“深信不疑”,并达成“默契共识”。

在英语测试场域中,不同的行动者在这一充满冲突与竞争的空间里占据相应位置。主要的行动者包括主考者、被考者和第三方成绩使用者。主考者或被称为英语测试场域的统治者,包括测试机构和测试人员两类,其中测试机构包括政府部门、主管部门、实施部门(如各省考试院、考试办公室)等。测试人员包括命题人员、阅卷人员、考务人员等。被考者或被称为英语测试场域的被统治者,主要指考生,他们掌握较少的场域资本,属于场域的弱势群体。另外,作为第三方的测试成绩使用者,介于主考者和被考者之间,也参与到英语测试场域之中,对成绩的使用具有最终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如图2所示。

图2 英语测试场域行动者的构成

在英语测试场域中,处于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以测试场域的基本关系构建为基础,利用各自掌握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及符号资本的强弱程度,在场域内不断地博弈,维持或改变测试场域的位置关系以实现英语测试的目标。其中,主考者旨在科学设计、开发或改革测试形式,推动着英语测试场域的再生产,从而争取更多的资本,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因此,测试研究、标准制定、考前培训、测试实施、试题出版、版权诉讼、作弊处理、违纪处罚等都产生于这个场域内,遵循并构建英语测试场域的惯习等一系列社会语法规则。被考者则全力备考、参与考前辅导或校外培训、甚至准备作弊、寻找抢手替考等,使用各种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参与到场域中,以获取好成绩及相关证书,遵循或破坏测试场域的结构,占据更多的资本。第三方则依据本组织对英语水平或能力的要求,以及各类测试结果或证书在场域中的权威性,选用不同的测试模式用以招聘、奖罚或解除员工,降低选人用人成本,提高运行效能。

行动者利用其占有的各种资本在英语测试场域内进行角逐,维护或改变着场域的结构。同时,行动者本身也随着场域的调整,随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些因素共同建构、形成了英语测试场域的生态景观。各类英语测试的行动者各异,其身份认可、特征呈现也各具特色。各类测试模式的出场和入场的动态调整,首先显示了主考者的变化,进而引发被考者及第三方的重组,场域的力量角逐也随之改变,但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激发行动者的活力,促进资本高效运行。

2.英语测试场域的运行动力分析

英语测试是以主考者测量、评价、选拔人才和被考者展示语言知识、技能、实现自我目标的场域活动。英语测试场域是一个开放性动态的社会空间,又是一个充分展示各行动者之间关系性、斗争性的客观场所。行动者的各种资本、惯习和测试动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英语测试场域的生态发展。英语测试场域的正常运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场域的运行动力源于主考者、被考者及第三方充分利用所属社会空间赋予的资本,指向同一个目标的动机,特别是被考者对测试的期望价值驱动着测试向前发展,并实现被考者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以及社会职业角色的分层和流动[16]28。英语测试场域越具自主性,场域的规则越具有效性,场域的机构体系就越加完善,场域的再生产越能顺利完成。

从主考者层面分析,在国家公务员招录中,拥有四、六级证书成为很多岗位报考的必备条件。在空乘服务等航空领域的岗位招聘中,四、六级证书也变成应聘者的必要条件。甚至有些城市的落户条件中也提出了对四、六级证书的要求。以主考者为代表的社会或组织对人才价值目标的引导、人才需求的满足引发被考者进入测试场域,并将其智力、潜能发挥到极致,成为场域的动力引线。这些原生的考试动机,引发了被考者对测试的期望价值,成为英语测试场域的运行动力源泉[16]28。

就被考者而言,在纵向方面,被考者在其社会化过程中,总是希望能进入到高一级的学校,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将来可以取得更好的社会职业和地位。在横向方面,被考者在社会流动过程中,为了实现更高的收入、地位、权力等职业期望,个体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学识水平,其中最重要的认证手段之一就是语言测试,这种期望所产生的内心动力促使个体报考所需的语言测试,并获得相应的文凭或证书。测试的社会认可度越广,成绩或证书的含金量越高,个体的内需动力就越强,报考的人数也就越多。如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自实施以来报考人数逐年递增,目前,平均每年报考人数在千万左右,场域运行动力稳定。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暴增,研考英语的权重也在日趋加大,场域运行动力十足。

(二)英语测试场域的资本分析

1.文化资本

根据布迪厄的场域资本理论,每一个场域都具有各自占主导性的资本形式。经济场域以经济资本为主要媒介,政治场域以社会(关系)资本为主要媒介,教育场域则以文化资本为主要媒介。作为教育场域的子场域,英语测试场域的主要媒介自然是文化资本。同时,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英语语言在测试检验英语教育和教学成效的社会实践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成为各级测试场域主要的语言资本构成。因此,对英语测试场域的资本分析理应以英语语言为代表的文化资本分析为主。

布迪厄把文化资本分为三种存在形态:身体化形态(embodied capital)、物质化形态(objectified capital)、制度化形态(institutionalized capital)[7]26。下文从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对英语测试场域的资本进行分析。

(1)身体化文化资本

“身体化(embodied)”一词来自心理学概念,指心理认知、精神品质和身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状态。身体化文化资本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于场域内,表现为知识、语言、教养、品味、感性等。布迪厄运用身体化文化资本概念,解释不同家庭背景出身的学生在学业成就方面差异的原因。在剔除了经济地位和社会出身的影响后,那些来自更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学术成功率[6]212。或直白地讲,布迪厄认为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身体化文化资本[17]。

在英语测试场域内,身体化文化资本的主体者既指代作为被考者的考生,也指代作为主考者的设计者、开发者及实施者等多方面主体者。作为被考者的考生,较好的家庭出身、语言、教养、精神气质和学业水平等将造就考生英语基础知识扎实,学习策略性强,懂得在英语测试前充分备考,并在测试中易于取得较好成绩。另一方面,在英语测试中,优秀的考生往往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特别是拥有海外背景或海外关系的被考者,在英语测试中更容易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成功。没有通过考试的其他同学羡慕其英语成绩,但他们在短期内并不能具备像他一样的英语学习能力和考试能力,即他们的身体化文化资本欠缺。

英语测试的设计者、开发者及实施者等所体现的身体化文化资本对英语测试实践的影响也非常之大。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团队,2018 年颁布的《量表》的开发者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教授团队,这些团队及其个体所展示的身体化文化资本更是其他高校团队所不可比拟的,并且有利于英语测试场域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考试的高效运行)。

(2)物质化文化资本

物质化文化资本是指资本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存在,指书籍、图片、绘画、仪器、古董、道具等物质化文化财富。英语测试场域的物质化文化资本指的是测试大纲、测试标准或量表、测试工作手册、测试模拟试题或真题等备考材料、题库、考试和计分软件系统等。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例,英语测试的物质化文化资本包括如下几类:

第一类:英语教材、考试模拟试题(书籍)。如董亚芬主编的中国最早的高校英语教材《大学英语》、郑树棠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大学英语词汇——四级分册》《四级题库》《英语六级真题集训》《六级题库》等。

第二类:英语测试标准(书籍、文本)。《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2016 年修订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评分标准》等。

第三类:英语测试实施标准(文本)。《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工作说明》、《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六级监考工作注意事项》、《CET4 操作规程》、《CET6 操作规程》、《全国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系统操作手册》等。

在布迪厄看来,行动者力量的大小,获取利润的多少,是与他所掌握的物质化文化资本成正比的[8]201。在英语测试场域,物质化文化资本的主体者是场域的统治者,特别是测试标准、测试手册等均掌握在测试的开发者、实施者手中,关系到英语测试场域的再生产,维持并获取最大测试利益。如在英语测试的实践施层面,测试的实施部门和管理人员依照《实施手册》行动,确保英语测试的正常运行,维护英语测试场域的秩序,进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制度化文化资本

英语测试场域的制度化文化资本是对被考者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考试等方式予以承认,并通过授予合格者文凭或证书等方式将其制度化,即文化资本通过机构化认证的方式存在。考试成为其典型的制度程序,文凭和证书是其代表形式。

在英语测试场域内,被考者通过制度的程序,按照官方认可的正当考试流程,参加英语测试,将其文化资本标示出来,获颁相应的成绩合格证或成绩单等,以证明被考者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资本。制度化文化资本具有合法化、程序化、制度化和符号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含金量,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转化为高层次的教育机会或谋生职业。如我国公务员招录中,很多岗位对考生提出了明确的英语测试证书要求,即考生须具备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方可报考,制度化文化资本得以转换为未来的职业资格或岗位,文化资本也就顺递转为经济资本或社会资本。

2.符号资本

布迪厄提出的“符号资本”概念与“文化资本”概念在剖析社会文化再生产上有重叠之处,但仍然存在根本的区别。如果说文化资本是布迪厄对社会结构和心智结构的对应关系的理论总结,那么符号资本则探讨了社会结构和符号表征体系之间的联系。符号资本指的是特权、名声、神圣性或荣誉的积累程度,是建立在知识和认可的辩证法基础上的。符号资本以不被觉察的方式得到场域和行动者的认同与支持,塑造和雕刻着行动者的社会身份,形成了场域和社会空间共同的信仰,并产生社会价值。

作为英语测试场域的主要文化资本形态,制度化资本是证书(学历证书、能力证书、合格证书、成绩单等),它是作为统治者的权力机构颁发的关于被考者语言能力的证明,或称为对证书持有者的技术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担保和认证的社会公证书[18]204。正是因为这一特性,在英语测试场域内,作为主要文化资本的文凭或成绩合格证书,逐渐成为职业选择、职称提升、薪水增加的必要手段,并且也在引导着英语测试场域的价值取向[2]。文凭或成绩合格证书作为整个劳动市场普遍需求的入场券,其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所有职业的通用标准,符号资本的特征也就借此表现出来[18]216。

考试的逻辑在于“被录取者”和“被淘汰者”之间建立了一条社会边界[18]172。那么,作为评估被考者语言能力和水平的测试,英语测试场域的逻辑在于“证书持有者”和“证书未持有者”之间建立了一个供社会选择的边界或鸿沟,证书持有者将具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并将在社会场域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建构着新的场域和惯习。英语测试是实现语言从符号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的手段。被考者所拥有的文凭或成绩证书成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对被考者产生重要影响[19]。高风险大规模的语言测试更成为调配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20-21],符号资本对英语测试场域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更大于其他形式的资本。美国NCBL 法案(2002)通过语言测试来决定资源分配,法案规定全国95%的学生必须参加英语语言文学等考试,成绩好的学校将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

除了上述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之外,经济资本也是英语测试场域的必要资本。如考场、配套设施、测试用具等,对这些资本的掌控和选择会直接影响到英语测试场域的运行情况。如将考场设在校内比设在校外更利于本校考生在测试中的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考场内外是否建有残疾人通道或设施,将事关残疾考生能否顺利参加考试并取得理想的成绩。

(三)英语测试场域的惯习分析

1.英语测试场域的惯习形成及概念

惯习是一个兼具“被结构化的结构”与“结构化的结构”双重含义的概念。布迪厄认为,虽然惯习从属于某一特定行动者,但它脱胎于各种稳定的场域客观结构,是依靠行动者自身努力或经由他人灌输而来的惯习行动的产物,且通过个体或集体的生活史被身体化与内在化。行动者脱胎于家庭的性情倾向称为“第一次惯习”或称“最初惯习”。第一次惯习成为此后行动者认识和评价所有经验的原理[22]。另一方面,惯习又成为可以生产各种实践活动的“强有力的生成母胎”。

英语测试场域的惯习是行动者在英语测试场域内,在长期的英语测试实践中获得的对语言测试活动的认知、思想和行动的构型,并内化于行动者身体和意识中的一种倾向系统。英语测试场域的惯习受制于英语测试场域的客观结构,英语测试场域制约着惯习的形成。但另一方面,英语测试场域的惯习充分体现了行动者的主观个性特征,即英语测试场域内行动者的教育或培训背景、知识结构、对语言测试的认识程度等在潜意识层面影响英语测试实践活动,转而建构着场域的结构,影响着场域的运行效果。惯习成为连接英语测试场域与测试实践活动的纽带。

2.英语测试场域的惯习分析框架

惯习作为一种主观性的性情系统和心智结构,其存在的寓所是行动者的身体(生物性的个体空间),因此,惯习具有个体性。但惯习又是来自行动者所处的社会及社会群体的社会经验,社会不是“原子化”的,因此,惯习又具有集体性或社会性。惯习的萌芽是基于布迪厄意识到阿尔及利亚的社会变迁与个体性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后的困惑,惯习的直接启迪是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认为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思想之间存在一种结构上的同源惯习(心智习惯——mental habit),因此,布迪厄曾考虑用“文化”一词来代替“惯习”,但他又担心“文化”的概念有被误解的危险。本质上讲,惯习所代表的就是某一场域的文化,毕天云把福利场域的惯习也称作福利文化[23],可见,场域惯习与场域文化同源。这样,对英语测试场域的惯习分析可以从英语测试场域文化的视角展开。王中男从两个维度、四个要素来分析考试文化[24],即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运行机制两个维度,考试观念、考试行为、民族心理、考试制度四个要素。借鉴这一分类研究框架,英语测试场域的惯习分析框架可以如图3 所示建构:

图3 英语测试场域的惯习分析框架

第一维度:从英语测试场域中个体生活方式分析,内化于测试个体生活的精髓是测试理论观念,外显于测试个体生活的表现是测试实践方式。

第二维度:从英语测试场域中社会运行机制分析,惯习的历史性决定了推动测试社会运行的宏观隐性力量是民族心理认知,促使测试社会运行的内核成分是英语测试制度。

这一分析框架既包括了英语测试场域惯习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又体现了个体性和集体性,英语测试场域的惯习是测试实践方式内化于测试主体的结构;同时,惯习又是个体的测试理念、素养等外化于测试实践活动,影响测试场域的重构。

五、优化英语测试场域的策略

(一)制定测评标准,完善英语测试场域建构

布迪厄在分析法国会考场域的运行机制时指出,学业资本通过制定学业标准控制会考的成功机会,学业标准对会考的支配越严,学业资本对会考的成功机会就控制得越全面[18]278。因此,作为测试主体的主考者应该利用场域资本,担负起统一英语测试场域测评标准的重任,完善场域建构,以确保场域的正常运行,并为国家选才用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在我国,英语测试场域还存在着测评标准不一、测评规范不够等问题,影响了英语测试场域的正常运行。英语测试场域的生态发展一方面体现了场域旺盛的竞争,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英语测试场域的无序性。众多测试模式导致了测试标准的不一,混淆了被考者的视线,增加了选择的难度。如我国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证书考试的选择上就处于两难甚至多难的境地。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要求学生选考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部分学校要求学生选考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还有的学校要求学生选考美国托业考试、托业桥考试等,造成学生测试选择的迷茫与无所适从。测试标准的不一还增加了企业对英语人才录用的难度和成本,企业难以明确对预录人员的英语证书要求,特别是一些重要岗位,如果企业提出的证书要求过高或过低,将增加企业的招聘成本。

历经多年研制并颁布实施的《量表》将对我国英语测试场域的运行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也为不同考试之间的对接提供了统一的标尺,便于国内外英语测试成绩的互认。但该量表只是涉及英语能力的等级设置,仅对英语测试命题研发进行规范,并不包括英语测试的其他流程和环节。时至今日,我国各类英语测试在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官方的国家质量标准指导下实施,测试的规范性和专业性亟需提升,英语测试场域的建构亟需完善。

(二)强化惯习形塑,推动各主体者的测试素养提升

英语测试场域与各主体者惯习的内在机理在于:场域与惯习一方面是制约关系,场域形塑主体者的惯习;另一方面又是建构关系,各主体者的惯习有助于将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人性价值和情感慰藉的世界,一个既有传统文化又有创新精神的世界。因此,英语测试场域对主体者惯习的形塑,即意味着对人的测试素养的培育和全人目标的追求。

在测试素养的构念中,测试主客体应该知道测试设计以及测试结果的使用受社会、政治和体制等场域的影响,并在测试实践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25]。测试的公平性、测试行为的规范标准、测试主体的职业道德及责任、测试证书的合理使用建议等都应成为测试素养的核心内涵。主考者的测试素养包括对英语测试的正确认识和价值取向、测试动机和意识、与测评相关的知识摄取及现代测评技术的应用。被考者的测试素养包括在测试前对测试结果的期望价值,充分备考;在测试中的“循规蹈矩”,诚信考试。第三方测试成绩使用者的测试素养包括科学、正确使用测试成绩。测试素养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英语测试场域的运行效果。

从场域理论的角度来看,作为惯习的核心内容,主体者测试素养的提升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测试场域的环境熏陶。英语测试场域的运行离不开场域秩序的稳定和场域环境的营造,包括场域资本竞争的合理合法和有序、测试实施的流程规范、测试等级标准的建立与遵循等,良好的场域环境有助于测试主体者素养的形成。第二,测试主体者的自身发展。在推动英语测试场域正常再生产的过程中,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等测试素养也在自我调整和提升,这种内在驱动力对测试素养的养成是不可替代的。第三,测试场域的专业培训[26]。作为主考者的政府部门等应为场域内相关行动者提供一切机会和平台,力促测试素养的提升,如对测试研发人员的专业培训,对测试管理人员的操作流程培训,对测试监考人员的监考培训,对被考者的诚信考试教育,对第三方成绩使用者的分数解释和证书使用说明等——这些措施将有力推动测试素养的养成和提升。例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每次考试之前召开各层面的培训会议,有效提高了行动者的测试素养,对英语测试场域的有序运行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美国托福考试在监考人员的选用上采用上岗证,如Manager、Proctor、TCA 等监考证书,确保对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的全面满足。

(三)提升英语测试场域运行动力,减少测试异化现象产生

英语测试场域的异化现象表明英语测试场域的结构不合理,行动者出现“内卷”和“躺平”,运行乏力,再生产过程艰难,整个测试场域呈现病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英语测试场域的统治者没有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本去推动有效测试实践的发生,在场域管理上僵化,测评素养缺失,良好的场域惯习没有形成,或者未被认可,场域运行效果差;另一方面,作为被统治者的被考者,为部分或彻底改变自身在英语测试场域中的位置,利用非法手段破坏测试实践,掠夺场域资本,破坏场域正常运行。

深层次讲,当测试分数与被考者的个体利益充分挂钩,甚至成为衡量被考者的核心指标,影响被考者个体升迁、职业流动时,英语测试场域也就变得世俗和功利起来[2]94。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被考者,为获取英语测试场域更多的资源,或避免被清除到场外,他们便找寻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斗争”,测试作弊、违纪,甚至违法等异化现象也就随之产生。如2011 年上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期间,发生在宁夏银川和海南海口等地的考试作弊案中就涉及宁夏考生160多名,海南考生150多名。这些参与作弊的考生目标很明确,就是想通过作弊来获取英语测试场域的符号资本——四、六级证书,以非法手段掠夺场域资本,破坏场域结构。2018 年浙江省高考英语的“加权赋分”事件则揭示了作为主考者的省考试机构在测试场域运行中的管理失位、考试管理人员测试素养欠缺等问题。

提升英语测试场域的运行动力是场域所有主体者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政府部门作为英语测试场域的支配者和协调者,不应放弃对测试异化现象的管理、整顿或改革[27]。在测试法制建设方面,为确保大规模社会化考试的安全和公平,惩治考试违纪和作弊,我国于2015 年11 月修订了《刑法(修正案九)》,将组织考试作弊列入刑法范畴,有效地稳定了英语测试场域的秩序。作为英语测试场域内各种资本、惯习的支配者和协调者,政府部门应综合发力,从场域资本优化、良好惯习养成、主体者测评素养提升等多维度、多层面提振场域运行动力,减少甚至避免测试异化现象发生,维护场域正常运行,确保社会和谐与稳定。

(四)优化资本配置,加速英语测试场域资本的高效转化

英语测试场域的核心功能是实现资本的再生产,并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测试服务。在社会化考试方面,有着40 多年历史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虽然一直以来争议不断,但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合格英语人才,在英语测试场域占据较多的资本份额,资本运行的成效显著。美国托福考试在我国英语测试场域的成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出国留学教育,为中国和美国提供了大量的高水平人才,有效地将符号资本转化为人才资本。目前,随着我国英语测试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展开,英语测试场域资本正面临新一轮的整合。如何整合场域资源,优化资本配置,提高场域运行的效能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衡量英语测试场域运行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必然是场域资本配置是否合理且高效转化,是否为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我国英语测试场域资本的重组中,不能盲目效仿国外测试场域资本的运行模式,否则会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影响英语测试场域的正常运转。我国英语测试场域资本与西方英语测试场域资本有着本质上的背景差异,二者之间的社会制度、管理体制与教育传统有着明显的区别,测试场域资本的重构应批判地借鉴国外场域资本建构模式。以高考英语、研究生英语考试等为代表的英语测试具有高利害性和高风险性,在资本重组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不应缺位,应主动承担起管理责任,以确保英语测试场域资本的有效转化,彰显场域的正能量。在社会化考试方面,随着《量表》的颁布实施,完善和开发其他外语测试项目,促进各类考试衔接互认,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和选才的积极导向作用,也是优化考试场域资本配置,加速场域资本转化的必然举措。

(本文承蒙中国社科院周庆生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指导,在此深表谢忱!)

猜你喜欢

行动者场域资本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VR 资本之路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