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现状与分析
2022-03-29赵玉平
王 静,赵玉平
(乌兰察布市种业工作站,内蒙古 集宁 012000)
1 乌兰察布市基本概况
乌兰察布市位于北纬39°37′~43°28′,东经109°16′~114°49′,地处内蒙古中部,东西长458 km,南北宽442 km,总面积5.45×104km2。辖11个旗县(市、区)。海拔为1 595~2 150 m,最高峰达2 271 m。地形自北向南由蒙古高原、乌兰察布丘陵、阴山山脉、黄土丘陵四部分组成。乌兰察布市地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征明显。因大青山横亘中部的分隔,形成了前山地区比较温暖,雨量较多,后山地区是多风的特殊气候。全市耕地面积1363万亩,常年播种面积1 000万亩左右。乌兰察布市四季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0~6℃,≥10℃的有效积温在1 800~2 500℃之间,无霜期95~145 d,年降雨量150~450 mm,且多集中在7、8、9月。乌兰察布市种植作物主要有马铃薯、玉米、小麦、向日葵、蔬菜、燕麦及杂粮杂豆等,受气候地形等影响,旱作作物在乌兰察布市有较强的栽培优势。马铃薯、冷凉蔬菜、以燕麦为主的杂粮杂豆为特色产业,乌兰察布市为“中国马铃薯之都”和“中国燕麦之都”。2021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1065万亩,其中马铃薯305万亩,玉米172万亩,小麦120万亩,燕麦105万亩,豆类50万亩,蔬菜77万亩。目前在全市注册的种子生产经营持证企业18家,其中马铃薯生产经营企业15家,燕麦生产经营企业2家,蔬菜生产经营企业1家。
2 普查概况
2.1 普查时间
2020年6月,乌兰察布市紧跟全国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步伐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
2.2 普查对象
根据乌兰察布市各类农作物的种植历史和地方特色,重点普查粮食、经济、蔬菜、果树等作物的地方品种或野生近缘种以及培育品种的数量、产量、种植面积的变化情况;分析当地气候、环境、人口、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变化的影响。
2.3 普查方法
一是宣传发动,组建普查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建立乡镇联系网点,保证信息畅通。
二是查阅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县志、统计年鉴、论文、专著以及气象资料等。
三是实地调研、座谈走访。确定重点普查对象,通过走访农业战线老专家、老技术员、基层老农户多方面了解。根据查阅文献情况和实地调研情况填写1956年、1981年、2014年3个时间段的普查表。
3 普查结果与分析
3.1 作物种植面积变化
1956—2014年,全市种植粮食作物有小麦、莜麦、马铃薯、大麦、荞麦、糜子、谷子、黍子、大豆、玉米等,经济作物有亚麻、油菜、甜菜、向日葵、线麻、蔬菜等,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从图1可知,全市耕地面积变化较大,耕地面积逐渐缩减。20世纪90年代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工程,21世纪本市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加快进程,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1956年我国建国初期,刚刚恢复生产力,加上1959—1961年3年自然灾害,导致农业种植面积下降;1981年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1981年后到2014年农业种植面积逐渐增长。
3.2 作物种植结构变化
农作物种植结构长期以两麦(小麦、莜麦)一薯(马铃薯)为种植格局,“两麦一薯”种植结构长期占主导位置[1]。1956年小麦耕地面积434.2万亩,莜麦耕地面积205.4万亩,马铃薯耕地面积161.9万亩,“两麦一薯”占总耕地面积50%;1981年小麦耕地面积412万亩,莜麦耕地面积250.7万亩,马铃薯耕地面积157.1万亩,“两麦一薯”占总耕地面积57.8%;自1995年以来推广覆膜玉米,马铃薯规模化种植,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渐增多。2014年小麦耕地面积118万亩,莜麦耕地面积17万亩,马铃薯耕地面积408.3万亩,玉米耕地面积156.3万亩,经济作物212.24万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传统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跨越,作物种类越来越丰富,从早期的单一品种、地方品种为主的种植方式逐渐向多元化、优质的培育品种变化,种植结构类型不断优化调整。
3.3 作物品种生产变化
由表1可知,除莜麦,其余主要农作物产量逐年增加,1956年全市种植小麦品种包括小红麦、玉兰、大白皮、火燎等地方品种,马铃薯种植品种包括紫山药、白发财、里外黄等地方品种,抗病性差,产量较低。1956年后逐渐出现多抗、高产的优质培育品种,1981年全市种植品种不再是单一的地方品种,引进小麦培育品种(克杂、永良4号、内麦5号、晋2148等),马铃薯培育品种(夏波蒂、克新一号、大西洋等),地方品种逐渐减少,到2014年主推多抗、高产、早熟的优良培育品种。莜麦种植主要集中在乌兰察布高寒山区、土地贫瘠区,种植面积虽广,但生产上存在着品种单一、产量低、混杂严重、商品性差的问题,农民种植积极性低,未引进优良的培育品种,莜麦产量一直未提高。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农科所引进推广的高产优质新品种有坝莜1号、坝莜8号、白燕2号、燕科1号等,使当地的莜麦产量大幅提升,为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表1 主要农作物单产比较[2]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育种手段的突破与创新,使培育品种的进程不断加快,适合市场发展需求的新品种数量大幅增加,培育品种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4 普查存在问题
一是农作物种质资源消失风险加剧,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受气候的变化、推广选育品种、追求经济效益等因素影响,以及间隔时间太久,导致全市地方品种、野生资源等特有种质资源严重退化、减少;二是普查表填写难度大,年份久远,各旗县县志记录少,查阅难度大,特别是1956年、1981年各经济指标及蔬菜等主要经济作物的情况记载很少。
5 普查结论与建议
5.1 普查结论
从民族状况看,1956—2014年,全市实现了少数民族由单一到多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数量逐年增加,少数民族人口逐年增加。
从经济状况看,1956—2014年,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等均在上升,其中工业总产值上升较快。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气候的变化,农业追求高质量高产量,引进大量杂交品种、进口品种,新品种的推广导致本土种质资源、野生资源的数量减少,甚至有些当地品种、野生品种消失。
5.2 建议
要多途径宣传保护种质资源,使广大民众意识到种质资源的重要性,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在保证小麦、马铃薯、玉米等粮食作物产量稳步上升的同时,应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形成多元化的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扩大种质资源范围,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生产水平。
加强收集力度,加大对现有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对有前景、能利用的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指导农民种植推广,以更好地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环境。
因此,要充分发挥当地生态、资源等优势,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在保证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产量稳步上升的同时,应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形成多元化种植结构,平衡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