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良和慈悲
——对《西游记》一个细节的思考

2022-03-29周徐睿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中学804班

作文新天地 2022年8期
关键词:善念妖精宝物

◎周徐睿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中学804班

偶然的机会,看见“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谁是《西游记》里最善良的妖精?这个问题勾起了我的兴趣:妖精还有善良的吗?他的结局又如何呢?

原来这个妖精指的是黄狮精。他算是书里为数不多心存善念的妖怪,但因纵容自己的贪欲滋长,盗走孙悟空三兄弟的兵器,惹怒了三人,最后被孙悟空杀死。单从黄狮精的结果来看,他和《西游记》里很多其他妖怪一样,脱不了“邪不胜正”的套路,最终皆死在孙行者的金箍棒下。但黄狮精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对唐僧没有一点非分之想。除此之外,他身上很多品质也有别于其他妖怪。这个为数不多憨厚善良的妖怪,后果竟如此凄惨,不免引发大家唏嘘。

黄狮精真的“善良”吗?于是我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

于万千妖魔中开一朵善之花

不得不承认,相比于原著里的其他妖怪,黄狮精更加有原则,更加有人性,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心存善念的妖怪。在偷得宝物想要办庆功宴时,宴席上的猪羊还是他派遣两个手下花二十两银子购得的;当沙和尚化作商贩进洞,讨要费用和酒饭时,黄狮精立即补上银两,即使是不乐意外人参观,他还是耐着性子和善地说:“客人,那中间放光亮的就是钉耙。你看便看,只是出去,千万莫与人说。”

必须承认黄狮精是个有道德、守规则的妖怪大王,和其他为非作歹、谋财害命的妖怪相比,他确实温柔很多。他的表现更接近人类,待人和善,温和克制的性格也彰显了他善的一面。书中还通过王子之口提到黄狮精行踪隐蔽,与玉华县老百姓不多往来,更无为非作歹加害他人的恶行。

不吃唐僧肉,克制有礼,不祸害百姓众生,这或许就是黄狮精善良的一面,也是引发大家恻隐之心的原因之一。但黄狮精就没有恶的一面了吗?

恶念滋长,万劫不复

我觉得黄狮精最大的恶,还是在于他的贪婪,以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阴狠。他死亡的起因就是偷走了孙悟空三兄弟的宝物,顺手牵羊还牵得十分自然,整个过程他并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任何不妥,之后还意欲设宴庆祝,这本身就是对偷窃行为的错误认知。

在孙悟空三兄弟寻上门来,要求他物归原主时,黄狮精不仅无半分羞愧之意,反而倒打一耙。可见,在黄狮精的潜意识里,满足个人的贪欲和占有欲还是占了上风。没有看管好自己的兽性,才导致他贪欲过重。

黄狮精败走之后,不仅没有反省自己,反而找到自己的爷爷九灵元圣,哭着喊着要报仇。自己偷盗在先却自认有理,被抓个现行还要寻人报仇,黄狮精的贪,不可谓不重。虽说他之前没有危害人间,但这次偷宝事件还是反映出了他性格中阴狠毒辣的一面。试想,如果未来某一天黄狮精看上了玉华县的某样宝物,势必也会这样强取豪夺吧。同时,他这种睚眦必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也为他最终的死种下恶因。

善与恶,各有定夺

黄狮精是个矛盾的结合体,正是因为他善恶兼存,似人却是妖,这个角色才更真实、更有吸引力。他的最后结果是被王子剁成碎块,差校尉家家户户分食。黄狮精的形象富有争议,恰恰是因为大家没有确定的结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和看法,就和现实一样,复杂迷幻,没有定论。

左丘明曾言:“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是说做人不能放弃善念善行,也不可让恶念恶行随意发展。黄狮精是善良的,但更是邪恶的,本质上,他还是个妖。对于师徒四人来说,斩妖除魔,让妖邪得到惩戒,才是对众生最大的慈悲。

【老师评】

写读后感,最忌流于表面,千人一面。所谓“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就是怕书中的一些糟粕,影响了我们正确的三观形成。而《西游记》则不然,初中生大多还是把它当成神魔小说来读,津津乐道于故事本身所创造的神话世界,却忽视小说影射的现实意义。

本文小作者能够通过一个细小的情节,以“人性的善与恶”来做切入口,抽丝剥茧,深入剖析,得出“善不可失,恶不可长”以及“除恶务尽”的主题,既对小说情节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也吻合当下“扫黑除恶”的现实要求。这才是“读后感”的正确打开方式。

猜你喜欢

善念妖精宝物
端午节里的“避邪宝物”
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
植物人
善念,亲切如友
冠军诞生记
植物人
让内心充满善念
做一个常持善念的人
海豚馆寻宝
那些穿越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