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政策框架下国际学生EMI课程教学探究
2022-03-29冯茵
冯 茵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一、研究背景
高等院校坚持扩大开放,做强中国教育,吸引国际学生来华学习,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是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核心。全英教学(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简称 EMI),即用英语作为学科授课语言,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手段,一方面满足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精通学科知识与具备专业英语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提升高校国际学术研究能力和竞争力,将毕业生推向国际市场。
Macaro等对全球各学科全英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EMI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但仍存在许多瓶颈:第一,师生英语水平不足。EMI教师的英语在发音、流利度、母语切换等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科教学质量、讲解的深度与清晰度。第二,全英课程负面信念。学生认为EMI课堂知识难理解,批判性思维减少;学业压力、功利思想等制约EMI课程的推广。第三,全英教学模式滞后。EMI课程多采用传统大班授课,形式单一,师生互动减少,教师缺乏语言教学策略(如协商、母语转换)与超学科能力。第四,激励支持政策缺失。EMI课程的院校未能对师生英语水平展开培训或测评,缺乏奖励机制,缺乏对国际学生的辅助等。
国际学生作为全英课程的特殊群体,具有复杂的母语环境、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多语学习者等特点。教师在课堂中不能使用母语授课或语码转换,是真正的“全英”教学。目前关于国际学生的EMI课程研究局限于对问题的表述与思考,医学专业全英课程是教育国际化的排头兵,其课程教学问题尚不清楚,且鲜有从政策管理等宏观层面探讨。因此需实证调查医学全英课程的现状,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进一步的建议。
二、斯波尔斯基语言政策框架
斯波尔斯基提出语言政策模型(Language Policy Framework)由三部分组成,即语言信念、语言实践以及语言管理。语言信念是在某个群体或语言环境下所持有的态度、想法和价值观。语言实践主要体现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包括语言的运用、语言的正式程度等。语言管理是指某个权力组织或单位为了规范语言实践,改变语言信念而做的努力。良好语言信念鼓励积极的语言实践,支持性的语言管理促进语言实践,从而形成正面信念。三要素的相辅相成,对语言政策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三、国际学生全英课程调查
(一)调查问题
基于斯波尔斯基语言政策为框架,从全英课程的信念、实践以及管理三方面探讨以下问题:(1)国际学生和教师的动机、观念与语言困难是什么?(2)国际学生学习策略与教师的教学策略分别是什么?(3)学校是否提供支持性管理政策?
(二)调查对象
受访学生来自广东省两所重点医科大学的全日制国际学生,为二年级至五年级学生,共272人,平均年龄21岁,分别来自印度、孟加拉国等18个国家。受访教师来自上述高校,共3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0人、讲师11人,平均年龄40岁。
(三)调查工具
根据斯波尔斯基语言政策与前人调查设计问卷。问卷分为学生卷与教师卷,各卷各有40题,题目涵盖EMI课程满意度,信念(动机、观念、困难),实践(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与管理。问卷采用6级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6表示非常同意。问卷调查后,对部分师生进行半开放访谈。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置信水平,学生卷alpha值为0.912,教师卷为0.918。
(四)调查结果
国际学生对全英课程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教师(见表 1,t=3.527,p=0.001),这与中国本土学生全英课程的调查结果不同。医学国际学生非常赞赏中国教师的学术水平、课程所学知识,认为“教师十分敬业,课程内容好,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但不太满意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英语口语。教师满意学生英语水平、自身教学态度与教学效果,而不满意学生学习态度。
表1 学生卷与教师卷平均分
续表
1.全英课程信念
(1)学生课程动机显著高于教师(t=4.263,p=0.000),认为全英课程有利于硕士学习和就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教师课程动机首要是提高英语水平,其次提升专业知识、接触学科前沿。访谈发现“课程增加了与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这不仅是学习上,也有文化上的”。(2)师生的课程观念正面,学生更积极(t=2.081,p=0.46),访谈发现“印度学生回国后参加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甚至高于印度知名大学的医学毕业生”。师生的负面观念有显著差异(t=3.182,p=0.002),教师负面观念更多,认为EMI令学科内容变浅、增加教师压力。(3)学生无太大语言困难,教师则认为英语教材难懂、授课难度大。访谈发现“用中文授课,病理分析信手拈来,教学效果更佳”;或“医学教师英语基础好,海外经历丰富,国际论文发表多,能胜任全英课程”。
2.全英课程实践
学生能采取有效的方法锻炼英语和学习专业内容,如用英语参与课堂讨论、课外预习复习、积极回答与请教问题等策略。教师通过反思教学、课外提升英语、购买参考书、观看慕课等策略,提升语言和教学水平。但学生对教师消极教学评分显著高于教师自我评价(t=2.454,p=0.020),存在“照读PPT课件、填鸭式讲授课程内容、缺乏互动性”等问题。访谈学生希望“课堂形式多样化,如研讨、展示等与互动多样教学手段;增加评价考核方式”。
3.全英课程管理
对于EMI课程的管理与支持政策,教师的评价普遍较低(M=3.36),认为学校缺乏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考察、缺乏入学水平测试、缺少语言培训或EMI培训、无工作量减免政策、无额外补贴等。访谈教师还提出国际学生管理的不足,“存在抄袭现象,且上课积极性较中国学生低”。
四、启示与建议
相比于中国学生的全英课程,英语水平并不是医学国际留学生的主要学习障碍,师生对全英课程满意度更高,所学知识能够满足职业需求。本研究结果跟留学生的社会背景、二语环境、医学学科特色以及师资能力有密切关系。为推进国际留学生全英课程发展,文章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医学EMI教学能力,完善师资培训系统
全英课程的核心是用英语教授专业知识,高质量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学科基础,更要有利用英语交流学科知识的能力。这不是学科知识与英语知识的简单叠加,教师应在研究医学学科话语特点以及课堂交互的基础上,把全英教学理念、应用语言学和医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学科识读能力,促进知识理解转化与综合运用。系统化全英教学培训是教师发展的开始,例如清华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已定期派遣教师去英国牛津大学接受短期EMI培训。华南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则以阶段性培训或集中培训为主,期限为一周至两个月不等。
(二)创新医学教学模式,建设混合多渠道教学
医学全英课堂应引进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式授课模式,展开以知识产出、多方沟通为导向的课堂,增加课堂检查、小组展示、测试等即时考核方法的次数,提高教学专注性和学习产出机会。另外,可采用慕课、翻转课堂或线上线下双平台全英授课模式。线上网络教学增加学习自由度,延长学习的时间,增加沟通的互动度;线下面授负责构建学科背景知识框架,突出概念解释与重难点,鼓励小组实验活动,在课堂任务中实现个性化知识答疑。
全英授课对于打造一支多层次多渠道的国内外合作师资团队提供了优势,可吸纳海外人才来华授课,加强国内教师培训。如暨南大学医学院聘请美国、印度等外籍教授与国内教师开展全英课程合作授课。利用与国外学术带头人建立的科研关系,加强合作,培养EMI教师,形成多层次的师资队伍。国内不同学科团队(如外科、传染科等)之间应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互相借鉴成长。后疫情时代下,新的全英教学策略正在兴起,如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利用面授和网络的双平台混合教学技术,线上辅助学生提高专业学习效果。
(三)落实有效激励政策,加强学生思想引导
医科大学教师承担教学科研、临床实验等多重工作,全英课程建设需花费数倍于普通课程的时间精力。考虑到全英课程的长期发展,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激励措施,提升教师积极信念与动机。例如,在教学工作量上可对全英课程工作量乘以一定的系数计算;在教学奖励与职称评定时,给予全英教师加分考虑;提供全英课程科研或建设经费,并以学科为单位进行课程规划;开展全英教学比赛,增设教学奖项等。另外,学校应加强国际学生思想引导工作,通过学习评优、实习推荐、就业推荐等激励措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四)试行国内外合班制,实现国际教育融合
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全英课程的设置与管理是独立分开的。这不仅造成师资和资源的过多分配,也未能达到学生群体国际化的融合。实行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合班制,能促进学生的文化语言交流:国际生帮助中国学生提升英语口语、扩大视野,中国学生则让国际生深入了解汉语与中国文化。对教师而言,国际学生参与课堂能激励教师逐步从双语教学向全英教学过渡,促进国外原版教材与教学资源的利用,提升教师语言与教学方法。访谈发现,部分教师已能胜任连续数小时的全英授课,能自如解答学生提问,这或许得益于母语为非汉语的国际学生。
五、结语
全英教学模式是实现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学语言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反映国际学生医学全英课程的成功与问题。只有不断完善管理措施,更新全英教学理念,进一步打响我国教育品牌,才能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