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酋长”张叔叔
2022-03-29贺译萱
贺译萱
有人总嫌这世界太乏味,有人我行我素,唯我独尊。
窗外,银杏叶一树树地落,有一个人在那里站了很久。
想起了张叔叔,一个渴望在雪线之上有一箭之地的人。他说他是那里的酋长,垒雪建寨,在雪地上写字,以雪化水,抄经书,种一院梅,扶着一山的寂静。他是一个很忧郁的人,也许只有半山寺小和尚向他打招呼时偶尔能让他笑一笑。头发比眉毛还短,紧蹙的川字似久干的河床,鼻如塌掉的荒坟,从两片嘴唇蹦出来的声音和一截溪水落在深潭里一样,倒是一双眼睛埋了很多黑夜,不见尽头。他偶尔写诗,说每一首诗是一条去远方的路,他却没有在一条路上,遇见过归乡的自已。
他喜欢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每次见面时总带一些书给我。不讲大道理,听人说话时神态柔和,对别人掉下去的尾音表现出怀里的阳光有一点点减少的感伤。适时的沉默也不打破,有时候长得感觉在九月的田野里走过,影子跟在后面,垂向土地的稻穗沉甸甸地,有人在田那头喊我们,恍惚如麻雀飞过天空。听我选了文科,建议我多读一些史书,领悟历史有三个层次:真相,教训,人性。他赠给我圣保罗写给提摩多的一句话: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该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张叔叔一次次走向高原,说在氧气越少的地方,才知道心里放哪一个人。江水浩荡,佛号声声如滚雷,他爱一个人是那样,恨一个人也是那样。有一次从色达回来,同回的有一个藏族小女孩,在众人疑惑的指指点点里,我行我素,教她说汉话,写汉字,一笔一划的写一个女人的名字,白的纸,像厚雪,我生怕一场雪崩,埋了他俩。
有次聚餐后,窗外骤雨,闲来无事,都怂恿张叔吹一曲。灯熄后,先是一阵长低音,箫声呜咽,像是一个夜行人走在草原上,火把微弱,黑夜把他吞了又吐出。接着萧声缓和轻快起来,同村上春树写的在春天的原野,抱着毛绒绒的小熊从长满三叶草的坡上滚下来差不多。突然箫声急促,陡上陡落,像奔涌的大海上的孤舟,就在大家都绝望地等待撕碎的命运时。箫声却如水过滩涂,在一个拐弯处,枫树长满的地方,汇成了一面湖,你坐在那里,静静地,给你无数个黄昏都不愿换的时刻。灯亮后,张叔叔全身湿透,刚从湖水里走出来。
也許是突然或者是必然,张叔叔就从青藏高原的源头看向了黄河,在一个月夜,张叔叔出发去探放黄河,从此杳无音信数月,直到满身黄土满目沧桑的归来。
踏上黄土地,天高地廓,昊天,洪水和一线麦田,好似砂纸上粗犷勾勒的凸出线条,是来不及修改的雕塑,一旦尘埃落定便没有改变的余地。山西与别处是不同的,就算你昂首挺胸决不左顾右盼,五彩缤纷的古塑、摄人心魄的琉璃的光韵也会扑面而来。炎黄古帝、尧舜禹三圣这些闪光的名字,表里河山、炎黄之根这些充满敬意的称呼,都凝结在饱经沧桑的一椽一檩,一砖一瓦之中,并且在那片与厚厚煤层紧密相联的辽阔黄土地中慢慢沉淀。
逼近黄河,触目皆空阔寂寥,静默地敬畏着为黄河的出现蓄势。峰回路转,滚滚滔滔,只见那赭色的浪涛从天际而来,为万物都调出一丝苍凉的色彩,混沌不分明,湍急的水流在白杨树林里翻腾,在漠漠苍穹中摩擦,在河床坚硬之上冲荡。碰撞,相击,但越过天穹之后却是按部就班的流向。抬头望去,天很高,两岸的黄沙很远,黄河的气壮山河也并未让周遭有丝毫的动摇。平地延伸得分外远,白杨挺拔多年不变的礼赞,这让黄河的出现气场安闲,天地间格局太大,大到万物的存在都与情理之中。
张叔叔说他仿佛看见了黄河流过华夏身体里的每一个角落,她从《二十四史》的扉页流过,跨越大唐盛世的夜夜笙歌,横穿黄土纵横的牵绊。不知她饮过多少次华夏的热血和泪水,不知她伴随了多少位文人雅士,度过多少书斋里的不眠之夜?她从巴颜喀拉流到脚下,上亿年的沉淀,留下的不仅是辉煌壮阔的黄沙滚滚,更是永不冷却的中华历史。当她拥有一切荣誉的前缀,她依然热情不减,她依然牵着华夏儿女的手,不舍昼夜向前奔去。
旅途是一条路,历史,更是一条千年不平的波折之路。
天地山河的智慧正在于此。用宽广平静的胸怀接受天地间的万物,灿烂如奇迹的,或是平庸不值一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越是壮阔的,便越是平静淡泊,越是沧桑古老的,便越是生意盎然。因此华夏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内向自足的气场,将自己和周遭环境的身份看得渺小平淡些,因为纵使黄河一般的存在,在这里都成为了沉默不语的小小的一份子,你,又有什么必要为自身的喜悲而身处牢笼?走出那一片局限的地界,山河壮哉,大美无言,对周围的一切形成泛化,形成内心淡然处之的神韵,保持高贵的姿态,融入人潮,就此上路。
世界的魅力沉稳内敛,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永远在路上,在山河面前,换内心的须臾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