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历程及时代意义
2022-03-29王淑华
王淑华
摘 要: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发展历程的研究,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对前人的批判和超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日趋多元化,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解决当下面临的难题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这就必须凸显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和唯物史观的指导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康德;黑格尔;认识论
认识论在古希腊哲学中展现为对真理确定性的追求,在近代欧洲哲学中呈现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二元对立。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康德以先天综合理解认识论,黑格尔将对真理的终结性认识转向对理性环节的把握。马克思在总结、批判和继承以往认识论的基础上,以现实的感性实践扬弃了以往认识论的抽象性,克服了以往认识论的局限性,以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的实践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一、古希腊哲学和近代欧洲哲学对认识论的探索
(一)古希腊哲学的认识论
古希腊哲学开始于对“确定性的追求”,哲学家们面對变幻莫测的世界,想要探寻什么是世界的本质。他们从直接的客体对象入手,试图抓住世界的确定性,进而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确定不变的真理。
朴素唯物主义者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认为根据人的感觉可以分辨事物,但感觉又不是恒定不变的,在感觉中无法获得不变的真理。由于这个困扰,德谟克利特在晚年自废双目以驱除感觉的干扰去追求真理。
唯心主义者认为真理的确定性在于内心的理性原则。巴门尼德将真理和意见区分开来,认为单纯的意见过于感性,不是真理,真理在于对理性逻辑的把握。柏拉图认为真理已经先验的存在于灵魂中,人们对真理的把握只需要通过“助产婆”回忆起来而已。
古希腊哲学家虽然建立起了某种确定性,但难以给出有说服力的论证,他们对真理的追求更多的依附于本体论,即在人们的生活之外去寻找抽象本体作为判断真理的依据,导致感性的多变与理性的恒常之间的鸿沟难以跨越。
(二)近代欧洲哲学的认识论
近代欧洲哲学家们重点考察人的认识过程,但依旧无法解决感性与理性之间的鸿沟,无法把握到真理。部分哲学家走上了探求感性的经验论的道路,认为一切认识都来源于感觉,凡能被理性把握的,必先被感觉把握。另一部分哲学家走上了探求理性的唯理论的道路,认为不依赖于多变的感觉的理性知识才是真正可靠的真理。两种理论各持己见,但发展到极致时,却分别走上了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的道路,真理因此受困于不可知论和独断论的二元悖论。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康德和黑格尔的批判
(一)康德的认识论革命
康德认为经验论和唯理论都具有片面性,提出认识可能性的条件问题,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称为“综合”。自康德之后,一切直接的自在的对象都被主观概念所中介这一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观念,马克思也接受了这个观念,不过马克思认为起中介作用的不是先天的经验,而是具体的人的历史活动。
康德认为要检验知识是否正确可靠,首先在于主体的认识能力,必须保证认识的主体具有可靠性,才能保证主体认识到的知识具有可靠性;其次在于既定的知识概念是否正确,作为目标去获取的知识是正确的,才能保证最后知识的正确,康德的认识标准是最高科学典范的绝对确定的知识。
(二)黑格尔的认识论中断
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导论》中包含着对康德认识论的突破。黑格尔认为,所有知识,包括科学知识,都是“现象的知识”,知识的实际产生过程中包含着复杂的辩证关系。康德认为最高科学典范的知识是绝对可靠的知识,相反黑格尔认为近代科学知识只是一种概念,要从现象学出发进行新的理解,使之成为辩证的科学。
黑格尔打破了康德的认识主体概念。康德认为主观与客观存在差别,认识依赖于主观条件,主观条件作为认识的工具用来认识客观对象,认识的过程才成为可能。但黑格尔认为把主观和客观彻底分开,绝对站在主观去认识客观是认识论的最大误区,主客体的同一性成为黑格尔认识论的新坐标系。
但黑格尔的认识论依然是一个理性逻辑的运动过程,观念运动代替了现实的运动,其主体实际上是抽象的主体,与现实世界脱节。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但没有完全接受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而是诉诸现实的社会历史活动,开创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认识论
康德创立了认识论的问题,即认识的可能性条件是什么,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是沿着这一方向展开对认识论的探索,但经过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到马克思这里彻底发生转变。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这实际上是对康德认识论路径的彻底逆转,在马克思之后,任何关于认识论的研究都不可能回到先验的抽象领域去,而必须以现实社会问题为出发点。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的实践中,劳动是头等重要的,首先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是通过劳动实现的;其次劳动作为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使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成为可能;最重要的是,通过劳动,使人对自己类本质的认识成为可能。
康德的认识论前提是既定的认识主体和正确的知识概念,与康德不同,马克思的主体概念是指社会,马克思同时指明,这个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是一切社会生产能力的主体,取得了支配一切社会领域的权利;无产阶级则成为社会变革的主体,由此产生了两大阶级的对立,正是在这样一种理论范畴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认识成为可能。
三、马克思认识论的时代意义
(一)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方向
马克思在总结、批判和继承以往认识论的基础上,改变了认识论的形式和内容,将认识论引向了一个全新的科学方向。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所以无法解决认识问题,是因为他们用“纯粹经院哲学“的方式去理解认识。在马克思的认识论中,“人”是感性的“现实个人”,“世界”是“感性的世界”,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感性生产的过程,感性是理解现实世界的经验起点。
(二)实现了认识论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以感性的人为出发点,但并不是一个感性经验主义者,马克思认为现实世界的解放必须通过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才能完成,因此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实现了认识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认识论的核心要义是将真理从理论问题转变为实践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真理不能仅在人们意识层面的讨论中获得,真理在人的现实实践中产生,也只有在现实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三)指导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
在当代认知科学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心智、身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在具身认知的视角下,人的认知行为不再被单纯视为符号或逻辑的抽象,而是由躯体和脑共同构成的存在。但是,这些研究也将面对新的困境,即认识是否能简单被还原为大脑的生理—物理事件,是否脱离了社会现实变成对外部刺激的直观反映。当代认识论和认知科学的研究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科学范式的改变和重新定义我们所面临世界的属性,也需要更科学地认识理论的指导,这就凸显了马克思认识论革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盾.马克思哲学革命中的认识论问题——以康德和黑格尔为背景[J].哲学研究,2021(03):5-15+44+128.
[2]孔伟宇.哲学认识论研究的前沿动向——第七届广松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01):54-57.DOI:10.13624/j.cnki.jgupss.2020.01.007.
[3]袁立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再起航”专题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