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学前儿童隔代教养现状研究

2022-03-29张春草 马璐娜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前儿童农村

张春草 马璐娜

摘 要:随着经济形势的快速变革,隔代教养状况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逐渐趋向普遍化,随之隔代监护人对于学前儿童的教养问题也愈加凸显。由于祖辈教育观念较为落后以及对于远离父母的孙辈的补偿心理,往往只注重“养”而非“教”,致使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形成了桎梏。本文分析了学前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试图呼吁学校、社会关注学前儿童身心健全发展并做出相应的努力。

关键词:农村;学前儿童;隔代教养

隔代教养问题是当今社会经济背景下不可避而不谈的一个重要课题。隔代教养一般指祖父辈,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但是此类教养模式相较于核心家庭的教育模式而言问题较为凸显。

一、学前儿童隔代教养状况及其问题分析

第一,隔代监护人对于学前儿童的教养方式较为单一。在隔代教养的家庭中多会出现过分溺爱以及专制专权两极分化,或者以上现象同时存在的教育方式。过分溺爱主要体现在隔代监护人在“隔代亲”的传统认知中,尽己所能满足孩子的需求,甚至是不合理的需求。在此环境下儿童逐渐形成“唯我独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认知,而且“没有摩擦”的爱容易造成家庭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的缺失。专制专权一般是指家长凭借自己数十年的经验总结,如“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要多”的言论,随意干预儿童的相关决定。更有部分祖辈监护人主张棍棒教育,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以武力来代替交流和沟通,甚至认为“儿童还小不懂事,把儿童看成是自己的附庸品,很少能将儿童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1]以上两类教养方式不仅不利于儿童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同时使儿童产生了自负、自大的心理或者逆反心理,影响儿童正确的认知发展。

第二,隔代监护人对学前儿童的教养内容比较片面。隔代监护人更关注学前儿童的饮食、住行等方面的“养”,对于学习知识等偏重心理发展方面的“教”较为缺失。即使有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也多是认为读书和写字才是好的学习状态和方式,思考便是发呆、走神,往往以试卷“分数定高低”来评价“好孩子”或“坏孩子”,分数高就会奖励、表扬,分数低就要斥责、惩罚。片面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成为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而且不利于终身学习的新理念对儿童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验证推理能力、创造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学前儿童隔代教养问题缘由探究

第一,究其隔代教养问题是隔代监护人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一方面,祖辈监护人的传统家庭观念多是子孙繁衍、多子多福、门楣鼎盛,孩子主要是用来传递家族香火,“养好”比“教好”更为重要,数量放在了质量前面。另一方面,祖辈监护人的年龄偏大,知识水平较低,多数祖辈监护人识字有限,更有甚者是文盲,对于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度较低,不仅常常以强硬的态度否决、批评儿童新颖的创新观点和新奇的创造力,而且缺乏相应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等学说离他们是远之又远的。祖辈监护人对于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往往是依据过时的、守旧的经验,而这样的经验之谈没有实践佐证,更没有与时俱进,所以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是漏洞百出的。

此外,有部分隔代监护人年龄偏大、精神不济、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生活压力较大,单单是日常生活琐事已经占据了其全部精力,更何况对于活泼好动、处于叛逆时期的儿童自是无暇顾及。更有甚者,隔代监护人是迫于子女或强硬或恳求的原因才教养儿童的,此时的教养孙辈已然成了一种负担,有的还把这种压力转嫁到儿童身上,不耐心、呵斥甚至打骂,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受影响,缺失家庭氛围幸福体验,易形成自卑心理,性格唯唯诺诺。祖辈和学前儿童两代人的各自现实窘境成为一个恶性循环,抑制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开朗性格的形成。教育观念的落后造成了教养方式的单一和教养内容的片面。

第二,隔代监护人对于学前儿童的补偿心理。学前儿童之所以需要祖辈监护,多是因为随着经济模式变革,父母迫于经济压力外出务工,祖辈心疼孙辈没有父母时常在身边呵护,成为留守儿童。相比于同龄人而言,留守儿童在情感释放、学习动力方面欠缺,因而祖辈监护人竭尽所能在物质和关怀等方面给予补偿。时刻关注儿童是否吃好、穿暖,同龄儿童有的玩具也尽量提供,甚至儿童犯了较大错误也不给予批评和惩罚,使儿童对犯错的边界感模糊,甚至是缺失。如果对学前儿童在认知、性格等塑形的关键时期不予纠正,那么这种补偿心理易形成溺爱型的教养方式,甚至会让他们因疏于管教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以上极端的也极具代表性的教育观念对于学前儿童的认知、性格、眼界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而这种隔代教养问题的出现多是祖辈监护人由于经济、环境等客观状况造成的观念落后、边界感失度等原因无形中挤压形成的。是以,相关建议不单单要从祖辈监护人方面着手,还要从其他方面考虑,毕竟学前儿童的健全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种因素的合力。

三、学前儿童隔代教养相关问题的建议

第一,为解决学前儿童隔代教养方式的单一以及教养内容的片面问题,需加强家园共育。家园共育是指儿童在家庭、公园、购物等周围空间场所和儿童监护人对儿童实施的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儿童在幼儿园、托儿所等机构中所受影响的总和。家园共育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的需求。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的关键时期,儿童的生存权极大依赖监护人以及与亲人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庭、家长对儿童生存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物质依赖、情感纽带的重要基础。幼儿园是儿童走出家庭首个面临的正式长期的社会性场所,也是儿童除生活外学习的重要机构,是儿童自身个性化和个性社会化的起始点和塑造空间。这里体现出遗传、环境和教育不同因素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专业的教师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验证以及经验总结,可以修正祖辈监护人的错误教育理念,以及在面对儿童的学习状况、糟糕情绪、异常行为等问题时可以合理应对,而非放任自流或者蛮横打骂。教师可以积极与监护人沟通,时刻关注儿童身心变化,为儿童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郑重告诫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2]

第二,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一是可以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薪资待遇方面着手,吸引优秀的幼儿教师进入学前教育行业,弥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养所遗留的空缺部分,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二是加快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3]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意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纷纷将义务教育年限扩大到10~14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民心所向。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后使学前教育资源更为优化,例如师资结构、优秀教师队伍的扩大,学前教育硬性资源的灌入等,也有助于促进规范管理,保证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有利于隔代教养儿童在家园共育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推进,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办学条件,缓解农村家庭负担,使农村学前儿童有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畅.农村学前留守儿童隔代教养的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D].內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34.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112/t20111229_128730.html.2010.

(作者单位: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学前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