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手工制作在聋校的有效融合与开展实践
2022-03-29殷晓梅
殷晓梅
摘要: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而传统手工制作作为美术教学活动之一在对提高聋生的艺术素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长期担任聋校美术课的教学活动中,将传统手工制作教学在聋校进行长达十几年的深入探索与实践,在聋校美术课程开发和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下即是我的一点经验。
一、开展传统手工制作在聋校美术课堂中的重要意义
我们都知道,聋生由于生理缺陷,口失语、耳失聪,看问题片面。但其视觉、触觉却非常敏锐。由于美术教育有形象性和可感性的特点,对聋生来说,实施美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而传统手工制作作为美术教育实施渠道之一,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可以将艺术形象再现现实生活的图景,可帮助聋生直观逼真,生动鲜明地认识世界。传统手工制作教学范围丰富,教学内容广泛涵盖了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场景,在实施教学的活动中扩大了聋生的生活视野和知识范围,培养了聋生广泛的学习兴趣爱好。同时引导聋生学会运用艺术的形式去认识世界,在实际的美术课堂和手工制作活动中得以实施,在美术创作中给聋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达到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健体的目的。
二、传统手工制作在融入聋校实际教学中的策略和实施途径。
(一)传统手工制作的开展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传统手工制作的课程内容应与不同年龄阶段的聋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从聋生的生活经验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易操作的制作活动,从而让聋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艺术的独特价值,不断提高个人的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例如,可以选择学生常见的熟知的手工材料进行创作。我们积极挖掘生活中手工创作的素材,如学生熟知的葫芦雕刻和版画创作就是很好的一个教学素材,我们让学生在成熟的葫芦上进行各种版画创作,如三国人物的创作,西游记中人物,场景的创作。我们首先引导学生在老师的设计理念下进行创作,等学生的艺术感观,艺术细胞得到激发后,我们便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艺术创作,将创作主动性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得到充分扩大。
(二)传统手工制作的开展应该注重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我们在聋校开展传统手工制作,充分利用了聋生视觉敏锐,观察力、模仿力、动手操作能力强的这一特点。单一化的课堂创作作为主渠道在手工制作的实施中效果不是很大,而要想让艺术创作的氛围更浓厚,就需要讲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我们学校特别注重传统手工制作与传统文化的充分融合。例如,每逢重大节日学校精心筹划主题活动,设计主题活动方案,实施主题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制作一些面点和小工艺品。如在端午节我们师生分组一起包粽子,做香包,五彩花绳,串手链,活动结束后集体展出活动成果,师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进了师生感情,继承了了习俗文化,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传统手工制作在聋校的开展应该注重实用性与创新性。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传统手工制作课程首先要遵循聋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其次特别要重视对聋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集实践与创新为一体。以充分适应聋生的实际发展和需求为目的,为聋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的传统手工制作课程的内容应该尽量贴近聋生生活实际,选择一些操作性强,符合聋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内容。如在剪纸制作方面,我们手工制作组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指导聋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创作剪纸主题,如在学校开展庆祝祖国70周年华诞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教师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我和我的祖国70周年》剪纸作品设计,经过收集素材、进行构思构图、适当借鉴经典、动手创图案的一系列环节后,终于设计出了一些经典的,反映特教学校风貌和特色的剪纸图案。
通过展示成果和反思总结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呈现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手工美术教学活动,培养了聋生独立思考、發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了适合聋生美术学习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充分肯定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传统手工制作中所起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聋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为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打下了基础。
(四)传统手工制作在聋校的开展应该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积累。
聋校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每个特殊教育学校应该积极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教师要积极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以选择、改编、新编等形式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引导聋生与客观世界、他人、自我开展充分的对话,激发想象和思维,帮助聋生在创作美术作品的同时,自主建构知识,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我们在传统手工制作的开展过程中遵循由浅入深,逐渐渗透的原则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展,并在边实践边积累创作的过程中整理编写校本教材。手工制作社团的老师们按照艺术性与实用性融为一体的编排原则,边教边改,逐步完善,开发出了一系列手工教材《剪纸入门篇上-中-下》《剪纸提高篇上-中-下》;《编织入门篇上-中-下》《编织提高篇上-中-下》;《手工装饰品制作上-中-下》。我们开发的校本教材具有如下特点:教学内容贴近聋生生活实际,集趣味性与创新新为一体;操作性强,适合手工课教学及聋生自学;并重视德育渗透;图文并茂,符合聋生学习特点;注重对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的传承与创新,具有时代特点。
三、传统手工制作的开展由浅入深,逐渐融入聋校
实际教学中,既能培养聋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促进手部小肌肉的发育;提高了聋生的手工制作技能;同时也培养了聋生的创造性思维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聋生的情感生活,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传统手工制作课程作为特教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过程中,让聋生的参与性更强,让学生的艺术热情高涨,在激发聋生情感和提高艺术素养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实施聋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本文一般课题(课题立项批准号:GS[2020]GHB3677)
课题名称:《传统手工技艺在特教学校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