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虢仲钮钟在周代礼乐转型中的过渡性意义

2022-03-29夏煜卓

歌海 2022年1期
关键词:礼乐转型

[摘 要]虢仲钮钟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大型邦墓虢仲墓,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编钮钟,也是最早与甬钟成套出土的钮钟。在西周晚期甬钟发展的成熟期与钮钟初成期这一节点上,虢仲钮钟的编列与音列设置既有其一贯继承性,也有革新突破性。虢仲钮钟的出土更新了人们对钮钟的认知,在周代礼乐的实践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性意义。

[关键词]周代;虢仲钮钟;礼乐;转型;过渡性

自周公制礼作乐伊始,礼乐制度的存在皆以维护周朝统治为根本目的,其发展也在西周晚期趋于成熟。而随着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政治影响式微,礼乐制度也开始随着各诸侯国的情况不同而有新的发展。总体来说,礼与乐逐渐分离,对编钟音乐性能的追求逐渐增强,这在编钟的编列、音列设置中皆有体现。而早在西周晚期及两周之际,这种转变已有先兆。这一转变以何种形式呈现,其具体内容及特征是什么,或许可从三门峡虢国邦墓2009号虢仲墓出土的编钟中窥探一二。

一、虢仲钮钟背景概述

虢仲钮钟出土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邦墓。虢国是两周时期重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武王灭商后,分别封两位叔叔虢仲、虢叔为东、西虢国国君,1立国于公元前1057年。历代虢国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左传·僖公五年》有载:“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2且在西周早期最高统治集团中的地位较高,《国语·晋语》有云:“文王敬友二虢……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咨于二虢。”3作为虢国的开国君主,虢仲与虢叔为西周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宗法制度的确立、礼乐制度的完善都倾注了大量心血。4虢国还是个能征善战、以军功立身的国家,从虢国族徽为猛虎、虢墓出土大量兵器以及军事活动频繁等信息中可以得到证实。这说明虢国曾为西周的政权稳固、社会安定作了重要贡献,是周王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公元前655年,虢国为晋国所灭,历时四百余年。

1990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上村岭虢国墓地进行大规模发掘,发现十余座贵族墓葬和车马坑,轰动中外学术界。这次发掘也使虢国墓地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中出土乐器的有M2001号虢季墓、M2009号虢仲墓和M1052号虢太子墓三座墓葬。而M2009号虢仲墓是此处墓地发掘清理中形制最大、规格最高、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的一座国君墓。墓内出土的器物多达3600余件,尤其有铁器4件,将我国冶铁历史向前推进了一个多世纪。5此外,虢仲墓出土的“九鼎八簋八鬲”1的最高礼器配置,也在同期墓葬中十分少見,说明墓主身份极其尊贵,充分体现了虢国贵族“钟鸣鼎食”的奢华生活。在周王墓尚未发掘的情况下,这座高规格礼制的九鼎大墓十分有意义。

墓葬还出土编钟两套,甬钟、钮钟各8件一套;编磬两套,每套10件;铜铙1件。双套编钟和双套编磬在西周晚期诸侯墓葬中皆少见,关于虢仲墓主的身份,学界多有讨论。2笔者较为认同蔡运章、刘社刚先生的观点,即虢仲是厉王卿士虢公长父3。虢公长父在史书中被称为嬖臣,曾辅佐周厉王长期征伐淮夷,由他引发的国人暴动,被称为“虢公长父之难”,可见虢仲墓主曾权倾一时。或许正是他的权力与宠臣身份,才能在墓中随葬如此丰富的礼器。

二、虢仲钮钟的形制特征与音乐性能

虢仲墓出土两套造型精美的编钟,分别是虢仲甬钟与虢仲钮钟。甬钟产生于西周初期,由南方大铙演变而来,发展至西周晚期一般8件为一组。钮钟是西周末期出现的新式钟类,由甬钟的钟体和铜铃的钮相结合而派生,一般9件构成序列。4而虢仲钮钟作为目前已知的最早钮钟,设置与甬钟一样,为8件一套。

(一)虢仲钮钟的形制特征

虢仲钮钟8件均呈合瓦形,大小递减,趋势不一。舞上有方环钮,钮较短小,钲部无枚。舞部饰窃曲纹,这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鼓部饰相背龙纹,钲部一对对称曲体龙纹,右侧鼓部除第1钟外均铸鸟纹。钲部及左鼓铸有铭文,铭文中有“虢仲作宝钟……”字样。可知该钟为虢仲所铸,并自名为“宝铃钟”。5见图1。

该钟的详细形制数据如表1-1所示:

由表1-1数据可看出,8件钮钟中最大的一件通高29厘米,最小的只有11.8厘米。且大小依次递减,趋势不一,从第5钟开始骤减,后四钟又依次递减。作为已知的第一套钮钟,其钟体大小的设置有开创性意义,为后期钮钟提供了参考。

(二)虢仲钮钟的音乐性能

虢仲钮钟除第7、第8两件钟,余均经过调音。

测音数据如表1-2所示:

由表1-2可知,除第一钟破裂,余七钟正鼓音列为“宫—角—羽—角—羽—角—羽”。七钟侧鼓音列为“商—徴—羽曾—徴—宫—徴—宫”。正侧鼓音构成“宫·商·角·徴·羽·羽曾”六声音列。虢仲钮钟的音列设置有以下三个特征:首先,与西周时期的甬钟前两钟不设侧鼓音不同,虢仲钮钟第二钟的侧鼓音已铸有鸟纹标记,拓宽了音列设置的范围;其次,在侧鼓音音列中首次有意且谨慎地设置了“商”音,可视为春秋时期普遍的五声音列设置的先锋;最后,变化音的出现体现了对编钟音乐性能的进一步追求,丰富了编钟的音列设置。

三、虢仲钮钟对西周晚期编钟编列的承袭

西周编钟在早期承袭了殷商编铙的3件组编列,后经历了4件组、6件组的变化,至西周晚期确定为8件一组,并成为常制。春秋后,钮钟一般为9件组的编列设置。虢仲钮钟作为西周晚期的第一套钮钟,8件组的设置可视为对同时期甬钟编列的承袭。

(一)与同墓出土甬钟形制及编列对比

与虢仲钮钟同出的虢仲甬钟,一套8件,钟体大小依次递减,递减趋势不一。舞上有柱状甬,甬根有旋及斡,钲部有柱状枚。舞上及篆部饰窃曲纹,正鼓部饰一对称的夔龙纹,除第1、第2号钟外其余钟右侧鼓均有凤鸟纹。见图2。

虢仲甬钟的其形制数据如下表2-1所示:

对比发现,首先,两套钟舞部皆饰窃曲纹,侧鼓部皆饰凤鸟纹,形制与纹饰特征相似度极高,说明为同期所铸;其次,两套编钟虽然轮廓不同,但同为8件成编,且递减趋势相同,都是第5钟开始骤减,说明两套编钟在形制与编列上都有其内在的一致性。

(二)与同期钮钟形制及编列对比

目前已知出土的与虢仲钮钟同为早期的编钟有3例,即山西闻喜上郭村210号墓钮钟、山西闻喜上郭村211号墓钮钟和虢太子钮钟。虢太子钮钟与虢仲钮钟同出于虢国邦墓,年代为两周之际;山西闻喜上郭村210号墓钮钟、211号墓钮钟属春秋初期。3下文将对三套编钟的形制与编列进行描述,并与虢仲钮钟展开对比分析。

1.虢太子钮钟

虢太子钮钟9件一组,9件钟形制相同,大小相次;长方环形钮,钟身上小下大,横剖面呈椭圆形;两侧起棱,两铣下垂,口曲内凹呈弧形,口沿略厚。前后两面纹饰相同,钲两侧饰卷龙纹,唯其中4件在一面的隧部铸有一圆圈纹。4见图3。

形制数据如下表2-2所示:

2.山西闻喜上郭村210号墓钮钟

钮钟一套9件,形体纹饰相同,大小相次成列。钮钟有环形钮,体呈合瓦形,弧形于,无枚。篆和鼓均饰夔龙纹,其他为素面。2见图4。

形制数据如下表2-3所示:

3.山西闻喜上郭村211号墓钮钟

编钟9件成列,形制纹饰均相似,大小相次成列;有环形钮,体呈合瓦形,弧形于;无枚。篆和鼓部饰有联珠龙纹,以连珠组成。钮上部也饰珠纹。⑤见图5。

形制数据如下表2-4所示:

我们根据以上数据,将此三套钟的形制和编列与虢仲钮钟对比发现,首先,最大的区别是此三套钮钟均为9件成编;而虢仲钮钟则是8件成编,与虢仲甬钟编列一致。其次,三套编钟最大件通高均在24厘米左右,做工显然更为小巧,且9件钟大小相次,并无较大落差;而虢仲钮钟最大件通高达29厘米,且第五钟骤减5.7厘米,这应该是为了与甬钟形制相配所致,同时也是为编钟的音高设置而考虑。再次,从纹饰上看,虢仲钮钟以窃曲纹为主,另三套以龙纹为主。显然,虢仲钮钟更接近西周晚期的编钟风格,做工也更为精致。而另外三套钟较为简朴,或许与墓主地位有关,或许也是由动荡的社会因素所导致。最后,早期钮钟皆无枚,可能是对最早的虢仲钮钟的模仿。从春秋中期起,钮钟开始有乳钉状枚,如新郑金城路编钟;至春秋晚期,则变为短枚等形式,变化更大,可能是随着钮钟的发展逐渐成熟,对音响性能的要求使然。

综上,虢仲钮钟在形制、编列方面,虽与另外三套钮钟有部分共性,但与同墓所出虢仲甬钟的形制相似度更高,原因应是虢仲钮钟以虢仲甬鐘为范本铸造,对甬钟的形制及编列进行承袭,而后期的钮钟则在虢仲钮钟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改良而成。

四、虢仲钮钟对西周晚期编钟音列的突破

虢仲钮钟在8件组编列的限制下,想丰富音列配置并有所突破,十分需要技术。虢仲钮钟在音列设置上呈现两个特点:一方面与西周晚期编钟音列的常制保持一致,与同墓的甬钟音高相配;另一方面开发了音列多样性,实为极具智慧的调整。

(一)与同墓出土甬钟的音列对比

虢仲甬钟8件钟钟腔大部分经过锉磨调音,调音的方法主要是锉磨钟口内唇,有的锉磨近平,有的则锉成凹槽2,这是典型的西周晚期的调音手法。

测音数据如表3-1所示:

由表可见,除第2钟已哑,其余7件钟的正鼓音列为“羽—角—羽—角—羽—角—羽”,侧鼓音列为“羽角—徴—宫—徴—宫—徴—宫”,正侧鼓音构成“羽—角—徴—宫”四声音列。

为了能更直观地看出两套钟的异同,将虢仲甬钟与虢仲钮钟的正、侧鼓音位进行对比,如表3-2所示:

对比发现,首先,两套钟的正鼓音列相同,为“羽—角—宫”三音列,说明取音方式是一致的,都是将一弦作六等份1取音而得。其次,两套钟的第3件至第8件正鼓音位完全相同,这不仅是西周中晚期以来八件组乐钟正鼓音音列规范和音位排列规范2,同时又一次佐证了虢仲钮钟与虢仲甬钟配套使用的事实。再次,从测音数据看,虢仲钮钟比虢仲甬钟的每钟音高都有规律地高了四度,说明其制作的规范化。最后,在侧鼓音设置上,虢仲钮钟增加了变音“羽曾”,丰富了编钟的音列;又首次在第2号钟设侧鼓音标记,且设置为“商”音,这是非常谨慎且有意识的试探③。

(二)与同期钮钟的音列对比

首先看同出土于虢国墓的虢太子钮钟音列,测音数据如下表4-1所示

将两套钟测音数据进行对比可看出,首先,虢太子编钟的侧鼓音虽然不再有鸟纹标记,但9件钟的侧鼓音均已作为实用音;其次,虢太子钮钟比虢仲钮钟的侧鼓部又多设置了一个变化音,体现了虢太子钮钟在吸收虢仲钮钟经验的基础上,对编钟音阶形态作了进一步摸索与完善。经过虢仲钮钟的探索期,钮钟音列和编列上的突破在虢太子钮钟上有了清晰的呈现。

再对比春秋早期两套钮钟的测音数据,如下表4-2和表4-3所示:

由以上两表可见,首先两套钟均为9件成编,说明钮钟发展到春秋早期,编列设置已经定型。其次两套编钟正鼓音列均为“徴—羽—宫—商—羽—商—角—羽”,只有侧鼓音列略有不同。M210号墓钮钟侧鼓音列为“宫—(哑)—角—羽曾—徴—宫—羽曾—徴—羽角”。M211号墓钮钟侧鼓音列为徴角—宫—角—商角—徴—宫—羽曾—徴—宫,说明此时钮钟的正鼓五声音列已完全定型,而侧鼓音列仍处于探索期。

综上,钮钟编列的发展从西周晚期8件到春秋早期9件;音列的发展从西周晚期虢仲钮钟对五声音列的初探,到两周之际虢太子墓钮钟的正鼓音五声音列,再到春秋早期两套编钟正鼓五声音列的完全定型,表明虢仲钮钟为编钟音列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节点。

五、虢仲钮钟在周代礼乐中的过渡性意义

周代礼乐是周初宗周统治者为巩固政权而制订的等级规范制度,规定了各级贵族的社会地位及相应权益,借用“乐”作为“礼”之表,将礼仪用“乐”制度化,由此赋予“乐”重大政治意义,③其中“乐”以乐悬制度为核心。乐悬包括乐器的用器制度、摆列制度和音阶制度。④西周的乐悬制度随着统治者和各级贵族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直至成熟。

(一)西周早、中期乐悬形态

《论语·为政》:“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说明周礼承于殷礼,并做了“损益”。结合考古材料得知,在乐悬用器上,商代的礼乐器主要有编磬、大铙、编铙、镈四种,且还未大规模成套出现。在编列上,除编铙一般3件成编,其余多为单独使用乐器。在音列上,晚商编铙的正、侧鼓音构成“羽—宫—角—徴”四声。1至西周早期,礼乐器的用器以甬钟为中心,编铙退出舞台,但编列上仍以3件成编为主。音列设置上也是正、侧鼓音构成“角—徴—羽—宫”四声音列,②说明西周早期乐悬除了用器有所改变,编列与音列都承袭了商代后期编铙的设置。

至西周中期,在礼乐器用器方面,镈和特磬重现于墓葬,配置由原来的一种增加到三种:单用编甬钟、编甬钟与编磬共用、镈与特磬共用,说明这时乐悬配置开始细化并基本定型。编甬钟的件数也由3件增加到4至8件不等,尽管成编甬钟件数增加,其音位仍然保持“宫·角·徴·羽”四声不变,只是音高作了重复,这是一弦等分取音法所致。

(二)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乐悬形态

西周晚期礼乐发展更为成熟,并伴随着新的改变。有学者认为,随着王权与国家体制的衰落,周王为稳定社会秩序而修订了所谓的“西周晚期礼制改革”。③这次礼制改革的变化有三:其一,青铜器物的纹饰风格出现了变化,由西周中期的浅浮雕动物纹变为抽象的几何纹。其二,自商至西周中期最流行的、類型最多的酒器大为减少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食器,④钟的地位也更加突出。其三,出现了铜器的标准组合,如出现列鼎及鼎簋相配制度。从编钟方面看,编列与音列设置更为稳定,8件组一套成为常制,还出现了“8+8”的组合结构;⑤正、侧鼓音构成“羽·宫·角·徴”的四声音列,如中义钟、柞钟、晋侯稣钟等等;此外编钟与编磬同出、编钟与镈同出,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搭配;还出现了新式钟类即钮钟,更首次发现甬钟与钮钟同出的编列,即本文所讨论的M2009虢仲墓出土的虢仲甬钟与虢仲钮钟。

至春秋早期,编钟编列上,开始出现9件组设置;音列上,编钟正鼓部存在两种音列形态并置现象,一种是“羽—宫—角”三音列构成的8件组设置,一种是“徴—羽—宫—商—角”五声构成的9件组设置⑥,并开始了编钟侧鼓音的变音设置的探索,如虢太子钮钟等早期钮钟。

(三)西周晚期虢仲钮钟的过渡性意义

虢仲钮钟出土于西周晚期的虢仲墓,其特征很好地诠释了西周晚期礼制改革后的样貌:在组合上,虢仲墓首次出现甬钟与钮钟成套设置,且形制大小与纹饰皆证明了其配套使用,这是我们目前已知最早的甬钮配套使用的例子;在编列上,虢仲钮钟仍然保持与甬钟相同的八件组设置,组合成“8+8”的形式,笔者认为应是对西周晚期甬钟“8+8”组合的模仿;在音列上,虢仲钮钟的正鼓仍是“羽—宫—角”三音列构成的8件组设置,这是西周晚期的音列特征。但侧鼓有意识地设置“商”音及出现变音,构成“宫—商—角—徴—羽—羽曾”六声音列,则是对音乐性能的进一步探索。

结语

虢仲钮钟与同出甬钟相比,形制虽然发生改变,但编列上仍保持与西周晚期甬钟相同的8件组形式。此外,虢仲钮钟在音列设置上有着十分明显的探索意味,即便被8件组编列所限制,却首次用标记第二钟侧鼓音的方式,将西周晚期以来从未实施过的五声音列设置出来。这是在礼乐约束中最大限度地追求编钟音乐性能的体现。与同时期钮钟相比,虢仲钮钟的早期探索为后面的钮钟铸造提供了参照,从两周之际的虢太子钮钟等早期钮钟开始,普遍设置9件组为一套,这应该是为了满足进一步扩充编钟音列的需要。此外,侧鼓音的使用也不再以凤鸟纹为标识,而是每钟均为双音,充分利用侧鼓音位,以便更好地进行旋宫探索。由此可知,虢仲钮钟的形制、编列与音列设置均具有强烈的过渡意义,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编钮钟的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透过编钟发展转型这一表象,也能窥探到周代礼乐制度的转型,这是政治需要与对音乐性能追求双重作用的结果。

作者简介:夏煜卓,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1对此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虢仲封西虢,虢叔封东虢;一种认为虢仲封东虢,虢叔封西虢。参见梁宁森、郑建英:        《虢国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第23页。

2〔春秋〕左丘明撰,蒋冀骋标点:《左传》,岳麓书社,1988,第54页。

3〔春秋〕左丘明撰:《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259页。

4刘社刚、党雪红、蔡雪丹:《试论虢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中州今古》2003年第2期。

5刘社刚:《虢国墓地M2009墓主身份及埋葬时间考》,《三门峡文物考古与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第242页。

1申莹莹:《三门峡虢国墓出土乐器研究》,《问学、古乐探微与知新》,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第11页。注:有学者认为M2009为7鼎墓(刘社刚:《虢国墓地M2009墓主身份及埋葬时代考》,《三门峡文物考古与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第243页,但根据虢仲夫人墓为9鼎8簋配置(唐英杰、李发:《三门峡虢国墓M2009墓主虢仲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09年10月,第77页),故本文采用9鼎墓之说法。

2注:1.认为虢仲是虢公鼓(贾洪波:《关于虢国墓地的年代和M2001、M2009的墓主问题》,《中原文物》2014年第6期);2.认为虢仲是虢仲林父(王正、常军:《小子吉父方甗与M2001虢季墓年代》,《中原文物》2016年第4期)。

3蔡运章:《论虢仲其人—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一》,《中原文物》1994年第2期;刘社刚:《虢国墓地M2009墓主身份及埋葬时间考》,《三门峡文物考古与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第242页。

4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州教育出版社,2003,第173页。

5赵世刚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128页。

6图片摄于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1申莹莹:《三门峡虢国墓出土乐器研究》,《问学、古乐探微与知新》,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第17页。

2赵世刚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128页。

1图片摄于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2申莹莹:《三门峡虢国墓出土乐器研究》,《问学、古乐探微与知新》,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第15页。

3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第115页。

4袁荃猷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大象出版社,1999,第282頁。

5图片摘自袁荃猷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大象出版社,1999,第47页。

1袁荃猷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大象出版社,1999,第282页。

2项阳、陶正刚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大象出版社,2000,第63页。

3图片摘自项阳、陶正刚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大象出版社,2000,第63页。

4⑤项阳、陶正刚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大象出版社,2000,第361页。

⑥图片摘自项阳、陶正刚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大象出版社,2000,第64页。

1项阳、陶正刚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大象出版社,2000,第361页。

2③赵世刚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9,第93页。

1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第47页。

2③王友华:《虢仲钮钟的音乐学断代》,《文物》2009年第4期。

④赵世刚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93页。

⑤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第123页。

1②项阳、陶正刚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大象出版社,2000,第361页。

③王子初:《巡礼周公——音乐考古与西周史》,《中国音乐学》2019年第3期。

④王清雷:《从山东音乐考古发现看周代乐悬制度的演变》,《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2期。

1②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第85页。

③罗泰:《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第21页。

④注:李先登先生认为这可能与周人禁止酗酒有关。李先登:《试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断代与分期》,《天津师大       学报》1990年第5期。

⑤王友华:《先秦大型组合编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40页。

⑥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第115页。

猜你喜欢

礼乐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常州钟楼:“老字号”的转型奋进路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