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旧式假发”到“古典风格”

2022-03-29张章蔓杨柳成

歌海 2022年1期
关键词:古典主义巴洛克

张章蔓 杨柳成

[摘 要]聚焦于18世纪这一历史单元,史学家以巴赫去世的1750年为音乐风格巴洛克与古典主义的分界点。定位于18世纪且是对键盘音乐专门研究出版的书籍迄今仅有罗伯特.L.马歇尔主编的《十八世纪键盘音乐》,这部论著的出版并不是一家之言,而是荟萃十位专家的论点,他们既考据钩稽、寻根溯源,又旁搜远绍、评述阐释,对18世纪的键盘音乐做了系统、客观的剖析。强有力的学术队伍确保了这本书极高的学术价值。立足于历史识“英雄”、植根于音乐本体鉴“佳作”、追忆于往昔寻“佳人”、瞻阅于译文传“墨韵”等四个方面对《十八世纪键盘音乐》一书进行论述与评价。

[關键词]十八世纪;键盘音乐;巴洛克;古典主义;分界点

《十八世纪键盘音乐》(Eighteenth-Century Keyboard Music)由当代巴洛克音乐研究专家罗伯特.L.马歇尔教授(Robert L. Marshall)主编,是R.拉瑞·托德教授(R.Larry Todd)总编的“罗特里奇音乐体裁研究系列”之一。这部书荟萃了十位专家,共同论述18世纪键盘音乐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是一本论文集,但本质是由各个领域的顶级专家按照时间的顺序精益求精进行研究的学术力作。该著中文版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赵仲明教授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年,第2版)。

这本专题史由十位权威专家共同撰写十一个章节,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了18世纪键盘乐器的发展情况以及如何在演奏中掌握音乐语言的内涵与意义;第二部分主要论述J.S.巴赫、D.斯卡拉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18世纪作曲家与他们的键盘作品。每个章节结束后,都会附上相关的注释,所呈示的是从更深的维度对作曲家、键盘音乐等的研究,便于读者对相关主题进行延伸阅读。

一、立足于历史识“英雄”

J.S.巴赫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获得如此高的盛誉。“启蒙主义和唯理主义的艺术家既不欣赏也不理解密密实实的复调写作,他们的口号是‘模仿自然’。”保罗·亨利·朗指出,“在巴赫以后,是一个新时期,以立足于主调音乐的旋律风格为主”。1什么是“风格”?用查尔斯·罗森在《古典风格》中的话来说就是“运用语言的一种方式”,“意味着一种具有内在聚合性的表达方式,只有最好的艺术家才能成就”,2进而言之,“必须以这三位大师的成就为标准,才能最好地界定这一时期的音乐语言”。③这三位大师无疑是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

《十八世纪键盘音乐》,乍一看以为仅仅是描写18世纪的键盘乐器和音乐家,其实不然。作者将该时期的音乐置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虽然没有像保罗·亨利·朗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描写得那么细致,但足以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的音乐现象。18世纪德国的历史、政治因普鲁士的兴起而有了新的转折,中产阶级因此兴起,“是这个再生的中产阶级文明决定了以后两百年的理智生活与精神生活”。1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广义上说,英雄人物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英雄人物离不开人民群众,英雄人物是从人民群众中孕育出来的,“时势”通过人民群众“造英雄”,英雄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218世纪的键盘音乐,第一位伟大的“英雄”无疑是巴赫。

巴赫的键盘音乐究竟有没有为钢琴而作?F.E.科尔比(F.E.Kirby)主编的《钢琴音乐简史》(Music for Piano A Short History,2010)第一章讲到,严格地说,J.S.巴赫的作品是没有专门为钢琴而作的。3这种肯定的态度似乎存在不妥。周薇在《西方钢琴艺术史》中则将之统称为键盘音乐或古钢琴作品,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然而,从罗伯特.L.马歇尔著作的第三章里我们可以得知,巴赫赞赏过Pianoforte,还通过他的音乐协会乐团宣传这种全新的乐器。但罗伯特.L.马歇尔并没有给我们确切的答案,而是保留一个想象的空间,点到为止。尽管如此,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46-893)在现代钢琴演奏中依然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追踪历史,英雄辈出,所到之处,皆为热土。罗伯特.L.马歇尔指出,“斯卡拉蒂由三十首奏鸣曲组成的《羽管键琴练习曲》(Essercizi per gravicembalo)与巴赫由三十次变奏组成的《戈尔德堡变奏曲》并名为《键盘练习曲》(Clavierubung)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4天才之间相互借鉴合情合理。18世纪键盘音乐的作曲家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让-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巴尔达萨雷·加卢皮(Baldassare Galuppi,1706—1785)、C.P.E.巴赫(Carl Philippe Emanuel Bach,1714—1788)、海顿、莫扎特等俊杰的音乐财富在贝多芬这里汇集,使其音乐在他诞生25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响亮。

二、植根于音乐本体鉴“佳作”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其中的“音乐感”,笔者认为,应是指对音乐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即对音准、旋律、节奏等专业知识的感知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领悟等。纵观全书,除了文字的论述,详细的谱例和精美图片的选用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这两者解决了单一文字的枯燥,有了详细的谱例,就能从中对速度、调性、和声加以分析,结合文字形象地表达出该时期的音乐特点及作曲家的创作特征。中译版本中有部分手稿是极其珍贵的,但是图片过于模糊,导致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难能可贵的是,《十八世纪键盘音乐》除了运用传统的音乐理论进行分析,还涉及申克分析法,以独到的研究角度层层递进,有助于我们深入洞悉音乐的结构力量。后者主要运用于J.S.巴赫、C.P.E.巴赫、路易·库普兰(Louis Couperin,1727—1789)、路易-尼古拉斯·克莱朗博(Louis-Nicolas Clerambault,1676—1749)等作曲家的作品分析中。罗伯特.L.马歇尔、马克·克罗尔等多位教授通过强调音乐的层次化深向思维来“跟踪”作曲家的原始构思,从背景直至中景、前景逐级细化,并以对位的本质、和声的步伐、音级的概念、线性的运动以及结构骨架等透视“音乐有机体”。5

18世纪的键盘音乐已悄然发生变化。在乐器上,“尽管管风琴依然矗立在教堂之中,但它在教堂礼拜意识中的活力却已开始慢慢减弱”。1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劳伦斯·里宾在第一章中论述到,古钢琴的各种机械改造给演奏家提供了更多表现的机会。②在体裁上,模仿对位形式、托卡塔等形式逐步让位于具有广泛多样性的奏鸣曲。处于这个“过渡”时期的主要作曲家C.P.E.巴赫的作品广泛流传于维也纳,对于这位当时风华正茂的前辈,海顿是C.P.E.巴赫的直接继承者吗?

周薇在《西方钢琴艺术史》中的回答是肯定的。然而,于《十八世纪的键盘音乐》第六章C.P.E.巴赫章節而言,《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全集》(Carl Philippe Emanuel Bach:The Complete Works)的特约编辑大卫·舒伦贝格教授说:“因此音乐史学家才将他的音乐视为连接J.S.巴赫与海顿之间的一个革命性环节,然而,从风格上看,无论是从J.S.巴赫到埃马努埃尔·巴赫,还是从埃马努埃尔·巴赫到海顿,却并不存在一种直接的风格继承。”③在第八章海顿章节,“约瑟夫·海顿委员会在德国科隆研究所的委员”伊莱恩·希斯曼教授对两位大师作品中的相似之处进行总结,指出他们都各自在键盘乐器上充分展开其独特的乐思。④除此之外,查尔斯·罗森在《古典风格》中将两位大师相近的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海顿的“综合性”更胜一筹。归纳各位大家的看法后再回到最初的问题,“直接继承”这一说法显然不可取,但我们可以说,海顿在借鉴前辈音乐本体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清晰明快的、合理匀称的、别出心裁的音乐语言,他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经典佳作。

三、追忆于往昔寻“佳人”

王光祈在《西洋音乐史纲要》中为我们分享的“治音乐史之方法”一共有五种:第一,英雄主义与时势主义;第二,偏重理论与偏重实用;第三,注重部分与顾及全体;第四,只讲形式与专讲内容;第五,时代思潮与音乐进化。⑤我们回顾大量研究西方音乐史的著作,几乎都离不开对“英雄”与音乐本体等的分析,然而在“时代思潮”这一方面,《十八世纪键盘音乐》尤为与众不同。羽管键琴演奏家弗雷德里克·哈蒙德在第五章《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中多次提及斯卡拉蒂与玛利亚·芭芭拉的关系,甚至称“他创作并为后人隽永保存的500首键盘奏鸣曲萌芽归功于玛利亚·芭芭拉”。⑥劳伦斯·里宾在第一章《键盘乐器》中更为我们阐述了女性作为文化的消费者和接受者在公共领域中赋予的新的重要性。

(一)制造商为女性“量体裁衣”

在当时,制造商能够根据购买者的个人偏好与特殊要求而订做键盘乐器,这种订做的乐器甚至包括某些特殊的设备与装置。⑦当时,上流社会的女性和儿童,自然而然参与到学习音乐中来,为了迎合时尚和喜好,琴键略窄、触键较轻等各式各样的机械改造让女性小巧玲珑的手有了充分发挥的机会,这离不开制造技术的革新与商业营销的创新。钢琴制造者、钢琴演奏者纳内特·施泰因(Nannette Stein,1769—1833)身兼多职,让人自发联想到其在制造钢琴时不断推敲演奏技巧,而为了适应演奏技巧又不断研究如何改造钢琴,周而复始,最终她不仅对钢琴了如指掌,同时还能轻松驾驭它。久而久之,施泰因与莫扎特的女弟子约瑟芬·冯·奥文隆汉玛(Josepha Von Auernhammer)等女性演奏者逐渐得到音乐会钢琴家的承认。⑧当时社会利好条件的存在,大量的女性参与钢琴学习,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作曲家为女性“因材施教”

18世纪,歌剧的上演、音乐会的举行使得音乐艺术逐渐普及,音乐爱好者随之增多,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娱乐的媒介。从理性方面讲,音乐的曲式结构、和声对位等严谨精致;从感性方面而言,其又蕴含着深刻情感,其中微妙含蓄、意境深远的魅力足以让疲惫焦虑的人们得到彻底的放松。在键盘音乐体裁上,充满奥妙的模仿对位形式作品让位给了具有多样性的体裁——奏鸣曲。1

丹尼尔.E.弗里曼是研究18世纪波西米亚音乐文化的权威,他在第七章中指出:“奏鸣曲的社会功能和娱乐功能是决定奏鸣曲风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其中的技术要求。奏鸣曲的演奏常常主要针对的是一些业余的演奏者(通常为女性),她们通常依照专业演奏家的演奏取一个适合于她们的演奏能力,以提高对大众乃至社会的吸引。”②约翰·凯尔纳(Johann Kallner)将其《娴熟的音乐作品》(1753年)描述为“一首消遣时间、逗人开心的娱乐活动”。我们可以注意到有许多作曲家为当时的女性创作作品,如朱瑟伯·帕格奈利(Giuseppe Paganelli)的《为动人的女性而作的消遣作品》、克里斯托夫·尼科尔曼的《为女士而作的羽管键琴布莱威奏鸣曲》(1745年)、C.P.E.巴赫的奏鸣曲《女士奏鸣曲》(1770年)。③值得注意的是,18世纪50年代兴起了“带伴奏的奏鸣曲(The Accompanied Sonata)”,60—70年代,这种奏鸣曲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实际上与夫妻同台献艺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丈夫演奏长笛,妻子则担任键盘部分的演奏。④

除此之外,作曲家也为专业的女性演奏家创作作品。海顿创作于1794年、被评价为“最伟大的奏鸣曲”的《降E大调奏鸣曲》(Hob. XVI:52)是专为专业钢琴家特里萨·扬森·巴托洛齐创作的,莫扎特创作的双钢琴作品《降E大调双钢琴协奏曲》和《F大调双钢琴及三架钢琴协奏曲》是为了和姐姐南内尔一起演奏而写就的,《降E大调协奏曲》是为法国女演奏家裘娜荷曼小姐(Mlle Jeunehomme)而创作的,《降B大调协奏曲》(K.456)是专门为盲人女钢琴家玛利亚·泰雷希亚·帕拉迪思(Maria Theresia Paradis)而创作的。

四、瞻阅于译文传“墨韵”

《傅雷谈翻译》饱含大师的思想,傅雷在文中指出:“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⑤英汉两种语言本身存在众多差异,此外,还需要将意大利语、法语、德语等相关术语进行翻译,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然而,在赵仲明教授游刃有余的笔触下,《十八世纪键盘音乐》不仅做到“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又需能朗朗上口,求音阶和谐;至节奏与tempo,当然以原作为依归”,而且还“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⑥

笔者在对照阅读中文版和原版过程中碰到两处疑问,以下为粗浅探讨。

第一,第一章《键盘乐器》:构造、机械制造、音域。原文:“For example, the keys that appear to

sound BB,C,C#,D,D# actually sound GG,C,AA,D,

BB,requiring some zigzag fingering.”译文:“比如,原来可以发出BB、C、D、升D音的琴键,实际上是靠一种倒指的弹奏方法发出GG、C、AA、D、BB的音高。”(中文版第12页,原版第7页)其中将“zigzag fingering”翻译成“倒指的弹奏方法”,笔者认为存在不妥。“zigzag”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第三版)中解释为:“之字形,Z字形;作之字形行进,曲折移动。”此外,依照上下文的理解,18世纪70年代,键盘的音高排列与现代不同,因此演奏方法也随之不同,换一种说法,如果翻译成“实际上是采用‘之’字形的弹奏方法(zigzag fingering)发出GG、C、AA、D、BB的音高”,是否相对而言会更加形象、具体呢?

第二,第三章《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原文:“The volume is also an encyclopedia of musical affects (in the vocabulary

of the Baroque era), offering what a later age would

describe as ‘character pieces’ in which are represented every shade of expression……”译文:“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还是涉及音乐情感(affects)的百科全书(巴洛克时期的词汇),它提供给我们情感方面每一个词汇逐渐变化的表述……”(中文版第127页,原版第93-94页)其中似乎漏译了“character pieces”,该词在《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中解释为“风格小品”,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二版)中进一步解释为“一段音乐,通常为钢琴独奏,表达一种单一的情绪”。总结起来,笔者认为,能否将句子翻译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还是涉及音乐情感(affects)的百科全书(巴洛克时期的词汇),它提供了被后世称为‘风格小品’(character pieces)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记述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翻译面临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重重困难,文中虽存在点滴疏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赵仲明教授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做到了忠实于原作,还凭借着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搭起了中外文化思想沟通的桥梁,让更多中国读者能够便捷地学习到更权威、更全面、更准确的18世纪键盘音乐。

结语

聚焦于18世纪这一“历史单元”(Historical unit),1史学家以巴赫去世的1750年为音乐风格巴洛克与古典主义的分界点。C.P.E.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亲切地称自己父亲的音乐为“旧式假发”,2在这个过渡时期,作曲家谱写了新的音乐语言——古典风格。《十八世纪键盘音乐》一书详细论述了从“旧式假发”到“古典风格”的历史演变,提出了许多新颖的学术观点。定位于18世纪且是对键盘音乐专门研究出版的书籍迄今仅有罗伯特·L.马歇尔主编的《十八世纪键盘音乐》,论著的出版并不是一家之言,而是荟萃十位专家。他们既考据钩稽、寻根溯源,又旁搜远绍、评述阐释,对18世纪键盘音乐做系统、客观的剖析,强有力的学术队伍确保了这本书极高的学术价值。我国著名的“硬骨头音乐家”贺绿汀认为:“中外音乐遗产都应该学好,学外国是为了中国,学古代是为了现在。”3阅读《十八世纪键盘音乐》一书,论述一二,望抛砖引玉,引发大家之高见,共同探讨当前音乐发展之现状。

作者简介:张章蔓,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杨柳成,广西艺术学院教授。

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教育厅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民族地区高校音乐评论卓越人才培养的        研究与实践”(编号2019JGA249)阶段性成果。

1〔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第515-516页。

2③〔美〕查尔斯·罗森:《古典风格》,杨燕迪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第4页、4页。

1〔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第475页。

2白新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解》,《学术论坛》2018年第5期。

3〔美〕F.E.科尔比:《钢琴音乐简史》,刘小龙、孙静、李霏霏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第30页。

4〔美〕罗伯特.L.马歇尔:《十八世纪键盘音乐》(第2版),赵仲明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第136页。

5周勤如:《音乐深层结构的简化还原分析——申克分析法评介》,《音乐研究》1987年第2期。

1②③④⑥⑦⑧〔美〕罗伯特.L.马歇尔:《十八世纪键盘音乐》(第2版),赵仲明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第3页、17页、240页、342页、198页、12页、5页。

⑤冯文慈、俞玉滋选注《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第230-233页。

1③〔美〕F.E.科尔比:《钢琴音乐简史》,刘小龙、孙静、李霏霏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第53页、53-54页。

②④〔美〕罗伯特.L.马歇尔:《十八世纪键盘音乐》(第2版),赵仲明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第290页、319页。

⑤⑥怒安:《傅雷谈翻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第2页、85页。

1〔美〕罗伯特.L.马歇尔:《十八世紀键盘音乐》(第2版),赵仲明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第2页。

2〔美〕F.E.科尔比:《钢琴音乐简史》,刘小龙、孙静、李霏霏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第52页。

3梁茂春:《可贵的理论勇气——评〈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第二集》,《梁茂春音乐评论选》,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第214页。

猜你喜欢

古典主义巴洛克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华丽巴洛克/莹润光泽
向古典主义致敬
浅谈室内空间设计的概念涵义
巴洛克时期的亨德尔
miumiu艳遇巴洛克
巴洛克之涂绘风格探究
激情 宁静 唯美
浅析布索尼《C大调钢琴协奏曲》的和声特点
巴洛克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