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塑造英雄,透视信仰力量

2022-03-29饶秋芸

歌海 2022年1期

饶秋芸

[摘 要]话剧《谭寿林》讲述革命先烈谭寿林的英雄事迹。该剧通过创新的舞台表现形式,在剧本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舞台时空调度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使剧目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让主旋律文艺作品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关键词]谭寿林;红色题材;英雄人物

2021年7月15日,作为第十一届广西剧展竞演剧目,话剧《谭寿林》在南宁剧场精彩上演。该剧以舞台文艺作品的创新形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向贵港籍革命先烈谭寿林致敬。谭寿林是中国共产党广西地方组织的早期领导人。1925年,谭寿林受党组织指派到梧州,历任广西第一个党委机关——中共梧州地委书记、特委书记,为中共广西省委筹备组成员。1928年,谭寿林到上海,担任全国海员工会秘书长,是全国工人运动的重要骨干。1931年,谭寿林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在经受各种酷刑和威逼利诱的严峻考验后,谭寿林坚守信仰,严守党的秘密,最终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年35岁。谭寿林的一生短暂而光辉。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签发了001号《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授予谭寿林烈士至高荣誉。

红色文化、红色故事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到:“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话剧《谭寿林》挖掘广西红色资源,根据谭寿林生命中的几个重大节点,讲述了他为追寻革命理想奋斗的一生。剧中大量引用历史资料、谭寿林本人文集中的原话,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人物本身的精神和思想。该剧通过创新的舞台表现形式,在剧本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舞台时空调度等多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使剧目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让主旋律文艺作品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一、时间线索相互交融,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红色题材戏剧容易使人产生主题先行、说教味浓、人物扁平化等先入为主的印象。面对已经习惯于影视化语言的观众,戏剧的呈现必须有更丰富、饱满、创新的亮点,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将红色故事中的内涵更有效地输出。纵观近年来广受观众欢迎的红色题材影视剧、舞台剧,如电视剧《伪装者》《叛逆者》,电影《悬崖之上》,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不难发现,谍战、悬疑是屡试不爽的成功法宝。话剧《谭寿林》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引入谍战的情节,通过交错的时间线索强化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话剧《谭寿林》共分为《诀别》《成长》《投身》《生还》《伴侣》《钉子》六幕,涵盖了谭寿林人生的主要经历。谭寿林在家乡贵县接受开蒙教育时,就萌发了寻找救国之道的理想。作为贵县学生联合会的会长,他带领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五四”运动。考上北大后,谭寿林继续探索如何创造“生而平等”的“新世界”,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一路走来,谭寿林经历了被捕入狱、转战上海、被叛徒出卖等曲折,最后不幸被捕牺牲。剧情内容十分丰富,但舞台表演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需要一定的艺术技巧和巧思来结构全篇。话剧《谭寿林》将多个时间线索互相交融,巧设悬念,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剧情一波三折。

第一幕《诀别》,就已经揭示主人公谭寿林即将慷慨就义,老师郑闻道和同窗好友覃义生叛变的结局。在叛徒覃义生的眼中,刑场风平浪静,还发出嘲讽:“哎呀,可悲啊!寿林兄为了共产主义去赴死,临了,没一个共产党人来救你!”然而,他所不知道的是,这表面的平静之下涌动着一番惊心动魄。地下党组织成员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紧锣密鼓地部署营救谭寿林的计划。千钧一发之际,突然传出一道命令——终止营救。而这命令的下达者不是别人,正是谭寿林本人。生死存亡之际,谭寿林首先考虑的是革命的全局,而不是个人的安危。谭寿林得知敌人是将自己作为诱饵,企图撒网抓捕更多同志之后,为了让革命的星星之火得以保存,他宁愿“以血荐轩辕”慷慨赴死。谭寿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杀头不过风吹帽,坐监也要闯上天”的大无畏精神。人物的形象自然而然地在高潮迭起、悬念丛生的营救行动中树立。

谭寿林之所以能够在重兵把守的监狱中将命令传出,是因为上海地下党组织在遭受破坏的危急时刻,仍抓住机会在敌人内部埋下一颗“钉子”,由此引发谁是“钉子”的悬念。但直到第四幕《生还》和第六幕《钉子》,才分别揭示覃义生叛变和郑闻道“叛变”的原因以及“钉子”究竟是谁。张弛有度的戏剧节奏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交错的时间线索,如同打乱色块的魔方,使人物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增加了故事的可看性,丰富了叙事的弹性空间。例如,序幕中就交代了郑闻道是谭寿林启蒙老师的身份,但在第一幕《诀别》中,郑闻道却分别称呼他的两个学生谭寿林和覃义生为“恩师”。“叛变”后的郑闻道讽刺地称覃义生把他“从共产主义泥潭里面救了出来”,是自己“传道授业的恩师”。而在闪回中谭寿林的婚礼上,郑闻道则由衷感叹:“是寿林你把为师带上了革命的道路……寿林你是我传道授业的恩师啊。”在较短的现实时间里,集中呈现了两次情境截然不同的师生关系的“反转”。郑闻道既是谭寿林的老师,又是他革命道路的同行者,最后又变成“叛徒”,多变的身份强化了人物关系走向的悬念。

同样与谭寿林兼具多重关系的人物,还有谭寿林的妻子钱瑛。钱瑛在序幕中第一次出场,向观众介绍谭寿林:“他是我的领导、我的偶像,我的革命同志,他是新中国编号001号烈士,是我永远的爱侣。”引起观众对两人关系发展变化的探究之心。然而打乱的时间线索延迟满足观众的好奇。直到第五幕《伴侣》,才安排谭寿林与钱瑛初次相逢的情节。两人的初次见面,就是一段具有谍战元素的情节。他们分别装扮成另一个身份,穿戴华丽,称呼对方为“覃老板”和“金小姐”,在歌舞升平的百乐门里跳舞、搭讪。而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幕里,谭寿林才刚刚从监狱酷刑中“生还”。强烈的氛围反差引发了人物身份变化的悬念。随着剧情的展开,揭示纸醉金迷的表象下,依旧与前几幕紧张激烈的斗争相承。谭寿林和钱瑛其实是在特务的盯梢下执行秘密任务,稍有不慎就会暴露身份。打乱的时间线索,强化了悬疑因素,在令人出乎意料的一次次反轉中,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对比、延伸与外化,艺术化塑造人物形象

要使红色题材戏剧打破刻板印象、突破陈规,关键落脚点在于“人”。为了塑造好谭寿林这个英雄人物,该剧通过设置具有对比、延伸关系的配角,以及将人物内心外化等方式层层推进,使戏剧的呈现如同音乐中的多声部,形成复调效果。

剧中,谭寿林的同乡覃义生,同样从贵县考上北大,毕业后也一起加入革命工作,但最终覃义生却叛变革命,选择了与谭寿林截然相反的道路,与谭寿林的形象形成对比。谭寿林走上革命道路,最初源于一种朴素的觉悟,想要“寻找一条通往新世界的道路”,并且矢志不渝地朝着这个目标探索前行。考上北大,别人夸他“是我们谭岭村飞出的金凤凰”,他却说:“凤凰那是神鸟,翱翔上九天,我愿化作杜鹃,人间把春报。我就希望找到一条崭新的道路,创造一个生而平等的新世界!”出生于地主阶级家庭的覃义生则不同,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考上北大,覃义生只想着能够“青云直上九万里”,做个“人上人”。对于自命不凡、优越感极强的覃义生来说,他对革命的理解比较肤浅,参加革命工作更偏向于一个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争强好胜的途径。于是,覃义生把党组织对谭寿林重视、提拔转换成个人对谭寿林的嫉妒。

第四幕《生还》中,舞台上同时呈现关押谭寿林和覃义生的两个监狱。一边是谭寿林即使身受折磨,仍然关心同志,坚持把自己的米粥让给病弱的女同志,并且鼓励大家不怕牺牲,保持共产党员的气节。而另一边,敌人几句口头的恐吓就使覃义生乱了方寸。长期扭曲的内心,加上对严刑拷打的恐惧,覃义生喝下了叛变的酒。舞台上灵活地呈现了单一时间里的多重空间,双线并行,使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更为强烈,谭寿林的英雄形象也因此更为鲜明。同时,通过对舞台空间流畅地进行分割和转换,达到一种舞台的“蒙太奇”效果。丰富的舞台表现形式,让戏剧舞台兼具影视化的观感,更贴近新时代观众的审美习惯。

剧中的郑闻道则在一定程度上是谭寿林革命精神的一种延伸。郑闻道和谭寿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郑闻道原本立志教育救国,可当时的中国风雨飘摇,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受到谭寿林的影响,郑闻道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谭寿林的亲密战友。

在覃义生带队抓捕谭寿林的危急关头,谭寿林提出要让郑闻道假装出卖自己,以保存实力、打入敌人内部。一开始,郑闻道抗拒苟且偷生,但当他明白自己活着是为了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即使明知道会受尽唾骂,仍然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这个重任。郑闻道说: “寿林,道阻且长,我要把你的生命也活一遍,我要带你去看那美丽的新世界!哈哈哈,让风雨再来得更猛烈些吧!从今天起,我是郑闻道,也是谭寿林,我是一颗嵌入敌人内部的隐秘而荣光的——钉子!”谭寿林牺牲了,但是在他的影响下,郑闻道以及无数和郑闻道一样的革命者,仍然延续革命的火种,为了新的时代负重前行。

除了配角的侧面衬托,剧中为了立体地塑造谭寿林的形象,设置了两人同饰谭寿林一角,直观地展现谭寿林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现实中的谭寿林,一个是诞生在谭寿林精神世界的阿曼。阿曼这一角色诞生的灵感源于真实的历史资料。谭寿林到梧州工作后,以曼殊为笔名,在进步报刊上宣传革命思想,揭露反动派的丑恶面目。谭寿林在狱中写下的《俘虏的生还》一书,主人公阿曼的故事就是根据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阿曼从真实史料中走出,游走在剧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既是谭寿林本人,是谭寿林所说的“心中的另一个我”,又是谭寿林“心里最熟悉的朋友”,是一个见证者。兼具双重身份的阿曼,成为一种颇具创意的表达。

阿曼见证了谭寿林在革命道路上,逐渐由一名进步的爱国学生,成长为一名斗争经验丰富的共产主义战士。多处情节里,通过阿曼和谭寿林对话,将谭寿林对革命事业、对生活的态度展现得更为具体、直观。在第四幕《生还》中,谭寿林在进行地下党活动被捕后,肉体遭受了巨大的折磨。这个时候,阿曼走到台前,和谭寿林在狱中进行对话,让人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决心。一开始,阿曼对谭寿林身体的创伤表示心痛:“你身上受过的每一次鞭打我都能感受到那彻骨的疼痛,血干了再流,皮绽了再合!可纵然你是皮鞋也不能把钉子钉满鞋底啊!”但谭寿林向阿曼表示:“皮肉之痛不是痛,那是我的勋章,是将来我震天动地的那口钉!”阿曼也感受到了这股韧劲,逐渐和谭寿林合二为一,两人共同说道:“寿林,要坚持住,为了新世界!”通过同一个角色内心的自我对话,开掘人物内心的成长,让信仰不再成为一个空泛的符号,成为一个可观、可感的舞台形象。

而从舞台表现上来说,二人同饰一角,丰富了更多情节的可能性。比如能够同时在舞台上呈现谭寿林不同成长时期的情节,使得舞台调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在第三幕《投身》中,身处北大校园的谭寿林和别人谈论起抵制日货的往事。随着灯光的变换,舞台上的另一侧即刻闪回呈现五四运动时,谭寿林带领学生在贵县老码头抵制日货的往事,此时回忆中的谭寿林由阿曼的扮演者饰演。舞台上同时展现不同时空的事件,让人物的对话和回忆更为流畅地衔接,同时增加了叙事容量,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三、地理元素意象化表达,诗化语言叠推情感高潮

话剧《谭寿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将广西地理元素在与剧情、人物相融合的基础上完成意象化表达。同时剧情恰到好处地渲染人物情感,巧妙地引入诗文,使剧中人物语言具有诗化美感。

剧中加入了贵港地域特色,体现谭寿林在贵港的成长环境。贵港具有“荷城”的美称,讲述谭寿林的成长过程时,舞台上加入了一段具有民族风情的荷花舞,凸显“荷城”的美丽风光,以灵动的舞蹈烘托谭寿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同时,也隐喻谭寿林“出淤泥而不染”,在动荡黑暗的时局中依然保持内心对光明的不懈追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为反动势力的威逼利诱折腰。

第三幕《投身》中,党代表与谭寿林商量广西第一个党组织选址,谈到梧州鸳鸯江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党代表:鸳鸯江一条清一条浊,不正对应着当今的中国吗?

谭寿林:您说得对!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共产党的共产主义,到底谁能拯救中国,最終还是要看这定江石呀!

覃义生:寿林兄,那谁是清流谁是浊流,谁又能拯救中国?

郑闻道:那要看定江石会选择谁了!

谭寿林:对!

覃义生:那这定江石又是谁呢?

党代表、谭寿林、郑闻道(坚定地):人民!人民就是定江石!

郑闻道:对,人民!

谭寿林:江上起风了!

剧中以鸳鸯江的浊流清流比喻时局,以定江石比喻人民,形象生动地指明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再以“江上起风了”这一极具意象化的表达,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心所向,势不可当。用戏剧语言表达“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一真理,在丰富史料的挖掘过程中,让革命历史、英雄事迹融入生活,避免生硬地说教,让观众在享受剧情的同时,真正与人物共情,与历史共鸣,潜移默化地完成戏剧的教化功能。

前辈革命家不仅胸怀天下的抱负让人感动,他们的爱情、亲情故事同样感人至深。在谭寿林追寻革命理想的路途上,他和钱瑛的爱情故事是无法忽视的亮色。他们因志同道合而产生共鸣,走到了一起。剧中,两人第一次乔装打扮在百乐门共同执行任务时,谭寿林就对钱瑛强调:“地下斗争工作异常艰险,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呀。”钱瑛则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参加革命就是为了创造美好的新世界,哪怕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在这充满未知风险的秘密任务中,观众能够透过谭寿林和钱瑛一身珠光宝气华服的外表,看到他们对革命坚定的内心、不惧流血牺牲的勇敢。

但剧中不只通过流血来表现斗争和牺牲,也注意体察人物细微的内心世界,表达他们舍弃个人小爱的牺牲。谭寿林和钱瑛是革命同志,同时也是人生伴侣。为了革命事业,钱瑛在新婚不久就与谭寿林分别,赴苏联深造两年有余。钱瑛好不容易回国,夫妻终于团聚,但他们年幼的女儿却又不得不留在莫斯科,一家人始终难以团圆。他们同样渴望与自己的亲人相守的快乐,但在特殊的时代,心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将个人的小愛融入对革命事业的大爱之中。谭寿林在刑场满怀深情地说出:“瑛,谢谢你帮我完成了最后的愿望。亲爱的,我们未竟的事业,满怀憧憬的未来,还有我们的孩子,只有靠你一个人去奋斗,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替我看看我们的新中国,那个美好的新世界!”这一段告白背后蕴藏着强大的情感力量。临刑前扣人心弦的气氛里,穿插谭寿林的深情告白,以及他与钱瑛婚礼的回忆,使得戏剧节奏张弛有度,也为谭寿林铁骨铮铮的形象增添一丝柔情。丰满的情感使红色题材作品增添更大的感召力。正是在这样多维度的诠释下,人物的形象更为立体,人物的际遇才格外触动人心。

剧中灵活地借用歌剧、音乐剧的重唱形式,充分发挥两人同饰一角的舞台效果,在高潮处以重叠的语言把原有诗文与剧中人物内心汹涌澎湃的情感加以强化。第五幕《伴侣》中,谭寿林不舍家人,却又心系革命工作,在短暂归乡后即踏上离开的路途。此处,谭寿林和阿曼以二重唱式的语言,讲述心中离别的愁绪,将对家乡的不舍层层推进:

谭寿林:我不绝地回望我的家,我想到家中的老而多病的祖母,想到瘦弱的母亲,想到一生操劳的父亲,想到亲人们一定是站在村旁含着眼泪望我的影子。想到这,我泪流满面,一步一回头,直到看不见家的影子。我大步向前迈进,别了亲爱的家庭。

阿曼:别了亲爱的故乡。

谭寿林/阿曼(合):我将全身心向前,我要将我的生命献给我们的新时代!

重唱式的台词,烘托出谭寿林把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决心,把英雄人物的伟大抱负和细腻的内心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戏剧艺术不是简单地将历史图像、历史资料再现。该剧多次灵活地引用谭寿林所写的诗文,以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文和人物形象、人物情感充分地融合,将史料转化为舞台语言,成功地塑造了舞台形象。

序幕里,阿曼和谭寿林共同谈论谭寿林写的《大丈夫当以功济四海论》。阿曼和谭寿林以重唱的方式铿锵有力地表达自己寻找救国之道的决心:“天下有事,丈夫当以功济四海。以丈夫自任,当多事之秋,即宜毅然出而任事,勿畏难,勿事徘徊,勿相推诿,热诚以保国家。”增加了语言的舞台感染力,奠定了谭寿林成长之路的基调。在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后,谭寿林坚定不移地全身心向前。阿曼也跟着谭寿林一起成长,成为他革命道路上的陪伴者。

尾声里,谭寿林牺牲后,阿曼仍在,代表革命精神不灭。谭寿林和阿曼再次以重叠的语言重述离开家乡时的感悟,两人饱含深情地说道:“我大步向前迈进!别了亲爱的家庭!别了亲爱的故乡!我将全身心向前!”这时,舞台上汇集了剧中出现过的所有革命前辈:钱瑛、黄日葵、陈居玺等,谭寿林和阿曼引领着所有人持续高喊:“我将全身心向前!”众人的高呼形成叠加的声浪,强调了主题,并且将情感推向高潮。全剧在振聋发聩的口号声中戛然而止,只留革命前辈铿锵的誓言回荡在剧场上空,直击人心。

话剧《谭寿林》具有引人入胜的元素,然而又并不止步于制造密集的悬念,营造感官的刺激和冲突。该剧亦将注意力放在人物内心的探索,着墨于革命英雄对事业、对家庭、对亲人、对战友的态度和情感,关注他们如何、为何走向上革命的道路。

时代更迭,但英雄信仰不灭,红色精神永存。在百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铸就了伟大精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过往的历史,铭记英雄人物,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走好奋进新时代的新征程。话剧《谭寿林》以丰富饱满的舞台语言,力求符合新语境的审美需求,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架起桥梁,带领观众重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体验血与火的革命洗礼,深入英雄内心,领略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鼓舞人们在新时代继续“全身心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