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度人物

2022-03-29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育

评选标准

■ 对职业教育具有独特价值

■ 人格特征富有魅力

■ 体现出某种典型意义

■ 受关注度高并具有新鲜感

上  榜

艾爱国

刘小红

李红波

朱德全

吴学敏

孙诚

于立辉

梁荣浩

冯薇

10.阿什木乃

入  围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党总支

周建民

万荣春

王丹凤

郑亚莉

王屹

王书祺

李想

匡瑛

10.王二宗

艾爱国

入选理由他是大国工匠的杰出代表,在焊工岗位坚守奉献50余年,一直秉持“做事情要做到极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的信念,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为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国家重点行业攻克4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100多项,成为一身绝技的焊接行业“领军人”。2021年他荣获“七一勋章”。

人物印象一把焊枪,能在眼镜架上“引线绣花”,能在紫铜锅炉里“修补缝纫”,也能给导弹、战车、潜艇“把脉问诊”。从港珠澳大桥,到南海荔湾综合处理平台,这些超级工程中,都能看到他手握焊枪的身影。他就是被大家誉为“焊王”和“焊神”的艾爱国。

艾爱国1950年出生于湖南株洲攸县边远山村,从小就爱劳动,由于肯吃苦、干活最卖力,19岁那年被全体村民推荐到湘潭钢铁厂当工人。“当工人就一定要当个好工人”。艾爱国始终牢记父亲的嘱托,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受别人不愿受的累,努力学习钻研技术。

他看到北京来支援的师傅们能神奇地将高炉裂缝“焊”在一起,感到很好奇,便开始跟着学习焊接技术。白天,操练技术,手和脸经常被弧光烤灼脱皮。晚上,下班回家就一头钻进焊接理论书籍中,常常研读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艾爱国以气焊三项和电焊五项科目全优的成绩,拿到了锅炉合格焊工证,成为当时全湘潭唯一一个持有双证的合格焊工。

1983年,当国家组织全国钢铁厂针对“贯流式”新型高炉紫铜风口开展集中技术攻关,他主动请求参战。他说:“人家能干,我们为什么不能干?”

风口是炼钢高炉输送焦炭粉的核心装置,生产长期被国外垄断,技術难度在于如何将风口的锻造紫铜与铸造紫铜牢固地焊接在一起,对此,他大胆提出采用当时国内尚未普及的氩弧焊工艺。在超过700摄氏度的高温材料旁,艾爱国用湿棉被挡住身体,用石棉绳缰包住焊枪,一次次调整改进焊接材料、焊接工艺,不断优化焊接条件,经过100多天的日夜奋战,成功完成了焊接任务,21个风口全部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这项技术的突破,直接推动全国钢铁产能提升,由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后来,艾爱国又主持了焊接领域的诸多重大攻关任务,累计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技术难关400多个,改进工艺100多项。

对艾爱国来讲,最擅长的还是焊紫铜,尤其大型铜构件焊接的难度最大,这是一个让很多焊工都望而却步的领域。“焊接铜构件,必须先把它加热到几百摄氏度,焊接点位处在预热温度阈值内的焊接窗口时间,一般只有一两分钟,所以一旦开始焊接,就必须连续施焊,不然焊缝就会开裂”。“大型铜构件,一次施焊可能需要直面高温、连续作业五六个小时,技术的难度倒在其次,真正的考验是耐受力和意志力”,艾爱国说。但几十年如一日的理论钻研与实践操作,让他练就了“钢铁”般的硬本领,焊接过程中分毫不差。

“当一个好工人,成为一个好工匠,不但要懂操作,更要懂工艺”。他常利用空闲时间研究工艺,总结经验,光纸质版的笔记,艾爱国就整理了十几万字,先后提炼出四项先进操作法,并且主审和参审了多部焊接丛书。

作为一名党员,他说:“这是我一辈子离不开的岗位,只要国家有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退休后,艾爱国被湘钢返聘为焊接顾问,如今已经72岁的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了培养新人上。据了解,他已为全国培养焊接技术人才600多名,现在湘钢80%以上的高级焊工都是其带出来的。“井水取不尽,力气用不完。”他还一心想把这门手艺继续往下传。

“做事情要做到极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在焊工岗位上辛勤工作了半个多世纪,艾爱国用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精湛的焊接技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拼搏奉献精神。2021年他荣获“七一勋章”,并入选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刘小红

入选理由12岁就跟着奶奶学习刺绣,她将这份喜好变成了事业,手中的针线一直没有停过。她自创出“双面打籽绣”“双面异色异形打籽绣”“巢针绣”“双面盘金绣”等诸多绣法,绣出的作品《星云之梦》遨游过太空。她开展刺绣公益项目,带领许多人实现了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梦想。2021年她荣获“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人物印象“走线飞针,承继女红创工艺;穿云载梦,绣新作品留太空;横批:巧手慧心。”这是湖北省评选荆楚楷模时给刘小红的颁奖词。

1968年,刘小红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白沙镇。当地一带有一习俗,谁家有姑娘出嫁、细伢满月等喜事,都要准备带有刺绣图案的喜事用品。而刘小红的奶奶擅长刺绣,一针一线绣得精巧无比,经常被请到办喜事的人家里绣花、剪纸、设计花样等,住家一两个月。

在这样的氛围里,刘小红耳濡目染,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跟奶奶学习刺绣。“刺绣时虽然有底稿,但在颜色搭配、明暗对比方面很需要技巧。一幅简单的图案里至少搭配三种颜色,而再复杂的图案也不能超过五种颜色……”这些小时候奶奶教的刺绣技巧,刘小红现在还记忆犹新。

但是长大后,刘小红到一所农村小学当了代课教师,刺绣变成了业余爱好。

1990年,刘小红嫁到大冶,为了生计,她摆过水果摊、卖过布头、做过缝纫。日子虽然过得比较艰难,但是她从没丢下刺绣这一职业爱好,经常将绣品当作礼物送给朋友。“刚开始还觉得拿不出手,别人都送钱,只有我送绣品。没想到朋友都很喜欢,有的还要求多送几幅”。

1999年,她在长城脚下的工艺品店,看到一幅绣品卖到3万多元,决定重拾刺绣手艺。“当时我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家里人都觉得我疯了,说‘人家的水平比你高多了,咱们不跟着瞎胡闹了,但我心里就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我觉得我比那个绣得好多了,我就要尝试一下”。

就这样,刘小红在家里绣,丈夫彭国强拿着她的绣品到黄石市工人文化宫摆地摊卖。出乎意料的是,第一天,彭国强的摊位就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四条屏风卖了800元,一幅清明上河图卖了5000元,五牛图卖了2500元”。刘小红说,当时绣品的价格大大超出她的预料,订单也找上了门。作品供不应求,这给了刘小红极大的鼓舞和信心。

2008年,她和丈夫卖掉房子,在大冶黄金地段租了一间24平方米的门面,取名刘小红刺绣馆,第一年的营业额就超过60多万元。

做成什么产品更受欢迎?如何把大冶刺绣发扬光大?刘小红渴望创新。2003年,刘小红只身到苏州拜师学艺;2005年,她又先后两次到湖南学习湘绣技法。学得越多,视野越开阔。后来她便在汉绣基础上,兼收苏绣与湘绣精华,融入西式、古典和现代元素,创造出“双面打籽绣”“巢针绣”“双面盘金绣”和“双面异色异形打籽绣”四种独有绣法,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金银奖项。

2008年,刘小红的作品《京剧脸谱》获首届中国长江流域艺术博览会“金菊奖”。2016年,她主绣的作品《星云之梦》跟随神舟十一号飞船遨游太空,这是中国首次将非遗刺绣作品镶在太空舱跟人类一起进入太空,从而轰动了刺绣界,并载入史册。从此,她便有了“刺绣神手”的美誉。

2019年,刘小红荣获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随后成立三八红旗手工作室,并充分发挥妇联执委的服务功能和三八红旗手的示范作用,实施“汉绣巧娘”“巾帼创业英才”等免费刺绣培训公益项目,培训学员8000余名,使得一大批妇女通过掌握刺绣手工技能,实现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梦想。此外,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大使,刘小红先后赴新西兰、韩国、法国等地飞针走线、巧织女红,极大地宣传了中华文化。2021年,湖北省授予刘小红“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如今,大冶刺绣已经成功申请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湖北民间工艺美术家、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冶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小红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大冶刺绣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冶刺绣是我的责任,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让大冶刺绣走出湖北、走向世界”,刘小红满怀信心地说。

李红波

入选理由因为一个扶贫的梦想,在癌症术后恢复的艰难时期,她主动请缨到偏远的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扶贫。在扶贫期间,她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使台江职校的护理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她提出了“三进三查三帮”的学生管理制度,使学生从厌学到主动学习,实现了困难学生零辍学。2021年她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人物印象李红波是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2019年初,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安排部署帮扶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事宜,作为学校成教部工作临时负责人的李红波便主动要求到偏远的台江职校帮扶建设护理专业。

最初,到台江帮扶的人选里,学校并没有考虑大病初愈的李红波。李红波曾在2015年做过甲状腺癌手术,2018年下半年又做了宫颈癌手术,健康状况大不如从前,需要终生服药。做了2次癌症手术的李红波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她认为“应该将生命‘燃烧得淋漓尽致,去‘照亮更多人!”

“我的身体恢复得很好!帮助台江职校把护理专业申报下来、建起来,我有专业建设经验!”李红波多次主动请缨。“帮扶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及时反馈沟通,扶贫工作学校会全力支持。”在确认了李红波的身体健康情况后,学校同意了李红波的申请。

申报护理专业是李红波到台江职校后面临的第一项艰巨任务。为了尽快开设护理专业,李红波忍受着双腿因手术及清扫大量淋巴产生的剧痛,靠贴满有加热活血功效的药膏坚持,三伏天走访调研了40余家医疗机构及8家高职院校,完成了10万字的申报材料,成功帮助台江职校完成护理专业申报。

“当时困难一个接一个,只能逐一攻克。”接下来的招生工作,同样让李红波记忆深刻。她除了要忍受一道道盤旋山路引起的严重晕车症状,还要苦口婆心改变许多农村父母对孩子继续读书的态度。“读什么读,初中毕业后就去打工,给家庭减轻一点负担。”这是李红波在招生过程中,最常听到的话语。“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李红波不断宣传国家的教育帮扶政策和读书的重要性,不停地做着父母和孩子们的思想工作。在李红波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台江职校当年计划招生100人,最终招生140人。

“为孩子们多做一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扶贫中感受温暖。”营养不良的孩子个头矮小,于是,她每天煮几个鸡蛋悄悄塞进孩子的包里,确保孩子营养跟得上。每次回贵阳,李红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药店采购各类常用药,家里人在她返回台江时问的不是行李带齐了吗,而是学生的药带好了吗。授课期间,她每天晚上都带着专业教师辅导孩子学习。在办公室搭建了临时“护理室”,专业教师免费为孩子们提供护理服务。

帮扶期间,李红波还提出“三进三查三帮”的学生管理制度,即进教室、进寝室、进家里;查早读、查课堂、查晚自习;辅导学困生,帮助贫困生,关爱留守生。孩子们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从厌学到主动学习,期末考试及格率达到97%,并熟练掌握了护理技能。

“李红波老师是最好的妈妈。”“以后我也想像李老师一样。”“是您的到来,让我知道了没有知识一定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我上辈子肯定做了好事,才让我那么幸运遇到你。”这些最朴实、最简单的话,让李红波觉得自己的人生因为这些可爱、朴实的孩子而充实。

护理专业的教师都是新教师,作为专业部主任的李红波深深懂得带好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管理好学生的法宝。李红波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进的同事们。在每位教师进校后,她一方面采用“自己上示范课”“集体听课—磨课—评课—公开课”“师带徒”等方式培养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指导每位班主任通过实行“三进、三查、三帮”的管理制度管理好班级。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就为台江职校培养了1名学生科副主任、1名教学处副主任、1名办公室副主任、1名专业部教学组长,16名教师和18名学生获得了全国、全省及黔东南州各类奖项。

2021年9月8日,得知自己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消息,李红波说,自己只是千千万万奋战在教育扶贫一线教师中的一员,只要教育帮扶有成效,付出再多苦再多累都是值得的。

朱德全

入选理由从教30余年来,他持之以恒研究和实践农村职业教育,生动提出并扎实践行“把农村职业教育办到农村田坎上、把农村职业教育办到农民心坎上、把农村职业教育办到农村命脉上”的理念,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围绕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展开系统性研究,并首创性测度了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贡献率,为国家和区域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化依据。基于所做出的教育贡献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所带领团队入选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人物印象农村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朱德全秉持“农村社会”“农村科技”“农村教育”可实现多赢互惠发展的理念,经长期的教育实践构建出农、科、教有机融合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针对三农人才培养不适应、缺实践、难协同等难题,朱德全提出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学历教育与农民培训、创业孵化与产教基地、三农情怀与职业素养等“五融合”,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师资队伍等“五重构”,学校、政府、企业、乡村、农民等“五联动”的育人模式。。

朱德全坚持以农为本的教育价值定位,主张将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汇聚形成“教育合力”,以“双证”为主题,实施农、科、教结合的综合实践课程,构建“课堂+基地+农户+实体+高校+农校”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能有效将农业科技的新成果和农业生产的新理论输送出去,多次获教育部和重庆市科研成果奖,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重庆市人民政府所采纳。

朱德全认为,作为服务农村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必须紧扣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脉搏,以战略性的眼光明晰自身使命,自觉围绕人才需要而“转”、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在行动中要做到“规模对接质量”“院校对接区域”“城市对接乡镇”“中职对接高职”“专业对接产业”。该模式的提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被中共重庆市委人才办和重庆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采纳。

以朱德全为带头人的西南大学科研团队常态化、持续性地对乡村振兴“田间学院”展开适切指导,将“五融合、五重构、五联动”育人模式研究成果服务“田间学院”办教办学、人才培养、农民培训等,取得较大成效:提升了“田间学院”师资教学水平,其中,教师获国家级奖励22项、荣获全国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11人、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3人、全国农业职教名师2人;切实挖掘了“田间学院”扶贫、扶资效益,实现帮扶37个乡镇(村)2580户、8722人脱贫;充分发挥了“田间学院”扶智、扶技效能,培养三农职业技能人才、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育训三农人才高达6.2万余人,学生获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荣誉。2021年12月,朱德全指导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获得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在长期的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朱德全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30项,发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等CSSCI论文200余篇,被《新华文摘》转载1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0余篇,出版《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论》等著作40余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7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项,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余项。

吴学敏

入选理由他深耕职业教育40余年,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构建“金铁美强创”职教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紧跟国家职教改革步伐,为学校示范引领本科职业教育发展全心投入、全力以赴。在他的牽头和推动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第一家公办职业本科学校,学校的试点发展成为引领现代职业教育的风向标。

人物印象他是百年职业教育精神的传承者。他坚守职业教育强国富民的信念和情怀,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把职业教育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1978年,他来到南京机电学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前身),从学校的一名学生,一直到担任教师、中层干部、副校长、纪委书记、副书记、校长、党委书记,在学校学习工作已有40余年。40余年来,他只做职业教育这一件事,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学校办好”,他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学校。

2017年,担任学校党委书记的吴学敏发现,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势在必行,要办好职业教育,就要敢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他带领学校在顶层设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办学机制等方面全面开展改革,推动学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用科研和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和培训、职教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走出去”办学等方面创新发展,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在他的牵头和推动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第一家公办职业本科学校,学校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发展成为引领现代职业教育的风向标。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前身是黄炎培先生1918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现代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作为学校现在的掌门人,吴学敏提出要坚持黄炎培职教育人理念的传承与创新,要培养具有“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美的形象、强的技能、创的精神”特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并将“金铁美强创”要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探索构建了“金铁美强创”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范式,为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探出了一条新路子,引发了学界的共鸣与思考。

他情系师生,以校为家。在校园里,老师和同学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只要不出差,每天工作的第一个地点就是教室、课堂”。他是很多学生、老师和家长们的微信好友,很多师生和家长每天都能看他的朋友圈,了解学校发展的最新动态。他也经常看学生的朋友圈,他说,学校好不好,要看学生的发展,而且是终身发展。他经常同教师和学生聊天,从学校发展到个人生活,从学术研究到工作方法,通过交流,了解师生们对学校发展的想法、看法和做法,零距離倾听师生们的心声,关心每一位师生的成长。

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使他对职业教育规律有更深刻的认知和感受,基于实践开展理论研究一直未中断,并且成果颇丰。他主持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重中之重课题等省级以上课题5个,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各1项。他关于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本科教育的相关研究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他受邀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部新闻发布会等重要媒体上介绍学校职业本科教育特色发展之路和改革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一生专注一件事,一心只为职业教育”。他说:“在职业本科教育的新征程中,他将会为把学校建设成‘全国领军、世界水平的职业技术大学继续前行。”

孙 诚

入选理由她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源开发、成人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比较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将服务教育决策作为自身重要使命,扎根职教一线,全面深入开展职业教育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利用所在的国家高端教育智库平台优势,积极参与教育部、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关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相关的重大政策文件起草工作,致力于国家政策的转化和决策咨询服务,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人物印象2021年,孙诚满60岁,正式退休。她曾担任教育部所属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毕生将服务国家决策作为其开展理论研究的重要使命。

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当时,孙诚就意识到,做好人才开发与研究工作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为此专门开展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研究成果为其后续参与《全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起草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3年,在参与起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时,孙诚就提出:“建立起‘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教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一定要打通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之间的融通渠道”。但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规模庞大的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怎么做,他们应当如何定位。为此,孙诚带领课题组先后前往陕西、江西、福建等地区60多所学校进行深入调研,同期还前往德国、比利时、美国进行考察,并在对欧洲应用科技大学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势在必行”的政策建议。课题组发布的相关报告《欧洲国家应用科技大学发展对我国职教体系建设的启示》《应用型大学设置标准与评估标准》,为孙诚参与《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除此之外,她还参与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2016-2020)》《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和研究工作。

她长期关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评价工作。2017年,她带领团队发布我国首个《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并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角度就未来我国提升中职教育办学水平提出政策建议。2019年,她带领团队开展了第四次全国中职学生德育发展状况调查,精准掌握并持续跟踪我国中职学生德育状况,为提升我国中职学生德育发展提出改进策略。2020年,她作为主要成员撰写并发布《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测评报告》。2021年,带领课题组撰写并发布《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建议——〈教育规划纲要〉十年回顾与展望》报告,对教育规划纲要中涉及职业教育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十年间取得的主要成就、存在的问题,并面向“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此外,她还与科技部、中国科协常年合作撰写系列报告《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指标》《中国普通高校创新能力监测报告》等。她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参与的国家软科学课题“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专著《人力资源与西部开发》《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等,在《教育研究》《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于立辉

入选理由她深耕职教三十余载,把职业干成了事业。作为一所吉林省龙头中职学校的校长,她与师生们一道,抓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难得的大机遇,科学规划、全面改革、守正创新、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学校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人物印象2019年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也是吉林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元年,这一年吉林省印发了《吉林省职业教育服务“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恰恰也是于立辉职业生涯中具有重要转折点的一年,这一年,她履新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校长一职,成为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排头兵的领航人和指挥员,如何抓住国家和吉林省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提供的新机遇,如何确保学校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于立辉的压力可想而知。“作为吉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排头兵,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满怀信心,一定会抓住这一良好的战略机遇期,全力促进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对于具有几十年职业教育工作经历的她来说,信心也是满满的。

上任伊始,她就提出创立“匠心教育”办学品牌的目标,发动全校教职工进行热烈讨论,集思广益,汇聚众智,确定学校要以服务长春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抓规范、提质量、上水平、促发展”为重点,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文化强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并以此统领学校各项事业的开展。

她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校纵深改革的关键之举,把推进“三教”改革作为学校发展之本,带领学校率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及实施“1+X”证书制度等工作,构建“一引领·两对接·五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多维·量化·过程”企业化评价体系。目前,学校合作企业达百余家,每个专业均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已基本形成。2021年,学校牵头成立的长春机械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成功入选教育部职成司评定的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汽车技术服务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项目被教育部确定为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2017年、2018年、2021年学校分别名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牌数排行榜第三、第四、第五名。

她提出弘扬“匠心教育”理念,带领学校全面实施“引师”“强师”“优师”“惠师”四大工程,形成了一支包括李万君、李凯军、张洪波等国内知名技能大师在内的高水平专兼结合教师队伍。为优化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她带领学校全面梳理规章制度并进行优化,对以章程为核心的全面治理制度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她积极推进学校教学诊改工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020年,学校教学诊改工作被全国诊改专委会遴选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25个中职典型案例之一。她继承和发展“执着坚忍、吃苦耐劳、勇于拼搏、默默奉献”为内涵的骆驼精神,将校园文化与校园布局相结合,将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工业文化相结合,打造“有广度的物质文化、有深度的精神文化、有尺度的行为文化、有刚度的制度文化”的校园环境。

近年来,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吉林省首批现代职业教育示范校、国家级重点校、国家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享有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省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

辛勤耕耘职业教育几十年,于立辉荣获省中小学特级教师、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教育科研型名校长、省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全国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等荣誉称号;先后主编并出版教材及专著21本,公开发表论文14篇,主持省级以上课题9项,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及科研成果10项。

梁荣浩

入选理由他是一位“00后”广东男孩,痴迷于珠宝加工,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靠着成千上万次反复地敲、挫、锯、焊,把一件件珠宝打磨成精美作品,荣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珠宝加工项目金牌,走出了自己的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2021年他荣获“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

人物印象2021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1年“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来自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梁荣浩入选,是10名上榜学子中唯一一位来自职业院校的学生。

2016年,梁荣浩初中毕业后进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学校——顺德区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就读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毕业后便从事了珠宝首饰制造工作。尽管专业技术得到很快提升,但梁荣浩渴望站上更大的舞台。2019年,他毅然辞职,报考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顺德区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办学点)设计学院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开启了大学学习生活。

珠宝加工操作繁复、枯燥单调,经常需要“静坐练功”,梁荣浩内心也曾有过抵触与彷徨。但他从小喜欢手工制作,打磨出一件精致的作品让他很有成就感。当梁荣浩把自己加工出的第一个作品——一枚铜戒指送给父亲时,父亲脸上露出的开心笑容坚定了他在珠宝加工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在校期间,梁荣浩刻苦钻研技术,凭借过硬本领被选入顺德区首饰专家工作室做学徒,重点学习珠宝首饰加工技术。2020年,他获得国家奖学金和第七届陈智奖学金特别奖。

2019年,佛山组建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集训队,梁荣浩报名参加并入选。比赛的要求非常细致、苛刻。训练期间,他拿出咬牙拼到底的决心,坚持每天都在工作室里埋头训练10个小时以上,付出了几倍于其他选手的努力。

训练过程是枯燥的,并且时常伴随着失败。珠宝加工要用到上百种工具,需经过反复敲、挫、锯、焊等工序,才能最终加工打磨出一件作品。有时操作者呼吸稍微不稳,或者手稍微抖一下,一个作品就废了。每当这个时候,梁荣浩就会放下工具深呼吸,默默告诉自己:失败了不要紧,重新来过;今天看昨天的作品感觉一无是处,那就从零开始。

学习珠宝加工这条路,不仅要耐得住寂寞,还要受得了“皮肉之苦”。例如,操作者需要用手指直接触摸材料表面,感受细微的凹凸变化,因此通常不戴手套。长时间“裸手”操作,工具就经常会锉到指甲,梁荣浩的左手大拇指指甲已经严重变形,被磨得只剩下一半,“这在我们这行很常见,我偶尔会去做一下美甲,把大拇指的指甲加厚一下。”不断的磨炼让梁荣浩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了真切感受。

只有不畏艰辛,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梁荣浩正是通过行业技能比赛、省级选拔赛、全国大赛等重重考验,一步一个脚印勇攀技能高峰的。2017年,他获得第6届全国黄金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贵金属首饰制作工决赛学生组第一名;2019年获得全国珠宝制作职业技能竞赛制作技能组第一名;2020年获得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珠宝加工项目第一名和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珠宝加工项目金牌。

“付出了努力和汗水,终于有了收获。实现人生梦想,我迈出了第一步,成功进入国家队。”目前,梁荣浩正在武汉参加集训,紧张备战即将到来的国家队选拔赛,爭取有机会登上世界技能大赛的赛场为国争光。

冯 薇

入选理由在班级建设中,她始终坚持主体教育理念,创造性提出包含“德智体美劳”等育人元素在内的全方位“美乐”育人模式;在日常教育中,她给予学生信任和关爱,真正做到了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心里,陪伴他们成长,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2021年,她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一等奖。

人物印象在生机盎然的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有一位年轻但建树颇丰的班主任。同事们说:“她总是带着笑容。学生们都很喜欢她,在她班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学生们说:“她总能看见我们的优点,鼓励我们,相信我们,尊重我们”;家长们说:“孩子在这个老师的班,变得更加自信、开朗了,回到家总爱分享班里的趣事。”

她就是冯薇,一位动漫专业教师、学校彩虹桥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她始终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颗太阳,关键是让他如何发光”。在她看来,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中职生更是如此。因此,她以赏识教育为遵循,将“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我价值,实现人生出彩”作为育人理念,给予学生信任、尊重、激励、关爱,引导学生坚定“向美而行”理想,塑立“美行人生”三观。

作为基层班主任,为帮助改善中职生容易低自我认知、低成就感心理,冯薇深入研究班情、生情,根据当代零零后心理特征及成长规律,凝练出“将动漫游戏专业特色融入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创设“美乐育人模式”,将动漫专业技能核心素养的“美”(审美素养)和班级文化建设主旨的“乐”(生活态度、职业精神)共融互通,在班级建设中创新推出“特色打卡”,围绕“班级管理”“德育操行”“专业作品”三个维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闯关”打卡方式,成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并且通过漫画德育、微视频德育等载体,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成长内驱力,培养学生“个性美、德技美、职业美”。

以赏识的态度捕捉学生的“美”,培育学生的“美”,让“美”装饰学生生活,让“乐”植入学生心房,让“生命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人生路上绽放更美的光彩。通过教育理念的渗透,在优良班风、学风影响下,冯薇所带班级全员参加高职高考,并100%录取,创下学校升学奇迹。

她坚持走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断学习和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班主任专业素养。2021年备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期间,她将时间视如海绵中的水,每天早上4点起床研学相关材料,平时下班后留校备赛至深夜1点才离开,周末和暑假休息时间全部用来学习,最终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并作为全国唯一的选手代表在教育部职成司主办的大赛总结会上发言。同年还被广东省教育厅授以“广东省最美中职班主任”称号。

“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冯薇一直坚信,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示范的感染。她扎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学生“为人”方面,她用实际行动让学生看见“美”行,领悟行为背后的品德修养。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期间,为保证学生更好完成“网课”任务,她独自走访中山市14个区、镇,为学生送画具,用实际行动诠释社会责任,以“教师”的热忱,温暖了那个料峭初春。在践行“美德”的感染下,学生修得良好品质,班里涌现出一批“爱心志愿者”,获得“中山市最美志愿者”“慈善万人行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

作为学校彩虹桥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自2016年以来,冯薇从工作室职能及班主任职责中提炼出“七彩”特色理念,组建“成长互助团队”,在校内外开设公益培训,毫无保留分享班主任专业成长道路上的经验,工作室成员所带班级连续五年获“中山市特色班集体”称号。

冯薇常说:“班主任工作是走心的过程和共情的艺术,更是赏识美、创造美、传递美的事业。”她愿意一直在职业道路上崇德尚美,向美而行,以美的眼光发现学生的美,以美的德行弘扬教师的美,以美的建树创新班级的美,以美的形象塑造团队的美,在立德树人的征程中,不负韶华,奉献最美青春!

阿什木乃

入选理由他是凉山州甘洛县一个温和淳朴的彝族少年,他一直心怀梦想,抓住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苦练食品雕刻技艺,走出了大山、脱离了贫困,真正诠释了什么叫技能改变命运。2021年,他获得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并入选《人民日报》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人物印象阿什木乃出生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域内“群峰嵯峨,四时多寒”,交通闭塞经济深度困难。走出大山一直是很多彝族青年的梦想,也是阿什木乃的梦想。但在大凉山,和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因为没有一计之长,大多只会外出打工。

阿什木乃家中有六口人,父母均不识字。父亲在当地打工,是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母亲在家务农,并照顾家庭。读完高中的哥哥,选择了外出打工。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初中刚毕业的阿什木乃,在亲戚推荐下,到凉山州当地的一所职业学校学习烹饪。就这样,成为一名厨师的梦想开始在阿什木乃心中萌芽,只是他不知道该如何走出大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2018年,机会来到了阿什木乃的面前。当他得知有资助贫困地区有志青年免费学厨的扶贫项目时,果断报了名。因为有长期在餐馆打零工的经验,自身多少有点烹饪的基本功,再加上政府工作人员对其家庭困难情况做的介绍,他很顺利地通过了考核。在收到录取通知时,阿什木乃和家人的心情都特别激动。阿什木乃说,他可以在“更大的平台”实现自己的厨师梦了。

身处崭新校园里,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同时,因为不熟悉周围环境,性格内敛,普通话说得不好,难免有点不习惯。但在班主任和项目老师的指导和关心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阿什木乃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开始全力以赴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刚开始,阿什木乃连握刀姿势都不标准,只能用食材简单地雕刻小鸟。为了学好食品雕刻,他主动申请利用课余时间到雕刻老师的办公室练习雕刻技艺,以便可以随时请教老师。经过刻苦练习和老师的悉心指导,他的专业技能,尤其是食品雕刻技艺在同学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了名副其实的“雕刻王”。

2019年,阿什木乃代表学校参加了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赛前一个月,他每天早上六七点起床去实训楼练习技能,晚上八九点回来后继续识记理论知识。为了克服语言障碍,他几乎每天都要熬到后半夜,生生背下了1000道理论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凭借着过硬的实力,获得了“冷拼与食品雕刻”项目技能第一名、理论知识第二名、总成绩二等奖的好成绩,同时也成为学校第一个在高一年级就获得省级技能大赛荣誉的学生。

进入高二的阿什木乃被推荐参加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有了之前的省赛经验,他应对更加从容,最终凭借一道自创菜“金银丝网脆皮虾球”脱颖而出,夺得第二名的佳绩,并获得成都市“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同年,他再次代表学校参加全省烹饪技能大赛,并斩获“冷拼与食雕”一等奖,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2020年,阿什木乃进入酒店实习。因为任劳任怨以及在雕刻技能方面的突出表现,他很快担任了食品雕刻师,后又担任酒店首席雕刻,两次获得优秀员工称号和2020年度最佳新人奖项,被誉为“后厨荷王”。

2021年,阿什木乃获得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并作为成都市唯一的中职生代表入选《人民日报》發布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猜你喜欢

职业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