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诗学对话》

2022-03-29

全国新书目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论中西诗学

曹顺庆 王超 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11/136.00元

曹顺庆

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曾担任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任会长,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

本书为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诗学研究著作,阐明了中西诗学对话的意义、条件与方法,梳理了历史上中西文论的交互影响,并对中西文论在文学形式、批评、阐释、接受与相关概念方面的诸种理论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体对话与实证变异”包括前四章,以实证的方式研究中国文论的他国化变异和当代西方现代文论中国化的变异。第一章就新时期文论四十年的现状,提出了整合中西文论的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追求文论创新。它明确了全书是在变异研究大语境之下展开的这一前提,规定了中西诗学对话的具体研究领域和方法,即以中国古代文论为支点,以西方文论作为对话的主要对象,从而实现一种多视角的文学阐释。第二章肯定了中西诗学对话的价值,并从文化机制、运思特点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中西诗学话语的学术规则,还从实践层面探讨了中西诗学对话的操作方法,提出要在古与今、中和西的双重对话中梳理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依据话语独立、平等对话、双向阐释的原则去探寻中西文论的共同话题、共同语境乃至共同走向。第三章根据文论在跨文明传播中的事实联系和实证影响,分别从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等人的文本解读中摸索出具体可见的中国元素、中国表述、中国话语、中国渊源,并分析它们的接受过程以及最终所实现的“他国化变异”。第四章历时性地探讨了西方文论中国化的不同阶段以及随之出现的变异情况,随后针对后殖民主义话语中的“旅行”和“杂糅”理论提出了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可行策略,如“杂语共生”等。

下篇“专题对话与阐释变异”包括后八章,是对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和西方当代文论话语进行的非实证性平行与变异研究。具体而言,这八章以专题的形式研究了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的异同。第五章探讨中国古代文论与俄国形式主义的关系,将文学性和陌生化分别与“文笔之分”“点铁成金”和“通变奇正”做比较。第六章是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新批评的对话,依次辨析了“工拙”与“张力”、“正言若反”与“悖论”、“复意为工”与“含混”等中西话语。第七章关注的是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现象学的关联,聚焦于“目击道存”与胡塞尔的“本质直观”、“味外之旨”与英伽登的“未定点”、“虚无之境”与海德格尔的“无蔽澄明”等理论范畴。第八章着眼于同西方阐释学的对比,将西方阐释学总体上划分为解经学与阐释学两个阶段,同时还对中国传统文论中的阐释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出“依经立义”“诗无达诂”等相关的理论表述,分析中西阐释理论的通约性与异质性。第九章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接受理论中西诗学对话论之间的异同,从接受理论中提取出了“读者反应”“期待视野”和“文本空白”等核心表述,选用中国文论中的“知音”“以意逆志”“微言大义”等进行对话阐释,实现了二者的互生互释、双向对话。第十章开启的是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之间的对话交流,围绕“逻各斯”“原型批评”“播散延异”等话语表述与“道”“宗经”“无中生有”进行比较研究。第十一章重点讨论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精神分析文论,截取了精神分析理论的若干关键表述,如“本能冲动”“压抑理论”“欲望升华”等,结合“止乎礼义”“蚌病成珠”“發愤著书”等中国古代文论话语进行双向阐发。最后一章围绕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同展开,选择了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葛兰西以及后现代阶段的伊格尔顿三位学者的主要观点,从中国文论话语的立场进行对话阐释,比照了“法天贵真”与“反艺术”、“独尊儒术”与“文化霸权”、“言不尽意”与“意义生产”等观念。以上章节具体而完整地实践了变异研究的两种基本模式,即实证变异和阐释变异,以众多典型的话语言说和理论概念为切入点,扩散推演出一系列科学化、规范化的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本书的主要观点彰显无遗。第一,中西诗学话语具有可比性。本书通过实证性研究和非实证性研究,证明了韦斯坦因关于中西“跨文明比较”的“迟疑不决”是站不住脚的,中国文论话语具有自身的异质性特征,不能因为这种异质性,就认为国际比较文学应当将我们排斥在外。第二,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和当代西方文论具有对话的可能性。以往的比较诗学大多都是共时性的,古代与古代、当代与当代进行比较,本书通过史料的分析和考察,认为当代西方文论受到了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影响,这种影响让二者具有了对话的事实基础。第三,中西诗学对话有两种基本模式。本书的主要特色是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理论观点用于比较诗学研究。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主要目的就是将对话模式进行分类:上篇的实证性对话主要分析西方诗学如何吸收中国文论话语,或者说,中国文论话语是如何在西方接受、传播、转化和发展的;下篇的阐释性对话主要研究中西双方没有实证性影响关系的文论话语如何进行对话。这种对话并不是用一种话语同化另一种话语,而是在坚持话语异质性的基础上,展开双向对话、双向互释,最终达到异质互补的效果。

猜你喜欢

文论中西诗学
背诗学写话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从文论医评《内经》
从现象学看现当代西方文论科学神话的破灭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