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的孩子》
2022-03-29
宗介华 著/时代华文书局
2021.10/39.80元
宗介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北京五洲之星儿童文化艺术院院长。主要作品包括《太阳花》《金银花》《山猴子》《大槐树下》等。
本书是一部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北京城历史变迁的儿童小说。1946年秋,大冬子一家四口人从河北涿县(今涿州)到北平讨生活,他们住进了福长街六条15号院里。故事在这个人员混杂的四合院里拉开了序幕,如同一部京腔京韵的话剧在眼前徐徐上演,讲述着北平人民的喜怒哀乐。
虽然1948年在寒冷中慢慢地走了过去,而迎来的1949年依然是天寒地冻,日子犹如一条冲着冰碴的河,缓缓地向前流着。北平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而大冬子、二冬子与板儿的“流浪队伍”又加上了前院的小柱子……
这天早晨,舒敏刚熬了稀粥,给大冬子、二冬子每人盛了一碗,让他们慢慢地喝,忽然有人敲门,跟着便传来了沈奶奶的说话声:
“他焦婶子,在家呢?”
“哟,沈奶奶呀,快请进来吧您那。”
沈奶奶走进屋,见大冬子小哥俩正喝着粥,不由得点了点头,感慨地说:
“我说你这两个孩子呀,可真仁义,瞧瞧,刚多大呀,这大半个冬天了,天天打粥去,喝稀粥,一声也不吭。不过呢,也快了,苦日子快熬到头儿了。”
忽然她把声音放低,对着舒敏耳边说:
“听说了吗?天津拿下来了。”
舒敏没听明白,追问道:
“您说什么?”
“天津解放了!”
“哎呀,是吗?太好了!什么时候孩子不打粥了,能上学了,那就好了。天津解放了,那咱们北平呢?”
“别着急,我看也快了。对了,吃完了晌午饭,咱们院一家出一个人,让书爷爷给大伙儿说说,一会儿的工夫,行呗?”
“行。不让带孩子吧?”
“让他们俩上前院找柱子玩去,柱子他妈不是把脚烫了吗?出不了门儿,哄他们玩儿还可以的。再说,柱子他爸一早儿就上南苑那边淘换獾油去了,听说那东西是偏方儿,专治烫伤,也快回来了。”
“行啊,到时候我就去,不就是上南屋的书爷爷家吗?”说着舒敏用左手一指旁边的小南屋。
“嗯嗯。行了,我走了,柱子也正喝粥呢,我得瞧瞧去。”说完,沈奶奶转身拍了拍大冬子和二冬子的肩膀:
“寶贝儿,慢慢喝,别烫着,吃完晌午饭找柱子玩去吧。我走了。”
说完,她拄了拐杖慢慢地走了。
午饭是蒸窝头、白菜汤——这是老饭谱,吃得大冬子和二冬子直皱眉头,可他们哪里知道,就连这个都快吃不上了呀……
吃完饭以后,舒敏又叮嘱了半天,然后就领着两个孩子上前院找柱子玩儿去了。板儿、小茹早来了,一个院的孩子又在这儿聚会了,大家都很高兴,特别是柱子他妈,原来一直跟着柱子他爸去卖菜,早出晚归的,跟孩子们不太熟,这回因为脚被汤烫了,走不了了,倒有机会哄着孩子们玩儿了……
悄悄地,柱子奶奶走了;
悄悄地,冬子妈妈走了;
悄悄地,板儿妈妈走了;
悄悄地,小茹妈妈走了。
…………
时间不长,原本一直空荡荡的书爷爷家的小南屋里挤满了人。
看得出来,今天书爷爷特别高兴,他不但换上了一身新衣服,还戴了一顶小圆帽子,配上那副圆片眼镜,透着学问。而沈奶奶呢,也换了一件暗花的褂子套在了旧棉袄的外边,头也梳得光亮了。
沈奶奶一一给大家倒着水,俨然一位老主妇:
“喝水喝水。”
“沈奶奶,您歇歇吧,我应该给您倒水,您倒给我倒水了,让我折寿啊。”
“什么折寿,咱们不讲那个,街里街坊的,谁跟谁!喝吧。”
沈奶奶的爽快,让整个屋子里的人哈哈大笑起来。
“当——当——”
墙上的大挂钟敲了两下。
啊,下午两点整。
沈奶奶走到书爷爷跟前,悄声说:
“书爷爷,咱们开始吧?说完了,大伙该干嘛干嘛去,快过年了,大家都挺忙的。”
“开始开始,您先说几句,您先说几句。”
书爷爷边点头边扬胳膊,一副谦和的样子。
“嗯……大家请安静了,在书爷爷说之前,我先叨唠几句。今天,咱们为什么上这儿来呢?我跟书爷爷为什么张罗大家上这儿来呢?大家看出来了,我们俩不是什么……什么……领导……也不是什么头头脑脑的,可我们为什么张罗这个事儿呢?一来,在这个院儿,就数书爷爷岁数大了,然后呢,就是我岁数比大家大点儿了,所以呢,我们俩牵了个头儿,给大家说点高兴的事。有人说了,现在是吃了这顿没那顿的,连几岁的孩子都天天饿得直叫唤,哪有什么高兴的事啊?依我说,现在吃不上,穿不上,穷,可快穷到头儿了,怎么叫穷到头儿了呢?下边就让书爷爷给大家叨唠叨唠。他那儿有个小本子,记了好多新鲜事,都是他从戏匣子里、报纸上搜罗来的。那天他跟我叨唠了一会儿,我觉得挺好,所以,今儿个就让他也给大伙儿叨唠叨唠,大伙儿说怎么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