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实的中国
2022-03-29翟福军
翟福军
《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是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承办的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系列优秀作品集。诗意的书名,既显示了写作者的异国身份,又点出了来华留学的偶然与必然,既有相见恨晚回味悠长的慨叹,又有满怀深情依依不舍的期盼。该系列以来华留学生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自2017年起,大赛连续举办了5届,书也连续出版了5辑,5年一个阶段,遂又出版了1辑精选版。
在这一系列图书中,留学生们将他们在中国的故事娓娓道来,每一篇文章都印证了他们与中国的相遇、相识和相知。这些文章虽然都是外国留学生写的,且都是5年来从500余所高校推荐上来的3000多篇文章中优中选优的,每一篇都堪称范文,都是中英文对照。5本书一共收录了来自几十个国家的近300名留学生讲述的真实经历和美好回忆,记录了他们所思、所感、所悟和所得,全面、立体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就,展示了来华留学生视角下活力充沛、奋力前行的中国。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3/29/qkimagesqgsmqgsm202202qgsm20220223-1-l.jpg)
从零起步,只因对中华文明向往,对中国文化热爱
最初看到这些征文着实惊讶,没想到来华留学生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对中国的观察能够这样深入,对中国的理解能够这样深刻。一篇篇文章文笔流畅,引经据典,有实例,有数据,有幽默,有分析。这些留学生来中国前,有的是华裔但会讲不会写,有的接触过中文但只是一知半解,有的只会说“你好”全靠打手势。他們来到中国后语言与生活方式基本上都是从零起步,面对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没有对中华文明的向往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恐怕没有人能坚持下来。在他们的文章中,有初来中国、面对生活方式与文化习惯不同的困惑;有克服困难、逐渐适应并融入环境的喜悦;有因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而产生的对中华文化的喜爱;有因诗词、戏曲、茶文化而开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钻研。
来自越南的范青娴写道:“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华文化仿佛隔夜春雨,悄然溜进了我的世界,或许是始于第一次阅读汉语图书,或许是某个午后爱上的一部中国武打电影。自此,我便向往来到中国,好奇与憧憬浓墨了我来华留学的梦想。”
塞拉利昂的季瑞拉说:“我对中文的喜爱就像绍兴的女儿红一样,时间越长越醇厚。中国不仅让许许多多外国人着迷,而且也提供了不少来中国学习、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
泰国的王美音说:“除了美妙的中华文化,如书法,还有不同地方的精致美食、美丽的旅游景色、独特方言也有巨大魅力,特别是中国的科技发展更为全世界万众瞩目。”
意大利的康云龙表示:“翻开中国历史这幅长长的画卷,映入眼帘的是汉字的多姿、茶艺的多彩、书法的多变……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历史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
越南的段芳花爱上了唐诗,她说:“我爱上了唐诗,爱上了书写着唐诗的泛黄纸张,也爱上了品读那朗朗上口、让人欲罢不能的动人诗篇。唐诗之美,是促进我向汉语和中国文化深处探寻的源源动力。”
土耳其的王成明钟情于敦煌:“没有哪个地方比敦煌更能感受历史的气息、文化的交融、开放的胸怀。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文化体系在此交汇,然而却曾经被世界遗忘。梦了不知多少回汉魂唐魄,这回真真切切地亲自走了一回。时代正在开放,中国正在崛起复兴,而千年的故事终于再次迎来了属于它的时刻。”孟加拉国的妮鲁陶醉于茶艺:“当我真正看到什么叫茶艺之后,我也逐渐开始明白,中国人之所以看重‘茶’,这不只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生活,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文化。而我,像一条小鱼畅游于中国的茶海,自由且欢畅,越了解越好奇,越好奇越探索。”
澳大利亚的何睿智写道:“俗话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我知道四川人、湖南人和湖北人最爱吃辣椒。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湖北人‘怕不辣’。我喜欢吃辣的,我也喜欢‘辣妹子’!我们都知道汉语很难学,但是我喜欢挑战。学习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学习汉语的苦辣酸甜,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汉语的乐趣。”
乌干达的凯乐文对中国充满信心:“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我觉得有兴趣了解和探索中国的外国人将会越来越多。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去更多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在未来,中国会用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深刻观察,他们甚至比中国人更熟知中国的发展
这些留学生以外国人的身份生活在中国、审视中国,他们把听到的、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与来中国之前听到的对比,与本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对比,他们更直接感受到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巨变,更惊讶于中国对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注入的强劲动力。从他们讲的故事里,从他们笔下的文字里,我们发现,原来他们更懂中国。他们的文章充满着对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和中国人民热情友善的赞叹,他们“感受到了以共享文化和动车高铁体现的中国速度,以在线支付体现的中国效率,以高等教育体现的中国素质,以垃圾分类体现的中国环保意识,以‘一带一路’体现的中国担当”,他们将一个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中国展现在读者面前。
日本的伊藤增辉第一次乘坐中国高铁时感叹:“中国的高铁已经达到了国际最高的标准!我不禁吃惊了,日本费时几十年建设的新干线,也只是连接了主要的一些大城市,而中国在短短的十来年中发展起来的高铁,现在已经遍及幅员广阔的中国全域。像这类先进技术在中国的快速普及发展,在我们老外眼里近乎神奇。”
印度尼西亚的梁宣慧说:“中国正在为各地消费者描绘移动互联网的未来,这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无法利用微信,人类就像回到了远古。在中国,互联网销售额中约一半是通过手机进行的,而美国约占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来自日本的张本佳那说:“当今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令人惊讶。在生活中,有一部手机就能结账、叫外卖、约出租车、网购等。说实话,我很佩服中国人,他们让科技网络真正服务于生活,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捷与舒适。”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3/29/qkimagesqgsmqgsm202202qgsm20220223-2-l.jpg)
意大利的小燕写道:“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在经济方面带来了很多变化,从而让中国变成了一个世界‘强’国——成为世界的焦点。”
科特迪瓦的谢表示:“这十年里,我见证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2010年微信的出现,颠覆了人际联络的认知;淘宝、京东、美团的发展,使购物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逐渐融入每一个新的发展中,珍惜不期而遇的惊喜,不断自我突破和变革,不断变得强大。”
印度的安妮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很注重关系的培养,一直秉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努力与邻国一道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正是这样的宗旨使‘一带一路’这个谋求各国合作发展的倡议有了很高的关注度。”
加纳的修万思写道:“中国的‘一带一路’对一些人来说只是一种社会经济项目,但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个项目,而是典型的中国友好!你想想,‘一带一路’的核心和目的毕竟不只是中国受益,更给相关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发展的土壤,这是真正讲情义的朋友才能做到的。”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3/29/qkimagesqgsmqgsm202202qgsm20220223-3-l.jpg)
满怀深情,字里行间满满都是对中国的爱
这些留学生的文章内容丰富、角度多样,涉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人文景观乃至校园生活和师生感情,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对中国的喜爱,字里行间充满了留学生们的中国情结。而这种热爱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对中国人民奋斗圆梦、对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深度认可和由衷礼赞。这些学生,有的在社会实践中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有了全新认知;有的毕业后扎根中国,结婚生子,让中国真正成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有的将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回祖国,用中国模式助力祖国的发展;有的致力于两国的交流、交往和经贸往来,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乌克兰的狄安娜表示:“在很多人眼中,中国是一个非常神秘、遥远的国家。然而在我眼中,中国不只神秘,而且惊艳;中国并不遥远,而是触手可及;中国并不难读懂,只要有心。对我来说,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
韩国的赵凌说:“拥有着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也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与特色风土人情的中国,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选择了这里,也因为爱而留了下来。”
越南的阮明月说:“我发现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中国,她现在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这里,也希望将来有机会为增进越南与中国两国的友谊与交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意大利的安倩倩深深地怀念中国:“总的来说,我在中国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在的我时常会怀念那里热闹的生活,那里热情的人,那里别样的景色。我觉得我把自己一半的心留在了中国。中国,我爱你!”
孟加拉国的木森更是感慨万千:“我不得不感叹,这是一个生命力何等强大的国家。记得形容江南名城扬州时是这样说的:‘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想来,这用来形容中国也极其恰当。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碰撞,让我们看到一个魅力无限的大国。”
土耳其的白宇新富有诗意地说:“我听过这样一句话:‘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他乡安置不了灵魂。’我并不认同这个说法,因为中国虽然是我的异乡,但却很好地安置下了我的肉体与灵魂,真正让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我的整个青春,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一切的一切都扎根在了这里,无关身份,无关国界,这是这片土地所赠予我的,一种故土难离的观念。”
说起中国,美国的张博欣喜万分:“当我来到中国,完成了我的大学学业,娶妻生子以后,我才知道我一定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才能这么幸运地过上了在中国的生活,逐渐在实现我的中国梦——成为一个‘中国通’!”
柬埔寨的陈春深情地说:“在中国留学的这段日子,我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虽然我是外国人,但我不是外人。’因为我的心里总是涌动着这句话:不同的家乡,同样的热爱。”
五彩缤纷,200万字千余幅图片呈现多姿多彩的中国
作为征文作品集,这一系列图书的装帧可谓用心。5本图书摆成一排,赤、橙、蓝、绿、紫,5种颜色鲜明靓丽,5本书的封面集中展示了近300名留学生的照片,不同肤色不同服饰呈现出浓郁的异国风情。
翻开内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留学生们用各国语言写的一句句问候,“你好中国”“遇见中国”“我爱你中国”,虽然只有一页,但这一页成为书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书的内文是四色彩印,以橘红色为基调,搭配留学生本人和就读学校的照片,以及一些中国城市和大好河山的风光照片。既是征文作品集,又是中国各个知名学府的形象展示,只是这些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美丽校园就足以让留学生们乐不思蜀。5本书中英文近200万字,收录1000多张照片,带你走进知名学府的教学楼图书馆,徜徉在校园的林荫大道间,体会各个城市的独有风情,领略中国河山的秀美多姿。
南非的王飒成写道:“我想告诉你,当你踏上中国大地的那一刻,你的生活将与中国心息相依,永远改变。你会发现一个和自己国家文化迥然不同的国度,倾听一种和谐悦耳而你完全不懂的语言,品尝许多色香味俱全但并不总合自己胃口的食物,领略一个有着漫长夏季的海滨城市的风情。”
吉尔吉斯斯坦的乌丝娜依这样形容:“中国仿佛是一个彩虹上的国度,闪耀着红色热情、绿色发展、蓝色宁静、橙色活力、紫色神秘……当我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时,满心的憧憬期待又胆怯。可现在发现,这片土地可以包容我,可以给我更多的机会,让我同她一起发展。斯国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回忆起北京,蒙古的米希尔说:“在北京不只可以学习,更让我体验了很多美好的感受。现在的我早上很喜欢吃小笼包、喝豆浆。早上走在街上会闻到小饭馆儿飘来的饭菜香味,晚上在街上坐着吃串串,喝啤酒,听夏天的小虫子在树上叫。这些简单的小事变成我记忆中代表北京的符号。北京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谢谢你,让我生活得温暖又安心。”
俄罗斯的卡佳写道:“伴随着清新的海风,我第一次来到中国,降落在美丽的滨海之城——青岛。这里碧海蓝天、绿树红瓦的优美景色,安全、舒适、卫生的生活环境,热情、好客、善良的人们,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选择留下来。从此,便和中国结下了‘血脉之缘’。”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3/29/qkimagesqgsmqgsm202202qgsm20220223-4-l.jpg)
泰国的谢曼蓉写道:“夜晚时,西安换上了灯红酒绿的夜景,忙了一天的人,可以享受片刻的悠闲。黄色的彩灯把城墙的棱角照得更清楚;永宁门的广场上,正在进行着大型的歌舞表演——梦长安;在大雁塔南广场,喷泉伴着欢快的音乐有节奏地变化着水柱的高度;在德福巷的轻酒吧,年轻人小饮一杯,分享生活的喜悦和忧愁;宽阔的环城公园沿着护城河建立,给喧闹的城市保留了一块安静的土地。”
就读于延安大学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娜姿写道:“延安是陕西省北部的一个小城市,她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她是红色的。她有红色的剪纸、红色的腰鼓、红色的秧歌、红色的革命,还有一颗颗红色的心。”
俄罗斯的李飒这样比喻中国:“中国就像是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型航空母舰,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是这艘航母上的一架架飞机。虽然海面上风疾浪涌,但这艘巨轮仍然开足马力,坚定而自信地驶向幸福的彼岸。在中国这么多年,除了北京的威严大气,我还见证了珠三角的高速发展历程,见识了上海黄浦江两岸的富丽堂皇,感受了杭州西湖秀美的风光。我也到过云南、四川等西部地区,除了壮美的雪山、湖泊,也看到了许多少数民族群众脸上洋溢着的淳朴而热情的笑容。所到之处,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风光和建筑的美丽,还有普通人一张张自信而满足、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笑脸。”
郜彩喬写道:“我来自巴西,来到中国留学,生活在北京。五月的花开了,让我想起朱熹的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原来万紫千红也不是在春天才能看到的美景。走在公园的小道,我看到树上的嫩叶儿有大有小,处处都充斥着绿意,就连天儿也是湛蓝,若是无风坐着也是凉爽的。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大地不语,自是一种广博;中国不语,自是一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