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白龙江阿夏保护区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探析∗

2022-03-28郭明昌

森林防火 2022年1期
关键词:火险林火自然保护区

郭明昌

(甘肃白龙江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甘肃 舟曲 746301)

森林既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1],又是生态绿肺和生物基因库,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有效防控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构建以自然阻隔带、工程阻隔带和生物阻隔带为一体的林火阻隔系统[2],既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出于防灾减灾和森林防火的需要,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国家生态安全[3]的需要。本文以甘肃白龙江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旨在通过分析现有林火阻隔系统现状,阐述在自然保护区一般保护地采取改造防火线的方法,为有效阻断林火蔓延,将森林资源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提供一定借鉴。

1 现状分析

1.1 自然地理条件

甘肃白龙江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西秦岭部分岷山北麓,迭山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3.009 611°~104.061 792°,北纬33.672 940°~34.005 047°。保护区地势西高东低,相对高差2 941 m,平均坡度40°~50°,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平均降水量579.63 mm,蒸发量1 339.54 mm;防火期最大风速3月份为9.7 m/s,无固定风向;全年平均气温7.87 ℃,全年相对湿度为61.49%。全年无霜期约130 d。保护区大风高温干旱,焚风[4]现象特别明显,属温带高寒旱季显著湿润区。土壤具有明显垂直分布,高山森林草原植被带。境内水系总长408.94 km,有达拉河电站等8座水库。保护区分布有冬虫夏草、羊肚菌等真菌5纲11目34科65属152种;属泛北植物区,青藏高原亚地区,植物垂直分布明显。有国家Ⅰ级保护的野生植物红豆杉、独叶草等高等植物140科481属1 049种;有国家重点野生动物大熊猫、梅花鹿、羚牛、荒漠猫等脊椎动物5纲7目62科189种;昆虫16目178科1 109种,蜘蛛7科22种。阿夏、插岗梁、博峪河省级保护区与白水江、多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片拓展了中国岷山大熊猫甘肃种群[5]分布的最北区栖息地。既是我国长江上游嘉陵江主要支流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绿色生态屏障,又是引白(白龙江)济渭(渭河)、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水源地,还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在甘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社会经济状况

保护区横跨甘肃省迭部县、舟曲县3乡4镇37个自然村,其中核心保护区内有村庄13个。总人口15 321人,2020年总产值16 543 万元。G345线66 km东西横亘于保护区北面,S231线37 km穿越达拉保护地,林区道路602.08 km。

1.3 林业发展概况

阿夏保护区总面积132 102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114 696 hm2,蓄积19 135 641 m3。天然林面积67 700 hm2,蓄积18 441 285 m3;人工林面积15 426 hm2,蓄积69 4356 m3。森林覆盖率为62.93%。

1.4 森林防火能力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扑救力量[6]有县级森林火险预警中心1个;设立宣传牌24座、配备宣传车10台,宣传器材23套。视频监控系统7套、管护所13处、检查站7处,电子智能护林员13套,无人机3架。固定通信基站11套、卫星通信设备4套、短波超短波电台47部,配备北斗巡护、车载、智能等各种终端设备125台,通讯覆盖率为51%。有1支森林草原消防专业队伍,4支半专业消防队,森林消防管护队伍人数265人;有森林消防车、运兵车17辆、中小型机具43套、县级物资储备库1处。

1.5 森林火灾概况

1990—2020年底,阿夏保护区共发生48起[7]森林火灾,其中较大森林火灾30起、重大森林火灾2起。2016—2020年发生违规野外用火[8]3 766起,其中祭祀用火3 650起,违规农事用火62起、高压线短路1起,野外吸烟5起,野外生活用火23起,其他违规非生产性用火25起。1983年甘肃省迭部林业局达拉林场“3.16”重大森林火灾、2003年甘肃省迭部林业局达拉林场“4.15”重大森林火灾、2016年甘肃省迭部林业局达拉林场“3.02”重大森林火灾[9],火灾发生时,多次出现飞火、火旋风、火爆、爆燃[10]。扑救火灾出动车辆570台次,出动飞机52架次,扑火人员11 216人。

1.6 火险敏感度分析

以2020年林地变更中主要林地面积为基数,充分参考各类规程标准,在森林火灾风险区划[11]的基础上,通过分类统计树种蓄积,以蓄积比大于55%以上确定优势树种,再根据优势树种的燃烧的难易程度确定燃烧组类型、年干燥度、防火期月平均风速、防火期月平均降水量、路网密度、人口密度、防火期月平均气温、是否为重点区域等8种因子调查并叠加分析赋值、计算权重值(见表1)。以乡镇为单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叠加分析,推算出阿夏保护区为火险极敏感(见表2)。根据火险敏感度,推算出林火阻隔带密度、宽度。

表1 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森林火险敏感性指标权重表Tab.1 Weight table of forest fire risk sensitivity index of the Axia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center

(续表1)

表2 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火险敏感度分析结果表Tab.2 Table of fire risk sensitivity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Axia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center

2 林火阻隔系统存在主要问题

2.1 森林防火新变化

甘肃迭部陡坡、山脊、狭窄山谷、鞍部、草塘沟、山岩凸起地形、山体滑坡及滚石较多地域等火灾危险地形交错分布;气候干旱趋势加强,森林火险等级长期居高不下;焚风现象突出。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育草工程、封山禁牧等工程实施,林内可燃物载量[12-13]超过临界值。道路通信不畅延迟了发现和救援的时间;林火视频、瞭望塔、无人机航拍、人工地面巡护等各种智慧林业[14]监控存在盲区死角。散布于保护区内村民煨桑祭祀、烧灰积肥、烧荒催青、烧垃圾,生火取暖、烧水等野外违规用火等各类火灾风险因子交织叠加在一起,进一步增加了森林火灾的危险性、频发性和扑救难度,森林防火已由区域性防火向全域性、由季节性防火向全年性防火转变。

2.2 林火阻隔形式单一

阿夏保护区内路随水走、水路并行。自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道路水毁悬空、塌方堆积,两侧灌丛向路中间延伸生长,使本来不宽的道路变得更窄,集材道全部废弃,断头路大量增加,木质桥涵腐朽断裂,通车里程锐减,受有关条例限制,核心保护区内55座桥梁、92孔涵洞、153 km塌方不能维修。道路呈线段状,断头带较突出。巡护扑救队伍、物资难以快速到达火场,影响扑救通达速度,严重制约了林火扑救的快速机动能力[15]。森工生产时种植的大量云杉、冷杉等纯针叶林现已成林。受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的影响,保护区防火阻隔带仅限于悬崖峭壁、公路与河流并行形成的自然阻隔带,且多数地方河流与公路中间长着大量的灌丛杂草,无法有效发挥阻火、隔火、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

2.3 阻隔系统投入不足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为落实防灾减灾和森林防火重要系列精神,2022年甘肃省林草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林火阻隔系统建设的通知》[16],甘肃林火阻隔系统建设迈开了第一步。林火阻隔系统建设采取中央投资与地方配套相结合,但甘肃省大部分重点火险区分布在山区、林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省市县级财政困难,难以配套相关资金。

2.4 法律法规存在矛盾

《森林法》[17]第52条,《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18]第17条,《森林防火条例》[19]第38条规定,在林地上允许修筑为开展护林、森林防火、管护巡护、调查监测、防灾减灾救灾等活动及必要的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第32条,《甘肃省自然保护区条例》第16条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核心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21]。《林火阻隔建设标准》第10条也规定,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不应建立林火阻隔系统[22]。按防火要求,这些区域既是森林资源集中、村寨分布区域,可燃物载量大,又是森林防火的重点和难点部位,急需建设必需的防火阻隔系统,维修保养防火道路和桥梁非常必要。但出于目前环境保护的形势与要求,有关部门只能暂停保护区内道路桥涵的修缮活动。

3 思路及对策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阿夏保护区及其他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夯实森林防火基础,提高森林防火效率。阿夏保护区工程阻隔带建设结合甘肃省省情、林情、民情实际,坚持因害、因险设防。遵循“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因险设防、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分批建设”的原则进行。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急后缓”的要求,优先在地形条件相对简单、地势较为平缓、单位工程投资成本相比较低的一般保护地和重点火险区开展,形成效果好、作用大、工程量小、投资少、利用率高、持续时间长的封闭式林火工程阻隔网络,严防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一是以林火阻隔带建设为契机,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重点火险区的道路建设,提高林区道路网密度,使扑火人员和扑火物资能快速到达火场,缩短扑火时间,减少火灾损失;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防火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工程阻隔带和生物阻隔带建设,防止林火蔓延,切实巩固甘肃生态建设成果,维护生态安全。

3.1 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合理布局阻隔网络

结合阿夏保护区火险等级、火灾发生频率、森林价值、地形、气候、可燃物、火源、火行为、耐火树种、交通条件、扑救能力、经济管理水平[23]等因素,根据《林火阻隔建设标准》推算出保护区林火阻隔网控制面积为500 hm2,阻隔带宽度应设置为100 m,与阻隔网控制面积相对应的长度密度为8.925 m/hm2,阿夏保护区林火阻隔带长度为14.8 km。

3.2 加大森防道路建设,提高林区路网密度

自建国以来甘肃省共发生7起重特大火灾,而达拉保护站境内就发生过3起重大火灾,都因没有道路、通信不畅、山高坡陡、人员无法快速接近火场而失去了最佳扑火时机,酿成重特大森林火灾,教训十分深刻。鉴于甘肃省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森林防火道路及防火阻隔系统的建设,优先对蓄积量、可燃物载量大且森林资源集中连片、森林火险等级高的纯针叶林,以恢复、改造、升级林区内部的现有简易路、荒弃集材道和联通林区内部断头路为重点[24],达到巡护森林、扑救火灾、运送人力、物资畅行,以防止再度发生“火烧连营[25]”现象。

3.3 加大防火线的建设,阻断地面火势发展

防火线[26]既阻隔林火,又是扑救林火的通道,在阿夏保护区主要依托现有公路、林缘、山脊、河流,在尽量不减少原有森林面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阿夏保护区防火阻隔带主要以修缮运材道为主。

1)改造林火阻隔带。在道路一侧或两侧开设宽100 m的阻隔带,将乔木枝下高[27]3.0 m以下的枝条全部修除,砍掉灌木,清除地面枯落物等阻隔带内的可燃物,将其运离阻隔带。每年在秋末冬初进行清理。改造阻隔带定额约为27 000 元/hm2;维护自然阻隔带定额单价为833.33 元/hm2。

2)维修改造公路。清塌方、修包坎、修涵洞定额为30 万元/km。

3)修桥定额。跨度≤5.0 m,定额60 000 元/m;跨度>5 m,跨度每增加1 m,造价按70 000 元/m计。

3.4 呼吁修改相关条例,破解保护发展瓶颈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甘肃省自然保护区条例》禁止了保护区内包括水毁公路、腐朽桥涵、老集材道等必要的防火设施维修,致使防火道路不畅,一度延迟了火情发现与火灾扑救的最佳时间,进而造成更大的火灾损失。与之相比,新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家公园管理办法》更切近现实,故而呼吁修订《自然保护区条例》,破解保护与发展、森林防火与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瓶颈”。

4 结语

林火阻隔系统建设在充分利用自然阻隔带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林火阻隔系统,将有效提高阿夏保护区森林防火的机动能力和扑救速度,使森林火灾的破坏程度控制在较小范围内,最低限度减少森林火灾对自然资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及社会稳定造成的不利影响。既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其强大碳汇功能和作用的重要路径[28-33];又是目前较为经济、安全、有效的固碳增汇措施之一;还是对森林在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森林发挥改善民生福祉作用的充分肯定。

猜你喜欢

火险林火自然保护区
无锡惠山区坚持“六抓六强” 构建林火防治铜墙铁壁
驻马店市高森林火险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林火监测系统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与发展
半边天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防火迟到
京津冀森林草原火灾遥感监测及火险预报系统建设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