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证素及用药规律研究*
2022-03-28王帅虎郭锦晨
王帅虎,戴 娜,陆 翔,郭锦晨
(1.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合肥 230038;2.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 合肥 2300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状况、肥胖、胰岛素抵抗和慢性低度炎症等因素相关,病程达10年以上者易出现明显的神经病变,并以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治疗尚无特效方案,虽能起到缓解神经麻痹、肌体异样的作用,但因不良反应多且不能控制病情进展而难以取得理想效果[2]。中医药治疗DPN具有潜在优势,历代医家、医籍在该类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以及治法方药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故中西医结合疗法为目前最佳策略。
中医虽无DPN的具体病名,但其隶属于中医学“筋痹”“不仁”“痛证”“血痹”等范畴。2010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正式将DPN的中医病名确定为“消渴病痹症”[3]。本研究通过对381例中医诊治DPN的医案进行数据化处理,引入知识图谱技术,探讨DPN核心症状、病性病位证素、中医证型以及方剂用药配伍特点,以期为中医药诊治DPN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库(Wanfang Date)、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等数据库。检索年限设置为1991年1月至2021年5月,以主题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或“中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第1次检索,获取原文文献;再运用副主题词“消 渴痹症”“血痹”“痹症”“寒痹”“络病”“中医”“证”“证素”进行第2次检索,获取原文文献。检索到的每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有效文献169篇,涉及现代医家112位,涵盖DPN患者381例。
1.2 文献纳入标准
①中医药治疗DPN的临床医案;②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4]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5]中DPN的诊断标准;③具有明确的DPN中医辨证分型或证候类型;④治疗处方为中药且方药组成完备。
1.3 文献排除标准
①第一诊断非DPN;②叙述性研究、综述类研究、个案报道、动物实验;③重复发表的文献,只保留发表年限最近的1篇,不同数据库中相同的文献保留1篇;④单纯西医治疗、中成药干预,或以针灸、贴敷、注射剂为主而无中医理法方药的文献。
1.4 数据提取与规范化
1.4.1 数据提取
采用双人双机录入的方法,提取文献中记载的有效信息(包括现代医家姓名、患者年龄、性别、症状、舌苔脉象、中医证型、方药信息等)列入Excel 2010建立相应数据库。
1.4.2 症状、中医证型规范
依据《中医诊断学》(新世纪第四版)[6]以及朱文锋教授编写的《证素辨证学》[7]统一规范症状信息和中医证型,如“双上肢麻木”或“双下肢麻木”规范为“肢体麻木”,“双上肢疼痛”或“双下肢疼痛”规范为“肢体疼痛”,“血瘀络阻证”“瘀血阻络证”规范为“瘀阻经络证”。
1.4.3 中药药名规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8(]2015年版)和《中药学》[9]对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如“生黄芪”规范为“黄芪”,“玄胡”“元胡”规范为“延胡索”等。
1.5 数据分析
图1 381例DPN患者症状共现分析图谱
表1 总方差分析表
①共现分析:采用Python(V3.6)软件提取数据库中DPN的症状、中药信息,对症状、中药进行共现分析,并将共现矩阵数据导入Gephi(V0.9.2)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展示;②因子分析:运用SPSS 23.0软件提取公因子,对高频四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以获取病性、病位证素;③关联分析:运用Apriori算法,将整理好的Excel数据库导入SPSS Modeler18.0软件,将频次较高的中医证型作为前项及后项,设置支持度2,置信度30,最大前项数为1,进行中医证型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复杂网络图表示。
2 结果
2.1 症状共现分析
共现分析是将各种信息载体中的共现信息定量化的分析方法,挖掘隐含的或潜在的有价值的知识[10]。中医药学的隐性知识是存在意象化的理论基础上,加之中医师各自的体悟、经验逐渐产生形成的,故中医师在辨证论治疾病时,多以隐性的形式存在于诊断或治疗中[11]。数据挖掘、知识图谱等方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可以发现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潜在知识与联系。
纳入的381例DPN患者共包含299种症状,将其分为主症、次症、舌脉3种类型。对同时出现在某一医案频次(n>20)较高的症状进行共现分析,以各症状为点,各点之间的共现关系为边,构建基于文献的症状共现图谱(图1)。图中原点表示症状的基本元素,以该症状出现的频率为点的权重,出现的次数越多,则该点的直径越大。连线表示两症状在同一文献中共同出现关系,以两症状共现的频次为边的权重,两症状共现次数越多,则连线越粗。由图谱可知,该病虽涉及的症状较多,但肢体麻木、肢体疼痛、乏力、失眠、肢体发凉、刺痛是DPN文献的主要症状,占据网络的核心节点;最常见舌象为暗舌、红舌、淡舌;最常见苔象为薄白苔、白苔、腻苔;最常见脉象为细脉、沉脉、弦脉。
2.2 证素因子分析
2.2.1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本研究KMO统计量为0.492,Bartlett球形检验:χ2=5374.732,P<0.001,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均说明本研究资料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2.2 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提取,按“特征值大于1原则”,共提取20个因子,提取出数据的总方差分析表(见表1),20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7.060%,说明能包含381例DPN患者四诊信息中67.060%的信息,模型尚可。将特征值变量形成图像,得到碎石图(见图2),可以协助判断因子的重要程度。图3可看出381例DPN患者的四诊信息在空间结构上的分布情况,图中空间上距离较近的点表示某一相同因子。
图2 381例DPN患者探索性因子特征值碎石图
图3 381例DPN患者的四诊信息旋转空间元件图
2.2.3 因子旋转
因子旋转方法为Kaiser标准化最大方差法,旋转在27次迭代后已收敛,按照载荷系数大于0.3为界值,确定大于0.3的指标作为每一个因子对应的主要症状指标,最终分析出这20个公因子中所包含的变量。根据各公因子包含的四诊信息,参考朱文锋《证素辨证学》中证素诊断标准及中医理论知识,每个公因子下的四诊信息及可能提示的病位、病性证素的初步提取(见表2)。得出381例DPN患者的主要病位证素为肝、肾、经络、脾、心,主要病性证素为:气虚、血瘀、阴虚、血虚、阳虚、痰、湿、热,以气虚、血瘀、阴虚最为常见。
2.3 证型关联分析
由于DPN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关于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故通过381例DPN患者医案探索该病中医证型特点。对使用频次较高的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得出气阴两虚证、浊毒困脾证、湿浊困脾证、湿热蕴脾证、湿热阻络证、瘀痰阻络证、瘀阻经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阳虚寒凝证、阴虚血瘀证、血虚夹瘀证、脾阳气虚证、寒湿阻络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共计16种中医证型。
各种中医证型之间网络关系图见图4,网络线条的颜色深浅代表两者关联程度的大小,线条越深则关联越密切,越浅则越稀疏。由图可知瘀阻经络证与各种证型连线较多,且线条较深,其中瘀阻经络证、气虚血瘀证和其他证型共同出现频次较多,而其他各个证型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联系。
对上述中医证型进行Apriori算法的关联分析,得出证型关联分析表(见表3)。根据预设定的运算规则,共得出11种组合,其中支持度、置信度最高的皆是瘀阻经络——气阴两虚证这一组合,说明瘀阻经络-气阴两虚证复合证型在所有证型中出现频次最多,并且这一组合置信度较高,提示同时含有气虚、阴虚两者病性证素的复合证型的患者中有79.8%的概率会同时合并血瘀证,提示此3种病性证素之间关系密切。11种组合中血瘀证的出现频次较高,且置信度较高,提示血瘀证广泛存在,且多与其他证素合并存在。支持度、置信度是关联规则的有效性指标,提升度是关联规则的实用性指标。其中支持度越高代表前项与后项出现在同一组数据中的概率越高,而置信度越高代表在有前项的一组数据中后项也出现的概率越高[12],提升度大于1且越高表明正相关性越高。以上结果提示,381例DPN患者以瘀阻经络——气阴两虚证为主要复合证型,这表明病位证素以经络、肝、肾最为常见,病性证素以血瘀、气虚、阴虚最为常见。这与因子分析下的最为常见的病位、病性证素结果相一致,说明两者相互呼应。
表2 20个公因子及提示的证候要素
图4 381例DPN患者中医证型的关联网络图
2.4 中药分析
2.4.1 药物频次分析
381例DPN医案中药处方共涉及中药282味,累计用药频次为5505次。使用中药频次较高(≥73次)的共计20味(见表4),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前五位依次为黄芪(282次)、当归(211次)、鸡血藤(191次)、桂枝(186次)、牛膝(172次)。
表3 381例DPN患者中医证型的关联分析结果
2.4.2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对381例DPN医案中药处方所涉及的282味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以雷达图的形式展示(见图5)。可见,归经的主要作用方向是肝(145次)、脾(105次);四气以温(113次)、寒(84次)为主;五味以甘(129次)、苦(118次)、辛(117次)。
表4 381首治疗DPN方剂高频药物分布(频次≥73)
图5 四气、五味、归经雷达图
2.4.3 药物组合共现分析
对381首中药处方中的每一个处方的药物组合进行复杂网络的共现分析,生成知识图谱(见图6),以此反映每一位药物与其他药物相互之间的配伍关系,依据图谱中各节点的大小,可以直观看出最常使用的药物以及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可见,处于核心节点的药物有黄芪、鸡血藤、当归、白芍、川芎、桂枝、地龙、木瓜、赤芍、葛根、牛膝、威灵仙、三七、茯苓等。
方剂的疗效是通过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作用而显现的,提炼出各单味药物之间关联强度高的配伍组合,则提示该组药对可能为医师的常用经验方,以此掌握治疗DPN的主要组方配伍规律。将共现药物组合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排列前20位的见表5。由此得出,各医师治疗DPN最常见的药对配伍组合为:鸡血藤-黄芪、当归-黄芪、桂枝-黄芪、牛膝-黄芪、川芎-黄芪、丹参-黄芪、白芍-黄芪。
3 讨论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收录近30年中医药治疗DPN的文献数据,共涉及有效文献169篇,现代医家112位,涵盖DPN患者381例。381例DPN患者医案共涉及299种症状,中药处方共涉及中药282味,累计用药频次为5505次。
3.1 DPN的证素结果探讨
图6 中药共现分析图谱
表5 药物组合共现频次表
DPN的复杂性以及各医家临证经验的不同,使其中医辨证论治目前尚缺乏统一标准,所涉及病性、证素、证型繁多,造成了其规范化研究障碍。复杂网络的共现图谱分析显示,DPN以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刺痛、肢体发凉为主要症状,且多伴有乏力、失眠等症状。因子分析提取病位证素5个,分别是肝、肾、经络、脾、心;病性证素以气虚、血瘀、阴虚最为常见,亦有血虚、阳虚、痰、湿、热等。中医证型关联规则分析显示,11种组合中血瘀证的出现频次较高,且置信度较高,提示血瘀证广泛存在,证明血瘀是DPN最主要特点,王清任在《医林改错·痹症有瘀血说》便记载痹证与瘀血关系密切,“入于气管,痛必流走,入于血管,痛不移处”,可用活血化瘀的身痛逐瘀汤治疗。瘀阻经络证、气虚血瘀证多与其他证型共同出现,且以瘀阻经络——气阴两虚证为主要复合证型,这表明该病病性证素以血瘀、气虚、阴虚最为常见,气虚、阴虚、血瘀之间关系密切,与因子分析下的病性证素结果相一致。可见,DPN患者属阴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的较多,主要是消渴日久,燥热之邪易伤津耗气,且受到该病发病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医家对DPN病机的认识多属虚实夹杂之症,因消渴日久脏腑、气、血、阴、阳虚损而导致瘀、痰内生,以致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形成“痿”“痹”等症状[13]。
3.2 DPN的方药结果探讨
中药频次、性味归经雷达图显示,381例DPN医案中药处方共涉及中药282味,累计用药频次5505次。中药以温、寒为主,主要以温经通络、凉血滋阴为作用导向。且甘味、辛味、苦味所占比例较高,甘味药能滋养补虚,可扶助正气,补气滋阴;辛味药能散、能行,以行气行血,促进经络血液运行;苦味药具有燥热、泻火、存阴的特点,可治疗血热、阴虚内热之证。中药归经显示,作用肝经的药物最多,与肺、脾、肾的关系密切。肝为厥阴风木,黄元御在《四圣心源·消渴》篇有言:“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为表里。”消渴日久使得肝血亏虚、肝郁化火伤阴耗气,以致气阴两虚、痹阻经络,气血不能濡养四肢,阳气不能输布肢末,损伤肝肾,筋骨失养,以致出现肌肤麻木、疼痛等症状。故治疗DPN的药物应以肝经药物为主,有学者将其分为补肝活血、疏肝解郁、滋肾养肝三类,其中又以补养肝血为主[14]。
中药共现图谱分析显示,黄芪、鸡血藤、当归、白芍、川芎、桂枝、地龙、木瓜、赤芍、葛根、牛膝、威灵仙、三七等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核心药物,且与药物频次分析相吻合,其主要作用为补气养阴、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止痛。其中,黄芪的使用频次最高,381例处方中有282例处方使用该药,黄芪甘温,具有补气升阳、生津养血、行滞痛痹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多糖具有保护神经、降糖、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15]。其次是鸡血藤,可祛瘀血、生新血,主要功效为行血补血、舒筋活络止痛,是治疗DPN引起的痹痛、手足麻木的常用药,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系统、镇痛抗炎、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16]。排名第3位的是当归,可补血、活血化瘀止痛,现代研究发现,当归作用于神经系统时可以减轻缺氧时神经元的变性,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保护损伤神经及促进神经再生的重要作用[17]。排名第4-6位的是白芍、川芎、桂枝,白芍养血滋阴、柔肝止痛;川芎为“血中气药”,可行一身上下诸血;桂枝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可治疗风寒湿痹。
381首治疗DPN的临床处方中,运用共现分析方法,挖据出潜在最常见的药对配伍组合为:鸡血藤-黄芪、当归-黄芪、桂枝-黄芪、牛膝-黄芪、川芎-黄芪、丹参-黄芪、白芍-黄芪,证明该类组方为医师的常用经验药对,且多以黄芪为靶向。黄芪气血双补,与鸡血藤、当归、丹参配伍使用可气血双补、舒筋活血通络;牛膝、川芎活血行气、祛瘀止痛。从配伍组合来看,该类药对在治疗DPN主症以及兼症方面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本研究基于现代文献医案经验,结合现代统计、知识图谱等分析手段,从多维度分析中医诊治DPN的特色,能够避免时间、地域等主观因素,结果相对客观,涉及该病的核心症状、病性病位证素、中医证型、方药配伍等方面。可以得出DPN的核心症状为肢体“麻、痛、凉”,且伴有乏力、失眠等表现;病位主要在肝,与肾脾关系密切;病性以气虚、血瘀、阴虚最为常见,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本虚标实;最主要的辨证分型为瘀阻经络—气阴两虚。治疗上多选用补气养阴、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止痛一类的药物为主,且以鸡血藤-黄芪、当归-黄芪、桂枝-黄芪、牛膝-黄芪、川芎-黄芪、丹参-黄芪、白芍-黄芪为最常使用的药对。本研究方法科学有效,可为DPN的临床诊疗及中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