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对外新闻话语中的中国自我形象建构研究

2022-03-28周晓红

韶关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料库倡议语篇

周晓红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汕头 515044)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2015年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7年及2019年中国分别召开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21年召开了“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八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变为实践,从蓝图变为现实”[1],建设成果丰硕,其中最大的成果是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中国的合作吸引力、树立了一个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中国形象[1]。作为“一带一路”的倡导者,中国有责任有义务向世界,特别是向沿线国家宣传该倡议的核心精神[2]。“一带一路”的核心随着该倡议的建设与开展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从“携手推进建设”到“齐心开创共建”再到“共商共建共享”。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部分西方国家对该倡议的态度也正在转换,从一开始的质疑到现在的肯定,从观摩等待到积极回应[3]。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媒体对中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对外宣传阐释。那么,“一带一路”对外新闻语篇中媒体话语所建构的中国形象有哪些话语特征?中国媒体通过这些话语特征建构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形象?笔者结合语料库技术与话语分析,对“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新闻语篇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试图通过研究有效的话语范式,解锁国家形象的建构策略。

一、 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

信息技术用于语言研究已经是必然的趋势。语料库能够提供大量反映语言现象的真实语料并进行量化分析。语料库分析不仅能够展示一目了然的语言范式,还能够揭示语言型式所隐含的意思[4]。语料库与语言学的结合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的切入点与着眼点,而语料库驱动的话语研究视角是语料库语言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取向之一[5]106。“话语(discourse)”内涵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导致了其定义难以界定。语言学家关注句法结构,社会语言学家关注社会语境,心理语言学家关注语言理解,话语研究的不同方向强调了“结构”“语义”“语境”“社会属性”等方面[5]9-29。由于话语具有的现实力量,话语策略往往被权势者灵活地用来建构、操纵现实。可以说,话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一个作用应该是其社会属性。话语的社会属性常常以社会认知、话语建构、形象建构、身份认同、权势关系等概念被其他学者提及[5]28。因此,也可以将话语的社会属性称之为“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representation)”或者“话语建构(discursive construction)”。简而言之,话语分析依托于语言研究,但不局限于语言研究。正如许家金提出的“一定的话语根植于一定的社会语境,特定的话语也会塑造一定的社会现实”[5]29,话语分析不仅可以研究语境下的语言运用,还可以分析话语与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构建关系。本研究正是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建构研究,通过语料库软件对真实的语言材料(“一带一路”对外新闻语篇)进行统计分析,发掘语言的典型特征及规律,从而挖掘话语所暗含的意思及话语所建构的中国形象。

二、 “一带一路”对外新闻语篇的话语分析

(一)语料来源

本研究选取了China Daily(《中国日报》),Global Times(《环球时报》)和Sixth Tone(《第六声》)中“一带一路”的新闻语篇作为语料来源。笔者以“The Belt and Road”“One Belt One Road”“OBOR”“B&R”“Silk Road”(不区分大小写)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时间为2021年8月22日),并进行人工筛查,去除顺带提及而非专门讨论“一带一路”的文本,最后得到样本1 523篇,形成小型语料库OBOR,共有1 246 976个字符(words)和24 818个类符(word types)。同时,在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中以“belt and road”“one belt one road”“China”为关键词抽取较大语料库作为参照语料库,利用语料库软件Ant Conc3.4.4w,通过单字词频(word list)、N字语词频(clusters)、索引行(concordance hits)、搭配(collocates)等得到所需统计数据。

(二)词频

词频是词语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高频词是指其中出现次数比较多的词语[2]。语料库研究中,通过统计和分析高频词,可以注意到话语的显著特征,同时可以挖掘重复性的话语形式所暗含的意思。为了更客观地显示该语料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首先排除介词(如of、to)、代词(如this、that)、助动词(如has、is)等(下文的频数分析均以排除功能词的方法确定其高频词),排除与语料本身高度 相 关 的 主 题 词(如belt、road、initiative、China、Chinese、countries),排除新闻语篇中的常用词(如said),得到了前10个高频单字词,如表1所示。与以往的分析[2-3]一致,发展(development)、合作(cooperation)、经 济(economic)、贸 易(trade)这几个词在中国“一带一路”对外新闻话语中位居前列。中国媒体对这几个词语的突出强调,如实反映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心及特色。而global、international等词汇反映出该倡议的世界性。“一带一路”中经贸合作是基础,经济增长、全球化、新型合作是使命。这些词语的选择带有明确的目的,中国媒体报道通过这些高频词汇不断地呈现一个客观事实,即“一带一路”的目的在于促进世界贸易与全球化的发展,“和平、合作、共赢”一直都是该倡议的核心理念。

表1 “一带一路”自建语料库OBOR中前10个高频单字词

但是与以往的分析不一样,这一两年的媒体开始强调中国领导人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从3字语词频表结果可以看出,如表2,president Xi jinping在报道上出现的频率高居榜首。以Xi jinping为搜索词进行索引分析,发现搭配的动词主要是announce,say,chair,host,remark,deliver,point out,laud,underline(the significance),offer(a vision),share,call on,put forward,note,outline(vision)等。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态度。他特别重视“一带一路”,在国内外各个重要场合都提及这个倡议,并描绘“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共同富裕带来的愿景。2017年习近平与英国首相的对话中,强调了中英两国要深入发展战略对接,与新加坡总理的会面,强调了“一带一路”建设是两国合作的重点;与文莱领导人会谈,提出共建“一带一路”,要深化经贸合作;与阿拉伯、非洲、埃及等国家领导人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这一系列领导人活动的媒体报道都表现出中国领导人强大的领导能力、“一带一路”战略的正确性以及其他沿线国家积极响应的态度[6]。同样地,从表1及表2的高 频 词(cpc、communist party,party of China)可 以看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开始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扬。通过进一步的宣传与阐释,加强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是提升中国对外话语传播能力的重要任务,是树立中国良好形象的必然要求。中国媒体通过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与领导人真正为中国人民(Chinese people)、为全球社区(global community)的发展而奋斗(relentless efforts),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同时,由于这两年的疫情形势,“一带一路”报道中也多次提及pandemic跟covid这两个与疫情相关的主题词。中国媒体及时客观地报道能够引起全球共鸣的事件,传递了话题价值,如中欧合作(China-CEEC)的全面复苏;向各国提供医疗物资,开展医疗技术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帮助其他国家加强公共卫生防护;与其他国家进行疫情防控经验交流,并向一些国家捐赠、出口疫苗;通过开展“丝路电商”,促进贸易畅通等。这些报 道 通 过the covid pandemic 和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的高强度搭配及高频率重复,强调在疫情的冲击下,“一带一路”更加具有时代意义,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力举措。无论是推动经济发展,还是全球抗疫合作,中国媒体通过一系列报道与话题导向,塑造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应有担当,建构了一个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奋斗的中国形象。

(三)搭配

语料库中强调词语搭配的重要性。语料库中的搭配(collocates)是指一些习惯性相伴或者共现的词[4]。通过分析某些关键词汇的搭配,采用搭配强度值选择与节点词高度搭配的高频词可以表明文本意义,反映说话者的态度[7]。Baker提出的“搭配网络(collocational network)”可以勾勒话题框架,这种特定搭配的反复共现往往可以说明特定话语倾向或意象[7]。本研究选取高频词China为中心节点词,搭配跨距设定为“L5-R5”进行检索,通过频数分析确定其显著搭配词,再以其显著搭配词为节点词,确定二级搭配词,如表3所示。

表3 以China为中心节点词的搭配网络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6]。一个国家的政治状态、经济表现与外交水平都能建构一个国家的形象[8]。从China的搭配网络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共产党(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的领导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中国(China)的经济(economic)与贸易(trade)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外交事业(bilateral、diplomatic)顺利开展(establishment),效果显著,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Chinese people)正在和平崛起。媒体通过反复多次使用这些与China有高强度的搭配的词语,使之成为一个超强的固定搭配,直接建构了国家形象。同时,从表中显著搭配词中,还可以看到countries,relations,Europe,Asia这些词语。八年来,中国和沿线国家一起,在港口(fright)、铁 路(train,railway)、通 信(communications)等 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项目,如佩列沙茨大桥(Peljesac Bridge)、坦赞铁路(Tazara Railway),改善了他们的基建水平;与沿线国家的港口联通越发频繁,如中欧班列(China Railway Express),带动了贸易合作的发展。本研究通过观察以上检索词周围的共现词,发现一些高频的句型。多篇新闻语篇通过不断重复该倡议的首要目标(It aims to)是与亚洲、欧洲、非洲合作,共建基建与贸易网络(a trade and infrastructure network),促进合作国家的经济繁荣。中国媒体依靠“一带一路”话语标识,展现中国与沿线国家携手共建项目、同构未来的愿景,建构了一个与其他国家平起平坐、共同发展的“兄弟”形象,使中国形象真实可感。

(四)索引分析

索引分析是语料库分析的核心。就话语研究而言,必须回到上下文,对话语的意义建构进行解读[5]。索引分析可以显示文本中的语言范式,为节点词提供了语境信息。语篇及语境信息能够为搜索词所表达的语义提供更多可量化的客观依据。通过搜素词China的词频信息,展示搭配词new并展示该词的上下文,如图1所示。同时通过点击检索行,回溯到这些检索行的具体语篇。根据统计结果,分析这些显著语言型式的547条索引行,发现new虽然是属于中性含义的词,但是在这些新闻语篇中都被赋予了很大的褒义感情色彩,大部分表述都表述了中性或者积极的意义。从图1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媒体话语描述了中国正踏入新的舞台(embark on a new stage),新时代的外交(diplomacy in the new ear)、新时代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China-Russia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of coordination in a new era)、新 的 美 中 战 略(new American China strategy)、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新蓝图(new blueprint for China-CEEC)、新的合作项目(new cooperation)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中国对外新闻语篇以“一带一路”为桥梁,通过客观报道与分析,向其他国家呈现“一带一路”倡议的业绩,建构更加准确、全面的中国形象并在国际上进行传播。

图1 China跟new搭配的索引行

三、 话语特征与形象建构

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要更好地传播,应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设计和表达,增强话语的感染力,从而加强用话语自我建构形象的能力。中国媒体通过有规律、有技巧地采用一定的话语特征使得中国呈现出一定的媒介形象。话语建构就是什么人(who)在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方(where)如何做(how)做了什么事(what)以及为什么这样做(why)[5]。“一带一路”对外新闻话语通过5W1H的新闻要素,通过客观事实呈现中国为全球社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举措和实际行动,彰显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传播者决定了话语内容及载体,话语内容及载体从一定程度上又决定了话语权的传播效果。经济贸易的合作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福祉、全球抗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对外话语的要点。这些内容是全球人民关注的重点,可以更好地引起受众的共鸣。除了强调“说什么”,“一带一路”对外新闻话语还重点强调了“由谁说”。从以上分析看出,“一带一路”对外新闻话语不仅引用了中国领导人的话语,也通过其他合作国家的访谈及话语,如塞尔维亚议员扎尔科·奥布拉多维奇(Serbian legislator Zarko Obradovic)、俄中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地方合作理事会副主席阿尔乔姆·谢苗诺夫(Artyom Semyonov)、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Fernando Lugris)等,客观描述了“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贡献。其次,“一带一路”对外新闻话语通过把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象的故事,通过项目参与人讲故事的方式呈现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中铁大桥的孟加拉籍员工马哈迪通过拍摄帕德玛大桥(the Padma bridge)惠及当地居民的故事,展示了“一带一路”给孟加拉国带来的就业机会与美好生活。达舍尔甘地项目(Dasher Gandhi)员工马萌讲述了抗疫期间牛肉回锅肉带来的文化尊重与跨国友谊。中建的埃及籍员工哈南描述了与中国同事在共建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China-built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project)期间爱上的中国文化及美食。这些故事讲述了“一带一路”倡议给这些沿线国家带来的美好生活及梦想。最后,“一带一路”对外新闻话语通过不同切入点,从经济的繁荣发展、文化的自觉自信、社会的和谐幸福、国家的创新进取等不同侧面形象合力建构了一个全面的中国形象[8]。

四、结束语

除了国家实力、意识形态和语言文化等因素以外,对外话语的表述能够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话语体系能否在国际上进行有效传播并获得国际话语权[7]。媒体话语构建的媒介世界是人们认识、了解、判断外部事件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传播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要有效地向国际社会说明和展示自己,才能避免不实的报道所带来的负面和扭曲的形象。近八年来,“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是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建构国家形象的有益尝试[6]。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已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话语标识,这一结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官方媒体有意识地不断重复、固定搭配某些词汇及表述,将“一带一路”话语作为一个陈述整体,一种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一个国家形象自我建构的有力载体[7]。“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进一步树立了在政治上坚持平等协商,在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在合作上坚持创新进取,在文化上坚持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语料库倡议语篇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