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2022-03-28刘婵娟黄孝华樊新臧利敏曾艳宁周立

当代化工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分子产学研工科

*刘婵娟 黄孝华 樊新 臧利敏 曾艳宁 周立

(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西 541004)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进一步契合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主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提出,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四新”经济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新工科”是我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对应的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种重大战略选择,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相对于传统工科,“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及其实用性,着重在于对接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等,建设新的工程教育专业,以及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赋予它们新的内容,培养新型工程科技人才。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赋予了对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新工科”内涵特征,达成了建设与发展路径的“复旦共识”,形成了共研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指南、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新工科建设的愿景与行动的“天大行动”和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时代新机遇、聚焦国家新需求、谋划工程教育新发展的“北京指南”,并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努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广西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广西高校新工科建设论坛”在广西大学召开,广西34所高校代表参会,会议旨在以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布局为基准,围绕广西“14+10”战略,联合各成员高校共同学习、研讨新工科建设的理念、方法等,共同推进多样化、多层次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共同提高。作为广西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联盟发起高校之一,我校将与其它联盟成员高校一起致力于工程教育改革,把“新工科”建设提上日程,将有助于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有助于学校在区域经济发展、广西产业转型升级中进一步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1-5]。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提出,进一步强调和丰富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地方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强调产学研合作方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四新”工程科技人才,只有通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发挥产学研合作方的各自实践优势,从而培养出满足“新工科”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6-10]。

1.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加工及应用,特别是在塑料、橡胶、复合材料加工及应用等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检测、技术服务、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石油化工、建材、能源、电子、机械、环境、外贸、汽车等行业和部门从事生产、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也能在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有关材料及化学化工的教学、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工作。广西区内材料资源丰富,经济快速发展,学科交叉日益深化等对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尽管我国目前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改革,然而某些环节仍然存在许多弊端,特别是在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契机下,目前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还不能完全适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研考核制度及科研评价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庞杂、教学方式单一(灌输式、填鸭式、照本宣科),教师背景简单(无工程背景),导致学生食而不化,固劳而无用;

(2)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培养方案大多是以学科专业课程作为基础的知识传授体系,缺少工程知识背景及实际应用前景;

(3)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4)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和转化程度不高;

(5)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体制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能持续有效地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6)大学生科学研究模式单一方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创新培养机制。

为了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适应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有必要探索新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从而建立迎合“新工科”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和培养机制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同时,在实践环节,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工作者认识到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改革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措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旋律。

2.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改革和创新措施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于如上现有教学模式诸多弊端的分析,拟提出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地方高校属性和专业特点,构建基于学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整合的产学研创新协同育人平台和培养机制(图1),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理念、科研方法及科研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1 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流程图

(1)建立大学生培养基地,探索大学生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了进一步开展“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将充分利用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优势资源,完善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深化开展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推进产学研合作,以此探索双主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将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的主体,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毕业论文的设计指导,共同组织学生参加创新训练计划(课题研究、创新实验、科技竞赛、技能培训等),构建适合“新工科”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以“工程教育认证”和“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完善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新工科”建设标准要求,制定新兴工科专业质量标准,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进一步规范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评估等标准,用国际实质等效的标准体制和方案引导专业教学,不断持续改进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广西一流学科和本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平台,制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作为本专业的专业设置、建设和评估的基本遵循,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

(3)改进指导教师评聘制度,注重教师工程化背景。“新工科”建设需更加注重模式创新,完善多主体、多方位协同育人机制,突破传统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高校教师工程背景,对高校教师的产业经历提出更高要求,完善校企、校所双主体指导制度,学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技术和管理人员共同担任大学生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本身特点量身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同承担学生的培养任务,参加学生的授课、学术研讨和课题难点问题分析,在多方面、多角度和多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改革和完善学生导师体系,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学生在完善理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从事科学研究,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创新教育对学生导师提出更高要求,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通过导师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健全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保障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新工科建设指南”明确强调注重人才质量培养,健全和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通过指导老师遴选和考核制度,科学制订绩效考核指标或任期目标,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与任务。加强学生培养过程化管理,完善学生培养的监控与反馈机制,通过考查实践课程教学、阶段性考试、创新能力考核等培养环节,动态监控学生的培养质量,建立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互动的创新人才培养运管机制和管理体系。

(6)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构建多元过程性综合评学体系。新工科研究开展的“新质量”表明,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新质量,需开展多维度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传统简单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学生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基础性理论考查,更要重视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核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或采用非考评学等考核方式,通过汇报专题报告、撰写学术论文、申请或授权专利以及参与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通过构建多元过程性综合评学体系,加强“学习过程控制”,鼓励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监督机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

3.总结

通过构建适应于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和培养机制,整合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优势资源,完善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建设教育、培训、研发于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协同应用创新能力,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推广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协同创新型培养机制,为地方高校教育教学发展和质量提高提供借鉴,同时对国内同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示范作用,为“新工科”建设和发展也起到一定的多方位探索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高分子产学研工科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悬浮聚合法制备窄尺寸分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分子微球
高分子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取得进展
精细高分子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