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指数构建
2022-03-28马永红王华夏刘润泽
马永红, 王华夏, 刘润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 北京 100083)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决定开始在少数高校试行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1]。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工商管理硕士培养院校已经从1991年首批试点的9所扩大至2021年 的272所。中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以贴近企业实际为特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思路,着力提升工商管理硕士的教育水平[2]。
工商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学位硕士,在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和实践性环节等方面都与学术学位硕士存在很大差异。显然,结合工商管理硕士自身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十分重要。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是一个以科学质量观为指导、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服务利益相关者需求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结果[3]。因此,笔者选取2019年“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体验“调研中17所 高校工商管理硕士的数据,尝试构建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指数(MBAEQI)。
一、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文献回顾
《教育大辞典》把“教育质量”一词解释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主要受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的合理程度影响。同时,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质量”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5]。工商管理硕士教育除了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包括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管理能力,以提升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6]。
工商管理硕士项目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从此国外就开始了对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研究。工商管理硕士的三大国际知名认证机构——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欧洲质量改进体系(EQUIS)和国际MBA协会(AMBA),有效地发挥了对教育质量的外部保障作用。AACSB有研究发现,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生认为有效沟通的能力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项技能,但很多项目注重培养分析技能,而对“软”技能,如有效沟通、人际关系、跨文化敏感性、全球视野和道德标准等关注较少[7]。 Hallinger和Lu通过对多所学校工商管理硕士项目的梳理,认为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目标包括但不限于培养学生的9 种 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等[8]。Hussey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接受过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学生,其团队建设能力、与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工作的能力以及分配任务的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9]。
在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积极倡导下,中国于2012年启动了国内第一个专业学位教育认证——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CAMEA),旨在推动中国工商管理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工商管理教育体系,并将持续发展完善。目前,中国学者对于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的研究较少侧重国内认证方面,多是结合某教学单位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案例的整体介绍和经验总结、工商管理硕士项目的国际认证以及国内外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实践的特点等进行比较。张千帆和曹翠翠认为,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务实性、综合性、职业性和国际性等特点,具体体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职业能力与素养、社会责任感与职业品德以及全球化视野等[10]。汪晓霞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AACSB认证的经历为例,总结国际认证对光华管理学院办学理念更新以及持续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的促进作用,并结合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为中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的提升提出建议[11]。王淑娟和胡芬指出,大连理工大学在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积极探索,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对学员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胜任力的提升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12]。贺克斌和冯柳青通过对北京地区三类院校工商管理硕士培养目标、课程系统、培养方式、质量保障和资源支撑五个要素的考察,指出不同层次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针对个性改进和优化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模式之时,都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创新精神[13]。马永红和张乐通过对全国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的调研发现,改革成效主要体现为师资水平得到提高、课程设置体现需求导向、案例教学和国际化办学成为共识以及部分高校项目和案例研究品牌获得国际认可等[14]。欧丽慧等以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通过构建多层次、进阶式的多元教学情境,来探索职业能力培养的新途径[15]。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无论是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方面,还是在教学过程和实践过程方面,都注重对学生管理胜任力的培养。笔者拟结合工商管理硕士自身特点,突出学生管理能力发展状况,以过程管理理论为基础,构建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指数。
二、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指数概述
(一)指数内涵
指数研究最早起源于18世纪欧洲的物价波动,后来逐渐扩展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指数是一种评价方式,对不同领域指数构建和应用的探索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进步,如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测度人类发展水平和评估各国社会进步程度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以及衡量一国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全球竞争力指数(GCI)等。在教育领域,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发的人类发展指数的分指数教育指数(EI)和全纳教育发展指数(EDI)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从统计学角度出发,广义的指数是指任何两个数值之比所形成的相对数;狭义的指数则是反映某一复杂社会现象而产生的两组有关联的数值之比形成的相对数值。由于某事物所反映的状况不便直接对比,因此需要通过各种计算方法将事物内部各要素进行汇总整合和对比以反映其综合状况。中国学者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的前期探索阶段,主要通过计算平均值得出结果。经过改进和调整后,还尝试了加权合成总指数的方法。总之,指数是指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数量总和差异程度进行计算,从而以数值的形式反映复杂现象的总体状况[16]。
(二)指数构建原则
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旨在通过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反映、动态监测以及及时预警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发展水平的变化。
因此,构建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指数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导向性。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指数的构建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引导中国研究生教育专注质量和突出贡献,实现内涵式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第二,简洁性。应选取能够有效刻画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状况和核心要素的关键评价指标,形成简洁高效的评价体系。第三,相对性。指数是一个具有潜在比较意义的相对数值或比例值,反映的是一组变量的相对变化,在构建中应建立相对常模,以避免由于数据间的量纲差异导致变量对比的不便性[17]。第四,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发展观是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指数建立的出发点,在该指数建立的过程中,具体指标确定和指标权重赋值等方面都需要重视科学论证。第五,及时性。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指数的计算应使用较新的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从而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指数构建维度
过程管理理论认为,过程的任务在于把输入转化为输出,并获得增值[18]。学生增值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学校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在就读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技能等方面的增长,从而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并提升其社会价值。笔者拟从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投入度、教育产出度和教育增值度等维度来评价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教育投入度是指工商管理硕士投入值是否高于特定常模;教育产出度是指工商管理硕士产出值是否高于特定常模;教育增值度则是指教育产出度与教育投入度的差值。此外,工商管理硕士课程通常要求学生在入学前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即要求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据此,笔者提出管理能力增值度的概念,目的是衡量工商管理硕士经过教育培训后毕业时与入学前相比管理能力的增长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I为教育投入指数;I$为特定常模;O为教育产出指数;O$为特定常模;I-O为教育增值度;O2-O2$为管理能力增值度。
表1 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评价维度
三、指数构建与测算
(一)样本说明
笔者以2019年在北京、上海、福建、山西、陕西、四川、江苏、浙江、广东和重庆等14个省(市)进行的“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体验”调研数据为支撑,收回工商管理硕士问卷714份,剔除样本量不具有代表性(样本量不足10份)的数据后,得到来自17所 高校的有效问卷604份。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问卷124份, 在有效问卷中占比约为20.5%;“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不含“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问卷215份,在有效问卷中占比约为35.6%; 其他高校问卷265份,在有效问卷中占比约为43.9%。
(二)具体指标选取
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应是面向社会实际应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的教育。因而,需要从外部质量和内部质量两方面对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外部质量主要是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和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内部质量主要是指研究生的学术和学业成就[19]。基于此,笔者拟从教学过程指数、实践过程指数、毕业成果指数、管理能力增值指数、就业质量指数和总体满意度指数6个方面构建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指数。其中,管理能力增值指数中的管理能力是笔者在参考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特点,选取的8个具体指标:知识迁移能力、职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领导力和国际视野。指标选取情况及详细说明如表2所示。
表2 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指数(MBAEQI)
(三)指数计算
笔者采用工商管理硕士各指标的原始值和标准化后的相对值进行指数计算。工商管理硕士指标的原始值是指调研收集的各项指标数据。I1-1,I1-2,I1-3,I2-3,I2-4,O1,O3-1,O3-2,O3-3,O3-4和O411项指标采用百分比计算后转化为数值。
工商管理硕士各指标相对值是将各高校的原始指标经过标准化处理,并以调研收集的工商管理硕士总体对应指标平均值作为常模,得出的各高校对应数据。标准化公式为
(1)
式中:Ii-j和Oi-j分别为各高校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投入、教育产出的原始值;ΔIi-j和ΔOi-j分别为标准化后各高校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投入、教育产出的相对值;I$和O$分别为调研的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投入、教育产出的平均值(常模),i和j为指标编码。通过已确定的工商管理硕士各指标的原始值,以全国工商管理硕士平均值为常模,计算上述各项指标标准化后的相对值,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 17所工商管理硕士高校教育投入各指标原始值(相对值)
表4 17所工商管理硕士高校教育产出各指标原始值(相对值)
由上述各项教育投入指标ΔIi-j和教育产出指标ΔOi-j通过计算平均数,计算出17所高校相对应的各二级 指数。其中:教学过程指数(I1)P高校(148.0)最高;实践过程指数(I2)M高校(159.3)最高;毕业成果指数(O1)N高校(125.0)最高;管理能力增值指数(O2)L高校(156.2)最高;就业质量指数(O3)D高校(131.4)最高;总体满意度指数(O4)L高校、N高校、O高校和P高校(111.1)最高。基于以上各二级指数,计算出各高校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投入指数(I)和教育产出指数(O),O和I的差值表示工商管理硕士的教育增值(O-I)。按照教育投入指数和教育产出指数2∶8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到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指数(MBAEQI)为
MBAEQI=20%(I1+I2+…+Ii)/i+80%(O1+O2+…+Oi)/ii= {1,2,…,4}
(2)
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17所工商管理硕士高校各级指数测量结果
四、指数结果与评价
在教育投入指数方面,17所高校中教育投入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高校有9所:A,B,G,L,M,N,O,P和Q,表明这些高校在工商管理硕士培养过程中投入充分;在教育产出指数方面,17所高校中教育产出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高校有11所:A,B,C,D,G,I,J,L,N,P和Q,说明这些高校工商管理硕士培养结果产出充分。
将各高校教育投入指数、教育产出指数、管理能力增值指数和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指数分别与常模(100.0)做差,得到各高校教育投入质量、产出质量、管理能力增值度和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将教育产出指数与教育投入指数做差,得到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增值度。由此,形成各高校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状况分析图,如图1所示。这五项数据在正方向上越突出说明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越好,反之越差,五项数据具有表征上的一致性。
图1 各高校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状况分析
综合教育投入指数和教育产出指数,得到教育产出指数高于教育投入指数的高校有7所:B,C,D,H,I,J和K,反映出这些高校实现了较高质量的教育增值,即在较少的教育资源投入下获得了较大的教育产出成果。但H和K这两所高校的教育投入指数和教育产出指数都在负方向上,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提升教育产出水平来提高此类高校工商管理硕士的整体教育质量。相反,A,E,F,G,L,M,N,O,P和Q等高校没有实现教育增值,教育产出指数低于教育投入指数,说明这些高校的教育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其中,M和O这两所高校的教育投入水平高于常模,而教育产出质量却低于常模,可见,相比一味地增加投入,此类高校更需要思考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教育结果。A,G,L,N,P和Q等高校的教育投入指数和教育产出指数虽然都高于常模,但教育增值均在0水平线以下,显然努力优化工商管理硕士产出质量更为重要。E和F这两所高校的教育投入指数和教育产出指数都在负方向上突出,说明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的不充分是影响这两所高校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因此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两方面都需要改进。
管理能力增值度反映了不同高校工商管理硕士管理能力的提升状况,其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高校有9所:A(35.4),B(12.9),C(5.6),D(29.4),G(0.9),I(12.0),L(56.2),P(37.3)和Q(19.1)。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总指数代表各个高校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的整体状况,其中高于常模的高校有:A(16.58),B(9.18),D(14.08),G(13.16),I(5.06), L(27.7),M(3.8),N(14.7),P(22.56)和Q(11.88)。不难看出,B,D和I这3所高校的工商管理硕士整体教育质量达到了较高水平,而且实现了管理能力的增值和教育质量的增值。然而也有高校进行了较多的教育投入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教育质量提升,如M高校的教育投入指数(I=147.0)明显高于常模,但教育产出指数(O=93.0)和管理能力增值指数(O2=73.2)均低于常模,导致教育产出质量、教育增值度和管理能力增值度三项指标均为负,再按照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2∶8的比例代入公式计算得到M高校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指数(MBAEQI=103.8)只略高于常模,说明M高校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低,需要重点思考如何提高教育增值。
五、结论与建议
笔者结合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以过程管理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指数和指标体系。基于2019年进行的“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体验”调研数据,检验了构建的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指数。该指数通过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两大维度以及教学过程、实践过程、毕业成果、管理能力增值、就业质量和总体满意度6个二级指标反映了不同高校工商管理硕士的教育状况、存在的差异和主要问题研究表明,该指数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适用于测度高校、地域之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能力增值指数。该指数最能体现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特色,对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的提高会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因此在工商管理硕士培养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知识迁移能力、职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领导力和国际视野等的提升。
笔者在指数构建过程中过于强调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产出质量,如更多关注影响教育产出的指标。对不同高校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总指数的计算采用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2∶8的加权方法,过于突出教育产出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不同高校、不同区域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各具特色,采用完全统一的指标体系和权重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质量评价不一定准确,还需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可以结合各高校的培养特色和培养优势设计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还可以尝试采用5∶5的权重计算,同时强调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当然,这也是笔者研究的局限性所在,还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