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需求视角下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行为研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框架
2022-03-28黄河啸张西华李宝值章伟江朱奇彪
黄河啸,张西华,卓 妮,李宝值,章伟江,朱奇彪,*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合作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人才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为提升农民的专业素养,“十三五”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2019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正式提出“高素质农民”的概念,要“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扎实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被提到了新高度。
“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500万人,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农民参与培训的内生动力不足,参训积极性与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动态识别和把握高素质农民的培训行为是更好地开展农民培训、提升农民专业素养的关键。
2018年,浙江省创建我国首家农艺师学院——浙江农艺师学院,引入MBA高级研修班办学理念,针对农业领军人才、现代职业农民、农创客开展学制2年的长期培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浙江农艺师学院已经成为浙江省高素质农民培育路径探索的先行者。与此同时,浙江农艺师学院还承办了浙江省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等短期培训项目,在高素质农民培训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基于此,本文特以浙江农艺师学院2020年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项目为依托,开展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社会资本需求视角下农民参加培训的行为意向对其实际行为的影响,以期挖掘激励农民参与培训的内生动力,为进一步推动农民培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1 文献综述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正式提出。此后,学者们又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Portes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体在社会网络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强调网络成员彼此关系的重要性;Nan强调社会资本是个体嵌入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并通过与社会网络有意识地互动来获取资源。美国社会学家Granovetter提出强弱关系理论,认为与家人、亲戚、密切的朋友等强关系相比,弱关系具有更多的异质性资源,反而对个体的资源获取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许多以农民为对象的研究都关注到了社会资本的作用,例如:社会资本对农户采纳新技术的意愿和行为决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民个人的社会网络差异会影响其参与培训的学习成效;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中强关系的职业、弱关系的联系密切度会影响农户的创业行为;以社会资本为促进要素的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格局可有效促进农村减贫;关系网络、人际交往、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等渠道,可使农户的收入显著增长。可见,社会资本在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目前,已有部分高素质农民认识到社会资本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积累社会资本的需求。
国外关于农民培育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Schultz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培训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基于此,发达国家对农民培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民采纳新技术、掌握新本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例如:Nakano等对比了接受和未接受培训的农民在新技术采纳上的差异,发现农民职业培训能有效实现新技术的传播和生产力的提高;Ledo等测量了奶农在培训前、后的挤奶行为规范程度和卫生控制程度,发现农民职业培训能有效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目前,学界认定的高素质农民主要包括产业扶贫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经营者、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和专业种养加能手等。区别于“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更尊重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目前,虽然已有大量文献围绕政府、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田间学校等多元平台对高素质农民的培育路径进行探索,但涉及农民培训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现有研究多从农户个体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认知水平等)、家庭生产经营特征、培训经历、政策认知等视角探讨影响农民参与意愿的因素,鲜有文献从社会资本需求的视角应用实证分析来探讨农民的参与行为。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个体行为关系的著名理论。Ajzen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引入知觉行为作为控制因素,认为个体行为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通过对以上3个因素的预判,可对个体行为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研究表明,计划行为理论可用来探讨农民参与培训的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农民的行为信念、规范信念、控制信念所形成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会对其行为意向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其实际行为。本文结合计划行为理论,选定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作为自变量,从高素质农民社会资本需求的视角设计相关题项,得到对应的观察变量,重点探究培训平台提供的社会资本对农民参与相关培训的行为意向及其实际行为的影响。
行为态度是指个人对某项特定行为所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农民对培训的主观看法会影响其行为意向与实际行为,如果农民认为参与培训能获得所需要的社会资本,那么其参与培训的行为意向会显著提高,并会发生参加培训的实际行为。基于此,提出假设H1:基于社会资本需求的行为态度对高素质农民参与培训的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对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如果农民看到行业内领先的同行都积极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训并在很多方面得到提升,且对培训给予高度评价,这种示范性规范会使农民感受到需“挤入”该社会关系网络的压力,从而有效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基于此,提出假设H2:基于社会资本需求的主观规范对高素质农民参与培训的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完成预期目标的主观判断与信念。如果农民对自己通过培训来获取知识、积累社会资本和提高收入的预期目标有信心,其参与培训的行为意向会受到促进。基于此,提出假设H3:基于社会资本需求的知觉行为控制对高素质农民参与培训的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行为意向将态度与行为倾向相融合来体现实际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客观地反映了高素质农民参与培训的倾向。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个体的行为意向是产生实际行为的前提,是引导发生某种行为的表达;因此,行为意向越强烈,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基于此,提出假设H4:行为意向对高素质农民参与培训的实际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3 数据来源与测量工具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20年7—12月对浙江农艺师学院的在职研修生和参加短期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学员进行的电子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798份,剔除数据缺失的无效问卷38份,得到有效问卷76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4%。有效样本中,大部分为男性高素质农民,占比达73.03%(表1);年龄上以31~40岁和41~50岁的为主,占比分别为30.39%和37.50%;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占比超过一半,为50.13%,符合现阶段高素质农民的时代特征。
表1 样本描述Table 1 Summary of samples
3.2 测量工具
在设计问卷量表前,先采用访谈法进行预调研。访谈问题主要包括:“您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您参加培训最关注的因素是什么?”“您对农民培训有何反馈和建议?”等。在访谈调研的基础上,借鉴黄茂勇、Heffernan、杨月坤等的量表,对问卷各测量题项进行适当改编与拓展,确定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实际行为5个潜变量和相应的17个观察变量(表2)。
表2 变量含义Table 2 Variables and according meanings
续表2 Continued Table 2
结构方程模型(SEM)可以将影响因素分析与路径分析相结合,具体分析潜变量与潜变量、潜变量与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SEM研究社会资本需求视角下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所有数据在SPSS 22.0和AMOS 21.0软件平台上进行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采用Cronbach α系数衡量研究量表各构念和整体量表的信度,采用因子载荷和平均提取方差(AVE)来检验研究构念的收敛信度。信效度分析结果(表3)显示,所有研究构念的Cronbach α系数均大于0.6,组合信度(CR)均大于0.7,说明本研究构念具有较好的信度;所有构念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4,AVE值均大于0.5,且KMO值均大于0.6,说明数据的收敛效度和结构效度均较好。
表3 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Table 3 Test results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另外,所有构念观察变量的因子载荷均高于其他构念的因子载荷,且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各因子AVE值的算数平方根均高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说明本研究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对5个变量的测量项进行分析,利用总方差分解法提取5个因子,提取到大于1的5个特征值分别为1.688、3.043、1.576、1.677、2.665,其方差占比分别为9.927%、17.903%、9.273%、9.867%、15.674%,总方差达到62.644%,大于50%,说明所提取的因子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4.2 假设检验
基于信效度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对研究假设进行参数估计(表4)。
表4 测量关系估计结果Table 4 Estimation results of measurement model
基于社会资本需求的行为态度对高素质农民参与培训的行为意向在1%水平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1由此得到验证。在行为态度的4个观察变量中,Q12(参与培训可以使我结识一批同行朋友)和Q14(选择有影响力的培训平台可以促进我积累社会资本)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分别为0.731和0.710。这说明,高素质农民参与培训的主要目的是积累社会资本,当他感受到具有影响力的培训基地可助其积累社会资本、加强与同行的交流时,其参与培训的行为意向会更强烈。
基于社会资本需求的主观规范对高素质农民参与培训的行为意向在10%水平上无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假设H2未得到验证。这可能是因为:一是高素质农民创业的压力主要来源于惠农扶持政策不足、创业成本过高等外部因素,同行借由培训得到提升对其产生的压力相对较小,可能还不足以影响其参与培训的行为意向;二是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农民在农忙时节通常极其忙碌,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即便同行参与了培训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也可能因实际生产中的时间安排等问题而难以使其产生参与培训的行为意向。
基于社会资本需求的知觉行为控制对高素质农民参与培训的行为意向在10%水平上无显著影响,由此假设H3未得到验证。这可能是因为:一是农业收入会受到生产、气候、市场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农民自身难以衡量培训在促进收入提高上的作用;二是高素质农民参与培训的行为很可能会受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即便高素质农民对自身的文化知识获取能力和社交能力很有信心,也可能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参加培训。
行为意向对高素质农民参与培训的实际行为在1%水平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4由此得到验证。也就是说,当高素质农民认为培训平台有助于自身积累社会资本时,会产生强烈的参与培训的行为意向,从而进一步影响其参加培训的频率,并激发其参加省级及以上平台的培训或长期培训的实际行为。综上,在参与培训这件事情上,从行为意向转化为实际行为,是高素质农民基于社会资本需求的复杂心理活动的结果。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本研究显示,基于社会资本需求的高素质农民参与培训的行为意图对其实际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表现为想结识同行朋友或利用有影响力的培训平台促进自身社会资本积累的高素质农民更倾向于多次参加培训、参加省级及以上平台的培训和参加长期培训。
(1)结识同行朋友的需求正向影响高素质农民参与培训的行为意向。想要获取社会资本是高素质农民参与培训的重要原因,培训机构通过搭建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为高素质农民提供了高水平的行业场域。其中,基于师生、同学关系形成的信任基础使彼此具有更强的互惠合作倾向,可有力地增强高素质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
(2)高素质农民对培训基地影响力的重视程度正向影响其参与培训的行为意向。具有社会资本需求的高素质农民普遍认为,更有影响力的培训基地(平台)可以提供更优质、更完善的训后跟踪服务,更有助于其社会资本的积累,因而他们更倾向于参加省级及以上平台的培训。
(3)高素质农民参加培训的行为意向正向影响其实际行为。具有更强烈的社会资本需求的高素质农民更倾向于多次参加培训、参加省级及以上平台培训和接受长期培训,他们更善于主动通过高频率或长期的培训机会挖掘各方资源,利用高能级培训平台搭建的桥梁自主拓展社会关系网络,从而取得社会资本带来的正面效应。
5.2 启示
(1)针对高素质农民开展的培训要聚焦其实际需求,着力搭建交流平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应始终本着“办农民满意的培训”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交流平台搭建等方面充分考虑高素质农民结识同行朋友的实际需求,以效果为导向完善教学制度与资源。要将“台上讲得好、台下技术好”的农业创业领军人才、农业技术能手等行业“土专家”纳入师资库,为农民搭建可深入合作的导师资源平台、同学合作平台,通过举办农业技术分享、创业案例沙龙、现场参观考察、优质农产品擂台赛等特色活动,建立深入交流学习的长效机制。
(2)针对高素质农民开展的培训要强化跟踪服务,打造培育品牌。培训机构不应仅局限于培训期间的课堂短期服务,还要重视提供高质量的训后跟踪服务,着力构建“训前精心设计+训中精密组织+训后精准服务”的一条龙培育机制,打造极具吸引力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品牌,扩大其社会影响力。要充分协调整合各类资源,建立教育培训、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经营服务、创业支持一体化的全程跟踪服务机制,搭建全产业链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深入满足高素质农民的社会资本需求。
(3)针对高素质农民开展的培训要找准培育对象,优化培训项目。培训机构应构建合理的学员报名与筛选机制,分类分层分阶段培训,对具有社会资本需求的高素质农民实施精准培育,并设置多样化、具有吸引力的常态化培训项目和长期培育项目,使高素质农民得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获取社会资本带来的正面效应,从而提高培训资源的利用效率。
(4)针对高素质农民开展的培训应突破时空限制,活化培训形式。培训机构应关注高素质农民培训的特殊性,即存在部分高素质农民有培训需求但受限于时空条件而无法参加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增加线上远程教育、“走下去”现场指导、师徒结对帮培等形式,从而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可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