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拟声词浅析

2022-03-28欧阳王娴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拟声词类别诗经

欧阳王娴

【摘 要】《诗经》中有大量的拟声词,通过对《诗经》中所描述的各种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活动的拟声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先民们对拟声词的特殊关注和对各种声音现象的高度重视。这些拟声词也有利于构造诗歌的动态画面,塑造诗歌意境,更好地突出诗中人物的心情。

【关键词】《诗经》;拟声词;类别;修辞功用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02(2022)01-0081-03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文化价值。《诗经》虽仅305篇,但其词汇十分丰富,多达3400多个,名词约2000个,形容词700多个,动词数百个。值得注意的是《诗经》中散布着大量的拟声词。所谓拟声词指的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据笔者统计,305篇《诗经》中共有86篇涉及各类拟声词,占总数的7/25。其中《风》共160篇,涉及拟声词的共41篇,占比约1/4。《雅》共105篇,使用拟声词的共37篇,占比约7/20。《颂》共40篇,有关拟声词的运用共8篇,占比1/5。可见《诗经》中拟声词运用之广,地位之重。

一、《诗经》拟声词类别

《诗经》中的拟声词根据表达的对象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鸟虫禽兽之声、二是自然之声、三是器物之声、四是人类之声。

(一)鸟虫禽兽之声

《诗经》中出现最多的拟声词,就是模拟各种鸟虫禽兽的鸣叫声。这种拟声词的描写一共有29处。其中描写鸟鸣声的有14处、虫鸣声5处、鸡鸣声4处、形容鸟振翅的声音4处、鹿鸣声1处、马鸣声1处。《诗经》中直接以动物及其鸣叫声为题目的就有《关睢》《鹿鸣》等19篇。其中对各种鸟的鸣唱声描述得最多,包括伯劳、鹡鴒、鹤、鹳鸟、斑鸠、野鸡、鸿雁、鸨鸟、鱼鹰、黄莺、燕子以及传说中的凤凰等。

大量描述鸟鸣声的拟声词在《诗经》中被创造并使用,例如《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中的“关关”就是鸟鸣声,我们好像可以听到一只雌鸟在鸣“关关”,紧接着又一雄鸟和鸣“关关”,雌雄和鸣,水间嬉戏,创造出一种快乐幸福的意境。

不仅有鸟唱,还有各种虫鸣。如《螽斯》中的“螽斯羽,薨薨兮。”又如《鸡鸣》中的“苍蝇之声,出飞薨薨。”薨薨,指昆虫群飞的声响。其他动物如鸡、鹿、狗、马等发出的声音在《诗经》中也有描述。《鹿鸣》一诗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岑”。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呦呦”的鹿鸣给人以舒缓安详的感觉,鹿呦呦而鸣,呼朋引伴,邀请群鹿共食艾蒿,构成了一幅自然万物和谐的图画。

(二)自然之声

除了禽兽鸟虫之声外,诸多自然的声音,风声、雷声、水流声等在《诗经》中也多有涉及。此类拟声词描写共有11处,包括2处模拟的雷声、5处模拟的风声、1处模拟的水流声以及1处模拟的撒网入水声和2处模拟的风吹树叶声。《殷其靁》《溱洧》等9篇甚至直接以声源为题。

在《匪风》一诗中,“匪风发兮,匪车偈兮”,用“发”模拟风的声音。大风刮得发发响,车子跑得像飞起来了一样。《殷其靁》首句“殷其靁,在南山之阳”,“殷”,指雷声。雷声在南山的向阳峰的方向轰隆隆地响个不停。

水流聲在《诗经》中也有涉及,《泉水》一诗写道:“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毛诗正义》中的注释:“泉水始出毖然流也。”“毖”这一拟声词让泉水迸出时的情形跃然纸上,声形并茂。

(三)器物之声

除了描述自然界的相关声响外,《诗经》的作者还把关注点放在了各类器物发出的声音上。此类拟声词描写共出现38处。描写鼓声的有9处、车行声7处、铃声10处、钟声3处、多种乐器和鸣声3处、佩玉声4处、竹管声1处、击缶声1处。

《诗经》中描写了众多音乐声,钟鼓声又是音乐声中提及最多的。如《宛丘》一诗,“坎其击鼓,宛丘之下”“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据《毛诗正义》注释:“坎坎,击鼓声。”描绘以巫为职业的巫女舞鼓、打鼓、击缶的画面,其中拟声词“坎”字突出了跳舞的画面感,身临其境之感尤显。

除了鼓声之外,车行声与铃声也多次出现。如《采芑》一诗,“约軧错衡,八鸾玱玱”中通过“玱玱”的铃声,勾画出了鸾铃撞击,声声作响的动态画面。据《毛诗正义》注释:玱玱声也。有玱葱珩,指的是挂玉、佩玉声。“伐鼓渊渊,振旅阗阗”中运用“渊渊”“阗阗”等拟声词,展现出王师气势恢宏,击鼓声、鸣金收兵的锵锵之声连绵不绝的画面。“戎车啴啴,啴啴焞焞”中通过“啴啴”之声刻画出王师之盛,战车滚滚而来犹如雷声隆隆作响,同时与鸾铃撞击声、击鼓的咚咚声相应和,描绘出王师训练有素,军容盛大的场面。

(四)人物之声

《诗经》中尚有大量篇幅,描写了人物动作发出的声音。在《诗经》中与人物类有关的拟声词共15处。其中,人的始发之声提到两处:喤喤,形容哭声,薨薨,形容人群吵闹的声音。而与人有关的动作的拟声词提到13处,包括表示收割庄稼、捣土、淘米、削土、筑板、凿冰、盛土、伐木、砍树、剥木皮等声音。

《诗经》中人物之声与当时的农业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结合。《诗经》中有数处提及到伐木的声。如《伐檀》一诗,“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坎坎”模拟伐木的声音,不间断的“坎坎”声暗示着伐木者的工作也是不间断没有停歇的,不仅体现了伐木者愤怒的心情,也表现了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可耻。对于农事声音的描写在《诗经》中也有涉及,如《良耜》一诗,“获之挃挃,积之栗栗”。挃挃,形容收获作物时发出的声音。吟诵诗句时仿佛听到了农人们挥舞农具收割作物发出嚓嚓的声音。

总之,《诗经》中拟声词所涉及的范围甚广,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先民对生活中声音的重视。

二、《诗经》拟声词修辞功用

对于《诗经》中的拟声词,夏传才等学者已有简单论及,但对于《诗经》中拟声词的修辞功用,少有言及者,实有再探讨之必要。

所谓修辞,“就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修辞手法很多,“拟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表达功能,“使语言具体、形象,给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就《诗经》而言,数量众多的拟声词大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语言美感和艺术表现力。

(一)以声写动作,展现动态美

不平则鸣,无风不浪。声音并非凭空而生,往往产生于某些动作。正因为声音与动作相辅相依,故作家在拟声的同时往往摹形、绘态,从而实现以声、动结合,表现出强烈的动态美。《诗经》中此类例子颇多。例如:《大雅·绵》:“捄之耎耎,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捄,铲土。耎耎,铲土声也。度,投土填板。薨薨,填土声。登登,捣土声,冯冯,削土声。把铲出的土噌噌地投掷进筐中,填土时发出轰隆隆的响声。为了盖好坚固的房屋,登登的捣土声此起彼伏。除此之外,还要把墙面削平,发出砰砰的削土声。数百堵土墙同时动工,一时间我们分不清是鼓声还是劳作时鼓舞人心的号子声。诗中以声音来烘托运用,工地上热烈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通过连用拟声词,逐句递进,生动地描绘出筑墙的四个重要步骤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场面宏大。后两句做出总结,高墙平地而起,一阵阵号子的声浪高过擂鼓之声,让读者如见筑墙之盛景,如闻劳作号子及擂鼓之声。又如:《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丁丁,刀斧砍树声。嘤嘤,鸟鸣声。“伐木许许,酾酒有藇。”许许,伐木时共同用力的呼声,类似今天的劳动号子。朱熹:“许许,众人共力之声。《淮南子》曰:举大木者,呼邪许。盖举重劝力之歌也。”“坎坎鼓我,蹲蹲舞我。”坎坎,击鼓声。砍伐树木的声音铮铮响起,树林里的小鸟嘤嘤地歌唱。砍树工作忙碌的进行,配合着一声声嘿呦嘿呦的号子声。筛出的美酒散发着醉人的香氣。友人应着咚咚的鼓声翩翩起舞,无论是砍树的声音还是击鼓声,都富有节奏感。砍树的声音、劳动发出的号子声再加上友人敲鼓的声音,配合着林间小鸟的歌唱,构造出一幅极具动态美的和谐画面。

可见《诗经》中拟声词的运用有利于构造动态画面,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仿佛入其境,形成艺术上的“通感”。拟声词的运用,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描述声音,还能以声音衬托出诗歌中的动态画面。

(二)以声写景,突出心情

《诗经》中大量拟声词的运用,为景物描写加入声音的元素,增加立体感,让画面更加生动。而一切景物皆情语,通过拟声词构成了完整景象,有利于突出诗中人物的心情。例如:《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喈喈,鸡鸣声。可以想象在风雨萧瑟的阴天,窗外风雨“凄凄”地响着,屋内鸡鸣“喈喈”地叫着,混合着声声鸡鸣,女子由于思念自己的心上人的那种杂乱无聊的心情。“风雨潇潇,鸡鸣胶胶。”胶胶,鸡鸣声。虽然此时风雨依旧潇潇,鸡鸣依旧胶胶。但是不同的是阔别已久的丈夫已经回到了家中,于是凄风苦雨顿时抛之脑后。前后两种心情截然不同,拟声词的运用反衬出女子欣喜之情。又如:《王风·大车》“大车槛槛,露衣如菱。岂不尔思,畏子不敢。”槛槛,车行声。大车驶过发出坎坎的声音,在情感基调上让人产生沉重的感觉,描绘了女子想和男子一起出逃,但是心里却十分忐忑,害怕男子不来,又害怕男子来了之后要怎么办的沉重心情。

可见《诗经》中的拟声词与各种声音意象相结合,在作者构造的情景中渲染诗中人物心情,使得读者在感受意象的同时引发种种联想,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三)渲染氛围,塑造意境

意境如何,是衡量诗歌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故诗人往往都努力塑造优美的意境。《诗经》中拟声词的应用,有利于营造意境、渲染特定氛围,为塑造诗歌画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样,在树立事物形象方面,拟声词的使用让读者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从而更好地表现出画面的整体意境。

摹声格可借“对于声音所得的感觉”来“表现当时的气氛”。如王夫之评论《小雅·出车》时写道:“征人归矣,度其妇方采繁,而闻归师之凯旋。故迟迟之日,萎萎之草,鸟鸣之和,皆为助喜。”在此,王夫之对“鸟鸣之和”如何增加“助喜”的气氛进行了详尽的讨论。《诗经》这样借助拟声词来塑造意境,渲染氛围例子颇多。例如:《齐风·鸡鸣》“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薨薨,虫儿齐飞声。虫声嗡嗡地响着,让人愈发困倦,不如一起再多睡一会。描绘出鸡鸣拂晓的时候,屋子里的虫子飞来飞去,妻子在催睡梦中的丈夫早起的画面。拟声词“薨薨”的应用,表现出极为真实的日常生活,反而更渲染出暖意融融,温情无限的氛围。诗人捕捉到平常生活的一个小镜头,将夫妇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画面描写得极为细致,充满现实生活气息。又如:《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肃肃,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大雁向远处飞翔,翅膀发出簌簌的声音。“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嗷嗷,鸟哀鸣的声音。大雁向远处飞翔,发出凄凉的哀鸣声。《鸿雁》是一首现实主义诗作,作者以鸿雁自喻,诉其心中的凄苦。用“肃肃其羽”兴流民被迫远行服劳役之苦,用“哀鸣嗷嗷”兴流民心中的愤慨与不平,“肃肃”和“嗷嗷”之声分别模拟了大雁拍翅声和鸣叫声。可以想象,在一片荒野之中,那些居无定所的流民被迫在外劳役,四处奔走,这时天空上传来阵阵雁的哀鸣之声,声音悲切,使人触情生情,平添愁绪。此诗以鸿雁起兴,流民也以鸿雁自比。鸿雁的一声声哀叫勾起了大部分流民悲痛中的思念之情,他们情不自禁地演唱起了这首歌,借此表达自己心中的无奈、气愤与不满之情。

可见《诗经》中拟声词的运用有利于塑造优美意境,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拟声词的运用还有利于渲染不同环境的氛围,抒发作者的感情。

综上所述,《诗经》中大量拟声词的创造与应用,为描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声音提供了更多表达方式。跨越千年的时间维度,我们至今仍能与当时的世界产生共鸣。拟声也是一种特别重要的修辞手法,备受作者的青睐。在《诗经》中拟声词能够以声写动,借助拟声的效果增强画面的动态美;拟声能够以声造景,渲染特定的环境气氛;拟声也能够以声衬景,突出诗歌中的人物心情。

【参考文献】

[1]鲁洪生.诗经学概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27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22,1474.

[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3.

[4]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130,135.

[5]孔颖达.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5,438,643.

[6]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新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61.

[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96.

[8]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

猜你喜欢

拟声词类别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一起去图书馆吧
汉韩拟声拟态词对照分析
汉英拟声词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简析基于概率预测的网络数学模型建构
巧用《诗经》解难题
英文里的拟声词与重叠词
选相纸 打照片
《诗经》掇药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