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巧手耕耘”

2022-03-28谭迪熬

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管口晨曦软管

谭迪熬

题记

青少年科技创新辅导,是一项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培育创新人才的工作。科技创新辅导教师如何把握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促使学生在“自然态”科技创新活动中达到富有底蕴的成长,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997年是我调到长沙市九中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一位爱好发明的初一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叫毛晨曦,多次到我办公室谈自己的发明想法,我觉得他的选题都不够新颖,就没有要求他进一步实施。当他提出要改进雨衣,防止雨水打湿裤管的构思后,我才鼓励他尝试制作。

毛晨曦买了几根塑料软管,准备将其剖开粘到雨衣下摆的边沿上,作为遮挡雨水与引流的水槽用。一天,在学校的制作室,他无意间拿起一根软管甩着玩,听到了“呜呜呜”的声音。毛晨曦觉得很奇怪,立即停下来思考,初步认为声音是甩动时软管子端在空气中产生振动而发出的。他随即告诉我,是否能利用这个小小的“发现”,发明一种新音乐玩具呢?我及时表扬了他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支持他深入探究。于是,我和毛晨曦就这一发明课题,开始研讨和实践。

我们买回一大堆粗细不同的塑料软管,一有时间,师生俩就拿起软管甩动,边观察、边思考,想找到突破口。可弄了好一阵子,每根软管都只能发出单一的声音,研究毫无进展。

有一次,师生俩发现,没有甩动的一端管口能吸进小纸屑。这股气流是怎样产生的呢?这时我们才意识到,以前认为的管子发声原因可能是不正确的。管子发声的部位到底在哪儿呢?通过反复试验,我们将甩动管子的手不断向握住管子的另一端末的手靠拢时,声音渐渐减小;当两只手靠拢时,无论怎样甩动管子的另一端,都没有任何声音,由此发现声音是由两手间的管子发出的。

为了科学地解释这一现象,我带着毛晨曦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还多次请教相关专家。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师生俩确认这种现象的产生涉及的是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原理。简单地说,管子发声的根本原因就是被甩动的管子一端管口在空气中高速旋转,管口处气流速度快,气压压强相对较小,而没有甩动的管子管口处的气流速度小,气体压强相对较大,这样就形成了气压差,使管内出现一股气流,正是管内的这股气流使两手之间的管子振动发声。由于这股气流较小,所以无论你怎样甩动管子的另一端,管子的振动频率都没有多大变化。

原来的思路不行,我们只得另想办法。联想到竹笛、唢呐等,我们決定将其中之一与塑料软管组合起来试试看,结果仍然令人失望。由于气流太小,一点声响都没有。

还有其他办法吗?毛晨曦感到有些茫然,我连忙鼓励他再找气流需要小、响度却比较大的乐器试试。不久,音乐课堂上老师的定音哨给了毛晨曦新的思路。他将塑料软管不甩动端的管口封住,并在距该管口约3厘米处扎一小孔,将定音哨插入孔中,当甩动管子的另一端时,定音哨发出了悦耳的声音。初步的胜利让毛晨曦信心倍增。后来,在我的悉心指导之下,经过两年多课余时间的不断改进与完善,进入高一学习阶段,毛晨曦终于用口琴中音区段与塑料软管巧妙组合,完成了儿童健身音乐玩具的发明,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它集健身、娱乐、开发右脑于一体,还可以达到提高少年儿童音乐素养的效果。2002年11月,这项专利被一家公司看中,用1万元专利转让费成交,成为长沙市首例实现产业化的青少年专利作品。

“青少年的发明专利同样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消息一经媒体传播,全市青少年科技发明激情迸发,一时间,学校科技创新小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真可谓:“巧手耕耘自天成,小小收获促奋进!”

作 者

湖南省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技与创新教育教研员,湖南省特级教师,中国发明协会院士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首任专家,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会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湖南省发明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湖南省创造学会副理事长。

猜你喜欢

管口晨曦软管
夏天到
基于ANSYS的压力容器管口载荷施加方式的研究
煤化工变换设备在改扩建项目中利旧的可行性分析
软管式液压隔膜泵的研发与应用
中班科学区游戏活动设计:软管传声筒
汽轮机高压内缸的制造工艺研究
地扪晨曦
黎明前的晨曦
我希望
膜下软管微喷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