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
2022-03-27林平
林平
摘要: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的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内涵为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逐步形成的具有学科特征的价值观、品格与能力。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本文是我通过近年来的历史教学实践,对如何帮助学生认识与培养历史核心素养进行探究,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让学生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并朝着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断努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逐步形成的具有学科特征的价值观、品格与能力。在之前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到了2016年时历史核心素养演变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与之前不同之处在于:①增加了唯物史观;②将历史理解合并到历史解释之中;③同时将历史价值观升华并具体到家国情怀。
初中阶段历史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只是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强化记忆,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历史本质、了解学科特征、多角度进行思考,从而认识并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揭露历史本真,凸显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要阐释人类历史必须要有历史观的指导。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的阐释人类历史发展,在历史学习之中,我们必须深入历史本质,才能科学地运用唯物史观,才能全面认识历史,运用正确的思想导向客观评价历史。
二、了解学科特征,建构时空观念
谈及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重大特征,那就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将历史事物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对相关史事进行描述时需要运用时间术语、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弄清历史事物的来龙去脉,知道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下发生的,意识到空间和时间因素对学习历史与联系现实的重要性。
在讲授八年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时,为了加强学生将特定的史事与时间、空间进行联系的能力,初步构建“时空坐标”,我将红军长征以来的重大事件和及其发生的时间呈现在时空坐标上,并提出问题: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依据坐标轴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局部侵华战争,1933年世界性范围经济危机爆发了,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与国内矛盾,进一步地加强对中国的侵略,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此时空背景下,红军长征不仅是求生存的战略转移,还有着北上抗日救国宏大的战略目标。学生结合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空特征将知识进行横纵联系,探究事件之间的关联,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是认识到共产党是具有多么坚定的信念,才能展开这场在外人看来是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进一步地升华了长征精神。
三、客观认识历史,重视史料实证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史料,并且是大量的史料,史料实证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史料的价值,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掌握科学的史料获取途径,对获取的史料要加以辨析,去伪存真。因为历史是存在于过去的时空之中,我们要重现真实的历史,所凭借的就是现存并真实的史料,去对历史进行客观的认识与评价,从而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时,我如果要求学生客观评价洋务运动?通过课本的学习,很多学生能流利地回答。但這仅是课本知识的掌握,于是我还对学生提出了一个要求:课余时间去搜集能证明自己论点的史料,并进行成果展示。而第二天课堂上学生的成果展示令我感到十分惊喜,例如:列举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之后,李鸿章的感叹,证明洋务运动宣告破产;列举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证明洋务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尽管部分学生所展示史料实证能力有所不足,但在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能力还是得到了很大提高,并敢于表达、论证自己的观点,能更进一步地去对历史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四、多手段多方式,形成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培养的是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解释能力,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于同一历史人物、事件我们会接触不同的史料和历史叙述,我们需要如何通过不同的手段、方式形成历史解释,并探讨他们的意图,而且因为时代、价值体系、截取时间段的不同所产生的评价也是不同,进而学会去反思历史,学古思今,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五、塑造学生品德,培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品德,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自豪感、幸福生活的满足感,对孕育我们的国家有着高度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多展示生活中的历史大事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为贴近历史,才能更好地引起情感共鸣。
如讲授八年级下册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我展示了祖国人民庆祝香港回归的欢庆的图片和英国人卷旗走人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国家强盛和香港回归无比自豪感,祖国的领土是不可分割的,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又如八年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我展示了我国大量的高科技的军事武器图片,并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在新时代构建了强大的钢铁长城,保卫我们的领土不受外国的侵略,保卫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增强了对家乡、民族、祖国的认同感,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自己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家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历史学习中认识与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整体认识客观世界,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并朝着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断努力。然而这并非朝夕可至,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渗透,经过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中国记事[N],新闻报,1862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