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化心理护理对心血管病介入患者不良心理状况的影响

2022-03-27郭俊艳林艳玲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6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

郭俊艳 林艳玲

摘  要:目的  探讨个体化心理护理对心血管病介入患者不良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7月于单县东大医院行心血管病介入术的患者96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心血管病介入围术期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个体化心理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心理状况评分及SF-36量表中各项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F-36量表中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物质生活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体化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心血管病介入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保障生活质量。

关键词:个体化心理护理;心血管病;介入术;术前;不良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6-00-03

心血管病介入术是一种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型技术,与常规心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操作时间短、患者痛苦少、安全性高、恢复快、费用低等优势[1],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性[2]。由于多数患者缺少对于心血管病介入术的正确认知,加之担忧自身疾病,极易在术前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导致焦虑与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术的配合度与耐受性,干扰术后康复进程[3]。心理护理是现代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单元,然而传统心理护理模式过于单一,整体开展效果仍有欠缺[4]。个体化心理护理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的心理干预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使心理护理工作更为科学、高效与全面。2020年8月~2021年7月,单县东大医院对48例心血管病介入术患者术前应用了个体化心理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7月于单县东大医院行心血管病介入术的患者96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5.65±4.78)岁;介入术的类型为冠状动脉造影术25例,射频消融术10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8例,心导管检查术3例,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植入手术2例;文化水平为大专及以上5例,高中8例,初中12例,小学23例。研究组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5.59±4.98)岁;介入术的类型为冠状动脉造影术23例,射频消融术11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8例,心导管检查术4例,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植入手术2例;文化水平为大专及以上4例,高中9例,初中13例,小学2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内容经单县东大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心血管病人介入诊断治疗指南》[5]中对于心血管病介入术的适应征;患者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认知力。

排除标准:其他脏器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沟通障碍、意识障碍或有精神疾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心血管病介入围术期护理,包括:患者入院后详细收集其个人信息,了解既往病史,以及诊断、临床体征、心功能、血压指标与疾病并发症等情况;向患者与其家属讲解心血管病介入知识宣教,并说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心功能的影响;遵医嘱落实各项对症治疗措施;术前指导患者进行适应性训练,包括:咳嗽训练、深呼吸训练、下肢肌肉运动、翻身与起床训练等;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给予血压、血糖等指标监测;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开展康复训练,例如:坐位、步行、有效咳嗽、深呼吸、四肢活动、关节活动等;出院时指导患者定期到院复诊,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以低脂、低盐类食物为主,严禁烟酒等。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给予个体化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个体化心理状况评估: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以热情且亲切的态度接待患者,尽快与其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想法、感受等,减轻其对于疾病与心血管病介入的顾虑。②强化认知教育:在常规集体宣教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文化水平与社会背景对其进行个体化认知教育,耐心講解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方法、必要性、优势、术前配合要求,以及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等,提高患者对于心血管病介入的认知,消除不良顾虑,以积极的态度配合相关诊疗与护理工作。同时,向患者讲解成功治愈疾病的案例资料,提高其对于治愈的信心。③心理放松训练:患者每日进行2次放松训练,即在床上取卧位,闭上双眼,播放舒缓且柔和的音乐,指导患者放松全身肌肉,依次为手部、前臂、头、面、颈、肩关节、背、腹、下肢,首先吸气10 s,使对应部位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之后呼气放松,休息15 s,重复上述动作3次。完成肌肉放松训练后,患者仍取卧位或取坐位,深吸气,保持腹部与胸部在吸气时缓慢隆起,待吸足气体后屏气5 s,之后将气体缓慢呼出,回缩腹部。此外,指导患者通过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转移注意等方式应对不良情绪。④家庭心理支持:鼓励亲友陪护患者,通过回忆愉快往事、计划美好未来等方式进行心理支持,并在生活与精神上给予患者照顾与关心,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为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心理支持体系。

1.4  观察指标

①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于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SAS评分界限为50分,SDS评分界限为53分,分值越高说明焦虑与抑郁症状越严重。②通过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于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SF-36包括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与物质生活4个方面,分值高说明生活质量提升。③采用《自拟心血管病介入患者护理调查问卷》对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给予评价。心血管病介入患者护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操作技能、服务主动性、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细节、护理效果5个方面,分值范围为0~100分,其中>90分为满意,80~90分为基本满意,<8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该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0~0.93,效度指数为0.85,适于患者理解与填写。

1.5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描述,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描述,行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心理状况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AS与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SF-36量表中各项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F-36量表中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物质生活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攀升[6]。目前,心血管病介入手术治是心血管疾病重要诊疗技术,其通过穿刺体表血管,并在数字减影的持续投照下,将导管送入心脏,再以特定的心脏导管操作对心脏疾病开展诊疗操作,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射频消融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起搏器植入术、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等[7]。然而心血管病介入术属于有创操作技术,多数患者缺少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加之自身病情的影响,极易在术前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况,干扰介入术的实施效果与术后康复进程[8-9]。因此,亟需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纠正心血管病介入术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保障其治疗效果。

个体化心理护理是对常规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心血管疾病往往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而患者的情绪变化与心理需求也会随之产生个体差异,所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心理状况实施对应的干预措施更为符合其实际需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10-11]。个体化心理护理中首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通过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想法与感受,找到对于疾病与心血管病介入的不合理态度与信念,之后通过个体化健康教育强化患者对于病情与诊疗措施的认知程度,可以有效消除不良情绪,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配合相关诊疗与护理工作[12-13]。同时,心理放松训练能够帮助患者随时应对不良情绪,而来自家庭亲友的关心与鼓励也为其建立了良好的心理支持体系,利于缓解心理负担,增强康复信念[14]。本文研究中,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AS与SD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个体化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建立对于诊疗操作的信心。同时,研究组患者SF-36量表中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物质生活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究其原因可能与个体化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参与到疾病诊疗与健康管理中有关,继而改善了身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15]。从患者对于护理质量的评价方面来看,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个体化心理护理较单纯常规护理工作更为科学化、人性化与规范化,且拉近了护患间的距离,进一步促进了护理满意度提升。

综上所述,个体化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心血管病介入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保障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郭青,张迎迎.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心血管介入疗法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护能力的影响研究[J].贵州医药,2021,45(5):818-819.

[2]崔晓丽,梅静.CNP护理模式对心血管介入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护能力的影响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20,38(2):23-25.

[3]李玉东.双心护理联合放松训练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应激、睡眠质量和意外事件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2):102-106.

[4]赵春燕,林姗姗,王贤良."双心"护理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Meta分析[J].天津中医药,2021, 38(8): 1028-1034.

[5]韩雅玲.心血管病人介入诊断治疗指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2-125.

[6]喻莲,应少香,黄小明,等.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心理状况及“双心”护理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 27(9):100-103,108.

[7]刘敏.精细化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血管介入导管室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21):3592-3595.

[8]Mori M,Djulbegovic M,Hajduk AM,et al.Changes in Functional Statu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Adults After Surgical,Interventional,or Medical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Sem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21,33(1):72-81.

[9]上官红梅.放松护理结合心脏康复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紧张心理和康复效果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7):1223-1225.

[10]姚海荣,何琳.心理护理运用于心内科介入治疗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8):2538-2540.

[11]席小红,沈霖,丁小娟.身心综合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左心衰竭患者經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负性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4):107-110.

[12]朱晓敏,范羽飞,杨爱芳.术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经桡动脉入路冠脉介入术患者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7):929-931.

[13]刘小利,李红梅,崔虹.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19,43(11):1828-1830.

[14]齐素艳,李洁,刘玉恩,等.心理护理对冠脉介入诊疗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0,42(21):3358-3360.

[15]陈红雨,曹利佳,吴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心理干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精神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及并发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26):2017-2021.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闭环管理与区域协同救治模式构建
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权衡阿司匹林
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戒烟5年 心血管病风险降四成
你知道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吗?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达2.9亿
牢记5忌安“心”过冬
针刺优选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与中医“风痰毒瘀虚”诊断结合的研究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