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产科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探讨
2022-03-27周忠坤
周忠坤
摘要:母猪产前产后期既是生理活跃期,也是疫病高发期,这成为养殖场户在实际发展健康养殖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归纳总结了母猪产前产后常发的疾病,包括不食、产后三联征、难产、产褥热、瘫痪或腿拐、断奶不发情及屡配不孕等,分析其发病原因以及提出调整营养平衡,做好饲养管理,药物预防等防控措施,以期减少母猪的发病,提高母猪的生产能力,提高养殖场户的养殖效益。
关键词: 母猪;产前产后;疾病;健康养殖;综合防控
虽然最近几年非洲猪瘟给我国生猪养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生猪产能逐渐恢复,目前生猪生产已完全恢复,6月末全国生猪存栏量4.39亿头,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99.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4,564万头、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102.1%。无论是规模化养殖场还是家庭农场,母猪产科疾病的控制是实现自繁自养、优化本场整体猪群的关键性保障措施,据统计,部分猪场的经产母猪(3胎内)淘汰率超过18%;其次,场内自留的后备母猪,有20%~30%被淘汰。同时母猪产科疾病不仅影响仔猪的成活率,还可导致母猪自身恢复缓慢,最终只能淘汰,为养殖场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减少母猪产科疾病的发生,是提高母猪生产效益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母猪产科疾病的症状及原因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提出防控措施,以期为养殖者提供理论指导,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生产效益。
1 概述
产科疾病是指影响母猪生产性能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本病一般有较明显的特征性表现,多发于妊娠后期、分娩前以及哺乳期的母猪[1-2],主要表现为病猪精神萎顿、久卧不起、食欲不佳或完全废食、尿液黄赤或血尿、浊尿等、便秘(如算珠状干硬粪球)、呼吸及脉搏较为频数、体温低或高等症状。
根据不同的条件,产科疾病的分类具有很多方法,常见的主要是根据病原与症状进行分类。根据病原可将产科疾病分为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内分泌性疾病以及霉菌毒素等疾病;其中病毒性疾病主要有蓝耳病、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等,而细菌性疾病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而内分泌性疾病有卵巢囊肿、持久黄体、激素分泌紊乱等。而根据临床表现又可分为产后三联征(子宫炎、乳房炎以及无乳综合征)、不食、产溽热、难产、瘫痪及腿拐、断奶不发情、屡配不孕等[1]。
2 常见疾病
临床上常见疾病主要有不食、产后三联征、难产、产褥热、瘫痪或腿拐、断奶不发情及屡配不孕等几种。
2.1 不食
1)母猪低温不食。母猪突然不食,安静趴卧,极少运动。驱赶则可活动,精神状态欠佳;不排便或者排出粪球;体温低于38.5℃。
2)母猪发热不食。母猪表现为采食量下降或者不食;精神沉郁;恶心呕吐;卧地不起;体温为40~41℃;母猪大便干燥。呼吸急促,少数母猪皮肤发红或者呈现出血点。
3) 母猪体温正常不食。母猪主要表现体温正常,食欲不振,安静趴卧,伴有流清鼻涕,饲喂精料不吃,绿色青草、瓜果等可采食;驱赶可活动自如等。
2.2 产后三联征
1)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炎主要是指子宫黏膜的黏液性或化脓性炎症;按照发病快慢分为三类,即急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内膜炎和隐性子宫内膜炎[2]。其主要表现为患猪产后食欲不振、体温偏高、呼吸加快、精神萎靡,同时外阴流出淡黄色或者灰白色的黏性脓液[3],多数黏附于尾根及阴部周围,并散发出恶臭的气味。
2) 乳房炎。母猪常常发生乳房炎的位置是倒数1~2对乳房;通常出现病变的乳房是1~2个,初产母猪极易发生本病。病猪临床上常见发热、食欲减退、乳房周围呈现红肿热痛等炎性癥状,母猪拒绝仔猪哺乳,甚至部分病猪还会出现少乳、无乳、乳头破溃流脓、乳房质地硬实等症状。
3)无乳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母猪体温升高,不食,趴卧拒绝哺乳仔猪,仔猪消瘦、下痢,挤不出奶水等症状。据调查,有25%~45%的初产母猪发病,而经产母猪为12%~18%,特别是高龄母猪,其发病率最高[4]。
2.3 腿拐及瘫痪
部分母猪产前单肢出现跛行、蹄甲出现龟裂、站立困难;后躯摇摆,行走谨慎,后躯不稳,肌肉有疼痛敏感反应,食欲锐减或拒食;产后知觉迟钝或消失,四肢瘫痪,体温正常或略微偏低,缺奶或无奶等症状。
2.4 难产
难产的前期表现是妊娠期明显延长,产道口流出带血分泌物,甚至为棕褐色,恶臭,母猪持续镇痛,努责动作,但不产仔,产道内探查,则可发现仔猪,分娩时间长达24h,甚至3d后还可产出死胎。
2.5 产褥热
夏秋季节多发,母猪产后发烧,多发生在产仔后 3~7 d, 体温升高至 35~ 41℃[5]。主要是因产后子宫感染细菌引起,可继发子宫炎,甚至毒血症,严重者可致母猪死亡。
2.6 断奶不发情、屡配不孕
母猪断奶后3~7d发情,但部分母猪断奶后半月甚至是一个月不发情,或者是正常发情、但屡配不孕。使用前列醇和VE后,大部分3~7d发情,并且成功怀孕。
3 发病原因
母猪产科疾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的原因有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供给不足、霉菌毒素超标、病原微生物感染以及缺乏保养意识等几个方面。
3.1 饲养管理
母猪围产期饲养管理是母猪健康分娩的关键,此时如果过多添加饲料,使得母猪过于肥胖,则可导致母猪难产和产后不食;如果环境卫生控制不好,极易导致母猪出现轻微感冒以及产后子宫炎和乳房炎;接产时管理不到位,同样存在引起子宫内膜炎和乳房炎,母猪高烧不食等疾病的风险。
3.2. 饲料营养
母猪在产前产后阶段处于营养需求最大的时期,此时如果无法满足其需求,则导致母猪抗病能力降低,分娩延迟或难产,甚至出现腿拐及产后瘫痪等疾病;同时也增加了母猪患病的风险。
3.3 霉菌毒素
霉菌无处不在,饲料在生产、运输、饲喂过程中均可感染。其中对母猪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黄曲霉菌、赤霉菌、烟曲霉菌等以及其产生的毒素[6],可引起妊娠母猪不食、体温低、流产、肝肾损伤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母猪死亡。
3.4病原微生物
能够引起母猪发病的病原主要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附红细胞体、弓形体、衣原体以及组织滴虫等。其中病毒病主要有细小病毒病、猪瘟、伪狂犬以及蓝耳圆环等;而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放线杆菌及其它厌氧菌等。
3.5 缺乏保健意识
母猪产前产后处于生理旺期,代谢速度非常快,但此时又是虚弱期,免疫力低下,易发病;因此,需要建立完整的保健程序,人工帮助母猪渡过难关。养殖户对此缺乏认知,大部分母猪均未进行保健,这也是导致母猪产前产后疾病常发的原因之一。
4 防控措施
由于能够引起母猪发生产科疾病的原因众多,且各种病因之间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这就要求必须在准确诊断查找病因的基础上,“以整体防控为主,个体治疗为辅”的原则来进行治疗。
4.1治疗措施
针对体温低的母猪,建议采用柴胡+VC+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同时注射,连用3d,一般即可恢复;体温高的母猪,建议使用恩诺沙星+土霉素+VC注射,连用3d,体温正常不食的母猪,板蓝根注射液+VC混合再加上鱼腥草+磺胺噻唑钠,连用3d即可。子宫内膜炎、乳腺炎以及无乳综合征等疾病建议采用林可霉素、大观霉素、土霉素、头孢噻呋钠等抗生素,再加上鱼腥草注射液,连用3~5d即可;难产母猪,采用氯前列醇钠注射,辅助与人工助产进行,如果还是不行,则直接淘汰;腿拐以及瘫痪母猪,则用葡萄糖酸钙滴注;如果采食量不减,则配合维生素A、D、E和钙磷镁等粉散剂进行治疗;并辅助使用抗生素+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治疗,连用3~5d;产褥热,可以采用鱼腥草注射液+头孢噻呋钠进行注射,用量为20~30mL;另外可以用中药加味“生化汤” 加减,水煎灌服。
4.2 防控措施
母猪产科疾病的防控措施主要有调整营养平衡、做好饲养管理、药物预防等几个方面。
1)调整营养平衡。母猪产前产后营养需求比较大,饲料中的营养,尤其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必须满足需求。其中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A、D、E等;而微量元素主要是钙磷镁等,必须保证供给,保持母猪机体内的动态平衡。
2)饲养管理。母猪产前产后这段时间最为敏感,此时需要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同时保持定量饲喂;同时分娩后,麸盐水口服,促进粪便排出;之后即可开食,勤添少喂,逐天递增,第7天达到母猪哺乳期的最大饲喂量,并持续到断奶。同时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霉菌毒素的产生,原料的储存、运输、饲喂过程中加入脱霉剂进行防霉、脱霉;进入母猪体内后,选择木聚糖、VC等对毒素进行降解和促进肝肾功能分解排出体外。
3)药物预防。母猪按照免疫程序及时进行免疫;并制定药物保健程序,比如在分娩前3~5d可添加抗生素(比如阿莫西林、盐酸大观霉素盐酸林可霉素等)进行炎症的预防;同时辅助黄芪多糖+右旋糖酐铁等补气血药物来提高母猪抗病能力。另外,可以选择相对应的中草药方剂,进行疾病的预防,常用方剂有益母生化合剂、完带散、涌泉散等。
母猪产前产后疾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可能是多种共存,因此,建立完整的保健程序,整体进行实施,辅助个体治疗的方法是预防母猪发病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赵永珠,王晓娜,唐荣明.浅谈母猪产后消炎[J].今日养猪业,2019(1):74-75.
[2]祝涛.猪链球菌引起的母猪子宫内膜炎的诊断及防治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3] 刘翠苹,王全.母猪产后疾病及治疗方法[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9(11):33.
[4] 蒋寿林.粤西地区规模化猪场母猪MMA病因调查[J].今日养猪业,2019(5):105-107.
[5] 夏松华.母猪产后科学护理及疾病预防措施研究[J].兽医导刊,2016(16):189-189
[6] 伏春燕.玉米中三種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