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影响的探讨

2022-03-27高赫鸿

科学与生活 2022年2期
关键词:周易中医药传统文化

高赫鸿

摘要:中医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医中药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运用中医。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医药;周易

以中医为首的东方医学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当时的重要哲学影响并应用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以更好的解决人民群众的疾病痛苦,而贯穿古今千年的《周易》及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影响较为深远。第一届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就曾经明确的指出到:“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除了这个还有“不懂传统文化,就无法真正领会中医学的真谛。”除此以外,包括邓铁涛在内的许多大医都提出过相似的论点,这些他所指出的道理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能够帮助中医人才提升能力,而且也更能辅助医师深入领悟中华医学的真谛;不仅仅是有利于帮助形成一套中医辨证治疗的思维方式;更能有利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丰富中医的理论体系并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医的临床治疗效果。所以我们要更加深入的学习中华文化。

“三坟”之一,“五经”之首的《周易》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形成及发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尤其是它提出了相对完整的阴阳五行学说,天地整体观以及恒动观,对医学的影响是十分重要不可替代无法忽视的。中医学虽是历经数千年的风霜岁月,学术思想虽然并没有日新月异之速,但仍与时俱进稳步前进并且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形成珠联璧合的妙处。為了能够真正的继承发展,溯本求源就是十分重要的一步,而对于《周易》与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相互的关系,在这里就此简单的探讨。《周易》与中医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两个伟大成就,是华夏先民通过“天人合一”整体思维创造出来的优秀文明。《周易》与中医发生相关联是从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简单的交互。从现存的各种古籍进行分析,《周易》的古经中就记载了当时人们占筮疾病相关的爻辞记录,而在隋唐时期对于《周易》与医学相关联的记载只是零星的出现,没有普遍性。当跨过五代十国的纷争时期,在宋朝以后特别是从北宋开始,我们可以发现有部分医家开始通过引《易》于医学专著中来进行剖析解读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思想。《周易》与医学的关系虽然看起来有了进一步的联系相关性,但到明朝的名医张景岳才真正的明确提出了《易》、医间的关系,并且同时对两者展开了长期详细的论证考究工作。他不仅仅是继承前人有关于《易》医存在关系的论述,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更是有了明确的主张称为“《周易》医学同源论 ”这个观点在其《类经附翼》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1]。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它不是一门单纯的科学。现在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就是阴阳五行学说,而阴阳就是于八卦中而生,八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通过人事和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直接印象[2]。《内经》中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是来于易。《内经》与《周易》中的核心也是基本相同的。都是含有朴素唯物辩证思想,只是某些外在的意义看起来有所不同。《内经》中阴阳学说在通过《周易》阴阳学说理论的帮助下得到了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并且也广泛地应用到了中医各个理论体系方面。医学家也通过它来剖析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规律进而应用在诊断和论治疾病当中去。

作为一门以临床实践性为核心并且进行了反复临床实践的科学,中国医学是源于我国历代医家人民群众所进行的大量医疗实践,并且出生成长于中华文化所包含的大环境中,它和我国及周边辐射地区的数千年的华夏文明是息息相通的。从历史发展来看,在汉武帝颁布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儒家思想逐渐占据形成了长期巩固的统治地位,其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长期的不可分离的影响。因此我们研究中医学,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尤其是应该注重在儒家文化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明根知底知,只有贯穿发展全程才能真正明义。在儒学当中“知医是为孝”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是影响并促进了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儒家的孝道思想主张使众多儒生积极投身于医。从《孝经》中所载的“身体发肤……孝之终也”所阐述的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爱护好自己的生命,保护好名声,不能破坏自身体魄,或败坏名声带来恶名给父母。这种信奉的思想主张,在医药的实践中就会更加强调上为君亲的疾患医治,下去救贫贱的厄运而奋斗,中去保健自身条件而努力。拥有这些思想主张的人既扩大了医生群体的整体总量,也提高了医生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这对于我国古代医学方面的医术和医德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虽然由于孝道中所提倡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等理念影响了我国古代的解剖学发展,然而这种观念却又间接的促进了医学在另一方向去发展,也就是关于尸体处理以及为了防止尸体腐败而发展的一系列技术。比如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乡发掘出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女性尸体,虽然历经千年的洗礼,但是整体来看其外形仍保存完整,而且令人惊艳的是她的皮肤浅褐黄色但仍有弹性。而且这具尸体不仅仅是仅有形在外,其内脏器官也比较完整的得到保留,并且她主要受到的病变影响仍尚可确认。这足能够说明了当时的尸体保存质量有了很高的水平[3]。

道教与医学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葛洪就曾经明确的说明:“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而在民间也有“医道同源”、“十道九医”等等说法。比如武当道教医药就与中医药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各种修身的方法中就蕴含着深厚的生理、病理等医学内涵,既通过医道作为利生的方便,而又深入研究医道,丰富了医学的内容,并为医学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道教自从创立伊始就和医学相联结。历代以来修道者和医家都认可“医道同源”、“十道九医”以及相关说法。中华文明辐射地区的学者比如日本的吉元昭治言:“所谓道教医学,可以说就是以道教为侧面的中国医学。这些被看作是道教经典中的主要内容。”[4]这种医学的模式从人的内外身心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联、协调的视角出发,强调治理身心与世道相统一。”[5]道教追求羽化得道终极成仙的目标使相当多的修道者会将济世利民、广积善功当作圆满的基础,为实现这个目标,练就“救人生死”的医术就是一项重要的方法,进而构建起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医学伦理体系。在这个框架体系当中,道教的宗教价值观所具有丰富的医德教化思想,也对众多行医者所应具有的医德素养进行了客观的系统规范,这对于丰富和发展医德理论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的价值。

在历代医学发展过程中,佛教的义理以及典籍中所包含的佛教医学思想对于中医学的也是有一个巨大的影响,我们仅仅是在佛教的四大理论和四百四病说中就能看出其影响这一点就可见。佛教《圆觉经》中所述:“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动转归风。”在佛教传入后的历代医籍都可以见到常去引用佛教的四大理论和四百四病所见到的结果。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陶弘景在他的《肘后百一方》一书的序言当中就有说:“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而在隋朝的巢元方等所作的《诸病源候总论》又可见到中医五行学说连同印度四大学说用以阐述疾病的病源。在唐朝的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明末清初喻昌《医门法律》卷二的《阴病论》中也都可见含有佛教四大理论的种种例子。到如今,现当代国内的很多学者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曾祥丽等[6]就特别指出,佛学主要是四大学说对医学基础理论的影响较深,在药物的治疗方法和剂型上,以及对于烦恼的观念在中医的养生思想影响上都是是很明显的,它的戒律在传入以后对于中医医德规范也是有深刻的影响。陈沛沛等[7]也有认为,佛教饮食的观念对于中医食疗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就比如在其遵循的以“戒杀”、“素食”等方面所体现的饮食精神和科学养生观都对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从对中医理论影响最深最长久的《周易》,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对中国科技的伟大成就医药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們只有更好的认识中医,才能更好的发扬中医,才能在新时代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乔宗方.试析张景岳“易、医同源论”[A].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

[2]陈耀忠;王哲学.浅谈《周易》与阴阳五行学说之关系[J].光明中医,2008

[3]段莉敏1,范雁存1,张友和2,乔婷婷.传统医学道德与儒家孝道文化[B].内蒙古医科大学学,2006.

[4]吉元昭治《道教与不老长寿医学》,成都出版社,1992

[5]盖建民《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中国宗教》,2002

[6]曾祥丽,丁安伟,张宗明.简论佛学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7] 陈沛沛,项平.佛教膳食观对中医食疗学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5.

猜你喜欢

周易中医药传统文化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甜甜的“蝴蝶茧”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