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传统手工艺生态观
2022-03-27龙慧
摘要:基于由北向南移民的迁徙经历,客家人形成了长期客居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建立了以改造自然、坚强生存、协调发展的生态理念,折射出客家人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在赣南地区较为恶劣的地理环境下,客家人坚持顺应自然、尊崇自然的态度在手工艺文化中被传承下来了,以绿色生态的造物思想贯穿于历史的手工艺过程当中,实现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互生和共生关系。
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手工艺;生态观
一、客家原生态的绿色健康观
由于客家人居住环境多为山区,气候变化比较明显,交通相对来说不发达,医疗条件也比较差,所以,客家人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在实际生产生活积累了大量的养生方法与作息习惯,这些都是客家人创造力的体现,主要反映在客家人饮食文化建设与生活方式的养成中。他们将自然界的药草鱼虫加入到饮食中,既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成本投入,还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在赣南客家原生态绿色手工艺中,黄酒制作工艺、擂茶制作工艺以及草根药膳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类型,具有历史悠久,人与自然共生的特征。其中,黄酒是客家人饮食文化中的特色之一,也是客家人普遍的习俗。酿酒是客家人都会的手艺,在重要的节日上,包括喜宴寿诞、民俗节日等活动中,黄酒都是不可缺少的助兴饮品,客家糯米酒是黄酒中主要的品种之一,又称酒娘,其主要生产原料是糯米酒,酒中含有氨基酸、有机酸以及大量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营养价值较高,尤其是氨基酸的含量较高。酒娘是客家孕妇在“月子”期间必需的饮品,具有保健美容、恢复体能的功效。而擂茶作为是客家人饮食文化中的特色之一,常流行于纯客家县市,如龙南、定南等地,而擂茶也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成为客家人日常饮食。在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客家人为抵御繁重的体力劳作,通常每天都会制作一钵喜爱的擂茶,生产劳作一天后喝上一碗擂茶,便能够减轻辛苦,恢复体能。
另外,客家人还会选择各种草根煲药膳汤,真正做到防病于未起,在一定程度上为客家人减少了疾病的发生,通过上述种种我们可以看到客家人的生活智慧,同时也认识到了客家人顺应自然,绿色顺生的健康意识。显然,赣南地区的客家人对原生态食材具有天然的喜欢,并从中挖掘出适合日常生活的药膳知识,为身体安康和民系繁衍提供保障,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具体体现。从历史上追溯,客家民系是在不断的迁徙中依靠自然环境,并在自然资源中求生存,以躲避社会战争和祸害。可以说,客家民系的绿色生态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对象,更是融入根基的造物思想。
二、客家天人合一的环境观
客家人始终坚持汉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理念,其风水观、居住环境以及建筑特色等方面都坚持这一理念。客家人顺应自然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其风水观,风水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客家人尤其重视风水文化,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大小建筑,即使是墓地的建造也要请风水先生卜算一下,观察地理位置的吉凶、选择良辰吉日。风水观念是影响客家人选择居住环境以及处理日期选择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当中,风水活动和标签贯穿于整个客家民系社会,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客家民众在日常仪式中注重命理和风水的作用,相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特定的对应关系,要求二者的和谐共生。客家民居散落分布在赣南客家人聚焦的县市,并形成一定的建筑特色。在客家民居中,居住环境受赣南地区山势影响,多存在地势不平、溪流密布等特点,选择房基以及培植风景是居住地选择上体现客家人“天人合一”环境观的主要表现,其中包含屋内大环境以及屋内小环境的建设。房屋方向的设计都是有讲究的,在保证坐北朝南的基础上,房屋中轴线与子午线要保持一致。另外,还要注重房屋建筑周围的山水形态,将山与水巧妙结合。客家人房屋建筑后方要培植山林,又称山水林,是保护房屋水土牢固的重要方式,还能有效调节房屋内外的气候。显然,客家房屋的构造极为讲究山、水和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环山抱水、冬暖夏凉的态势和功效。围屋建筑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代表性建筑体,是客家民居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近800余年的历史,赣闽粤边区现存千余座,而部分建筑入选了国家级非遗名录。赣南地区的客家也是遵循“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根据建筑实际的自然地势以及气候特征设计建筑的方位、采光、通风等结构,在顺应风水要求的情况下,方便日后的生产生活,即使身处山间也能够自由诗意的生活。甚至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认为客家围屋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这是因为围屋建筑与其周围的环境基本上是以农耕文化为中心,住宅、私塾、手工作坊、牲畜饲养、商业店铺等设施与植被、河流、道路等乡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小型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覆盖建筑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历史风貌等特点。
三、客家包容感恩的自然观
客家人的早期移民經历孕育了客家人对自然的包容精神以及感恩精神,这种尊重自然、崇拜自然的特点,也体现了客家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客家人对自然生态中给予人类帮助的生物都怀有感恩之心,在客家人传统民俗活动中就能够发现,客家人对万物的尊重与感恩,例如在赣南交界的闽西连城培田春耕节日上,客家人会在专门的庵庙中对“五谷仙”进行供奉并历代相传。在传统习俗中,供奉“神农”是古代节日的必要环节;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客家人在尊重土地自然过程中,逐渐演变为“春耕节”。其祭祀神农、犁春牛等活动是春耕节仪式的核心内容;客家人通过对古代圣贤的祭拜,重温历史,忆苦思甜,感恩自然,敬拜大地,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因而,客家人对大自然的感恩与包容也体现在对大自然规律的掌握和运用,让日常劳作变得更为事倍功效,如赣南地区的俗语“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山上多种树,等于修水库”等强调对自然的认知和把握。在日常的饮食文化中也能够体现客家人对自然环境的崇拜之情,选择某种食物在民俗活动或节日中食用,可以祈求身体康健。客家民系日常生活与自然之间密切相关,从习俗到生产,从物质到精神,均充满了与自然长期共生的关系和经验。自然观是人类发展过程所孕育的重要思想,体系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是探索和认知的显现。在日常生活、田间劳作以及节庆民俗活动中,赣南地区客家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心理正是客家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共生的朴素观念。而这种观念正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深刻体现,展现出赣南客家人原生的思维;也折射出客家人的淳朴和勤劳。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赣南客家生态文化与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融合是实现赣南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科技与政治等多方面的生态化建设,客家传统手工艺应当在传承客家工匠精神的同时,对客家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以保证手工艺制作技术的延续。在不断吸收新时代的精华,结合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下,客家传统手工艺实现创造新的制造工艺、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为下一代留下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健康的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而言,在现实生态化建设中,客家传统手工艺只有不断积累经验,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浅析体验式视野下民间工艺保护与传承[J].陈娟.大众文艺.2021(02)
[2]设计生态观三题:设计伦理、公民精神与可持续发展[J].滕晓铂.工业工程设计.2021(05)
作者介绍:
龙慧(1977.8),女;籍贯:江西赣县;民族:汉;学历:大学本科;职称: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类;单位 :江西客家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