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日语专业商务系列课程建设研究

2022-03-27林丹

民族文汇 2022年3期
关键词:日语专业课程建设高校

林丹

摘 要:普通高校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己任,针对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特色,制定符合本校的专业发展规划,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在教育部2018年、2020年相继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的背景下,顶层设计、思索凝练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及培养模式十分必要。

关键词:高校;日语专业;商务系列;课程建设

引言

在“新文科”、“大外语”的教育背景下,高校日语要如何改革发展才能适应时代和人才的需要已成为了新的研究课题。目前高校的日语研究和重点应该放在教学课程的创新上,通过加强日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加强日语专业教材建设、丰富日语专业评价手段,来推进高校日语课程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具备综合性应用能力的日语人才,以促进和推动日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日语课堂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日语本身作为日本文化一部分,可以体现日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自然观念、人际关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等。日语学习者如果不理解日语中的文化,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日语。学习日语是遇见不同文化、理解不同文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只把它看作是与不同文化简单交流的过程,则无法把握日语的真谛,无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日语教师教授日语时,既应该教授知识文化,又应该导入交际文化。从日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交际文化的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认识。而交际文化是引起“文化干扰”和“文化错误”的直接原因,“文化干扰”和“文化错误”又是日语学习者在运用日语时经常会遇到的障碍。那么,什么是“文化干扰”和“文化错误”,它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又发挥着怎样的负面作用呢?身处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中的人们,在沟通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误解,但人们在使用母语交流时,却几乎没有因文化干扰的原因而导致沟通不畅的现象,而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时候却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用语言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生活,所以容易用本国的文化标准来评价对方的语言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干扰就会使交流不能顺利进行,甚至导致交流失败。孙成岗在《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一文中提出,所谓的文化干扰现象,就是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按照本国的思维习惯,生搬硬套母语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妨碍交流或导致交流失败的现象。

二、课程建设

在明确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本专业不断努力打造一流课程,2020年日语专业分别从低年级、高年级阶段各遴选一门有一定基础的课程,即基础日语、日本商务礼仪参与广东省2020年一流课程申报,获得校内遴选推荐省评的资格。此项工作目前正在顺利推进过程中,研究成果将按计划逐步推广到其他专业课程。仅以高年级阶段的日本商务礼仪课程为例,日本商务礼仪课程是一门促进学生就业的技能训练课程,是日语专业必修课,第6学期开设。它具有将目前所学语言知识用于具体校内实践教学的性质,旨在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工作技能,以日企各商务情境“地道的日语表达”和相应的商务礼仪方面的训练为学习内容,通过各种商务情境的模拟训练,为学生融入日企文化、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每次分组模拟训练采取“自评互评”方式,每个团队为了体现不同于其他各组的特色,“绞尽脑汁”寻找在相同商务情境再现下的“独到之处”,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空前,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更新教学模式,加强文化课程设置。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而语言与文化学习的脱轨,正是目前提高日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更新教学模式,加强文化课程设置,从课程模式、教学资源、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进行变革,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基于中日文化的认知及理解,形成能够驾驭所学语言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当前高校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的核心目标。一是应在课程设置环节加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于基础课程中加强日本文化导入,并加强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中日两国文化、世界观、价值观异同的认知和理解,习得二元文化学习的能力。二是教师在授课素材选用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优势,通过各种网络资源和线上平台的补充,打破单一教材的知识局限,丰富学生学习中日文化及进行比较认知的多元途径。如此,既可以打破单纯的书本教学带来的枯燥学习体验,又可以根据学生对互联网的亲近和依赖建立起基于其兴趣爱好的多元素材学习体系,更为生动地将固定的课堂教学与灵活的网络学习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化学习体验及共鸣。三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文化学习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文化理解误区和接受风险,教师应给予及时关注和引导。借助網络平台学习日本文化,也要注意素材的筛选,杜绝一些价值观扭曲的不良素材的影响。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日语及日本文化的学习素材在各大网络平台随处可见,其中自然也是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存在极为不客观,甚至价值观扭曲的问题。因此,高校学生欠缺思辨能力的特点要求日语教师在进行网络教学资源补充的同时,必须要加强正面引导和知识筛查,帮助学生在学习日本文化的同时树立正确三观,这也是高校日语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四、丰富日语专业评价手段

我国传统日语专业的考核和评价手段和方法较单一,主要以笔试为主,考核的内容较宽泛,针对性较弱,不能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评价作为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必须要做到客观、多元和合理。所以,高校应该将原有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成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以及档案式评价“三评合一”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从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将学生学习过程建立成一个完整的档案,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实际应用“线上+线下”考核结果等作为最终成绩的构成部分,这既能反映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客观地对学生整体综合能力和成绩进行科学的评定。在新文科的背景下,外语教学的发展迎来了新曙光。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陈旧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对于日语人才的需要,如何培养相互复合型日语人才是高校日语学科教育需要不断深入、不断探索的课题。日语教育者应投身到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中,通过加强日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加强日语专业教材的建设、丰富日语专业的评价手段,来加快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步伐,更好地为培养具备综合性应用能力的日语人才而服务。

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推进,非通用语言商务方向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如何将中国声音传出去,这是所有高校“非通用语言专业”不得不面临的新课题。学科共建是大势所趋,希望可以与广大外语同行、专家学者共同探索“日语+国际商务”课程建设、系列教材,为非通用语言“小语种+”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模式开辟一条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张雪梅,李琴,肖海艳.高校日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2):208-209.

[2]朱桂荣.高校日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基于反思型工作坊的质性分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21(04):99-108.

[3]冷丽敏.高校日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与模式构建[J].日语学习与研究,2021(03):67-74.

[4]潘丽萍,安书慧.“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日语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究[J].大学,2021(11):66-67.

[5]刘畅.浅论高校日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2):181-182.

猜你喜欢

日语专业课程建设高校
高职日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日语学科发展建设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日语本科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基础性问卷调查分析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