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记录作业支持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策略
2022-03-27汤颖燕
关键词:影像记录作业;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实施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花都区2020年度教师教研课题“小学科学高年级学生影像记录作业的研究”成果(HDJSJY2020177)。
作者简介:汤颖燕(1974.12—),女,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棠澍小学,一级教师,本科。
引 言
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包含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这影响了教与学的方式,促使新的教学模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像记录作业是一种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新型学习方式,体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理念——创新学习方式。
一、学生影像记录作业的含义
传统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把探索的过程和发现的结果写在纸质的表单中。让学习者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融合ICT(信息通信技术),配以科学的逻辑思维表述,用影像形式呈现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就是影像作业。这种作业呈现方式既沿袭了文字记录的传统形式,又融合多元技术的新形式。影像记录作业的目标和过程都强调学生的发现经历,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倡导探究式学习”课程基本理念一致。
影像记录作业是一种展示学生作业的新模式。这种作业模式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皆产生影响,其中,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影响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而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投入,以此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学生影像记录作业的组织策略模型
(一)学生影像记录作业组织策略的理论依据
影像记录作业组织策略是依据《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八要素设计形成的方法、工具和手段的整合。科学探究的八要素是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影像记录作业在“互联网+教育”技术应用下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再创新。
(二)学生影像记录作业组织策略的原则
1.以影像記录作业脚本为载体
学生影像记录作业的内容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水平还有教师的教法需要而定的。小学生难以完整地设计和掌控一个实验探究活动,需要影像记录作业脚本来帮助他们完成影像作业。学生要在影像记录作业脚本中详细列出探究活动的名称、探究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写出提出的问题、作出的推测、实验的方法和过程、实验结论和原理,尽量详细地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影像记录作业脚本可以是老师和同学合作设计的,也可以由学生自行参考相关学习资源来设计。相关的学习资源有微信公众号“爆炸实验室”“青少年科学发现”“自然科普”等。
影像记录作业脚本不仅是学习探究的载体,还是学生制作影像记录作业的有效指引,更是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导向。学生影像记录作业组织策略通过影像记录作业脚本推动教学活动的实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性。因此,影像记录作业脚本是顺利实施学生影像记录作业活动的有效前提。
2.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
影像记录作业的制作由学生自行构思拍摄,在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历经多种思维的转变,构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同时发展有关的认知技能。例如,学生在拍摄记录“做一个生态瓶”的作业时,观察到小鱼不正常的表现,这种外在的现象,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小鱼总浮到水面上来,是因为水中的生活不好吗?学生有这样的猜想质疑时,会向老师、家长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解决自己的疑问。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再观察猜想—再实验”的过程,就是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探究学习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并理解相关的科学概念,最后得出结论: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
3.以教师和家长共同支持服务为依托
学生制作影像记录作业的整个组织策略是以教师和家长共同支持服务为依托的,影像记录作业前期指导及后期的审核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制作过程更需要家长的支持。老师指导学生修改拍摄脚本,审核影像作业;家长要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帮助拍摄、剪辑等。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获得深刻的体验。制作影像记录作业的全过程,能充分体现教师和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影像记录作业组织策略模型的构建
学生影像记录作业以学习金字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沉浸理论为指导思想,遵循科学探究的八要素。笔者依据学生制作影像记录作业组织策略的原则,制作出学生影像记录作业组织策略模型图,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该模型为组织学生制作影像记录作业活动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示范框架,指导学生影像记录作业有序进行。影像记录作业制作前期,师生要依据教情学情及科学探究的要素制作影像记录作业脚本,学生根据影像记录作业脚本的要求,准备探究活动的实验材料和拍摄工具。进入影像记录作业脚本实施阶段后,家长要协助学生进行发现和拍摄探究。作品完成后,教师审核并发钉钉平台向他人展示,展示交流可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的交流。
三、学生影像记录作业组织策略模型的实施
笔者以学生影像记录作业组织策略模型为指导,以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为例,开展学生影像记录作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对策略中的相关细节进行阐释,下面笔者将从影像记录作业的制作者和时长、内容选择、制作技术及形式、共享平台的选择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学生影像记录作业的制作者及时长
影像记录作业的制作者有学生、教师和家长。本研究中影像记录作业的主要制作者是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学生是影像记录作业视频中的主讲者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操作者。五六年级学生在设计实验、拍摄视频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清晰的指引,还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影像记录作业活动。教师收到学生的影像记录作业后,需要进一步审核学生制作的成品,从科学探究的逻辑思路、影像记录作业画面的清晰度、主讲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如果学生的影像记录作业出现科学概念表述和实验操作的错误,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意见,提出修改的建议并引导学生再次制作影像记录作业。学生、教师和家长明确定位,能促使科学探究活动得以有效实施。
影像记录作业的时长限定也十分重要。影像记录作业的时长过短会导致学生无法呈现探究活动的全过程。笔者根据小学阶段科学学科探究活动的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建议学生制作的影像记录作业时长控制在2—5分钟内。
(二)学生影像记录作业的教材、年段及内容选择
本次研究的教材是教科版小学五六年级科学教材。小学五六年级学段科学的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系统地观察事物整体的能力,完成更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五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技能,能很好地操作电脑和手机,可以独立设计实验。学生影像记录作业可提升其科学地解释现象的能力。
小学科学影像记录作业内容有三大类。分述如下:
第一类影像记录作业是教材内的实验。如学生在课前制作前置性实验影像记录作业,用于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交流研讨。这类影像记录作业很好地展示了各组的实验过程,起到交流共享的作用,又可以为课堂的研讨提供真实依据,提升交流研讨的质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证据意识。
例如学习六年级下册《控制铁生锈的速度》一课时,师生需要进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且这个实验要呈现铁钉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锈情况,一节课无法完成“铁钉在不同环境中生锈”的情况探究,而在课前布置学生制作影像记录作业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教师在课前一周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布置如下任务:
第一组,寻找并拍摄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
第二组,记录新铁钉放入装有半杯水的杯子中的变化。实验方法是钉子部分在水中,部分露出水面。
第三组,记录新铁钉放入一杯煮沸的水中的变化。实验时铁钉全部没入水中,杯口用塑料薄膜密封。
第四组,记录把新铁钉放入杯子中的变化。杯子用电吹风吹干并放入干燥剂,杯口用塑料薄膜密封。
四组学生每天分别用手机拍摄不同环境中铁钉表面变化的实验现象,制作成5分钟以内的影像记录作业。课堂上各小组派代表讲解铁钉变化的科学现象。通过这个探究活动,学生可以自主得出结论,还可以对彼此的实验方法和操作中的不严谨之处提出个人见解。这种前置性的、以学生自我实验过程为素材录制的影像记录作业不仅提高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主动性和互动性,还解决了实验周期长的问题,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
除了上面的课堂前置性实验,课堂中的探究实验也可课后继续进行,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反思,作为课堂的延伸。
还有一种同样是教材内的探究内容,但更着重于作为中长期科学观察作业的全景记录的影像记录作业,如改变生态瓶、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等。
第二类影像记录作业是课外的拓展实验。这类影像记录作业是在课堂实验后的拓展补充和后续记录。课外拓展实验的影像记录作业可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激发学生实验后继续拓展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后实验的参与度。如学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做一封“秘信”与同学分享。这种形式有趣的拓展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实验的积极性。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化学变化的奇妙之处,并再一次验证,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又如,教授完《放大镜下的晶体》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朵结晶花,从而对晶体的概念有更直观深刻的认知,并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再如,学习《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这一课时,课堂实验后学生往往还有继续探究浮力奥秘的意愿,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学生制作一个浮沉子。
第三类是课外的科学发现记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科学小发现拍摄记录下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的兴趣。学生发现不认识的小动物或植物、无法解释的科学现象等,都可以拍摄下来,分享到钉钉平台,然后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这是一种主动的探究过程。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习并保持一种持久的兴趣,能大大增强其完成探究活动的自信心,促使其学好科学。
(三)学生影像记录作业制作技术及形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影像记录作业的拍摄方法多种多样,制作的工具种类繁多,而对于小学生来说,选取专门的软件进行影像记录作业拍摄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是利用手机相机或是手机上专门的录像APP等工具来录制作业。小学生在制作影像记录作业的过程中可根據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拍摄工具。
(四)学生影像记录作业共享平台的选择
教师将学生制作的影像记录作业上传到共享平台,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本研究选择钉钉作为影像记录作业成果展示的平台。选择这个平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学生和老师已注册钉钉平台的账号,平时的学科作业布置和提交均选择这一平台;第二,学生和老师能够熟练掌握平台上的操作功能;第三,影像记录作业的容量较大,钉钉方便传输,将师生互动、数据实时统计和班级学习空间等功能集于一身,是一个有效促进“教师教、学生学”的平台,让科学探究八要素中的“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得以实现。借助这个交流平台,学生在交流评价中能完成科学态度目标,并提高自我效能感。
结 语
影像记录作业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技术应用的创新方式,是信息时代学习形式的发展和趋势。本研究探索了影像记录作业支持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策略,以期给教师们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参考文献]
袁优红.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