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代高校勤工助学育人作用的提升对策

2022-03-27刘晓锐申健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勤工助学培训管理育人

刘晓锐 申健

关键词:勤工助学;育人;培训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4-0120-04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中指出,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平台[1]。近年来,高校勤工助学部门在帮困救贫方面做出较好成绩,能否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发挥育人作用,丰富勤工助学助困体系的内涵,成为当前勤工助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勤工助学的育人作用进行概述,探讨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勤工助学育人作用提升的可行对策。

一、新时代高校勤工助学育人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提升勤工助学育人作用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推进教育改革。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2]这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勤工助学活动提出了要求。勤工助学活动要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实现“立德”和“树人”有机结合。发挥勤工助学育人作用,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及责任担当意识;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要求

提升勤工助学育人作用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要求。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3]。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强调,要完善精准资助育人[4]。可见,资助育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方面。而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平台,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强化勤工助学育人体系建设,提升勤工助学育人作用,使勤工助学将“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发挥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素质提升、精神激励、专业培养作用,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推动高校建设发展。

(三)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

提升勤工助学育人作用是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探讨的根本问题,马克思在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中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马克思认為要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条件,确保个体的脑力和体力得到全面锻炼,促进个体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个性自由得到快速发展。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对勤工助学育人提出了基本要求,并指明了方向。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升勤工助学育人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满足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多样化的需求,才能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作用

(一)以劳动之美培育高尚品德

勤工助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够让学生在感受劳动之美的过程中培育高尚的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7]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热爱劳动和集体,强化服务奉献意识;能够更好地认识、体悟和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能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正确对待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反对个人享乐主义和攀比之风。此外,通过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学生在与教师的接触中,能够感受到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在耳濡目染中提升对工作的责任心,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二)以知识见识锤炼过硬本领

勤工助学活动是高校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本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丰富了知识体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专业素养、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等得到提升,为以后步入社会求职竞争奠定基础。其一,学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性、技术性勤工助学岗位,如助研、助教等,能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结合,了解社会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加强专业学习、补充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前做好职业定位和规划;其二,学生参加部分管理类的勤工助学岗位,如助管,从事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校园服务等工作,能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三,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学生需要与教师、同学沟通协调各项工作事宜,对工作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执行能力得到提升。

(三)以实践锻炼塑造坚韧人格

勤工助学活动有利于塑造学生坚韧的人格。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部分学生由于社会资源匮乏、家庭经济压力沉重、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在个人发展上往往存在基础较差、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薄弱、视野范围小等问题。勤工助学活动在对学生进行经济帮扶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性健康发展,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价值,获得自信心,增强自我认同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评价,激发内在潜能。在处理工作问题中,学生能够磨砺品格和意志,提高面对挫折和压力的承受力,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敞开心扉,交流想法,主动建立人际关系,塑造良好的性格,树立起更加积极乐观的人生信念。

三、新时代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育人意识不够强

高校对于勤工助学育人的重视度不够,育人意识不强。在思想认识上,高校管理者把勤工助学主要当作对学生进行经济帮扶的手段,认为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其提供岗位、发放薪酬,高校管理者并未充分认识到勤工助学的育人作用,对于参加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重使用帮扶、轻培养教育,对勤工助学的教育功能指导不够,对学生能力培养、专业知识巩固、优秀品格的塑造不足,很难实现助困和育人的双向平衡。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勤工助学活动一般分为校级和院级两级。校级负责的教师统筹管理学生的“奖助勤贷补”资助工作,院级大多由辅导员负责勤工助学工作,负责教师和辅导员事务性工作众多,对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精力有限,加之思想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和培养教育,导致勤工助学育人效果欠佳。

(二)管理考核流于形式

管理考核流于形式使得高校勤工助学工作难以得到良性发展。第一,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不完善。一些高校的勤工助学管理实施办法中虽然有提到岗位考核、岗位监督等内容,但内容不够明确和细化,并没有设置具体的岗位考核标准和表彰奖励实施细则,甚至有些高校尚未设立考核评价和表彰奖励机制。第二,执行落实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对工作要求不严,使得勤工助学考核评价和表彰激励机制流于形式,没有得到执行落实。这样,工作做得优秀的学生缺乏相应的表彰,做得差的学生也没有惩罚,难以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勤工助学工作报酬多以学生参与的岗位性质和工作时长来进行核算,对工作的内容和质量缺乏有区分性的有效量化指标。

(三)缺少岗位职责培训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岗位,工作时间相对较短、人员流动性大,因此,勤工助学相关部门并未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给予系统的培训。不同岗位教师对学生的培训和指导情况参差不齐,有些岗位的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期间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指导,也有些岗位的学生是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后接受教师的指导帮助或者是學生之间以“老带新”“传帮带”的形式来尽快熟悉工作内容,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只接受过简单的岗位培训甚至并没有接受过岗位培训。学生对于培训有着较高的预期,这样岗位培训实际状况与学生的需求错位,高校相关的岗位培训和指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勤工助学育人作用的提升对策

(一)精准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

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有效环节。因此,勤工助学负责教师要从思想上提升对勤工助学育人本质的认识,对勤工助学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勤工助学负责教师要遵循育人的内在规律,秉承“科学资助、育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勤工助学在教育、培养、锻炼学生层面的作用,充分发挥教育职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力度,拓宽勤工助学助困体系的内涵,强化育人自觉。高校要为勤工助学工作提供资源支持,激发教师自觉育人动力。高校要把勤工助学提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提升相关负责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还要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勤工助学育人的积极意义,引导相关负责教师认识到勤工助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二)制定完善相关管理领导制度

制定完善相关管理领导制度是发挥勤工助学育人作用,推动勤工助学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必然方向。第一,高校可以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文件精神,结合各高校自身实际和学生现实需求,制定完善勤工助学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在制度和办法中细化岗位设置、学生申请、岗位培训与考核、岗位酬金及发放、岗位监督等内容,并强化执行落实,增强实施效果;第二,建立完善勤工助学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对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情况进行过程监控和绩效考核,制定保障酬金和奖励金相结合的薪资发放模式,根据学生工作表现及完成情况分各个等级发放相应报酬,激发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第三,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推动勤工助学工作透明化,使勤工助学工作自觉接受师生监督;第四,每年开展勤工助学表彰活动,进行勤工助学校园自强之星评比,树立典型和榜样,利用各种媒介宣传人物优秀事迹和劳动光荣理念,引导师生深入认识勤工助学在塑造学生优秀品质和培育学生良好职业道德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学校中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自立自强的育人氛围。

(三)强化对勤工助学学生培训管理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大多数是想要通过岗位得到能力的锻炼和素质的提高。针对一些高校没有培训或者只有简单的培训这一问题,勤工助学管理服务中心可以从学生需求出发,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系统、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第一,要让学生了解勤工助学概况、相关的政策与规章制度、日常工作注意事项、岗位职责等,同时也要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如进行公文写作技巧、文档和电子表格处理、办公设备使用等专题培训,提升工作能力。第二,要进行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安全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公关与社交技巧、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培训,使育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从业素质。第三,针对不同类型的岗位,可以分类开展培训活动,尤其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技术型岗位,要结合岗位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从而推动勤工助学培训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通过岗位培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工作技能,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好地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作用。

(四)拓展勤工助学就业创业运行平台

勤工助学要与专业学习、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培养专业过硬,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勤工助学工作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了解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培养学生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高校要立足师生和社会的需求,以学校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学校投入,联系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中国扶贫基金会,加强勤工助学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型的勤工助学新模式。创新创业型勤工助学要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特长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搭建技术型、专业型勤工助学平台,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专业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高校应该建立资助、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长效机制,推动勤工助学工作长远发展。勤工助学工作也应建立与之配套的反馈评估机制,对助学和育人成效进行持续跟踪。要注意加强勤工助学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只有不断发现并解决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提升育人层次,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发展问题,增强勤工助学育人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的通知[EB/OL]. (2018-09-03) [2021-11-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505/201809/t20180903_347076.html.

[2] 中共中央 國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0-03-27(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 (2017-12-06) [2021-11-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 (2020-04-22)[2021-11-20].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5]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6]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01).

[7]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6.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勤工助学培训管理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刍议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实践对策
基于激励管理机制探究高校图书馆志愿者与勤工助学的持续发展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侧重点分析
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勤工助学功能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析
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培训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