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库视角下政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改革与探索
2022-03-27李松有
李松有
关键词:高校智库;创新型人才;实地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4-0100-04
在大数据分享经济时代,开展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间的合作,打造集学术研究、政策咨询、社会服务于一体学术机构,也是高校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的建设方向。广西民族高校依托政治学科,成立以少数民族乡村为特色的研究基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民族政治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有效路径,对发展人才大有裨益。
一、成立背景:成立 “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实地教学基地” 的重大意义
(一)贯彻中央发展新文科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高等教育是兴国强国的“战略重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新文科,通过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方式,重点支持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学等学科发展。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紧跟教育部发展新文科战略部署,以研究中心为实地教学的大本营,由核心人物带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提供调研报告,努力成为省级和国家研究基地。该研究中心通过调查获取资料、撰写咨询报告,自下而上地将基层的声音传递到上级,更好地服务党中央的决策工作。研究中心拟与政府共建合作机制,将调查和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呈报给政府,将政府的需求转告研究中心,为政府决策工作奠定基础,为国家战略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打造服务地方人才培养重要研究平台的需求
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具有明显的地理和人文优势,是一个亟待开发进行学术研究的宝库。成立以服务少数民族乡村振兴为特色的实践基地,开展三农问题研究,可为基层党委、政府的农村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人才培养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规划,做到一村一规划,造典型,树标杆,积累广西经验,做地方样板,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的提档与升级。中心参与地方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和农村改革设计项目,为地方提供菜单性选择,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上提出不同的方法战略,使不同地方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多方合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将该研究中心打造成民族地区农村研究特色学术机构,为培养地方和国际型政治人才贡献力量。
(三)加强高校民族政治学学科建設的迫切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部署,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在此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探索学科建设良方显得尤其迫切。针对教育资源碎片化问题,地方高校应该加大对特色学科的扶特力度,强调自身的优势学科并凝练学科建设方向,根据学科发展的主流以及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选拔和培育优势特色学科。地方高校应利用学科的优势和特点,打破常规学科建设模式,发展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及时抓住“双一流”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发展机遇,加大民族政治学实践课程研究力度[2],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素养,形成以实证为特色的中国政治学,促进学科建设的提档升级。
二、研究目标:打造集学术研究、政策咨询、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研相长机构
(一)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端智库
中心开展理论务农、政策咨询工作,服务治理创新,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改革与发展,中心还开展海外农村治理研究,借鉴和吸收当地乡村治理先进经验,为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和政策建议。加强智库建设,要赋予党中央政策新内容,赋予其新的地方特色和时代内容,吸取其他地方经验,探讨基本运行机制。因此,以研究中心为主体,通过实践调查,对农村政治改革提出建议,在政策实施中推广经验,推动地方政府改革的发展,力求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力支持。
(二)打造国内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
中心力求破解学术资源碎片化难题,搭建学术平台,凝聚形成学术共同体,开展学术研究,增强学术自觉,通过实践调查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提出一些本土原创性理论,与主流学术理论开展对话,打造乡村振兴理论创新高地,成为研讨乡村振兴重大问题的专业学术交流和研究平台。开展国外基层与地方治理研究,一方面可以进行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丰富学术视野,占领学术高地,另一方面,有助于借鉴先进治理经验,在国家实施乡村治理过程中,提高中央和地方决策的科学性,这对促进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三)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
该中心聚焦国家战略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挖掘民族传统与特点,利用地方特色与资源,争取各部门平台支持,争取政策倾斜,发展区域优势和特色学科,力求发展成培养乡村振兴理论研究人才队伍的人才培养基地。该研究中心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为目标,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带领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做调查、写报告,使其“进得了田野、回得了殿堂”,塑造学生能力,锤炼个人品格,培养学术思辨和批判精神,通过参与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让学生坐下来能写作、站起来能表达、走出去能调查。
三、基础条件:成立“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实地教学基地” 的可行性
(一)依托研究平台,发挥特色学科和专业优势
该研究中心建立在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为主体单位的研究基地,便于利用学院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支撑研究中心的不断发展。学院拥有政治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政治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政治学理论、中共党史、中外政治制度和国际关系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院现有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中国共产党历史3个本科专业。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获得多项殊荣,“政治学与行政学”为广西特色专业,“行政管理学”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东南亚政治制度”“领导科学”“管理学”为校级精品课程,并逐步发展民族政治学等新兴学科。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教学团队,荣获学校首届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在做大、做强民族地方院校学科群这一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优化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学院拥有一个自治区级“八桂学者”岗位,建有“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中心”,作为地方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产生一大批研究学术成果。
(二)整合人才资源,发挥专家团队引领作用
目前,研究院有专职研究人员49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9人,有23人获得博士学位,6人为博士生导师,17人为研究生生导师,另有兼职研究人员14人。研究团队中,不少人为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专家组成员。一个研究中心就是一个学术共同体,需要集众人智慧和力量才能达成。在学校和学院提供平台的基础上,该中心可以利用硕博士生和本科生的力量,弥补教师不足的短板,初步形成地缘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优化的研究队伍。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由广西民族大学各相关学院等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经验丰富的“三农”工作者等组成,可以将全校、全省甚至全国的涉农研究人员汇集到一起从事调查和学术研究,集众人之力打造学术世纪工程,打造农村研究品牌智库。
(三)孵化产学研基地,形成教研相长的支撑点
由于高校拥有的独特人力、资源等优势,促使产学研合作成为推动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强化实践教学。高校应根据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进而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选择实践教学基地,落实“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实践课程,每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应既体现民族特色,又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次,强化教学方法改革。高校应利用田野和教室两个课堂,改变过去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方式,实行一体化教学,形成课堂理论与项目结合教学、校企互动教学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学校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以重点学科、特色和品牌专业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为支撑,在巩固和保持特色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加强紧缺专业的建设,形成特色品牌专业建设梯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最后,研究中心不断开展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间的合作,逐步在广西地区形成专门调研基地,将其建设为学院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分批培育建设不同级别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研究中心立足广西,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民族工作服务,着力培养德才兼备、文理兼通、基础扎实、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国际意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四、行动指南:组建“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实地教学基地”的未来规划
(一)加强多方合作,培养专业化研究团队
当前,优势特色学科师资队伍力量的储备仍然不足,优势特色学科的梯队断层缺口仍然存在,尤其缺乏高层次领军型学术团队。依托研究中心,力求发挥专业建设的高水平政治学科专业带头人作用,提高整体科研水平;促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继续鼓励教师以科研促进教学。研究中心强调培育和建设一支教师风范良好、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素养较高、教研教改成果丰硕、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队伍;要求专业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突出优势,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方向特色,提高办学水平;鼓励多方合作,在实践教学中,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基础训练与创新培养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中心持续推动整个团队在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方面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水平发展,以学校政策、资金支持和物质条件保障为基础,创造更优越的条件,促进团队教师在教学、科研、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协调健康发展。
(二)开展项目研究,突出专业品牌特点
该研究中心以开展学术研究为主要目标,更多高水平、开放式的课题立项是学科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未来,该中心将采取措施,根据专业方向不断培育研究项目,争取在未来有限时间内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人人都获得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人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的教育科学或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把他们培养成为本学科中某一学术或教学领域的示范性专家,以引领这些领域的建设与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发展科研为引擎,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办学层次,优化教师队伍,增进科研水平,加强学科交叉和渗透,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本学科建设成为区内和国内一流的学科[3]。中心力求促进教学内容组织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完善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重点建设专业基础课、多模块的专业特色课,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增加学术产出成果,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研究中心在未来时间内,将不断提高学术产出成果,基于本土研究事实,建构本土化理论,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1. 调查报告
研究中心重点突出创新学术研究机制,组建教学和研究团队,围绕国家发展要求,聚焦农村和农民问题,采用普遍性的跟踪式调查、类型式的抽样调查以及专题式调查,推出优秀的专题分析报告、决策分析报告和创新分析报告,并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提交政策咨询报告,如《广西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报告蓝皮书》等,供其采纳、采纳、转用和表彰,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4]。中心力求将优秀研究成果申报地方和乡村治理创新奖项,打造民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靓丽品牌。
2. 学术专著
学术成果是一个研究机构的发展和方向,中心将出版专学术成果,比如《广西少数民族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创新调查研究》和《东南亚基层与地方治理调查研究》等,借助出版社这一平台,不断提高在学界的影响力。研究中心依托西南地区政治学的主力,学术潜力较大,将通过调查研究,打造学术攀登工程,体现学术特色,形成标志性成果,产出原创性的学术精品,申报教学成果奖,建成一流的学科和专业。
3. 学术文章
要做好实证研究,既要进得了田野,又要回得了殿堂。研究中心将从调查事实,开发理论文章,整合碎片化的事实,注入问题元素、学科元素和理论元素入手,将理论与事实相关联,现实与历史相关联,并抽象出学术概念,建构一些原创理论,跟已有学者理论进行学术对话,逐渐形成独有的风格和特色;由学术核心人物引领,采用团队组稿形式,开展学术活动,将调查成果改成学术文章,进行批量推广,扩大中心在学界的影响力。回归政治学学科属性,不但可以把中心将基础学科做大做强,还可以做出品牌;抓好专著、译著的出版和科研论文的发表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争取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五、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中心依托地方民族高校政治学科主体,体现“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特色,在国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5],成立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实地教学基地,对促进民族高校政治特色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中心探索建立开放式、社会化、创新型的学术交流平台,发挥服务政府决策、服务社会的功能。但是,由于智库资金和经验不足,需要多方参与和支持,才能发挥好智库服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EB/OL]. (2017-01-24)[2017-01-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5701.html.
[2] 邱均平,王菲菲. 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进展[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01):97-103.
[3] 冯琰. 地方综合大学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2017.
[4] 赵曜. 以内外贸一体化为主轴推动经贸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贸学科70年的实践[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04(08).
[5] 張曼茵,李广德,夏冬梅. 远程教育培养乡村振兴本土人才的先行探索——以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例[J]. 中国远程教育,2019(10):1-8+92.
(荐稿人:唐贤秋,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