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故事化叙事策略探索内涵式、发展型的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
2022-03-26张淋茜
张淋茜
(华南农业大学)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必须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1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强调:“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就业帮扶。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积极促进就业创业。”
少年强则国强,人才兴则国兴。随着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精神需求日益提升,传统的以经济帮扶为主的资助模式已远不能满足学生当前的诉求,构建物质帮助、道德培养、能力提升、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发展型”“内涵式”资助育人新模式成为目前资助实践的迫切需求。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里,到处都充斥着精彩的故事,本文以故事化叙事为基础,即是通过以始为终的方式,确定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在高校期间对贫困生进行全程化指导和服务,精准育人模式,开设相关课程,以及评选学校“自强之星”等活动,让学生自述个人成长历程,以独特的故事化叙事模式实现资助育人新格局。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内涵式、发展型的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一)内涵式、发展型的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概况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2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909余万人,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尤其是贫困毕业生,作为高校重点关注的群体,需要通过提升他们的内在素养和综合竞争力,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拥有一席之地。
随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学生资助工作由外延式、单一型向内涵式、发展型逐步转变。外延式资助模式是指通过经济支持、社会补助、扩大受助名额或额度等方式短暂的解决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缓解一定的家庭压力,内涵式资助模式是指通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技能,挖掘潜在优点,使受助对象拥有核心竞争力,可以更好地在社会就业和立足,通过资助育人实现家庭脱贫。
为深入了解高校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及思想动态,笔者以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无结构式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调查发现学生致贫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子女众多、因病致贫、单亲家庭、疫情影响及其他原因,具体见表1。
表1 学生致贫原因及典型案例
(二)内涵式、发展型的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困境
1.物质资助大于精神帮扶
从目前国家的资助政策和学校的助学情况来看,仍然侧重于对学生的物质帮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资助政策已经相对成熟,比较容易实施,帮扶效果立竿见影,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经济困境。但是高校贫困生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群体,由于家庭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缺失,更加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关心爱护,精神帮扶是一项需要注入耐心爱心,且时间战线较长的工作内容,相对于物质帮扶来说难度更大。导致目前高校的贫困生工作实效性较低,资助育人成效不明显。
2.缺少心理关注和人文关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原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在进入高校前可能存在着因学习资源困乏而导致的学习基础薄弱,因留守而导致的亲子关系疏远,因贫困而导致的自卑羞怯心理,因缺少社会资本而导致在求职就业中处于相对劣势等一系列问题,而目前的资助工作实践忽视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精神心理、求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和需求,所开展的心理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
3.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在目前的学生资助工作实践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部分受助学生拿到助学金后铺张浪费、随意挥霍,缺乏艰苦奋斗意识,对国家资助政策缺乏正确认知,缺乏应有的感恩意识,认为国家和学校的奖助学金都是自己应得的,“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个别学生价值观扭曲,为获取国家和学校的资助不惜开具假证明,虚构事实,夸大困难程度等,表现出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的缺失,还有部分学生,对接受国家资助产生自卑、愧疚甚至是抗拒的情绪。
二、故事化叙事策略与内涵式、发展型的学生资助工作的耦合性
(一)故事化叙事策略的内涵
叙事是在传播过程中对原有内容的“包装”,通过对一部分事实要素的强调,形成特定的叙事方案,从而引导受众按照传播者的预期去理解议题。故事化叙事是指以故事的方式进行叙事,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借助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文字,将传播的观点以“故事”的方式隐性表达。
讲故事是全人类共有的表达和思维方式,丰富的故事情节容易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容易传达故事的核心概念,本文即是以故事话语和形象构建为研究对象,通过全过程塑造资助对象中的行为,采用故事化、情节性的话语方式,有利于更好地落实资助政策,发挥高校教育的主动性和主导性,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同时培养受资助学生的自立自强、知恩图报的良好品质。
(二)故事化叙事策略对内涵式、发展型的学生资助工作的推动作用
1.故事化叙事策略有助于丰富资助工作的形式和内容
自学生资助工作开展以来,经过70多年的努力,“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基本实现。“奖贷助勤补免”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公平、阻断代际贫困的基础性工作。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要创新工作模式和手段,才能更好地宣传和落实资助工作。故事化叙事丰富了学生资助的工作方式,拓宽了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有助于将国家的扶贫政策、教育支持和学生培养有机融合。
2.故事化叙事策略有助于将“扶贫”“扶智”“扶志”有机融合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加上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更加严峻。由于家庭经济的影响,贫困生难以有多余的资金进行学习以外的特长培养。故事化叙事策略即是以始为终,这就要求高校首先确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才能决定如何培养学生,不仅仅是通过经济资助他们,而是通过一系列美育课程、礼仪培训、面试培训等,增强贫困生的综合竞争力,促使他们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是阻断家庭贫困的根源。以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为例,该学院通过筹集社会资金,为贫困生开展“筑梦计划”形体礼仪训练课程,旨在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礼仪形体培训、实习锻炼、就业推荐全程化指导和服务,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合作下,精准帮扶,帮助贫困生成就梦想,实现“扶贫”“扶智”“扶志”有机融合。
3.故事化叙事策略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型资助最重要的落脚点。但是目前学生资助工作中,有部分学生缺乏感恩诚信以及责任意识,面对该现状,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开展感恩诚信励志教育宣传活动,通过征文、微电影作品征集等活动形式,通过故事化叙事进行正面教育,将资助工作变得更“接地气”,让受助对象通过对故事的阅读和体会,学会感恩,诚信做人,遵循契约精神,从而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资助观和感恩意识。
4.故事化叙事策略更加有利于实现资助情感育人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说服是通过听众动感情而产生效果的,因为我们是在痛苦或欢乐中,在爱与恨的被动中作出不同决定的。”人是思想和行动是在感情的驱动下完成的。因此学校和老师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运用故事化叙事将空洞的政策转变为生动的示例,通过受助对象讲述相似的经历达到情感共鸣,从而提高高校资助育人的实效性。“扶人先扶志,育人先育心”,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疏导对于贫困生来说更加重要,故事化叙事有助于通过优秀的受资助同学现身说法,促进资助工作宣传的生活化,深化感恩教育,实现爱心传承,通过情感共鸣实现资助情感育人,改变当前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靠、要”的情况。
三、学生资助工作中故事化叙事策略的对策研究
(一)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增强故事的思想性
当前学生资助工作的重心已经由物质资助转移到育人育心上来,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要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满足受助者在思想道德、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需要。话语的背后是思想的力量,因此每一个资助故事都需要具备特定主题,从受助者中挖掘榜样的理论,使受助者从故事发生的客观环境和主观能动性出发,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从而表达故事的主体思想,展现故事背后的思想及价值观念。
(二)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增强故事的差异性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高校资助的对象是有思想性、富有情感的学生,他们家庭困难的原因各有不同,因此应该遵循个体的差异性,倾听受助学生的诉求和声音,丰富资助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增强资助工作的影响力,实现以德化人。例如可通过开展资助宣传大使、自强之星、道德之星、诚信之星、学习之星等评比活动,发挥受助学生个人所长,将个人亲身感受以故事的形式进行阐述,使受众通过了解故事的人物、情节以及背后的信仰和价值观,增强受教育者的心理认同。
(三)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增强故事的延续性
现如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贫困生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就业群体,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帮扶。在已就业的贫困生群体中,不乏有一些高质量就业创业学生。高校应该通过建立校友会,将优秀的贫困毕业生和在校生采取“一对一”帮扶模式,发挥朋辈力量和榜样教育,延续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通过故事化叙事策略,实现资助、自助和助人的良性循环,做到真正的回馈国家与社会。
(四)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增强故事的共情性
对于贫困生应给予全方位的资助,包括心理和能力等方面。所谓的故事化叙事便是指受助者通过讲述个人的亲身经历和先进事迹,使受教育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典型示范、榜样激励的作用,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的观念。在资助工作中,必须要挖掘身边的真实人物、真实素材,营造叙事的生活化和真实感。受教育者一旦对故事的某一情节产生心灵触动,无需刻意引导便易于接受叙述者所传达的思想和理念,共其产生的效果比刻板式的宣讲、抽象式的宣传效果更好,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