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纪录
——约奇莫姬蜂(膜翅目,姬蜂科)
2022-03-26田宇李海波杨再华朱秀娥孙淑萍
田宇,李海波,杨再华,朱秀娥,孙淑萍
(1.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贵州 江口 554400;2.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005;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 辽宁 沈阳 110034)
奇莫姬蜂(CymodusaHolmgren,1859)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姬蜂科(Ichneumonidae)缝姬蜂亚科(Campopleginae),全世界已知43种[1-2]。古北区的种类曾经由Dr Dbar报道[3-4]。Drs Gupta 等曾报道了东洋区的种类[5]。迄今为止,我国仅知1种和1亚种[4-5]:徂徕奇莫姬蜂(Cgmodusaculaiicasheng Li & Sun,2021),分布于山东;马奇莫姬蜂(JosephimalaiseiGupta & Gupta,1974),分布于中国台湾,国外分布于缅甸;黑奇莫姬蜂(C.melanaSheng,Li & Sun,2021),分布于贵州;东方奇莫姬蜂(OrientalisUchida,1956),分布于中国台湾,国外分布于日本、俄罗斯。
对奇莫姬蜂属寄主的研究和报道甚少,已记载的均为鳞翅目昆虫[1,3,6-11],主要种类包括:三月尺蛾(AlsophilaaesculariaDenis & Schiffermuller,1775)、褐纹水螟(CataclystablandialisWalker,1864)、茶毒蛾(EuproctischrysorrhoeaLinnaeus,1758)、古毒蛾(OrgyiaantiquaLinnaeus,1758)、偶列苔螟(ScopariabasistrigalisKnaggas,1866)、稠李巢蛾(YponomeutaevonymellaLinnaeus,1758)等。
1 奇莫姬蜂
主要鉴别特征:复眼具毛,内缘具微缺刻,向下方明显收敛;颊短;唇基窝封闭;上颚下缘具边缘,端齿等长;中胸腹版后横脊完整;并胸腹节气门圆形;后小脉曲折;第一节背板无基侧凹;产卵器侧扁。
2 约奇莫姬蜂 (中国新纪录)
♀体长6.0~6.5 mm。前翅长3.5~4.0 mm。产卵器鞘长1.5~1.8 mm。
复眼长形,大且突出,具毛,内缘中央具明显的缺刻,并在颜面内缘向下强度内敛。颜面内缘向下方强度收窄,与唇基形成均一的、表面相对平坦的细革质微粒状表面,具稀疏的白色短毛;唇基中部较强隆起,侧缘呈直线状压痕,端缘光滑、弱弧形稍前突。上颚横长形、基部稍宽,表面较光滑,具不明显的微细刻点;上端齿约等长于下端齿。颊窄至无,复眼下缘紧贴上颚基部。上颊具与颜面一致的细革质微粒状表面,强烈向内收敛。头顶表面质地同上颊,自侧单眼后缘几乎垂直向后收敛;单眼区稍抬高、中央浅凹;侧单眼间距约为单复眼间距的1.1~1.2倍。额相对较平,表面质地同头顶。触角明显短于体长,柄节短柱状稍膨粗,端缘稍斜截;鞭节32节,第一至第五节长度之比依次约为 1.4∶1.1∶1.1∶1.0∶1.0,各小节向端部依次渐短,末节端部渐尖。后头脊细而完整。
图 1.约奇莫姬蜂 (1: 整体侧面观)
图 2.约奇莫姬蜂(2:头前面观)
图 3.约奇莫姬蜂(3:头背面观)
前胸背板具稠密的斜细纵皱,侧凹相对较深,前沟缘脊明显。中胸盾片较强圆隆起,具稠密均匀的细革质皱粒状表面;盾纵沟具细浅的痕迹,到达中胸盾片中央之后。盾前沟明显,内具短细纵皱。小盾片明显圆隆起,具细革质状表面和不明显的微细刻点,无侧脊。后小盾片后部横形、具稠密的弱细皱,前部两侧深凹。中胸侧板较强隆起,具细革质状表面和不均匀不规则的弱细皱(上方和腹侧的细皱大致纵行);胸腹侧脊细而显著,末端伸达中胸侧板前缘中央或稍下方;镜面区小而光亮、稍凸起;中胸侧板凹坑状,由一斜横沟连接中胸侧缝。后胸侧板均匀隆起,具稠密不规则的斜细纵皱;中胸腹版后横脊完整;后胸侧板下缘脊完整,前外角稍突出。翅褐色,透明;小脉与基脉相对;小翅室四边形,第二肘间横脉向上方强收敛、上方呈弱的结节状、第一肘间横脉稍长于第二肘间横脉;第二回脉在其下方中央稍内侧与之相接;外小脉约在中央或稍下方曲折;后中脉后部向上弓曲,后盘脉不明显。足相对均匀细长;后足第一至第五跗节长度之比依次约为 2.2∶1.0∶0.7∶0.3∶0.4。爪小而简单,端部尖细且稍弯。并胸腹节均匀隆起,后部中央宽纵凹;中纵脊清晰、向端呈八字形外斜,侧纵脊弱存在,外侧脊完整;分脊清晰,端横脊外段存在;基区长梯形、基部稍宽,内具不明显的弱皱痕,长约为基宽的1.5~1.7倍;中区和端区合并呈八字形纵长区(上方约1/4处内敛),表面具稠密的细横皱(上方横皱微弱或不明显);第一侧区呈细革质状表面、具稠密均匀或不规则的微细纹,第二侧区具稀细横皱;第一外侧区和第二外侧区合并、呈细革质微皱状表面,第三侧区和第三外侧区具稠密的斜细横皱;侧区和外侧区端半部白色短毛相对稠密;气门小,圆形,位于基部约0.2~0.25处、由1细柄连接外侧脊。
腹部背板具较均匀的细革质状表面和稀疏的白色短毛,第四节背板向后侧扁。第一节背板细柄状,长约为端宽的 3.6~3.7 倍,腹柄部光滑光亮、侧缘向后稍增宽,后柄部膨大、背方强烈隆起,中纵脊基半部存在、细弱不明显、平行向后,侧纵脊仅存于气门之前、弱且纤细;气门小,圆形,稍隆起,位于第一节背板端部0.35~0.4处;第一节腹板大部分与背板愈合。第二节背板长梯形,基部表面稍粗糙,长约为端宽的 2.7~2.8 倍。第三、第四节背板侧缘近平行,长分别约为宽的1.4~1.6倍和1.1~1.2倍。第五节背板端部和第六节背板基部稍膨粗,第六节背板端半部向后显著收敛。产卵器鞘细长,为后足胫节长的0.7~0.8倍;产卵器针状,稍侧扁,具亚端背缺刻。
体黑色,下列部分除外:上颚(端齿黑褐色)乳黄色,下唇须和下颚须乳白色;前中足黄褐色至红褐色、转节腹侧带乳黄色,后足基节和第一转节黑色、第二转节乳黄色、腿节和胫节深红褐色(腿节端部、胫节端半部及跗节带黑褐色);翅基片和前翅翅基乳黄色,翅痣、 翅脉褐色;腹部第二、第三节背板端缘或具红褐色边缘。
寄主:不详。
分布:中国(贵州),印度。
观察标本:1♀,贵州梵净山冷家坝,840 m,2019-VI-08,集虫网(杨政海);2♀♀,贵州贵阳乌当盘龙山,2019-V-30,集虫网(杨再华);1♀,贵州贵阳南明林科院,1760 m,2019-VII-15(杨再华);1♀,贵州贵阳乌当盘龙山,2019-VIII-01,集虫网(杨再华);1♀,贵州贵阳乌当盘龙山,2019-X-10,集虫网(杨再华);1♀,贵州贵阳乌当盘龙山,2019-X-17,集虫网(杨再华)。
3 讨论
我国对奇莫姬蜂属的研究甚少,很多种类或新物种有待调查和报道。对奇莫姬蜂属寄主的研究更少,据记载[1]仅10种,个别寄主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考证。贵州拥有非常丰富的昆虫资源,但对害虫寄生天敌的了解甚少,科考和报道非常欠缺。一些单位或专业工作者虽进行过调查,但进一步研究和报道甚少。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协调,提高对自然资源研究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