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开发区-产业-企业”的吉林省开发区产业分布及其空间集聚研究

2022-03-26王士君王婷婷

关键词:密集型开发区吉林省

张 瑜,宋 飏,2,王士君,2,王婷婷

(1.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长白山地理过程与生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024)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阶段,2014年开始进入新常态模式[1],开发区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空间载体和经济增长引擎,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2]、产业结构升级[3-4]、城市空间整合[5-7]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空间分布与组合状况直接影响区域产业集群的建设发展[8].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设立首批开发区以来,开发区在数量上不断增加,产业质量不断提升,对国家经济的贡献成绩斐然,空间上逐渐由沿海向内陆推进、类型上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9].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重要的粮食生产储备基地,开发区建设已成为东北地区产业体系重塑的平台和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出路[10],但目前由于传统政策困境和外部环境挑战,还存在着产业同构、发展差异大、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现实问题[11-12].吉林省作为传统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发展方式长期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和自身独特区情的局限[13-14],如何优化开发区产业布局、培育新增长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成为了经济发展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将其产业布局和企业选择作为区域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15].因此,以开发区的视角研究区域产业集聚,适时理清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发区产业的类型转变、地区差异与格局演化,对新常态背景下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优化,实现全省产业升级转型、空间转移和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区历来是地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其空间分布格局与产业特征是国内外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国外学者对于开发区的研究多集中于微观层面,主要关注和研究开发区的区位条件[16-17]、规划建设[18]、产业集聚[19]以及其对高科技公司[20]及区域效益的影响[21-22],近年来偏向于开发区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及行为网络[23-24];国内学者关于开发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区经验总结与发展战略[25-26]、规划和建设方案探讨[27-28]、开发区产业结构与产业集聚[29-32]、空间布局与空间整合[33-34]、开发区与区域及城市的关系[5,35]、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36-37]等方面.既有研究表明,传统开发区发展过程可分为增长极开发、点轴渐进扩散和产业集群三个发展阶段[38],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以及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都是开发区的典型发展模式[39],我国的“苏南模式”“广东模式”和“温州模式”也是符合中国特色经济发展规律的典型成果[40].基于不同的开发目的,我国开发区大致可分为资源型、产业技术型、开放型、综合型和一般型五种类型[41].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产业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中国随之进入“新常态”,在此背景下如何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研究重点,针对开发区及其产业空间布局和影响因素探析方面的研究也逐步增多,如胡森林等[42]刻画了中国省级以上开发区与“胡焕庸线”高度耦合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城市劳动力资源和行政级别是影响开发区分布的关键因子;何则等[43]认为转型升级发展时期国家级经开区的空间集聚存在尺度分异与空间衰减特征,开发区参与全球化的深度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具有较强关联性.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采用最近邻点指数法、核密度分析、多距离空间聚类统计、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熵权法和地理探测器等经典地学分析方法和模型[11,36,42-44],如高超等[11]采用多距离空间聚类统计和核密度方法分析了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集聚规模和强度以及不同集聚区域的差异性特征.在研究视角方面,早期主要对单个或某类开发区的产业进行分析,如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探析[45-46],随着中国开发区的深入实践,研究视角逐渐扩展至多种类型开发区的产业刻画[47-48],如胡森林等[48]集成了长江经济带的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数据,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及时空集聚特征.从研究尺度来看,当前研究多注重于国家总体层面、东部沿海地区、流域和城市群层面[34,49-51],如唐承丽等[49]创新性地提出了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等级整合、空间整合、多级管理整合的开发区发展模式;蔡善柱等[50]探讨了全国尺度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综合而言,既有关于开发区产业结构及集聚格局、集聚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开发区产业的研究多集于在不同尺度的行政区、不同区域层面上的单个或一类开发区,较多关注开发区企业间的关联及产业集群建设,而基于开发区尺度微观企业数据定量化的研究还不多见,“开发区-产业-企业”协同集聚关系在理论层面也尚未达成共识.

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开发区-产业-企业” 协同集聚特征的研究框架,分别从开发区、产业和企业三个尺度的不同方面分析了区域开发区产业分布及其空间集聚特征,并以吉林省为例,整合各类开发区的微观企业数据,采用产业集聚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开发区、区内产业和企业的总体特征和空间特征,综合衡量了开发区、产业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协同集聚水平,总结了开发区发展类型,以发展适合中国的开发区产业和区域竞争优势理论,为开发区空间布局优化、产业集群培育和企业有序升级提供科学支撑和政策依据.

1 理论框架

“开发区-产业-企业”协同集聚特征研究框架是一个由开发区、产业和企业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互动耦合复杂网络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视角下开发区空间结构优化理论框架(见图1).开发区子系统主要包括其等级、类型和区位3个要素;产业子系统由优势性排名、结构高级度和空间关联度构成;企业子系统由企业数量、规模和类型构成.其中开发区是产业空间集聚的载体,产业结构是企业产品的结构性体现,企业作为空间生产单元其要素特征决定着产业及开发区的集聚特征.按照开发区产业高级化程度等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传统突破型、前沿创新型和对外开放型3种类型,按照开发区内产业组合的同质化水平可将其分为综合化园区、专精化园区和同质化园区3种类型.

图1 研究框架

“开发区-产业-企业”协同集聚通过开发区和企业两个子系统共同作用于产业系统体现协同作用和协同效应.开发区的等级影响着产业类型的优势性排名,类型影响着产业的优势性排名、结构高级度和空间关联度,开发区的区位与产业的空间关联度也有直接联系;在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似类型的企业扎堆[8],影响着产业的优势性排名、高级度以及空间关联度;企业数量的增多会提高产业的优势性排名和其空间关联度,企业规模的增长也会优化其产业高级度和空间关联度.

“开发区-产业-企业”协同集聚特征一方面体现为企业的类型和规模即产业特征,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类型企业占比较高,则开发区内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另一方面体现为产业结构和集聚规模与开发区类型、等级相对应,如国家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较高[39].在两个方面都符合此规律的情况下,认为“开发区-产业-企业”为协同集聚.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开发区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商务部公布的《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和各类开发区网站.经查证2019年开发区数量和级别较2018年没有变化,因此本研究时间节点选择为2019年.选定吉林省域范围内120家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其中长春新区下辖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湖科技开发区、长德经济开发区和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根据分类标准与数据统计规范,本研究未单独列出长春新区,而将其下辖开发区分别纳入案例研究.数据属性信息包括开发区名称、批准时间、开发区级别、开发区类别、主导产业、核定面积等.按照设立开发区的政府级别,吉林省开发区按照级别可分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和省级以下开发区;按照类别可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及其他类型开发区(包括省级以下的工业集中区、农业科技园区、旅游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等).

企业属性数据主要来源于天眼查网站(https://www.tianyancha.com/)提供的企业信息.为实现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效性,本文选取了该网站2019年11月15日的在续企业数据.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和《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将企业按行业进行分类,以产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前10名为原则,并综合考虑产业战略地位和企业数量的代表性,提取吉林省开发区内26个行业大类注册资本在1 000万元以上的有效企业数据9 511条,每条企业数据包含企业名称、注册资本、成立时间、地址、经营范围等属性信息;通过百度地图API接口,在拾取坐标系统中依据工商登记的企业地址信息确定其地理坐标,最终使用ArcGIS10.2将企业坐标转化为吉林省企业空间点数据文件.由于各开发区主导产业类型的划分标准不一致,必须统一口径才能定量研究,故本文基于崔功豪等[52]对各类要素密集型产业的定义,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和借鉴开发区产业类型划分的既有做法[11],按照要素密集程度从低到高将开发区26个行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四大类(见表1).

表1 基于要素密集程度的开发区产业类型划分

研究使用的吉林省行政区划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理信息测绘局,研究单元为区县,考虑到期间吉林省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变化,最终将研究区域确定为以2019年为基准的 47个区县单元.其中,东部地区包括白城市和松原市,中部地区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和辽源市,西部地区包括延边州、白山市和通化市.

2.2 研究方法

(1) 空间分析方法.空间最近邻指数(I):最邻近指数可以分析不同等级类型开发区的空间分布集聚性,当I=1时可视为完全随机分布,I>1时趋向均匀分布,I<1时则呈现集聚分布[53].核密度估计法:核密度估计法能够利用数据样本本身的空间属性研究开发区或企业点的空间分布及集聚情况[54],核密度值越高就意味着开发区空间上就越集聚.

(2) 产业规模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H):赫芬达尔指数可以分析区域某一行业的集聚和分散程度.本研究采用该方法来衡量吉林省不同开发区的产业集中度[55],计算公式如下:

(1)

(3) 产业结构高级度.产业结构高级度主要反映产业结构的发展沿劳动密集型产业递次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再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演进的态势.本文采用改进的结构相似系数法(又称夹角余弦法)测度产业结构高级度[56],即利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4类产业的比例向量与对应单位向量之间的夹角大小来衡量区域内开发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计算公式为

(2)

(3)

式中:G表示产业结构高级度;θj表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4类产业的比例向量(X1,0,X2,0,X3,0,X4,0)分别与单位向量(1,0,0,0),(0,1,0,0),(0,0,1,0),(0,0,0,1)之间的夹角.G值越大表示该区域的开发区产业结构高级度水平越高.

(4) 产业地理联系率.地理联系率反映了两个经济要素在地理分布上的联系情况,通过相似程度的差异反映空间结构的不同[57].本文运用该方法来判别开发区4种产业空间集聚的一致性,计算公式为

(4)

式中:L表示产业地理联系率;n为开发区数量;Si,Pi分别表示i开发区内产业的百分比.当L值较大时,表明两个经济要素的地理联系较为密切,Si与Pi的地理分布较为一致;当L值较小时,表明Si与Pi产业的地理分布差异较大.本文采用邱灵等[57]的做法,将0≤L≤25,25

3 结果分析

3.1 开发区空间集聚及类型分布

(1)开发区总体特征.参照现有研究对开发区发展阶段的划分[39],吉林省开发区经历了从起步、增长到增长放缓的4个时期,具体为探索初创阶段(1984—1992年)、稳步增长阶段(1993—2002年)、快速增长阶段(2003—2014年)和转型升级阶段(2015年至今).开发区呈现“区域分布的差异性、等级数量的不均衡性、类型分布的多样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以长春和吉林为核心“双核多极”空间发展,中部城镇群和长吉图沿线地区数量明显高于边缘地区,长吉两地开发区数量占全省开发区的比例为36.67%,是吉林省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优势地区;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分布于经济发达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表现出明显的大城市偏好,首位城市指向性显著;开发区类型趋于多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省内开发区的主要类型,东部地区开发区类型较西部地区更为丰富(见图2).

图2 吉林省各类型开发区数量占比

(2)空间分布特征.对1992—2019年三类开发区空间集聚程度进行平均最近邻分析可以发现,吉林省开发区空间分布模式特征差异性显著,空间格局逐渐由随机离散分布转为集聚分布,集聚程度明显增强,不同等级的开发区空间最近邻指数大小存在明显差异,形成了有带动力的发展核心,发展形态逐渐成熟(见表2).1992年,开发区空间特征均为随机分布,且国家级开发区离散程度(5.747)大于省级开发区(1.835)和总体水平(1.423);2002年,开发区在空间上总体呈现集聚分布,但省级开发区和其他类型开发区都呈随机分布态势,离散程度要小于1992年;2012年,总体集聚程度(0.666)高于国家级开发区(0.691)和其他类型开发区(0.774),已从离散分布过渡到集聚分布态势,2019年和2012年情况相近.

表2 吉林省开发区平均最近邻指数(I)

3.2 产业优势与空间分布

(1) 产业优势性排名.梳理吉林省开发区26个行业的企业数量,将排名前10位的产业类型确定为优势产业(见表3).从全省开发区的整体产业优势而言,商务服务业数量最多,批发业、房地产业、零售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等产业数量次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究和试验发展产业等也有所涉及;从各级开发区来看,国家级开发区商务服务业、批发业、零售业等为主要产业类型,产业知识含量和技术水平都很高,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省级开发区和省级以下开发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较多;从不同类型开发区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业等产业位于前位,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较多;经济技术开发区零售业和批发业是前两位优势产业;边境经济合作区优势产业类型较丰富,依托优惠政策能够有效促进高技术、高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工业园区和其他类型开发区企业数量较少,但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主要为批发业、房地产业、商务业等产业类型,是吉林省产业发展的后备潜在力量.

表3 吉林省2019年不同等级和类型开发区内数量排名前10的产业类型

(2) 产业结构高级度.以企业注册资本计算各开发区产业结构高级度,同时以县市为基本单元计算其域内开发区产业高级度总和.可以发现,吉林省开发区产业高级度水平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产业高级程度较高的地区为通化、白山等,高级程度较低的地区为白城、延吉、四平等地,长春和吉林产业构成较为复杂,故产业高级程度不高.

(3) 产业空间关联度.分别以4种产业密集型类别作为参照系,两两之间进行产业空间集聚的一致性判别.结果(见表4)显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分布的一致性处于较高水平,除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布为比较一致外,其他产业类型分布都处于高度一致,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关联性最强.西部地区开发区各产业类型的关联性最高,东部其次,中部最低,西部地区各类产业在空间联系上比中部要紧密.这说明产业技术上相互联系的产业部门,在空间分布上也有很强的联系性.

表4 2019年吉林省开发区技术-资本-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地理联系率 %

3.3 企业空间集聚及异质性

(1) 企业空间集聚度.对吉林省开发区内企业进行核密度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空间格局呈多核心组团状结构,以省会城市和重要地级市为中心,与开发区布局形态类似(见图3).各类企业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位于各地级市市辖区以及长吉沿线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善、人才密集的地区,如长春、吉林;企业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体现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县(如公主岭、梨树),边境城市(如图们),工业基础较好、历史积淀深厚的工业城市(如松原、四平),自然资源丰富的城市(如延吉、龙井)及周边地区.通过计算企业赫芬达尔指数,可以发现吉林省开发区产业集中度水平的趋势效应较为明显,在东西方向上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增高的线性分布特征,在南北方向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正U型空间分异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以及辽源周边地区.

图3 2019年吉林省开发区企业核密度分布

(2) 企业类型空间异质性.将开发区内规模以上企业按照产业类型进行空间落位(见图4),多数类型企业呈集聚特征,有明显的集聚中心,整体上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格局.除纺织业集聚中心为辽源、住宿业集聚中心为延边外,其余大部分类型企业集聚中心都是长春和吉林,形成了以长春、吉林、松原、四平、延边为核心的开发区企业集聚区域.

图4 2019年吉林省不同行业类型企业点分布

3.4 基于“开发区-产业-企业”的空间协同集聚特征和类型

(1) “开发区-产业-企业”协同集聚特征.对比开发区类型与产业类型占比,发现吉林省“开发区-产业-企业”协同集聚特征较为明显,不同等级和类别开发区呈现差异化协同特征(见图5、图6).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总和占比较高,但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有较高比重,资本密集型企业呈现最小占比,说明高级化程度和基础性水平同时存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数量占比较高,协同集聚程度位于较高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术密集型企业数量占比较低,说明协同集聚能力略显不足;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工业园区等其他类型开发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比最大,体现了低等级开发区低等级产业水平的协同特征.

图5 不同等级开发区要素密集类型占比

图6 不同类型开发区要素密集类型占比

(2) 基于“产业-企业”的开发区发展类型划分.根据产业集聚特征、优势度排名、企业规模特征等要素,归纳得到吉林省开发区产业高级化发展的3种类型,分别为:①传统突破型.园区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省内开发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为33.46%;以传统大型知名企业为基础,在发展现代科技的同时也重视传统产业,以科研机构对传统产业的开发和改造为特点,大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属于这种发展模式,典型开发区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②前沿创新型.园区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省内开发区这两种类型企业数量之和占全部企业的49.55%;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注册资本可能并不高,但企业组织经营模式更为灵活;以商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是这种发展模式,典型开发区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③对外开放型.园区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以进出口企业为基础,多为进出口食品加工、仓储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是吸引境内外投资的重要载体和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先导区”,吉林省多数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都属于此类发展模式,典型开发区为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

对比吉林省开发区内产业组合的同质化水平,归纳得到开发区产业结构多样化的发展类型:①综合化园区.园区内每种产业占比不超过30%,产业类型丰富且均衡,吉林省大部分开发区属于此种类型,以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典型代表.②专精化园区.园区内某种单一产业占比超过50%,专业化程度高,园区内企业空间集聚和联系都较高,吉林省多数特色园区都是此类发展模式,如长春国际物流经济开发区.③同质化园区.园区内某一类或多类产业占比为30%~50%,产业结构趋同化,吉林省30%的开发区都存在此类现象,典型开发区如吉林安图经济开发区.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开发区-产业-企业”研究框架,以吉林省为实证研究对象,刻画了开发区产业分布、产业空间分布、企业空间集聚及三者的协同集聚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1) 吉林省开发区空间格局逐渐由随机离散分布转为集聚分布,呈现以长春和吉林为核心的“双核多极”空间发展模式,国家级、省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表现出明显的大城市偏好.

(2) 吉林省国家级开发区优势产业层次显著高于省级及以下开发区,商务业优势最为突出,高附加值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开发区内产业的核心类型;通化和白山开发区的产业结构最为高级;各类产业的分布一致性都较高,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关联性最强,进一步验证了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优势理论.

(3) 吉林省开发区内企业布局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表现出以省会城市和重要地级市为中心,沿经济轴线向外围区域扩散的态势;不同产业发展类型的空间集聚形态存在差异,主要形成了以长春、吉林、松原、四平、延边为核心的开发区企业集聚区域,长春始终保持各产业发展类型的高度集聚,呈现出面状展布格局的集聚形态,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潜力最大,是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引领.

(4) 吉林省“开发区-产业-企业”整体协同集聚特征较为明显,不同等级和类别开发区呈现差异化协同特征.按照开发区产业高级化程度等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传统突破型、前沿创新型和对外开放型3种类型,按照开发区内产业组合的同质化水平可将其分为综合化园区、专精化园区和同质化园区3种类型.

结合现有分析和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按照开发区性质重点选择符合其总体定位的产业类型企业进驻,以强化“开发区-产业-企业”协同集聚水平.②根据开发区现有模式实行差异化的开发区发展战略选择,同质化园区可以向综合化和专精化两个方向转型;综合化园区需进一步吸收整合同质产业,形成区域内产业综合集聚区;专精化园区需针对特定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形成特色专业化园区.③鼓励各地开发区共享资源和联盟发展,在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建立各类开发区联动平台,吸引优势产业集聚.

本文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产业统计以企业数量和企业资本规模为原始数据,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就业人数等属性特征;尚未探讨开发区空间分布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开发区空间布局的动力机制、开发区集聚及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环境效应将成为后续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密集型开发区吉林省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登泰山
密集型呼吸灯灯串设计与实现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专利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
加快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思考
反腐
国办发文部署开发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