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觉 五边合力互动
——泉州北管保护传承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2022-03-26

中国音乐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

○ 王 州

2007年,福建的学者在对泉州南音保护与传承的社会运行机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南音的保护与传承》。该文论述了泉州南音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并总结“政、社、学、研的积极互动保证了中国南音保护传承的可持续性”①王耀华:《中国南音的保护与传承》,《福建艺术》,2008年,第1期,第10页。。

经过13年之后,笔者对同属于泉州市所辖泉港区的北管保护传承状况作了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泉港人不仅在“政、社、学、研”方面有较好发展,同时突出了“文化自觉”,在“专业传承人的骨干引领”方面也卓有成效,以“政、社、学、研、专”的“五边合力互动”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良性循环,创造了“文化自觉为原动力,五边(政、社、学、研、专)互动合力有效地推进北管保护传承”的方式,为北管的保护传承开启了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局面。

一、文化自觉

什么是文化自觉?为什么它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原动力?

由于文化自觉本身语义内涵的复杂性,以及关注视角的多样性,人们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费孝通先生有如下观点: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②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22页。。这是费孝通先生在当时面对全球现代化、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为中华民族文化整体未来发展所提出的文化追求。他把文化自觉作为一个实践的过程,一是“自知之明”,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立自己的位置,“各美其美”;二是自主适应,扬长补短,“美人之美”;三是创建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詹小美、苏泽宇指出:“民族文化认同是文化自觉的重要维度,认同的达至构成了文化自觉实现的重要标志。文化自觉情感、利益、价值的关系聚合,承籍于情感认同、利益认同、价值认同的认同层次,指向由情感自觉到利益自觉,最终落脚于价值自觉的演进向度。”③詹小美、苏泽宇:《文化自觉的认同逻辑》,《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第107页。从认同逻辑的角度来论证文化自觉形成的历史积淀过程:由情感认同到利益认同,再到价值认同,指向由情感自觉到利益自觉、价值自觉,实现文化自觉。

对于“文化自觉”概念的界定,云杉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做到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④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红旗文稿》,2010年,第15期,第4-5页。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保护传承,李宗桂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界定:“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觉悟。……一般意义上(广义)的文化自觉……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以及对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⑤冯骥才、周文彰、李宗桂、宋圭武:《什么是“文化自觉”,怎样做到“文化自觉”—学者四人谈》,《北京日报》,2011年11月14日,第18版。只有“理性把握”本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维系中华民族共同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在弘扬发展民族文化、创新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根基作用,我们才能理性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从而对之产生情感认同、利益认同、价值认同、责任担当认同、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并不断加深对民族文化自身的特质、历史、现状、未来,以及本民族与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

至此,我们拟在上述诸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文化自觉内涵的理解,提出对民族文化传承和“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中的文化自觉的界定: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它起始或加深于对本民族文化事业的实践参与,由参与到兴趣、爱好、热爱、感动,实现情感认同;由此得到身心愉悦、感情寄托、精神享受和经济物质效益等方面的利益认同;把参加民族文化的立美、审美实践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实现价值认同;以保护、传承“非遗”项目为己任,具备弘扬发展民族文化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认同;进而实现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在此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本民族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所处位置、历史、现状、未来以及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关系等的理性把握,实现情感自觉、利益自觉、价值自觉、责任担当自觉、文化自觉。

实践是基础,由实践而达成或加深对“五个理性把握”,即对本民族文化自身的特质、历史、现状、未来以及对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关系等的理性把握是动力;“五个阶段”(由参与到热爱、感动,得到精神物质效益,成为生活方式,树立责任担当,民族文化身份转换),“五个认同”(情感认同,利益认同,价值认同,责任担当认同,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和“五个自觉”(情感自觉,利益自觉,价值自觉,责任担当自觉,文化自觉),既是实践的渐进过程,又是理性认知、精神境界升华的五个层次,并由此实现文化自觉。

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我们的众多先辈就是在民族文化的实践和不断提升认同和自觉的层次过程中,担当创造、传承、保护的责任,促进民族文化持续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

当今,在泉州北管保护、传承实践过程中,正是由于上级党委、区党委、党委宣传部、文体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紧紧地抓住了养成全社会成员对保护、传承北管的文化自觉这一条主线,使北管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在良性循环社会运行机制的作用下,正在逐渐走进社区、学校、工厂、企业,深入到各阶层的男女老幼人群的生活中,为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新音乐文化增辉。

二、以文化自觉为原动力的“五边”互动合力

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什么本文要将原来泉州南音传承中的“‘四边’积极互动”改为现在的“五边互动合力”。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进行泉州南音保护、传承调查研究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审查和登录工作刚刚开始,对各级“非遗”传承人制度在“非遗”音乐项目中的位置和作用尚未充分认识,因此,只关注到了“政、社、学、研”,而忽略了“专”(专业传承人)的骨干引领作用。二是当时只注意到“政、社、学、研”四个方面,总结了“政府主导、社会基础、学校培育未来、研究学术支撑”的积极互动,而对总体指导思想“文化自觉”这一贯穿主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使它忽略了发挥各界人士的自发觉悟、觉醒这一原动力。因此,根据时代对这一实践的丰富,将泉州北管保护传承的社会学良性循环社会运行机制总结为:以文化自觉为原动力的五边互动合力,即党政为主导,社会为基础,学校育未来,研究者的学术支撑,专业传承人为骨干引领。以下略作分别阐述。

(一)党政为主导

这指的是:党政机关文化部门的干部们以文化自觉为原动力,以有效的管理和认真负责的服务,为所管辖地区的“非遗”音乐项目的保护传承提供多种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社会各界人士保护传承“非遗”的文化自觉。

泉港区党政机关文化部门的干部们在营造良好的北管保护、传承生态环境方面主要进行了如下几项引领工作:

其一,根据国家和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定了多种与泉港区的区情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非遗”音乐项目北管音乐保护传承的法规,使该项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营造风清气正、安定稳定的社会环境。

其二,在根据“厚养薄葬”的原则、尊重群众减少丧葬用乐意愿的同时,提倡在新旧民俗节日中,用北管音乐来增添喜庆气氛,为各个北管社团及其演奏成员和传承人、学习者提供场所,为泉港区民众欣赏家乡的“非遗”音乐项目提供了众多的机会。

其三,通过各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奖励优秀传承人、先进传承社团及其优秀成员,改变“他觉”“被动”的“他人要我传承”为“自觉”“主动”的“我自己要传承”,促进爱北管、爱家乡、爱泉港的文化自觉观念的普及,推动泉港北管音乐的保护、传承活动的蓬勃开展。

(二)社会为基础

以全社会各阶层人士都熟悉、喜爱北管音乐为目标,使泉港社会成为保护、传承北管音乐的坚实基础。

在调查过程中,北管社会传承的以下事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其一,当我们信步来到泉港区前黄镇凤北村时,在该村的孝廉文化公园正遇上一群业余北管团队在自娱自乐,那《八板》的演奏,弓法整齐统一,旋律悠扬优美,演奏者随乐前俯后仰,听众闭目陶醉,小孩们也在品乐吟曲,使我们联想起 “熟听北管300首,不会唱曲也会吟”的谚语。为什么能这样呢?主要是由于这里的群众都以北管为兴趣,以吹箫品笛拉弦为热衷,所以能够乐在其中,这就是情感自觉的自然流露。

其二,在峰尾镇文化站,我们观摩了10余位小朋友的演奏。据介绍这是公益性文化培训项目,不收学费也不用自带乐器,经费全部都由本地企业家捐助,文化站用这些款项来购置乐器和负担其他费用,故称“百姓课堂”。这些企业家都是北管爱好者,他们正是怀着企望北管音乐能得以永久传承弘扬的愿景而解囊捐资。这是一种价值自觉的表现。

其三,当我们走出文化站时,正遇上一群家长来接孩子回家。如果没有这些家长的支持,这个“百姓课堂”又怎能办起来并坚持下来?这应当也是一种出于对北管传承弘扬支持的“文化自觉”吧。

其四,在我们来到泉港区进行北管保护传承状况调查时,每到一个镇、街道的村、居委会,都会发现一至三位年纪较大的北管专员。经了解,原来他们都是退休干部,凭借着对北管的热爱,自愿义务担任专员,不增加退休工资、不领补贴,早上八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还经常晚上加班加点,把北管的保护传承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抓得有效。只要看到了他们的工作,就会被他们的热情、担当所感动。如果没有文化自觉所激发的责任担当,会有这种工作精神和实际行动吗?

其五,我们还在林国春先生生前的著作中,看到他为了向驻泉港部队官兵推广北管音乐,曾专门创作表现部队军营生活题材并带有军人豪气的北管歌曲,在部队官兵中的传播推广,使受众的社会阶层又有了新的扩展。

正是由于社会各界文化自觉观念的大力支持,北管的传承就能够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事业,并得以蓬勃开展。

(三)学校育未来

自2007年以来,“非遗”音乐项目进中小学课堂已蔚然成风。泉港区学校中的北管进课堂为什么搞得好呢?是因为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都以文化自觉作为信念,引导着他们抓好北管进学校的大、中、小课堂,抓实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落实到接受课堂教学的每一位学生。

泉港庄重文实验小学“泉州市闽南文化传承基地学校”是这方面的先进典型。2005年6月,从全区整体文化教育布局着眼,中共泉港区委宣传部、泉港区文体旅游局决定在该校成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项目—少年宫北管培训基地。学校领导从民族音乐保护、传承、弘扬、发展的文化自觉高度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成立了由校长、副校长、教务处长和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小组。他们确定的办学理念是:人文关怀,和谐发展,艺术熏陶,突显特色。运用大、中、小三种课堂形式对培训基地的学生进行了北管教育。首先,把当地新旧民俗节庆活动中的北管演奏当成大课堂,让每位学生在每年10余次的民俗北管演奏中感受其音乐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在由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12年里得到对北管音乐的情感认同。其次,把每周一堂课的北管学校的培训教学当成中课堂,掌握其演奏技巧、演唱曲目,使之得到音乐美的熏陶,进行民族音乐美的品吟和鉴赏,达到观念认同。再次,在兴趣小组的提高性小课堂里,又使参与者对民族音乐神韵的体悟得到了更上一个层次的升华,于是实现了价值认同。虽然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些认同可能尚属中低层次,但是只要在后续教育的接受过程中,对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学习能够持之以恒,不断地由进入到深入,再到融入,那么就为民族音乐文化身份认同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研究者的学术支撑

这指的是研究机构及其研究者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对“非遗”音乐项目的保护传承起着有力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泉港北管的学术研究包括两个方面:本地音乐工作者的学术研究和外地音乐研究者的学术研究。

本地音乐工作者的优势是土生土长,对北管音乐非常熟悉,从搜集整理北管音乐、录音、记谱开始,进入音乐分类、曲目分析、源流追溯、总结归纳其音乐流变之规律,进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这些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有林国春、黄嘉辉和庄能宗、庄玉宗等。

其中林国春先生原为中学音乐教师,因自幼受北管音乐熏陶而喜爱上了北管,不断收集、整理北管音乐资料,分析北管音乐曲目,追溯其源流,寻探其音乐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实现了由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身份转换,以文化自觉的担当投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北管音乐的搜集整理编辑出版工作中,并撰写多篇论文,出版了多种专辑。2017年林老师因病逝世以后,自幼受其深刻影响的女儿也决心继承父志,致力于北管在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传承及北管音乐的研究和弘扬。

黄嘉辉先生是泉港区文化馆干部,自18岁开始就针对北管的传承弘扬,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出版《北管音乐概论》等著,为传播推广北管音乐做出了贡献。庄能宗、庄玉宗等人,致力于北管传统音乐资料的记录整理,为北管的保护传承做了基础性工作。

外地的音乐研究者主要来自福建师范大学和泉州师范学院。他们在参加多次北管音乐学术研讨会的过程中,学习北管音乐;在承担《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编辑出版工作中、承担北管音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深入泉港作实地调查,进而研究北管音乐,撰写了《泉港北管“唱曲”对【鲜花调】【孟姜女调】的运用、变易及其规律性》《泉港北管部分“唱曲”曲目曲牌源流考》《泉州北管曲〈卖杂货〉考》⑥王耀华:《泉港北管“唱曲”对【鲜花调】、【孟姜女调】的运用、变易及其规律性》,《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1期,第82-92页;王州:《泉港北管部分“唱曲”曲目曲牌源流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第51-68页;刘振、王州:《泉州北管曲〈卖杂货〉考》,《音乐探索》,2019年,第2期,第103-114页。等多篇学术论文。同时,还在研究中发现了日本琉球御座乐中接受的中国音乐影响,以及它们与北管某些曲目的紧密联系,因此,引起了日本冲绳音乐研究者对北管音乐的巨大兴趣,多次前来泉港作实地调查,参加北管音乐学术研讨会。

以上这些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都有利于各层次人员对北管音乐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北管音乐和其他音乐(如:日本琉球御座乐)关系的“理性把握”,增进文化自觉,或者有利于党政机关在北管音乐保护传承中树立文化自觉观念的决策。

(五)专业、半专业传承人的骨干引领

传承人认定,是“非遗”工作中的一项保护传承制度,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泉港北管音乐的传承人经认定的有:国家级“非遗”北管传承人庄能宗、庄明加和省级市级“非遗”北管传承人多名。他们都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掌握了精湛的北管歌唱、乐器演奏的技能技巧,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培养了高度的文化自觉观念,到将北管的唱奏和欣赏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以弘扬北管为己任。他们作为北管传承人,既传承了北管音乐的形态、演唱演奏技能技巧和风格神韵,又传承了历代北管人对北管音乐保护传承的文化自觉。

因此,中共泉港区委宣传部和区文旅局等主管部门,不仅按照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从物质层面保证了北管传承人生活的安定稳定;在业务上发挥他们的骨干引领作用,建立传承人的师徒制,在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之间建立了上一级传承人与下一级传承人结对子、拜师学艺、传帮带的制度;建立各级传承人定期举办汇报演唱演奏会的汇报音乐会制度,促进技能技巧水准的不断向上,不断提高。而且对他们的文化自觉精神传承也甚为推崇,广为宣传、推广、弘扬,鼓励理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研究他们的成功路径,不断提高文化自觉精神境界的心路历程和实践途径,树立榜样,追求高风格、高水准的文化自觉。使专业传承人真正成为引领全民保护传承泉州北管音乐的文化自觉者。

如果我们对以上五个方面成员各自的行为方式做总结的话,他们中的各方人士都是在文化自觉这一观念的指导下,以各种方式的行为来进行“非遗”音乐项目的保护传承,并取得了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效果。这种行为模式可以借用梅里亚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如下三维模式来表现(见图1):

图1 “非遗”项目保护传承行为三维模式⑦〔日〕德丸吉彦著:《民族音乐学》,王耀华、陈新凤译,杨桂香统校,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如图1所示,这种“非遗”项目保护传承行为的三维模式,突出了观念、行为、效果三者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促进关系。文化自觉的观念,转化为“非遗”保护传承的原动力,产生和促进主动积极的保护传承行为实践,取得了“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积极主动的保护传承实践和“非遗”保护传承取得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来源于文化自觉这一正确观念。文化自觉为原动力,以及“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又激励着更加主动积极的保护传承实践。这一三维模式中的三者之间积极互动所形成的良性循环,推动着“非遗”保护传承事业的顺利前行。

如果对以上五个方面人士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的话,我们又可以用如下五等边套五角星的图式,来表现以文化自觉为原动力的积极互动和合力促进。(见图2)

图2 “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五边互动合力社会运行机制图

由图2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党政机关领导和相关文化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社会人士、学校师生、研究人员、专业传承人等五个方面之间,建立了以文化自觉为原动力,共同搞好“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积极互动并形成合力的社会关系。

在党政机关领导下,各方面人士不断提高的文化自觉观念成为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原动力,因此,“文化自觉”居于图示的正中央,作用于五个方面的人士。

党政机关领导和有关文化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既从思想上引导社会各界、学校师生、研究人员和专业半专业传承人树立与增强文化自觉意识,从法律法规、政策导向、财力物力等方面,给各界人士予以支持,调动各方面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又得到他们有力的对应支持,共同来促进“非遗”音乐项目保护传承工作的发展。因此,他居于图示的上端,又和其他四个方面的人士建立了互动合力的关系。

社会人士、学校师生、研究人员和专业半专业传承人等,是“非遗”保护传承的四支骨干力量。⑧在本文写作前的实地调查工作中,承蒙泉州市泉港区党委宣传部、文体旅游局和文化馆等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以及泉港北管各级传承人、各街道北管专员的热情支持,并提供各方面资料。谨致以深挚谢忱!他们自觉地接受党政机关和有关文化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正确领导和有效指导,不断提高对“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文化自觉观念,在五个方面人员的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和积极互动中,在各自主动投入到对“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实践过程中,加深对自我文化“自知之明”的认识,进一步实现情感认同、利益认同、价值认同、责任担当认同和民族身份认同,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图2中,在社会人士、学校师生、研究人员和传承人的各个位置上,都有和党政机关领导相通的双向箭头“”来标示其中任何一方和其余四方的互动合力关系,充分发挥各自在构建“非遗”保护传承广泛社会基础、培育“非遗”未来传承者和接班人、为“非遗”传承弘扬提供学术支撑、承担“非遗”传承的骨干引领等方面的作用;互相支持促进,形成合力,协同奋进。

正是以上这五个方面人士之间形成的“以文化自觉为动力,五边互动合力”的“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良性循环社会运行机制的实施与推进,必将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音乐增添古树新花,放射缤纷异彩。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MINORITY REPORT
谁远谁近?
音乐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音乐
秋夜的音乐